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后危機時期國際金融格局的變動及其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2010-01-24 02:31:26劉繼森范佩雯
戰(zhàn)略決策研究 2010年5期
關鍵詞:金融危機格局匯率

劉繼森 范佩雯

一、格局的內涵

格局是指一種局勢和態(tài)勢,包括多種力量的存在及其相互影響的狀態(tài),這是橫向的、靜態(tài)意義上的格局。格局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互相交織的開放性整體,格局內各種力量在相互作用下不斷發(fā)展,但這種發(fā)展并不一定是均衡的,在無限的發(fā)展過程中,力量的對比可能是局部、階段性的變化,也可能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簡言之,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目前學界對世界經濟格局有這樣的定義,它實際上就是世界各國或國家集團出于自身利益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世界經濟內在結構的外在表現,其核心內容是大國或國家集團之間的經濟力量對比關系和支配別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權力配置情況。而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動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各國經濟力量對比關系的變化引起世界經濟權力分配的改變;其二,人類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變化。

世界經濟是世界各國的經濟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世界范圍的經濟整體。這次金融危機以2007年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爆破為導火線,次年影響到美國的金融行業(yè),歐盟的金融行業(yè)因持有美國大量的次貸,資產情況迅速惡化,許多金融機構紛紛倒閉或者被國有化,金融行業(yè)哀鴻遍野。金融危機開始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發(fā)展,美國三大汽車巨頭紛紛宣布出現重大虧損,申請破產保護和請求政府的救助,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受打擊,國際原油價格急跌,世界經濟陷入一片恐慌與混亂……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產生劇烈的波動,這種波動體現在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上。2008年的金融海嘯,給世界經濟格局帶來一次沖擊,國際金融中心紐約的沉寂,美元匯率持續(xù)下降而且還有繼續(xù)下降的趨勢,歐元占世界外匯儲備的比重在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的呼喚,新興經濟體在危機中的經濟恢復速度比先進經濟體要快,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受到削弱等,無疑,金融海嘯會令世界經濟重新“洗牌” ,世界經濟格局會再一次調整。追溯歷史,歷次的金融危機也顯示出這種效應。①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格局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在國際金融體系上,本文將主要探討國際金融格局的變化及其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二、2008年金融危機對世界金融格局的影響

一般來說,國際金融由國際收支、國際匯兌、國際結算、國際信用、國際投資和國際貨幣體系構成,從廣義上講國際金融體系包括:國際匯率體系、國際收支和國際儲備體系、國別經濟政策與國際間經濟政策的協(xié)調等。

(一)國際匯率體系的變動

金融危機后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劇烈,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的匯率波動十分顯著。美元在2008年初期延續(xù)2007年的疲軟走勢,對其他主要貨幣走弱,美元指數在2008年第一季度大幅下滑,一度創(chuàng)下71.012的近年來新低,到6月份都保持大幅度震蕩,但從2008年下半年起,美元指數從低點強勁反彈,在年末又回落調整,最終報收于81.15。歐元兌美元的匯率在2008年走勢總體是先強后弱。利差是促使歐元升值的主要因素,從下半年開始歐元區(qū)經濟顯示出明顯的衰退現象,歐洲央行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下調基準利率,利差變化有利于美元走強。日元的匯率走勢比較復雜,大概分為三個階段。2008年年初以來,受全球股市大跌引發(fā)的日元套利交易大幅平倉、美聯(lián)儲持續(xù)降息等因素影響,美元兌日元匯率一路震蕩下行。然后,受日本經濟前景惡化預期的影響,美元兌日元匯率震蕩走高。最后,日元逆市強力升值,到2009年1月時,美元對日元匯率跌至1美元兌90日元以下,并在當年11月跌至85日元的14年最低點。到2010年的4月1日,美元兌日元漲至93.89,創(chuàng)下三個月高點。英鎊兌美元的匯率在2008年初到7月中旬都處于極小幅度的震蕩調整中,之后,英國面臨嚴重的經濟衰退和英格蘭銀行多次降息,英鎊兌美元的匯率一路大幅下跌,2008年末匯率較上年末下降26.3%。人民幣匯率的問題在近年一直備受關注,美國不斷把矛頭指向中國政府操縱、壓低匯率的動作,事實上,在過去幾年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和名義有效匯率已經在穩(wěn)步上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在2009年2月創(chuàng)下近年新高位120.09。雖然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在2009年第二季度后開始下降,但下降幅度較小,人民幣在未來升值的預期還是較高的。

頻繁和劇烈的匯率波動使得國際匯率體系在金融危機后發(fā)生一些調整。表1表明,國際貨幣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一直在動態(tài)發(fā)展中。從各年的調整次數來看,國際貨幣體系內部波動幅度較大,呈現出不穩(wěn)定態(tài)勢;從匯率制度的分類上看,軟釘住和有管理浮動占據了重要的席位。按照IMF2009年最新公布的匯率制度劃分方法②,IMF用調整后的匯率制度劃分方法將2008年的每種匯率制度的國家數目與2009年每種匯率制度的國家數目進行了跟蹤和對比,發(fā)現2009年14個成員國退出了軟釘住匯率制度,減少了20%,占累計退出總數的87.5%。而退出釘住制度的國家大多數轉向了浮動匯率或者其它有管理浮動匯率,加入這兩種匯率制度的國家占累計加入總數的93.75%。從危機發(fā)生后各國匯率制度的格局可以看出,國際匯率體系更趨于向浮動匯率靠攏,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危機后國際匯率體系的發(fā)展方向。

表1 2000-2009國際貨幣體系變動情況

(二)國際收支格局的變動

國際收支格局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反映各國國際貿易變化的情況體現在經常賬戶上;另一方面反映跨國資本流動的情況體現在資本和金融賬戶上。在金融危機后,國際收支賬戶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國家的國際收支中經常賬戶失衡的程度已經在不斷縮小,全球貿易失衡的情況得到改善,大部分國家都朝著貿易均衡的方向發(fā)展。美國、歐盟的逆差在縮小,中國、日本、俄羅斯的順差也在減小。而美國的逆差額和中國的順差額有顯著性的大幅度的下降。根據IM F的統(tǒng)計,2007年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額高達7265億美元,同期中國經常賬戶盈余額為3718億美元。據中國海關統(tǒng)計,2010年中國第一季度貿易順差為144.9億美元,同比減少76.7%,其中3月當月貿易逆差為72.4億美元,是六年來首次出現逆差。一直以來,美國和中國的國際收支失衡問題都是全球經濟失衡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金融危機后,中美兩國經濟失衡的問題有所改善,一方面這是經濟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國際收支失衡不能無限期地延續(xù);另一方面是由于美國低迷的經濟環(huán)境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而促成的。IIF的研究報告指出,在未來幾年,中國經常賬戶的順差額在數值上還會表現為增加的趨勢,但其占GDP的比重是下降的,意味著中國將逐步轉變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

表2 國際經常收支賬戶表 單位:10億美元

2.本表是根據IIF的研究報告Capital Flow s to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April 15,2010)Table 6中的數據改編而成。

3.資料來源:http://www.iif.com/gcm/。

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對資本和金融賬戶也產生重大的影響,因為資本的流動方向和規(guī)模受金融危機最直接、最顯著的影響。按照IM F對國際資本流動的歸類可以分為金融賬戶和資本賬戶,這兩個賬戶都是反映資本往來的實際動態(tài)所作的系統(tǒng)記錄,而金融賬戶比資本賬戶更活躍,因為資本賬戶是記錄資本轉移和非生產、非金融資產的收買和放棄,金融賬戶是記錄對外資產和負債所有權變更的交易,包括直接投資、證券組合式投資、其它投資和儲備資產。本文主要分析直接投資的變化趨勢。

直接投資分為對外直接投資和接受對外投資,對外直接投資和接受對外投資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對外直接投資比接受對外投資更具積極主動性,可看出金融危機后資本規(guī)模的變化,而接受對外投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被動性,但其數值變動可以反映資本流向的變化。金融危機后資金的流動性顯得尤其重要,資本膨脹和擴張的欲望受到抑制,直接投資量迅猛下降。

表3 2004-2009若干國家/經濟體的FDI流出量 單位:百萬美元

由表3可見,全球FDI流出量的絕對數在金融危機后顯著下降,2008年全球FD I流出量下降了13.5%,除日本外,所考察國家FDI流出量均呈現不同幅度的下降。2008年和2009年,美國FDI流出量分別下降了17%和33%,歐元區(qū)FDI流出量分別下降了27%和15%。在2008年,發(fā)達經濟體FDI流出量下降了16.90%,而新興發(fā)展經濟體卻有15.76%的增長。通過比較表3的數據可見,發(fā)達經濟體占全球FD I流出量呈下降趨勢,而新興發(fā)展經濟體FDI流出量所占比重在逐步提升。2004年發(fā)達經濟體FDI流出量的比重為94.60%,但此后逐漸下降,到2008年這一比重下降至86.17%。對比新興發(fā)展經濟體,由2004年占全球FDI流出總量的5.40%上升到2008年的13.83%,而金磚四國FDI的流出量約占新興發(fā)展經濟體35%-50%之間。雖然發(fā)達經濟體FDI流出量在絕對量上還是有較大的優(yōu)勢,但是新興發(fā)展經濟體的發(fā)展勢力也不容小覷,金融危機使這兩種力量的對比產生顯著影響。

表4 2004-2009年若干國家/經濟體的FDI流入量 單位:百萬美元

表4記錄了2004年-2009年若干國家/經濟體的FDI流入量,對比全球FDI流出量在金融危機后下降了約14%,FDI的流入量也下降約21%,這表明跨國公司不僅減少對外的直接投資,還把一部分資金從東道國轉移,回流到母國。主要的發(fā)達經濟體FD I的流入量都下降了,但有一個很大的意外是,美國的FDI流入在2008年有16.0%的增長,有分析認為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外國的母公司可能通過股權或公司內部借債的方式把資本轉移到陷入財務困境的子公司,另外一個也許是美國的經濟危機引發(fā)外國利益集團收購美國本地企業(yè)的機會。③但2009年美國FDI流入量大幅下降了63.2%。與美國情況相反,歐元區(qū)在2008年的FDI流入量下降了42.5%,在2009年又迅速反彈上升32.6%。發(fā)達經濟體在危機后FDI流入量下降,但在新興發(fā)展經濟體FD I流入量仍然具有彈性,在危機肆虐的2008年,金磚四國FDI流入量仍然保持著正增長,雖然增長幅度小于過去幾年,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國內經濟還能保持較高的增長。在2008年之前,發(fā)達經濟體FDI流入量占全球FDI流入量約70%左右,新興發(fā)展經濟體約30%左右,金融危機后,發(fā)達經濟體的比重下降至60.66%,新興發(fā)展經濟體上升至39.34%,新興發(fā)展經濟體被寄予很高的期望,被認為是擺脫2008年金融危機、推動和主導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

(三)國際儲備體系的變化

一國的國際儲備資產包括:黃金儲備,即由貨幣當局持有的儲備黃金;外匯儲備,即貨幣當局所能控制的國外可兌換貨幣存款和其他短期金融資產;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該組織分配給會員國未動用的特別提款權。根據世界黃金協(xié)會公布的數據,2000年-2008年全球黃金儲備的主體結構沒有發(fā)生顯著性變化,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黃金儲備量基本維持穩(wěn)定。而國際貨幣經濟組織的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規(guī)模相對較少,國際儲備體系的變化主要受外匯儲備變化的影響。實際上,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官方外匯儲備幾乎能等同于國際儲備。

有許多學者提出并認同“雙元說” ,即在未來,美元和歐元將共同擔當國際貨幣的角色,還有些學者提出人民幣國際化、超主權貨幣—國際元的建設等問題。在長期,美元的地位會逐漸下降,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在短期,美元的霸權地位是難以動搖的,美元在全球貨幣流通、國際貿易和大宗商品計價等方面,都占據了主導地位。據IMF的統(tǒng)計,2008年,全球貿易中以美元計價的貨幣占到了90%,一國外匯儲備的邊際積累仍然會以美元為主。歐元在1999年1月1日正式啟動,經歷了10多年的發(fā)展,其實力與美元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我們要理性地認識到,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格局會持續(xù)相當長一段時間,但是國際外匯儲備格局會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最終朝超主權國際貨幣體系演進。

(四)國際經濟的協(xié)調

2008年金融危機所涉及的國家眾多,面對這次“百年一遇”的危機,各國政府紛紛聯(lián)手共同對抗這次金融危機,國際間經濟政策的協(xié)調達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在危機初期,為緩解各地貨幣市場資金需求,美聯(lián)儲分別與歐洲央行、瑞士央行合作建立200億美元和4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機制,平抑離岸市場的沒有拆息利率。危機高潮期,美聯(lián)儲聯(lián)手歐洲、日本、加拿大、英國和瑞士五大央行向貨幣市場注資2470億美元。各國政府為促進經濟的恢復都采用了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2008年10月以來全球中央銀行聯(lián)合行動,進行了兩輪大幅聯(lián)合降息,增加市場資金流動性。而在十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發(fā)達國家及國際組織(如IM F)對亞洲危機國家給與金融支持時附帶一些約束和條件,甚至指責危機國家開放程度不高才會導致金融危機,要求提高開放程度才給與救援。時移世易,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亞洲國家都意識到外匯儲備的重要性,經過十年時間的發(fā)展,他們的外匯儲備規(guī)模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面對這次金融危機時,相對于有大量貿易逆差的發(fā)達國家,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中國)能更有力和更靈活地執(zhí)行反危機措施。過往是發(fā)達國家間的反危機的經濟合作,而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共同商討對策對抗金融海嘯,2008年11月在華盛頓、2009年4月在倫敦和同年9月在匹茲堡召開的20國峰會(G20)預示著新興發(fā)展中國家正逐漸成為全球治理結構中的重要參與者,發(fā)展中國家的關注也得到重視。

世界經濟的緊密聯(lián)系程度之高,使得一國單憑自己的政策和措施難以對本國的經濟起到強大的作用,即使連美國這樣的政治、經濟都強大的國家,也需要依靠中國、日本等國家購買其國債來彌補財政赤字,才能保證美國政府有足夠的實力去應對國內的問題。各國在保證本國利益的前提下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不僅是處理危機的權宜之計,而且是今后深化國際經濟合作的必然選擇。

三、國際金融格局變動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美元的影響力并沒有削弱,美元和美國是國際金融的內核,而且有自我加強的趨勢。國際貨幣體系實際上實行美元本位制,國際結算、國際外匯儲備、大宗商品計價、國際援助資金等跨國經濟活動,都是以美元為清算工具的,而美國在冷戰(zhàn)結束后,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都占據領先的地位,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或聯(lián)盟的實力能與美國相匹敵。美國的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經濟總量的第一位,雖然近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對比一些增長保持在高速度的國家,其GDP總量在2007、2008年是中國GDP的4.38倍和3.84倍,世界貿易總量占全球前列,也是全球最活躍的金融活動中心,率先搶占世界科技革命的制高點,掌握領先的技術。美元霸權和美國勢力相互促進,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fā)生以前,他們呈現自我維系和加強的趨勢,但金融危機改變了國際金融格局,美元的地位被削弱,美國勢必會受到影響,下面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影響作出一些分析。

(一)美元中心地位問題

在美元本位制下,新特里芬難題重新被提出,最先提出這個概念的是馬克麥考利,他從研究美國與東亞國家資本流動關系出發(fā),考察在美國經常賬戶赤字不可持續(xù)條件下,美國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與其吸收國際投資頭寸狀況惡化之間的沖突時發(fā)現:美國通過負債吸引東亞資本以彌補其國際收支逆差,而東亞地區(qū)美元的供給又依賴于美國對東亞地區(qū)的直接投資和美國經常賬戶赤字,若美國經常賬戶赤字不可持續(xù),東亞地區(qū)的美元供應就會收縮,流入美國的東亞資本就會減少,從而影響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偟膩碚f,美元的穩(wěn)定影響國際貨幣體系的穩(wěn)定,而美元的穩(wěn)定取決于美國國際收支情況,但全球清償能力又依靠美國的貿易逆差,美國可以無限制地通過發(fā)行美元來獲取其他國家的資源,因此美國有內在濫發(fā)美元的傾向。新特里芬難題是目前美元本位制的固有矛盾,是美元儲備資產供給充足與美元價值穩(wěn)定之間的矛盾。在金融危機前,這兩種力量還沒形成抗衡,而是相互促進:美國的貿易赤字可由印刷美元來彌補,低成本地解決了國內通脹的問題,還可以占有他國商品和服務,而東亞地區(qū)等以出口為主的國家則不斷積累美元,增加自身外匯儲備,這似乎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金融危機改變了國際金融格局,美元走向弱勢,美國難以獨立承擔以美元本位制為主導的國際貨幣的責任,美元和美國難以維持獨大的態(tài)勢。雖然目前國際金融還沒形成新的格局,根據前文數據可見,國際金融格局的重心已經逐漸發(fā)生變化,新興發(fā)展經濟體的力量慢慢滲入國際金融格局,但是就目前的形勢來看,美元距離退出歷史舞臺還有一段漫長的時間,美元還存在霸權的慣性,通過研讀世界貨幣史我們可以發(fā)現,英鎊霸權從形成到由盛轉衰直至退出歷史舞臺讓位于美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由于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作用,霸權的更替與歷史前進方向雖然呈一致性,但不完全是同步的??陀^來說,美元的中心位置被取代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但能與美元霸權地位相抗衡的力量還沒形成,在未來的一、二十年內顛覆美元本位制的力量還沒成熟,而且美元本位制還沒到土崩瓦解的程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作用會被逐漸削弱,其他作用力量漸漸增加,國際貨幣呈多元化的趨勢。一些專家學者估計,在本世紀中葉,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國際貨幣。

綜上所述,在無線體域網中,全球學者對于身份認證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可實現匿名、安全和高效的操作,并在實踐中得到應用。采用傳統(tǒng)密碼學方式進行身份認證雖然可以避開生物信息認證的缺陷,但其本身也存在計算開銷較大、傳輸速度慢、易受共謀攻擊和中間人攻擊等問題,同時數據易受篡改,對資源受限的傳感器節(jié)點來說仍然是不小的挑戰(zhàn)。

關系到美國經濟利益且與美元中心地位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國家鑄幣稅的問題。在國際金融文獻中,鑄幣稅是指一國因其貨幣為他國持有而得到的凈收益。美國是世界上受益于國際鑄幣稅最多的國家。由于美元是最主要的國際貨幣,美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貨幣的供應,占有了境外美元持有者的資源。據IMF統(tǒng)計,截至2002年,流通中的美元總數約為7000億美元,這其中大概有50%-70%在美國境外流通,每年為美國提供大概110-150億美元的國際鑄幣稅,占美國GDP的0.2%。非居民接受美元是為了換取實際的商品和服務,只要海外有美元流通,美國就不必為獲得其他商品或服務償還美元。美聯(lián)儲估計,美國每年因此可節(jié)約150億至200億美元的費用。否則,納稅人將必須替政府支付3000億美元貸款的利息。上述數據只能說明美元享有直接國際鑄幣稅的收益,在考慮了美元間接的國際鑄幣稅的情況下,美元享有的國際鑄幣稅收益遠非如此。在未來國際貨幣多元化的進程中,美國享受到的國際鑄幣稅將會減少,還可能需要給其他非美元國際貨幣支付國際鑄幣稅,這將是一筆難以算清的損失。

(二)“中心—外圍”模式的可持續(xù)性問題

這里的“中心—外圍”的定義與60年前普雷維什提出的“中心—外圍”理論是不相同的。普雷維什定義的“中心”是指西方發(fā)達國家,是大的工業(yè)中心,“外圍”是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是為大的工業(yè)中心生產糧食和原材料的外圍。在美元本位制的環(huán)境下,“中心—外圍”模式有了新的內涵,美國是新的中心國,外圍國包括東亞國家和石油輸出國組織,以及歐洲、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外圍區(qū)按功能還分為貿易賬戶區(qū)和金融賬戶區(qū)。東亞國家和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維持匯率低估向美國輸出商品、勞務和石油等資源來換取美元儲備資產,出于安全性和流動性的考慮,他們用獲得的美元購買美國的國庫券,資本回流入美國,東亞國家和石油輸出國是貿易賬戶區(qū);金融賬戶區(qū)主要包括歐洲、加拿大以及拉丁美洲等,這些地區(qū)的國家一般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外匯儲備變動不大,這些國家的私人投資者大量購買美國的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追求金融資產相對較高的風險收益回報,他們對美國保持著金融賬戶逆差;而美國則處于中心地位,一方面依靠貿易賬戶區(qū)美國有資源的流入,另一方面依靠這兩個外圍區(qū)域的資金流入美國,支撐美元逆差和金融繁榮。

如前文所述,金融危機對國際收支賬戶的影響是顯著的,“中心—外圍”模式的可持續(xù)性受到嚴重的沖擊。東亞國家、石油輸出國組織等以美國為出口市場的經常賬戶順差大幅下降,這些以出口拉動國內經濟增長為主要動力的國家意識到外向型經濟的脆弱性,把經濟增長的基點轉向國內,實現經濟增長的轉型;金融危機把金融系統(tǒng)的問題和缺陷暴露無遺,歐洲等地區(qū)對美國金融產品的投資需求下降,對美國的金融賬戶逆差減少。但是,出于對自身外匯資產價值的維持,貿易賬戶區(qū)國家不得不將美元外匯儲備用于繼續(xù)購買美國國債,中國和日本就是最好的例證。同時,美國也提出重構本土產業(yè)的政策,也增加國內產出來滿足國內消費,減少貿易赤字,增加國內就業(yè)。

國際金融格局決定了全球產業(yè)分工的格局,“中心—外圍”模式實質上就是一種國際分工。金融危機后國際金融格局發(fā)生了調整,對“中心—外圍”模式產生根本性的影響,除了貿易賬戶國向美國回流美元之外,貿易賬戶國對美國的貿易流和金融賬戶國對美國的資金流都難以維系,“中心—外圍”模式其他的板塊難以如以往般運作,因此,美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中心地位已經降級。但在短期內這種國際分工模式還會持續(xù)下去,因為還沒有其他國家或經濟體能夠超越美國,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呈現整體興起的局面,所以在中長期,世界經濟中心、外圍的界限將變得模糊。

(三)美國的國際經濟領導地位

格局決定秩序,秩序反映格局。在金融危機觸動國際金融格局改變前,美國和其他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實際上是國際金融游戲的制定者,強者制定規(guī)則,規(guī)則為強者分配更多的利益。對世界經濟發(fā)展與穩(wěn)定最重要的三個國際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 F、世界銀行World Bank) ,美國都是其中首屈一指的主導者?,F行國際貨幣金融組織體系由少數國家(G7國家)主導,而且美國擁有事實上的否決權,在IM F加權投票份額中,美國是國別里唯一超過15%投票權的國家,美國的投票權為16. 83%,而IMF的重大議題都需要85%的通過率,因此由該組織制定的政策不能真正反映大多數成員的意志和利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亞洲國家向IM F申請援助,但是IMF卻要這些國家達到一些嚴格的條件后才給與援助,并認為之所以會發(fā)生亞洲金融危機是由于這些國家的資本開放程度不高,要求這些受金融危機沖擊的國家更加開放資本項目。事實與IM F所要求的剛剛相反,不及時的救援和附帶苛刻條件,IM F并未能保護廣大成員國的利益,它的決策是傾斜、帶偏見的。

美國的金融霸權地位已經通過各種方式獲取利益,美國的金融霸權是以美國經濟實力為基礎的。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格局的變動觸動了這個基礎,同時新興市場經濟體逐漸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世界經濟開始出現“脫美”傾向,變得依賴“金磚四國”的表現,“金磚四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了一半,來自新興經濟體的對外投資在不利的經濟環(huán)境下還保持一定的增長,為非洲等一些欠發(fā)達地區(qū)提供了機遇。

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實力在增強,他們在國際經濟領域的發(fā)言權也在增加。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所召開的峰會都是在G20框架下召開的。過往的峰會大多是在G7的框架下召開的,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根本沒有表達自己的平臺,只能接受由發(fā)達國家相協(xié)定的結果。面對這次金融危機,西方七國已經無法獨立走出金融困境,G20的召開反映了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重要性。新興市場經濟體正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他們的主張在國際經濟組織得到重視,美國“說了算”的時代逐漸遠去。美國經濟戰(zhàn)略研究所所長萊德·克里斯托維茨指出,“美國經濟之所以到目前還未陷入嚴重的衰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世界經濟尤其是新興經濟體仍保持增長,這為美國擴大出口提供了可能。”原先新興市場經濟體依賴美國,現在美國也要依賴新興市場經濟體,從原來的主導—依附關系開始轉變?yōu)槠降?、相互依賴的關系。

四、結 論

引發(fā)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是世界經濟的失衡,金融危機的爆發(fā)使世界經濟向著均衡的方向靠攏,在金融格局上體現為:國際幾種主要貨幣匯率波動增大,國際匯率體系彈性增大,國際收支總體失衡程度下降,美元為主的國際儲備體系呈多元化趨勢,先進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協(xié)調在加強。金融格局的變動給美國帶來了一些影響,美元的霸權地位面臨挑戰(zhàn),美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中心地位在下降,美國在國際經濟的主導地位也在逐漸下降,新興市場經濟體獲得更多的話語權。總的來說,美元和美國的作用在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長期趨勢中會相對減弱,新興市場經濟體被給予了重大的期望,但目前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力量還沒完全形成。另外,國際金融格局是世界經濟格局的一個方面,金融格局、要素格局、產業(yè)格局和利益分配格局是構成世界經濟格局的幾個重要的基本格局,它們之間相互聯(lián)系和影響,構成一個開放性的系統(tǒng),因此金融格局的變動離不開它所處整體中其他部分的影響作用。觸動國際金融格局的變動因素很多,目前國際金融格局的變動只是局部性、階段性的,雖然沒有改變原來的性質,但這是質變前必要的量變積累階段。

注 釋:

①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經濟危機,持續(xù)時間長達幾年,是工業(yè)生產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國際貿易量下降,隨著世界經濟的崩潰,英國,歐洲國家、美國均被迫放棄了“金本位制” ,為二戰(zhàn)后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埋下伏筆。爾后英國的霸主地位逐漸地被削弱;1987年經濟危機再次發(fā)生在美國,1987年10月19日這一天被美國人稱為“黑色星期一” ,股市大挫,世界其他國家的股市因此受到嚴重影響,日本受這次經濟危機影響最大、持續(xù)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家,日本的經濟實力受到嚴重的削弱,日本失去本來可能與美國抗衡的實力,人們常說是日本經濟“失去的十年” ,相反,卻是美國發(fā)展的十年,美國完全成為世界的霸主;1992年芬蘭馬克與德國馬克的脫鉤是歐洲貨幣體系危機的導火線,英鎊狂跌,歐洲各國的貨幣秩序混亂,這次危機加速了歐元和歐元區(qū)經濟的誕生;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機,基于貶值恐慌大量外資抽逃,還蔓延到阿根廷、秘魯、巴西、智利等國家,這次危機打擊了拉丁美洲經濟良好的發(fā)展勢頭,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北美自由貿易區(qū)的穩(wěn)定;1997年亞洲金融大風暴,亞洲各國的股票市場均出現劇烈的波動,印度、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韓國、中國香港的GDP出現了負增長,亞洲各國開始進行反思,這次危機加速了東盟一體化的進程,同時還對傳統(tǒng)的“雁型模式”給與否定。

② IM F根據匯率彈性由小到大,匯率制度被重新劃分為3大類加一殘差項,共10小類:硬釘住(包括無單獨法定貨幣、貨幣局安排);軟釘住(包括傳統(tǒng)釘住、穩(wěn)定化安排、爬行釘住、準爬行、水平區(qū)間內釘住);浮動(包括浮動匯率、自由浮動);其他有管理匯率。

③《2009世界經濟發(fā)展報告》,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102.

④Capital Flow s to Emerging M arket economies (April 15,2010)http://www.iif.com/gcm/。

[1]朱乃新. “后金融危機時期”的世界經濟趨勢與應對 [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09,(01).

[2] 謝海玉,楊偉,郭凱. 后危機時代國際匯率體系演進方式研究 [J]. 武漢金融. 2010,(02).

[3] 丁志杰,孫小娟. 最新10年國際匯率體系變遷 [J]. 國際貿易. 2009,(12).

[4] 項衛(wèi)星,劉曉鑫. 美元本位制的問題及其可持續(xù)性 [J].國際金融研究. 2009,(02).

[5] 黃梅波,熊愛宗. 國際貨幣體系與金融危機[J]. 經濟學家. 2009,(07).

[6] 盧萬青,張倫軍. 美國金融危機后的國際貨幣體系重構[J]. 華東經濟管理. 2010,(02).

[7] 徐杰. 中心-外圍理論與美元本位制 [J].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0,(02).

[8] 里光年. 國際金融危機與世界經濟格局的轉換 [J].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01).

[9] 蘇彤,逯其江. “新特里芬難題”: 提出、表現及應對措施 [J]. 金融經濟. 2008, (06).

[10] 加爾布雷思. 貨幣簡史[M].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11]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 全球金融危機下的國際秩序[M].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

[12]Suttle, P., Krauss, C. & Mazzacurati, J. Capital Flows to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EB/OL]. http://www.iif.com/gcm/. April 15, 2010.

猜你喜歡
金融危機格局匯率
人民幣匯率:破7之后,何去何從
中國外匯(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04
人民幣匯率向何處去
中國外匯(2019年13期)2019-10-10 03:37:38
越南的匯率制度及其匯率走勢
中國外匯(2019年11期)2019-08-27 02:06:30
格局
前三季度匯市述評:匯率“破7”、市場闖關
中國外匯(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16
聯(lián)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調解工作格局
人民調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16
如何認識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
學術論壇(2016年5期)2016-05-17 05:44:42
小人物的大格局
小說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1:10
北歐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啟示
對外經貿(2014年5期)2014-02-27 13:55:57
民生建設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作用
金溪县| 怀远县| 丹寨县| 石林| 吴堡县| 神农架林区| 灵璧县| 乌苏市| 兖州市| 泾川县| 任丘市| 南乐县| 江川县| 太谷县| 大田县| 宜阳县| 铜鼓县| 涟源市| 江津市| 揭阳市| 东明县| 永嘉县| 哈尔滨市| 昌邑市| 页游| 类乌齐县| 甘孜县| 太仆寺旗| 苗栗县| 云浮市| 灵寿县| 新乡县| 奇台县| 苏尼特左旗| 马关县| 涟水县| 蒲城县| 库尔勒市| 太谷县| 文水县| 镶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