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龍
對江蘇高考語文附加題中名著閱讀題的一點思考
胡小龍
2008、2009年江蘇高考語文試題增加了附加題,這個附加題的設置并沒有帶來一絲新意,題型陳舊,內(nèi)容呆板。結果是,真正閱讀了名著的不一定考得出來,而沒有閱讀名著,只是通過死記硬背“名著概要”與名著人物性格特點訓練題的考生卻可以順利過關。因為這些題目考查的能力都是最低級的識記,根本與閱讀體驗、感受,與鑒賞品味毫無關聯(lián)。一個以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文學名著為目標的課程,最后考試的能力要求卻是識記,這是背離語文新課改精神的。
名著閱讀題 識記 閱讀體驗 鑒賞品味 新課改
最近幾年,筆者一直和高三的學生一起打拼,學生對考試分數(shù)的渴求,一分之差對學生的影響,個中滋味一言難盡。一卷定終身的殘酷現(xiàn)實讓我們做教師的時時處處應該設身處地地替學生著想,試題的設置對考生影響很大,我們衷心希望高考試卷的命題者能設計出更人性化的題目,更貼近考生實際。
2008年江蘇高考語文試題增加了附加題,這個附加題的設置并沒有帶來一絲新意,題型陳舊,內(nèi)容呆板。滿以為2009年會有改動,但結果令人失望,這與江蘇作為文化大省的地位極不相稱,試題的設計也沒有能很好地體現(xiàn)新課改精神。
這兩年江蘇高考附加題中的名著閱讀題分值是15分,由一道選擇題與兩道簡答題組成。簡答題題目不長,照錄如下。
2008年的簡答題是:
(1)夏瑜、九斤老太、閏土、單四嫂子、陳士成這些人物分別出于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哪篇作品?(5分)
(2)《紅樓夢》中寫道:“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闭堈f說“金玉良緣”、“木石前盟”的含義。(5分)
2009年的簡答題是:
(1)《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老葛朗臺是個什么樣的人?
(2)概括說說《紅樓夢》“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的主要內(nèi)容。
我以為,這兩年的題目考下來的結果是,真正閱讀了名著的不一定考得出來,而沒有閱讀名著,只是通過死記硬背“名著概要”與名著人物性格特點訓練題的考生卻可以順利過關。因為這些題目考查的能力都是最低級的識記,根本與閱讀體驗、感受,與鑒賞品味毫無關聯(lián)!一個以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文學名著為目標的課程,最后考試的能力要求卻是識記,這是背離語文新課改精神的。
江蘇卷的詩歌鑒賞題與文學類文本試題中均早已取消選擇題,因為它不符合文學鑒賞離不開個性化的感受與體驗的特點,然而選擇題竟然成為了由文科生來答的附加題的一種固定題型,不知是不是一種倒退?可以說,主觀性極強的文學鑒賞根本不適合采用答案是固定的選擇題來檢測。這里的簡答題只是要求記住哪個人物出自哪部作品、哪一部分的主要情節(jié)是什么、某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是什么就可以了,它們只能把學生重新帶入機械識記的死胡同,與文學鑒賞的課程目標要求——“培養(yǎng)閱讀古今中外各類小說、戲劇作品的興趣,從優(yōu)秀的小說、戲劇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yǎng),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yǎng)”、“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戲劇作品,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學寫小說、戲劇評論,力求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選修課程“小說與戲劇”的要求),毫無關系。以陶冶學生性情,為學生的精神打底子為重要目標的名著閱讀竟然演變成了對文學名著的支離破碎的記誦,哀哉!2008年江蘇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出臺之后,各類文學名著概要本、精華本(不知名著是不是精華?),各類以對名著人物形象的定性分析、名著價值的概念性評價為重點的訓練題便鋪天蓋地。我們認為,這種考試模式下的名著閱讀復習沒有滋養(yǎng)學生的精神,只能是變本加厲地戕害學生的性靈,它從根本上背離了新課改的精神。
世紀末的語文教育大討論揭露了語文教育乃至整個中等教育只見技術不見人的流弊,從而引發(fā)了隨后轟轟烈烈的新課程改革。新課改最核心的地方是終于發(fā)現(xiàn)了教育中的人,看到了老師所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看到了教育的目的是以適合青少年心理成長規(guī)律的方式促進兒童的生命健康而有個性地成長。圍繞個體這個核心,課程設置上分出了注重過程與平時表現(xiàn)的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注重個體的選修課與必修課,甚至注重學校與教師個性的校本課程。其中每門選修都開出了若干模塊。這個設置非常理想,但要實施很不容易。事實上,個中人士無不心知肚明,新課改的靈魂其實已被扭曲,不要說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成為講起來無比重要實際上無實在操作的花架子,也不要說選修課(《語文課程標準》說“選修課也應該體現(xiàn)基礎性,但更應該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fā)展”)只是讓高考選或者地區(qū)領導(注意,不是學校,至少是以縣為單位的整齊劃一的選擇)根據(jù)高考要求選,就是作為文科獨有的語文加試題也把新課改的文學鑒賞目標完全解構了。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文學作品鑒賞的要求,在“課程目標”部分,規(guī)定語文的選修與必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 “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五個方面獲得發(fā)展。其中,把“感受”與“鑒賞”放在一起,概要表述為“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表明標準制定者是認可鑒賞應建立在基本的感受基礎上的。對必修課程的“閱讀與鑒賞”目標的第六點是“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這里出現(xiàn)得最多的也是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等與個體閱讀經(jīng)驗相關的概念。江蘇近兩年名著閱讀題的簡答題都是小說,課程標準中對選修課中“小說與戲劇”的主要要求是:“學習鑒賞小說、戲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說、戲劇各自的藝術特點。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戲劇作品,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學寫小說、戲劇評論,力求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薄安煌慕嵌群蛯用妗?、“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都給個體“品味”名著留下了充足的空間。這里,基本沒有對識記某個名著作者、作品人物或作品情節(jié)的要求,最集中的要求都是要學生沉潛到名著中去,自己去閱讀、感受、體驗、品味,在此基礎上,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
當今社會,凡事都講究效率,速度要快。文化快餐也到處泛濫,上到央視的“百家講壇”,下到各種論壇、講座,它們高舉國學的大旗,但真正有多少效果,值得深思。著名學者劉洪波先生在《“百家講壇”是個奇怪的壇》一文中批評過這種現(xiàn)象。恕筆者直言,江蘇的這種對經(jīng)典作品的考查模式給人的感覺就猶如品味快餐。營養(yǎng)學家早就指出:快餐是只能充一時之饑,毫無任何營養(yǎng)價值的垃圾食品。同樣的,江蘇的此種考查模式對學生的對經(jīng)典的個體體驗和把握無任何實質意義,其與新課改精神相去甚遠。
事實上,早在2007年,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給實施新課改的海南所出的文學鑒賞題就很貼合名著鑒賞的本義。這份試卷的文學鑒賞部分,把《水滸傳會評本》第八回的內(nèi)容選印出來了,然后出了這么幾道題:
12.小說第一段寫林沖剛到牢營,就有犯人介紹牢營的情況,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13.差撥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刻畫這個人物?請簡要分析。(6分)
14.對第三段“林沖等他發(fā)作過了,去取五兩銀子,陪著笑臉告道”這句話,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圣嘆評點道:“雖是播出奇文,然亦實是林沖身份?!币罁?jù)小說內(nèi)容,探究“亦實是林沖身份”指的是林沖的哪一種身份,表現(xiàn)的是林沖什么樣的性格和心理。(8分)
這種考試方式,讓學生沒有死記硬背的負擔(原文選印出來了,不需要機械記憶),學生可以自由地沉浸到名著的世界中去,與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用自己的心去體味,去感受,去探究,去分析鑒賞,而這一切都以學生平時閱讀名著過程中所積淀的情感體驗為宏大的背景。這種考試方式,就可以很好地發(fā)揮對基礎教育的引導作用。筆者認為,這種方式很值得江蘇的語文高考命題老師借鑒。
江蘇是個文化大省,在高考語文命題上不妨向鄰近的上海學習。我們覺得,相對而言,在目前全國高考命題的十多套試卷中,上海卷是最能體現(xiàn)新課改精神的!而上海卷的模式已經(jīng)堅持了十多年了,人家遠遠地走在我們的前面。
但愿,我們的高考試題能夠貼合課程特點,貼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與學習心理;但愿,我們的名著閱讀題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讓他們能夠沉入名著,品味名著;但愿,2010年江蘇高考語文附加題能夠開啟名著閱讀考試與教學的新篇章。
江蘇省海安縣李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