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蕪湖 241003)
改嫁或守寡:女性永遠的夢魘
—— 以《傾城之戀》和《白虎關》中女主角為例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蕪湖 241003)
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塑造的白流蘇,與雪漠在《白虎關》中塑造的蘭蘭、瑩兒,在情感經歷中有許多相似之處,盡管她們分屬于不同的時代。作為女性,婚姻的不幸讓她們只能在改嫁或守寡之間選擇,但兩者都是女性永遠的夢魘。原因是:傳統(tǒng)封建思想的影響;男權中心的社會結構;經濟上的貧困和依賴。三位女性的情感歷程,為我們提供了窺見中國女性生存困境的窗口。
《傾城之戀》;《白虎關》;女性;困境;改嫁;守寡
女性一直是文學的重要主題,在古代的傳奇或小說中,她們或是與英雄并稱的美人,或是與才子并駕的佳人,隨著封建時代的結束,美人佳人也淡出了歷史。1917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中,女性開始覺醒,不僅有識之士開始關注女性,并且一些覺醒之后的女性也紛紛拿起紙筆,表達自己或同性的歡樂和淚水、幸福和苦難。她們不再是“失語”的群體,因為她們終于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笆吣辍蔽膶W中,因為極左思想的影響,女性失去了“主體性”,她們雖有不同的姓名,卻有著相同的思想和性格。從上世紀 80年代到新世紀,涌現(xiàn)出一批女作家,也產生了一批以女性生活為題材的作品,文學中女性的“主體性”得到復歸,可以說這一階段的文學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與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的繁榮景象相比,女性文學的批評顯得蕭條單調了許多。文學批評者或者從“性別導致作家氣質方面的不同,從而可能引起感受及表現(xiàn)風格的差異”[1]出發(fā),研究婦女解放問題;或著眼于“男性為中心的體系”,表現(xiàn)“女性生存的無奈與尷尬”[2];或通過“發(fā)現(xiàn)、質詢、反省和探究女性主體意識的迷失,為女性性別本體復歸而吶喊”[3];或“著重抒寫商業(yè)社會的物化和性別歧視所造成的城市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她們在尋找自我拯救的策略時的迷失”[4]。但學界對文學中表現(xiàn)女性群體中婚姻失敗女性的生存困境的研究顯然不夠。郭旭勝、姚新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對“棄婦,寡婦,自殺,殺夫,妓女等幾類現(xiàn)象”[5]進行了比較,但視閾比較狹窄,僅僅揭示了“農村女性”不同于“城市女性”的生存困境。本文擬從文學作品中描寫的婚姻失敗女性的視角入手,通過歷時的比較,全面地關照這一不幸群體共同的生存困境。
儒家認為“好女不侍二夫”。中國歷史上少數(shù)喪偶女性達到了這個要求,她們成了烈女,各處的貞節(jié)牌坊歷經千年還在默默地向今人訴說著她們的故事。作為封建社會和儒家文化歌頌的對象,烈女像歷史上耀眼的明星,映出了改嫁女性的卑微和渺小。但更多的女子卻選擇了不當“好女”,因為她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而是實實在在的人,是活生生的女人。從她們是女人這個角度出發(fā),不管是烈女還是改嫁女子,在婚姻失敗后陷入的改嫁/守寡困境,對他們而言都是永遠的夢魘。
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就是一個烈女。數(shù)千年來對這部作品的解讀,所有的贊頌幾乎都集中在劉蘭芝的投湖上,所有的譴責幾乎都集中在封建制度或男女主角的性格上。這些結論也許并沒有錯,但我們在對文本進行解讀的同時,更應該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fā),觀照劉蘭芝的生存困境,特別是遣歸娘家后的生存困境。沒有生存的困境,悲劇就不會發(fā)生;沒有母兄的逼嫁,就不會有雙方殉情的結局。
如果說焦母逼迫劉蘭芝走入了困境,那么劉蘭芝的母親和兄弟則直接把她推到了絕境?!皻v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6]17。劉蘭芝用年輕的生命,對困境做出絕望的反抗。這引出了一個不得不關注的話題:當女性婚姻失敗不得不回到娘家時,下一步她們該如何選擇?不同時期的女人交出的答卷是否相同?19世紀40年代,張愛玲在《傾城之戀》①參見: 張愛玲.傾城之戀[C] // 張愛玲.張愛玲文集: 第2卷.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2.下文所論該作品均出于此版本, 不再一一注出.中回答了這個問題。2008年,雪漠在《白虎關》②參見: 雪漠.白虎關[M].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8.下文所論該作品均出于此版本, 不再一一注出.中也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作為張愛玲的成名作,《傾城之戀》一直備受學界的關注。盡管傅雷曾經批評過這部作品,認為它“沒有悲劇的嚴肅、崇高和宿命論……情欲沒有驚心動魄的表現(xiàn)……盡是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游戲……既沒有真正的歡暢,也沒有刻骨的悲哀”[7],但歷史證明“這是張愛玲最受歡迎的一部小說”[8]307。
對于這部小說的關注,普通讀者多半把注意力集中在離婚少婦白流蘇與范柳原的“傾城”愛情傳奇上,“大團圓”的幸福結局更是迎合了中國大眾的消費心理,盡管這“團圓不是紅艷的,而是灰冷的,是一種悲涼的團圓”[9]457。大多文學批評者也是眼睛緊盯著白流蘇和范柳原的感情不放,而文本深層包涵的女性的生存困境卻往往被人們忽視。美國漢學家李歐梵注意到這一點,他認為“在《傾城之戀》中,再婚不是出于個人的選擇,而是社會必需”,“作為一個住在自己家的離婚女子,流蘇因她失敗的婚姻而不停地遭受親戚們的嘲諷。這種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逼迫她去尋覓新的婚姻前途”[8]309。
《傾城之戀》講述了離婚少婦白流蘇與風流情種范柳原的愛情故事。他們的愛情與本文關系不大,所以我們把目光聚焦到還沒離開上海的白流蘇身上。20歲出頭的白流蘇因不堪丈夫的家庭暴力,選擇了離婚。七八年過后,前夫患病身亡。這個消息傳到了白公館,引起親戚朋友對白流蘇的再度關注。關注的問題無外乎是白流蘇該不該回去奔喪,“按‘三綱五?!毓呀K生”[9]455。表面的關懷隱藏的是極端的自私自利。早該改嫁的白流蘇,現(xiàn)在再也不能呆在娘家,拖累哥嫂了。所以三爺(三哥)堅持白流蘇應該回前夫家奔喪。白流蘇沒有意識到三爺?shù)难酝庵猓蛘哒f雖然意識到仍心有不甘,她淡淡的一句“離過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婦,讓人家笑掉牙齒”算是對其兄意見的不贊成,但她沒想到三爺會說出“你住在我們家,吃我們的,喝我們的……”的話,四奶奶(四嫂)更是認為她一身晦氣,不僅讓前夫“成了敗家子”,還“回到娘家來”,敗光了娘家,是個“天生的掃帚星”。陷入困境的白流蘇,明白這里再也容不下她這個寡婦了。這里有一個問題:為什么七八年前,白流蘇沒有受到兄嫂的逼迫?對于這個問題,三爺說“我只怕你多了心,只當我們不肯收容你”,白流蘇一語戳穿了三哥虛偽的畫皮:“現(xiàn)在你不怕我多心了?你把我的錢用光了,就不怕我多心了”。換句話說,如果白流蘇七八年前沒有帶錢回來,今天的事情幾年前就該發(fā)生了。在白流蘇身上凸現(xiàn)的離婚七八年才出現(xiàn)的困境,是婚姻失敗的女性必須面對的社會現(xiàn)實。
與劉蘭芝們不同的是白流蘇用金錢延緩了沖突的發(fā)生。所以女性要獲得幸福,首先應該從經濟上獨立。魯迅在《娜拉出走以后怎樣》中說:“所以為娜拉計,錢,——高雅的說罷,就是經濟,是最要緊的了”[10]。但這僅僅是必要不充分條件,即經濟的獨立能夠延緩沖突的發(fā)生,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婚姻失敗女性的生存困境。
白流蘇面對的困境,也是中國離婚/喪夫女性的生存夢魘。她們要自己的權利,可又不得不面對社會的現(xiàn)實。從某種程度上說,《傾城之戀》就是張愛玲版的《娜拉出走以后怎樣》。在男權社會,她們處于被統(tǒng)治、被支配地位,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真正能改變自身生存困境的唯有婚姻/再婚。
直接把女性逼上梁山的是婚姻(離婚),離婚/喪夫的女性把走出生命困境的希望寄托在婚姻(再婚)之上,但再婚并沒有從根本上拯救離婚/喪夫的女性,沒能從根本上改變她們的命運,也沒能給她們帶來幸福。白流蘇與范柳原結婚后,范柳原把原來說給她聽的有趣的話節(jié)省下來說給別的女人聽,白流蘇的再婚只不過是從一個“圍城”走向另一個“圍城”。從中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荒誕。
《白虎關》于2000年8月完成,2005年11月二次修訂,2006年6月三次修改,2007年9月完成終稿,2008年8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題記中的“當一個時代隨風而逝時,我搶回了幾撮靈魂的碎屑”①參見: 雪漠.題記[C] // 雪漠.白虎關.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8.,體現(xiàn)了作家雪漠的藝術追求。
小說講述了“老順一家”的故事,主要圍繞兩個女人——蘭蘭和瑩兒——展開。作品中大漠落日,長河孤煙的背景,顯示了“西部敘事的宏偉氣象”[11];生之艱辛、死之無奈的生活,呈現(xiàn)出一幅真實而悲愴的西部農民生存圖景[12]。但作品真正的成功之處在于作家“把虛構的世界寫得比真實的世界更真實”[13]517,寫出了西部農民的“靈魂、命運和追求”[13]518,特別是以蘭蘭瑩兒為代表的女性的生存困境。
蘭蘭和瑩兒是兩換親。蘭蘭家貧,哥哥憨頭娶不起媳婦;瑩兒哥哥白福品質不好——吃喝嫖賭——討不到老婆,兩個溫順的女子,成了等價交換的商品。沒有人在乎她們愿意與否,因為這既非先例,也沒違背當?shù)亓曀住谥車搜壑校硕嫉眉藿o男人,嫁的是誰并不重要。父母為求得家庭完整,寧可犧牲女兒的幸福。蘭蘭瑩兒(們)用柔弱的雙肩,挑起了為家族——娘家和婆家——傳宗接代的重擔。但不幸總喜歡光顧那些命運坎坷的人們——“屋漏偏逢連陰雨,逆流又遇頂頭風”——瑩兒男人憨頭婚后不久即因肝病無錢醫(yī)治而死,留下了孤獨的瑩兒與兒子盼盼相依為命。蘭蘭的男人白福雖然沒死,但每天上演的家庭暴力讓蘭蘭心驚肉跳,特別是女兒引弟活活凍死的事實徹底摧毀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萬念俱灰的蘭蘭,回了娘家再也不愿去婆家。瑩兒雖然愿意帶著盼盼守在婆家,但哥哥強拉硬拽把她拖回。不幸的婚姻使姑嫂倆陷入與白流蘇(們)同樣的生存困境:回到娘家,怎么繼續(xù)無奈的生活?
蘭蘭本以為在娘家找到一片清凈之地,雖然還沒把婚離掉,但終于逃出了丈夫白福的魔爪,不再吃皮肉之苦。心靈的痛苦本來是遠大于肉體痛苦的,但對心如死水的蘭蘭而言,肉體的痛苦才是無法忍受的。在娘家的蘭蘭,并沒能清凈下來,更沒能擺脫離婚/喪夫女性呆在娘家的生存夢魘,甚至處境比白流蘇更不堪。一方面,她與花狗曾經的戀情被花狗女人知道后,村里人的流言幾乎要把她淹死;另一方面,老順認為“賭博和打女人不是啥大毛病……啥都是原配好,頭餐面好吃……活上一天兩半日子,眼一眨,一輩子就過去了”,堅持蘭蘭應該回去?!疤m蘭信命,但不認命”,她看穿了隱藏在老順(蘭蘭父親)內心的自私和無奈:“你們當娘老子的,除了拿丫頭換,再沒個別的本事娶媳婦”。這是憤怒的責問,也是絕望的反抗。為了讓“孤單無助的心有個依靠”,走出心中的困境,蘭蘭跟神婆學起了“斬赤龍”法,把未知的生活交給抽象的信仰。蘭蘭的打坐、孫子的哭鬧、自己的無能,讓老實巴交的老順終于發(fā)怒了:砸了蘭蘭屋中的“金剛亥母”,將蘭蘭逐出家門?!敖饎偤ツ浮辈]能讓蘭蘭逃出命運的夢魘,無處棲身又不甘被命運擺布的蘭蘭,最后不得不為白福掙錢娶媳婦,牽起駱駝,和嫂子瑩兒走向了兇險的沙漠……
呆在娘家的瑩兒異常想念留在婆家的兒子盼盼,那是他與小叔子靈官愛情的結晶。盡管叔嫂亂倫為世俗道德不容,但她與憨頭廝守的無奈和與靈官感情的純真,“不僅不讓人們感到丑惡,反倒覺得人性的美麗”[12]。為了見到兒子,倔強的瑩兒以絕食相抗爭,精神和肉體都瀕臨崩潰的邊緣。父母不管這些,為了給白福再娶上媳婦,無能又無奈的老兩口再次把目光凝視在女兒身上。為了讓瑩兒嫁給屠夫趙三,母親不僅拿自己的身體賄賂媒人徐麻子,還在女兒熟睡后慫恿徐麻子強奸了虛弱疲憊至極的女兒,驚醒后的瑩兒絕望地逃回了婆家?,搩涸谀锛颐鎸Φ牟粌H有劉蘭芝、白流蘇們的困境,還有蘭蘭們不曾有過和讓人無法面對的屈辱。
瑩兒在娘家被強奸后,才意識到娘家已是她心中永遠的夢魘。為了逃出困境,“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遭遇讓姑嫂兩人攜手走進了大漠——那個連男性都不愿深入的地方。在她們心中,死亡也許是最好的解脫,但作家沒有讓兩個柔弱善良的女子死去。她們與豺狗子搏斗、與饑渴抗爭,相濡以沫、歷盡艱辛,終于到達了沙漠中的鹽池。在那里找到了臨時的工作。姣好的容貌給女性帶來滿足的同時,也會引來不少麻煩。鹽池的工人與老板同時瞄準了瑩兒,讓兩個苦命的姑娘再次回鄉(xiāng)。
個體的困境在群體的面前總是微不足道的。再次回到娘家的瑩兒,不得不選擇嫁給屠夫趙三,不過在趙三和娘家人都沉浸在婚禮狂歡中時,瑩兒吞下了給前夫憨頭止痛剩下的鴉片。
出嫁前避風的港灣,出嫁后卻成為女性永遠的夢魘。雪漠真實地描寫了當代婚姻失敗女性的生存困境。在《大漠祭》題記中,雪漠表示自己“不想當時髦作家,也無意編造離奇故事”他只想告訴我們,“西部農民父老就這樣活著,活得很艱辛,但他們就這樣活著”①參見: 雪漠.題記[C] // 雪漠.大漠祭.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與劉蘭芝、白流蘇相比,蘭蘭和瑩兒更加不幸,她們“沒有自己的選擇,變成交換的商品,變成男人欲望滿足的等價交換物”[11]奔波在一個個“圍城”之間,萬般無奈,她們又重復著劉蘭芝的故事,去天國尋求現(xiàn)實中不能實現(xiàn)的幸福。
從東漢末年的劉蘭芝到上世紀 40年代的白流蘇,再到當代中國西部的蘭蘭和瑩兒,千年的歷史匆匆流過,文明的進程不斷推進,奇怪的是婚姻失敗女性的生存困境卻幾乎沒有改觀,今天的故事像是千年前故事的重演?!霸噷⒂浳宕⒛纤?,明末的事情的,和現(xiàn)今的狀況一比較,就當驚心動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時間的流逝,獨與我們中國無關”[6]17,“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用了這許多材料,難道竟不過老是演一出輪回把戲而已么?”[6]18-19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局面?怎樣才能讓離婚/喪夫女性走出永遠的夢魘?對于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課題。如果說劉蘭芝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白流蘇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那么蘭蘭和瑩兒的悲劇是什么造成的呢?蘭蘭和瑩兒性格溫順,又生在當代,到底是什么造成這些女人永遠的夢魘?這里有三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積淀的一些“三綱五?!?、“忠孝節(jié)義”之類的“集體無意識”,雖歷經千年這些思想?yún)s陰魂不散。劉蘭芝的“舉步赴清池”是對這些東西的絕望反抗。白流蘇所以會選擇遠去香港,就是因為那是遠離家人和他人異樣眼光的文化場域,“遼遠的忠孝節(jié)義的故事,不與她相關了”[8]309,她“已準備好了要投入一個新世界去扮演一個角色”[8]309。而生活在當代中國的蘭蘭和瑩兒也還是淪為傳宗接代的工具。
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女性的生活和身體永遠是男性建構和想象的“她者”,離異/喪夫的年輕女性的精神訴求,從來不會得到社會的關注,這是婚姻失敗的女性夢魘的深層原因。離開“集體無意識”的文化場域的白流蘇雖然找回了她作為女人的自身身份,但這種身份的認同竟是如此的短暫。很快“柳原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白流蘇再次回到了原點,生命是如此的荒誕。蘭蘭和瑩兒雖然生活在當代,但在當代社會尤其是在農村的貧困地區(qū),男性仍然占據(jù)社會的主導地位。女性在這種社會結構中處于底層,是被選擇的犧牲對象。
如果不是極度的貧困和在經濟上依賴別人,蘭蘭和瑩兒(們)就不會有今日的困境,雖然白流蘇沒能在經濟上擺脫困境,但蘭蘭和瑩兒們應該有希望,她們生活的社會,已經不再是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所以開發(fā)大西北,早日脫貧致富,或許是蘭蘭和瑩兒們擺脫夢魘、走出困境的最好選擇。
歷史沒能留下婚姻失敗女性的腳印,文學卻記錄了她們前進的腳步。作為真實的存在于歷史的女人,她們早已香消玉隕;但作為文學形象,她們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輝!盡管她們發(fā)出的光芒也許會灼傷我們的眼睛。作為批評者,我們無意也不可能給這些身陷夢魘的女性找到一條通向幸福天國的理想之路。我們能做的只能是通過文學批評,喚起更多人對婚姻失敗女性的關注,因為這份關注能夠照亮心靈的夜空,也能豐富文學研究的內容。
[1] 王友琴.中國現(xiàn)代女作家的小說和婦女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 (3): 33-39.
[2] 安昕.探討女性生存困境[N].文藝報, 2005-07-12(3).
[3] 代柯洋.女性生存困境探視: 重讀王安憶的“三戀” [J].河西學院學報, 2009, 25(3): 21-23.
[4] 王少瑜.九十年代女性文學對城市女性生存困境的抒寫[J].西江大學學報, 2000, 21(4): 50-53.
[5] 郭旭勝, 姚新勇.被遮蔽的“風景” [J].湖南社會科學, 2005, (1): 154-160.
[6] 魯迅.忽然想到[C] // 魯迅.魯迅全集: 第3卷.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
[7] 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C] // 張愛玲.張愛玲文集: 第4卷.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2: 411.
[8] 李歐梵.上海摩登[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9] 楊義.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 第2卷[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
[10] 魯迅.娜拉出走以后怎樣[C] // 魯迅.魯迅全集: 第1卷.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 168.
[11] 陳曉明.西部敘事的美學氣象與當代機遇[J].小說評論, 2009, (1): 116-118.
[12] 李星.現(xiàn)代化語境下的西部生存情境[J].小說評論, 2005, (1): 74-78.
[13] 雪漠.寫作的理由及其他[C] // 雪漠.白虎關.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8.
Remarriage and Widowhood: Women’s Forever Nightmares—— Take Leading Actresses of Love in a Fallen City and White Tiger Gate for Examples
YANG She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China 241003)
Bai Liusu, leading actress of Zhang Ailing’sLove in a fallen city, and Lanlan and Yinger, leading actresses of Xue Mo’sWhite Tiger Gate, were different times’ women.But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of emotional experiences among them.As women, unfortunate marriages forced them to choose remarriage or widowhood, both of which are women’s forever nightmares.The reasons ar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feudalistic thinking, male chauvinism dominated society, poverty and economic dependence.Emotional experiences of these three women have provided vivid examples to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s living dilemmas.
Love in a Fallen City;White Tiger Gate; Woman; Dilemma; Remarriage; Widowhood
I207.47
A
1674-3555(2010)05-0068-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0.05.010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劉慧青)
2009-12-16
楊珅(1982- ),男,安徽利辛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