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 平
我們的干老,人當然不老,資格老。1960年出生于泰州,祥云籠罩。1979年開始發(fā)表小說,1985年開始發(fā)表評論,1986年起連續(xù)在《文學評論》發(fā)表論文,兩年后誕生《王蒙王干對話錄》,算起來今年是他從事文學事業(yè)30周年紀念,他不配稱干老誰配稱干老呢?
干老本名王干。干老前進道路上惟一的障礙是他的面相,白白凈凈、大眼秋波,永遠歡天喜地,像個70后,所以莊重場合上亮相或給人以初出茅廬之感。但這絕不影響他的聲名越及大江南北,慕名而希望有緣與他一晤者大有人在。
一個評論家的聲名基于他的學問,更基于其見解,而干老,我們說,正是一位卓有創(chuàng)見的評論家。也許受到泰州學派的影響,也許深得里下河流域靈秀之氣,他思維頗為敏捷,蘊含睿智,常出驚人之語。譬如都知道的,關于五十年內(nèi)廢除簡化字的建議,就在網(wǎng)上帶來紛紛議論。能帶來議論,說明并非無稽之談;議論自他而始,說明他的過人之處。干老是作品研討會的常客,他發(fā)言很少引經(jīng)據(jù)典,不作累贅鋪墊,慣于開宗明義亮出主打觀點,這觀點自然也是新穎和與眾不同的,有時是語驚四座的。記得有一次研討小小說,大家暢所欲言時,他發(fā)表意見說,小小說和手機段子有相似之處,大家就注意聽,他說兩者都是只看作品不大關注作者,不管作品如何精彩,作者都不大出名,所以都屬于讀者的文學。他這角度出人意表,但仔細想想,果有道理,而且奧妙。又一次研討網(wǎng)絡文學和傳統(tǒng)文學,眾人觀點皆很嚴肅,惟他旁枝逸出,說傳統(tǒng)文學是“問蒼生”的文學,網(wǎng)絡文學是“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文學,此言一出,也收非同凡響之效。許多年來,傳統(tǒng)文學確是以關注現(xiàn)實和民生為圭臬,到了網(wǎng)絡文學,才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奇幻和玄幻的文字。王干這一宏論,叫人無話可說。再一次,忘記是討論什么作品,會議進行一半,干老發(fā)言,就作品提出兩只新鮮概念,曰“軟文學”和“硬文學”,說當下“軟文學”太多了,缺乏和應該提倡的是“硬文學”,于是場上有些交頭接耳,有媒體記者搶過話筒,建議與會者就此一話題各抒己見。她的建議被主持人理所當然地拒絕了,會議才繼續(xù)進行下去。所以,王干的高明之處,在于他的絕不因循、有想法和有燭見。我以為評論家就應該這樣,評論家要立言,一說到立言,就絕非易事了。
干老的立言,不完全憑借他的聰明智慧,也憑借他的登高望遠。他善于俯瞰,余光里永遠盯著文學大勢,首先對文學流變有個總體把握,有個自己的觀察,然后再去對待具體作品。這使他明白將一件作品放在什么位置,賦予何種意義,見了樹木,也見森林,故此他論說能夠大氣,觀念能有啟發(fā),有時甚至可以影響全局。想當年,紅火一時的“新寫實”、“新狀態(tài)”寫作,一度形成自覺,便與他的理論倡導有關。文學理論是有過輝煌時期的,王干也曾輝煌過的。當然,他至今仍保持著矯健身段,活躍在文壇上。只是今日的文壇變得小眾了,有點使干老施展不開了,那么干老也在轉(zhuǎn)身,把文學批評擴及到文化批評,他現(xiàn)在是文化名人了。
就此出發(fā),他寫了不少隨筆,談圍棋、談足球、談武俠、談麻將、談女人、談一夜情、談第三者、談明星、談電視劇,等等。這樣,干老就成為大眾的干老,喜聞樂見的干老。這對公眾是件好事,因為如今大眾的文化格外需要小眾的精英介入和置喙,才不至于完全流俗。我見王干評論《潛伏》,說它寫的實在是官場、職場和情場,甚為欽佩。文章雖小,卻解釋了當下某些創(chuàng)作的智謀、貼近現(xiàn)實的迂回和觀眾的悟性,一語道破,發(fā)人深省。
我們提到了,干老出生于江蘇里下河流域,近來發(fā)現(xiàn),這流域已涌現(xiàn)出許多文學人才,說明干老不是孤立的文學現(xiàn)象,這現(xiàn)象還有待于深入研究和理喻。干老是最老資格的“北漂”之一,總給人以一定的漂泊感,實際卻早已扎下根來。其實飄泊倒是文人的姿態(tài),如今的北京,也像巴黎那樣成為藝術家聚集的中心,這里面會出些像樣的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