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賢德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江蘇常州213001)
“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途徑
趙賢德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江蘇常州213001)
要提高課程教學效果,除了必備的基本素質之外,還要做到教學內容科研化、教學形式趣味化、教學實踐課外化、考核方式多樣化。
語言學概論;教學效果
相比文學課程的趣味性而言,語言類課程無論是教師上課還是學生聽課都是一種挑戰(zhàn),語言類課程又以“語言學概論”為最難教最難學。主要是因為課程性質和課程的內容決定了該課程學習有一定難度,學生普遍反映內容枯燥、術語偏多、難理解、難記憶,系統性和關聯性都不強。但是,我們決不能因此放松對這門課程的講授和學習。因為“語言學概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基礎必修課,是教師必教,學生必學的,是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語言理論的重要路徑。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并有所收獲呢?我們認為,首先要求教師具有豐厚的、廣博的、精深的、常新的知識儲備以及正確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的教育思想,高度的責任感。除此之外,以下方法也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語言學概論”的主要內容包括:總論、語音學、語義學、語法學、語匯學、文字學、語用學、歷史語言學、綜合性語言學(交叉語言學)等。這些內容很多都是屬于知識性的介紹,因此毫無趣味性可言。如果授課老師沒有一定的授課藝術,僅僅是照本宣科,那么學生聽課一定會昏昏欲睡,授課質量將大打折扣。但是如果授課教師能夠將所講授內容從科研的角度進行研究,以科研促進教學,則情況迥異。如講到“總論”部分,可以讓學生搜集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認知語言學流派等西方語言學主要流派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的有關信息資料并進行比較,然后寫出這些流派的主要觀點;如講到“詞法”、“句法”部分,可以帶領學生從事這個方面的科學研究,可以搜集大量的詞法句法方面的論文,和學生一起分析分享這些研究成果,在這個分析分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寫作科研論文,師生的科研水平將會共同提高。
在這個方面,華中師范大學邢福義教授可以作為我們的榜樣。邢福義先生上課總是從生活中引出一個與所講內容相關的語言話題,然后逐漸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建立與學生“亦師亦友”的關系,和學生共同進步,和學生共同發(fā)表文章。比如,1987年,邢福義先生的幾個碩士研究生入學。上課第一天,邢福義先生就從一篇小說中挑出一段文字,讓他們仔細地反復地觀察,提出認為可以研究的時間詞“剛剛”。接著,師生共同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比如“剛剛”一般都說是時間副詞,但是,實際上有時卻是時間名詞。那么,能證明時間名詞“剛剛”的特征的有力證據是什么。從語法角度看,兩類“剛剛”存在什么樣的對立?在造句功用上,它們有什么不同?從語義角度看,時間副詞“剛剛”和時間名詞“剛剛”存在什么樣的對立?在所表示的時間位置上,它們有什么不同?它們的時間參照點是否一樣?時間副詞“剛剛”總是跟什么樣的時間參照點發(fā)生聯系?時間名詞可以跟什么樣的時間參照點發(fā)生聯系?從語值的角度看,時間副詞“剛剛”和時間名詞“剛剛”在使用中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它們的語用價值,是否可以從表意、節(jié)律、語體等方面加以考察……問題提出來了,鉆研工作就開始了,于是分工負責。最后由邢福義先生執(zhí)筆,統改成《時間詞“剛剛”的多角度考察》一文,并且告訴他們執(zhí)筆的幾個研究生,哪些地方刪去,為什么刪去,哪些地方修改,為什么修改,哪些地方增補,為什么增補。這是一篇一萬多字的文章,后來發(fā)表在我國語言學界權威的刊物《中國語文》1990年第1期上。
這種培養(yǎng)研究生的辦法得到大家的贊賞。復旦大學范曉教授告訴邢福義先生,他們把這篇文章列為博士生的學習文獻。邢福義先生采用教學內容科研化的方法培養(yǎng)出了像李宇明、肖國政、徐杰等這樣一批優(yōu)秀的研究生。雖然我們平時上課不可能像邢福義先生帶研究生一樣,但是并不妨礙我們朝這個方面去努力。如果我們把講授的重點內容當做科研課題一樣去對待,引導學生從事科學研究,那么我們的教學效果一定好多了。帶領學生從事科學研究,引導學生寫出有份量的研究論文,學生上課能打瞌睡能開小差嗎?
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說:“教師從事的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它的每一段時間,每一處空間都有科研題目,都能有新發(fā)現。教書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我總想,同一課書,能有上百種甚至上千種講法。我們應該研究更科學的講法,即使今天這種講法比昨天科學,那也僅僅是向后看得出的結論。向前看呢?一定還有更科學的方法等著我們去探索研究。”
教學如果能夠從科研的角度來研究,那么就一定能夠常教常新,每教一遍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教學與科研是一體兩面。研究是體,教學是用。體用結合,體用一致,才能使教學呈現良性循環(huán)。沒有研究,沒有深入的思考,很難講出擲地有聲的觀點。
由于“語言學概論”課程的特殊性,因此,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具有廣博的知識之外,還要具有把廣博的知識轉移、傳授給學生的能力,因為學生很難持久地維持毫無興趣的東西。這就要求教學方式趣味化。
比如,中國有成千上萬的古代文學老師,為什么就只有易中天、王立群、于丹等這些老師成為名人呢?這就涉及到一個講課的藝術水平問題。我們認為,上課首先要具有幽默感,教師的幽默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安全閥,是得到學生認可的一種有效手段。沒有幽默感的老師是很難吸引學生的。同樣是講歷史,易中天、閻崇年、王立群、孫立群、紀連海等就可以講到中央電視臺上去,而有的老師則可能會被學生請下講臺。這不僅僅是知識水平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態(tài)度問題,一個能力問題。因此教學方式要盡可能地多樣化。如北京大學陸儉明先生講課中氣十足,絲絲入扣,大氣磅礴;華中師范大學邢福義先生講課邏輯嚴密,生動活潑,以理服人;南京大學王希杰先生講課深入淺出,口如懸河,旁征博引;廈門大學易中天先生講課幽默風趣,手舞足蹈,多彩多姿,“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講課出口成章,名言經典,直搗人心;中國社科院閻崇年先生講課如行云流水,不急不緩,大師風范;北京師大附中紀連海先生講課猶如說相聲,講評書,自己講得陶醉,學生聽得入迷;河南大學王立群先生講課“以問題引出故事,以故事講解人物,以人物解讀歷史,以歷史啟迪智慧”,他說:“教學是一項極其艱苦、極其認真的實踐活動,每一節(jié)課都來不得半點馬虎。只有認真努力,才能講好每一節(jié)課。如果我能獲得某些成功,那么,百分之九十來自于認真,來自于數十年如一日的認真。面對學生,面對一張張求知的面孔,我只有全力以赴,備好每一節(jié)課,上好每一節(jié)課。”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態(tài)度,所以,王立群先生能夠從小學教到中學,教到大學,一步步成為碩士導師,成為博士導師。
這些名師大多從事諸如語言學、古代文學、歷史學等這些冷門學科。他們的學問也許不一定是一流的,但是他們的講課藝術絕對是一流的。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比如,我們講語音部分,講到拼音為什么只能拼寫活語言,只能拼寫根據特定語音系統設計的語言,我們可以舉出趙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獅史》的趣味短文: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施氏適市,適十石獅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十石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施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施氏使侍試拭,石室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尸,食時,始識是十獅尸實十石獅尸。是時,施氏始識是實石,試釋是事。
這樣的極端的短文一定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使學生明白根據普通話設計的漢語拼音方案,不能拼寫普通話系統以外的漢語。
講到方言的時候,我們可以讓不同方言區(qū)的學生用方言表達同一意思,用方言朗讀一段文字等。那種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也是始料不及的。
講到同義詞的時候,我們可以舉出“死”的不同說法。讓學生聯想關于“死”的說法詞語,學生一定會七嘴八舌,然后教師總結,至少可以歸納出上百條關于“死”的詞語。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善于聯想、善于發(fā)揮,那么課堂氣氛一定活躍,師生一定相處和睦,教學質量一定能夠得到提高。
講到語言的分化,我們可以把中國語言地圖和世界語言地圖展示給學生看,讓他們根據地圖尋找語言的譜系分類,這樣可以大大地增加同學們的感性認識,增強同學們的記憶。將大腦中樞分管語言文字的區(qū)域示意圖、國際音標發(fā)音示意圖等,學會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一定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
當然,教學語言也要藝術化。語言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同樣一句話,會說的讓人笑,不會說的讓人跳。在教學中,語言學的老師們更要掌握精湛的語言藝術。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在演講時總是強調:“一句話至少有100種說法,比如:‘請喝水’,就有100種說法。有慢說、快說、大聲說、小聲說、低聲說、高聲說……,變化最豐富的是不同性格、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社會修養(yǎng)的人說這句話也完全不一樣。比如,模仿劉備劉玄德怎么說,關羽關云長怎么說,模仿周總理、雷鋒又怎么說……;同樣模仿林彪、康生又怎么說,他們說出“請喝水”這3個字,一定是陰險里透著毒辣,讓你一聽脊椎骨都發(fā)涼,多渴也不敢喝,不知道那里面摻著什么啦?!边@些內容雖然主要是針對中學老師教學而言的,但是實際上也是適合我們大學教師的。因為只要走上講臺,承擔教師的責任,教學規(guī)律我們還是應該遵守的。
“語言學概論”雖然理論性比較強,但是同樣有著大量的實踐內容可以挖掘。理論若不與實踐相結合,那么這種理論是空洞的理論,蒼白的理論,束之高閣的理論。語言學理論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的,這些理論反過來會指導我們的語言實踐。語言學理論的教學實踐有多種方式,但是通常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課外習題。由于“語言學概論”課程理論性比較強,因此一定量的作業(yè)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作業(yè)可以分為重點、難點、考點等。依據不同的時間、任務、階段等布置不同的作業(yè),也可以要求學生自制試題,每個學生如果制出10個填空題,30名學生就是300個填空題(當然老師要把關),這樣就形成了試題庫。
2.可以依據課程的具體內容布置學生學寫有關語言文字學方面的論文或調查報告。比如,講到方言內容的時候,可以擬定提綱讓學生進行方言調查;講到詞匯部分的時候,可以布置學生進行新詞新語的調查;講到語義部分內容時,可以布置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對詞語意義進行辨析;講到語用學部分的時候,可以布置學生進行生活中語用的情況調查,包括成功的語用和不成功的語用;講到心理語言學的時候,可以要求學生就語言對心理影響寫作論文……。
3.走出課堂,走出校園,開展語言活動,開展科研活動。比如可以開展普通話大賽、開展方言大賽、開展經典朗誦演講比賽、開展書法比賽等,比賽可以大大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當然也可以走出校園,開展語言田野調查,評析社會廣告用語,檢查城市用語用字,開展普通話多音字使用情況調查,開展街道命名調查,開展樓盤命名調查,開展地名文化調查,開展地方語言學家的研究,鼓勵學生寫出調查報告、研究報告,激勵同學們參與學??蒲辛㈨椀扰e措,都有利于激發(fā)同學們學習“語言學概論”的興趣。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盡可能多跟學生商量,學生畢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尊重學習的主體。比如關于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論文的寫作等都可以和學生商量著辦,而不能實行“一言堂”,從而抑制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
傳統的檢測方式主要以封閉測試的方式為主。這種方式利少弊多。這種檢測雖然有利于幫助同學們死記硬背一些知識概念,但是不一定能夠活學活用。有的考生平時不怎么學習,但是考前突擊一下說不定也可以取得好成績,其實這就有失公允。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檢測?,F在一般高校都采用的兩種方式,平時分數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還可以把學生平時的社會實踐、平時論文成績等結合起來一起考察,按照30%+30%+40%的方式打分,可能更加科學一點。當然,也可以采用學生相互制卷的辦法。教師規(guī)定試卷的題型、題量、分值、難易度等,要求每個學生完成一份高質量的試卷,教師嚴格審核把關,這樣試卷庫也就建立起來了。學生自制試卷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很好的復習手段,這樣非常有助于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全面復習。
總之,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授課教師具有本專業(yè)深厚的知識和理論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授課教師精力的投入,花功夫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否則容易出現“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這樣對學生是不公平的。
[1]彭澤潤.“語言學概論”和“現代漢語”協調改革研究課程教學[J].云夢學刊,2007(4).
[2]王立群.http://blog.sina..com.cn/wlq[EB/OL].
[3]魏書生.教師勞動的三重收獲[J].青年教師,2009(4).
[4]邢福義.亦師亦友,導字當先[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6(5).
[5]趙賢德.高校教師也要追求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1).
(責任編輯:永林)
H193.3
A
1008—7974(2010)06—0009—03
本文是江蘇技術師范學院重點建設課程“語言學概論”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C07013
2010—04—06
趙賢德(1969-),湖北荊州人,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副教授,語言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