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冬雪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河南鄭州450011)
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
雷冬雪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河南鄭州450011)
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傳統(tǒng)的英語語言教學必須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入手,探討了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和應遵循的原則。
英語教學;文化教學;文化導入
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中國與世界的國際文化交流也日益擴大,英語作為一種國際語言在其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強。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1999版)把教學目標從“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專業(yè)所需的信息”改為“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提高了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要求。而《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2000版)則指出:“英語專業(yè)學生要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大學生要有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以適應日益廣泛的國際交流的需要?!庇纱丝梢姡麓缶V對教學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英語語言知識,還應該加強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從而增強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高校的英語教學在經(jīng)過漫長的摸索后,終于進入了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并重的階段。然而,根據(jù)多名研究者進行的有關中國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及學生社會文化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文化知識和文化能力較之其語言知識和能力相距太遠”,“現(xiàn)有的教室、教材和教法都無法滿足文化學習的需要”[1]。這一結果反映了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即教師還沒有脫離語言教學的圈子,文化教學仍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尷尬局面,這與新教學大綱的要求相差甚遠。而高等教育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未來的職業(yè)技能,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參與國際競爭。這更要求作為英語教育主要內容的大學英語課程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應放在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上,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景中正確地理解和使用語言。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甚為密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和表現(xiàn)形式。語言扎根于文化。學習一門語言,必須了解這門語言所表現(xiàn)的文化內涵;“語言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該民族文化的全部內涵,語言猶如一扇窗戶,展示該民族文化的全部內容。文化不僅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唯一源泉,也是語言發(fā)展變化的源動力”[2]。所以,在進行英語教學時,語言教學必須和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它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產(chǎn)品和精神產(chǎn)品的總和。它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部分,也包括語言、文學、科技等非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滲透其中,政治、軍事、宗教、道德、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另外,還有大量特殊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比如飲食文化、園林文化等。
以趙賢州為代表的學者將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內容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知識文化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包括英美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宗教、體育、科技、建筑、藝術、交通、哲學、文學著作等。交際文化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信息傳遞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它主要包括指導人們行為的社會準則、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及人際關系等。像中國文化一樣,英美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十分龐雜,英語教師不可能十分詳細地介紹英語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實施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進行選擇性的文化教學是切實可行的有效辦法。盡管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有諸多的相似點,但其文化差異性正是阻礙他們之間順暢交流的重要因素。只有通曉中西文化的差異,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游刃有余,得心應手。筆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文化教學。
在中西文化中,許多詞語不僅包含有字面意義,而且還有引申意義。由于民族習慣、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存環(huán)境的不同,這些詞語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具有不同的隱喻義和文化內涵。比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白色與危險、恐怖和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但在西方文化里,白色是上帝、天使、純潔的象征。如西方的婚禮被稱為white wedding。A white soul表示純潔的心靈,a white lie指善意的謊言。再如,龍在中國是一種能飛會游的神靈,能驅毒蟲,能保平安,具有呼風喚雨的本領,是古代帝王的象征,更是現(xiàn)代中國騰飛的形象——“中國龍”。然而在西方,龍是一種身上有鱗,拖著長長尾巴,口中能噴火的兇殘怪獸,是邪惡、黑暗的象征?!妒ソ?jīng)》里把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稱作“the great dragon”;在希臘神話中,to sow dragon’s teeth指“播下不和的種子”;在現(xiàn)代英語中,dragon泛指“兇暴之徒”。可見,由于中西文化中龍的形象不同,他們的文化內涵也不同。了解西方文化,首先應從學習詞語的不同文化內涵入手。
受地域、歷史發(fā)展的影響,及人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不同,中西文化中產(chǎn)生了形態(tài)各異的習語和諺語。盡管它們的表達方式不同,但它們的文化內涵卻是相同的。如:oil and water don’t mix(水火不容),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一丘之貉),all good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as stupid as a goose(笨得像豬),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驢),work like a dog(像老黃牛一樣勤懇),as strong as a horse(體壯如牛),as timid as a rabbit(膽小如鼠)等等。
《圣經(jīng)》是基督教的經(jīng)典,它對世界歷史,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迄今為止,《圣經(jīng)》是世界上印數(shù)最多、發(fā)行最廣、翻譯文字最多的書籍,被聯(lián)合國公認為對人類影響最大最深的一本書。它所包含的哲學和神學觀念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為世界尤其是西方社會的發(fā)展、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習俗帶來巨大的影響?!妒ソ?jīng)》對歐美文學的影響深遠而廣泛,同時,在美術、建筑、音樂等方面也深深地影響一代又一代人?!妒ソ?jīng)》是打開西方精神文明的鑰匙,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不了解圣經(jīng)根本不可能完全理解西方文化,更無從談起欣賞西方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舉例來說,在《新編大學英語》第三冊第五單元How I Discovered Words中,Helen keller這樣寫道:I do not remember what they(new words)all were;but I do know that mother,father,sister,teacher were among them—words that were to make the world blossom for me,“l(fā)ike Aaron’s rod with flowers”.其中Aaron’s rod就源自《圣經(jīng)》故事。亞倫是傳說中創(chuàng)立猶太教祭祀制的第一位祭司,是摩西的哥哥及代言人。他的神杖的頂端長滿了花蕾和花朵。再如《新編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一單元The Gift of Life一文中的最后一句:Greater love has no man than this,that he lay down his life for a friend.這句話也出自《圣經(jīng)》。原句是:Greater love hath no man than this,that a man lay down his life for his friend.(沒有比這更偉大的愛了:一個人為了朋友而甘愿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樣的典故比比皆是,可見《圣經(jīng)》及基督教對西方世界的影響之深。
文化習俗是一個民族既定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規(guī)化行動。它無時無刻不在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只有按照文化習俗行事,社會活動才會順利進行,人際關系才會融洽。在跨文化交際中,“入鄉(xiāng)隨俗”是避免誤解和不快的最好解決辦法。與跨文化交際關系比較直接的文化習俗有以下幾種:生活習俗、節(jié)日習俗、宗教習俗、婚姻習俗和喪葬習俗等。在英美國家,拜訪某人需預約,切忌突然造訪,因為受訪者會感到非常不快,甚至視對方粗魯無禮。參加宴請時,英美人習慣晚5分鐘左右到達,過早或過晚都被視作失禮的行為。另外,英美人生活中最大的禁忌是談論個人的隱私,除非本人樂意,他人絕對不可談及對方的年齡、財產(chǎn)、收入、婚姻等,這些與中國人的習俗正好相反。
人類交際的途徑有兩個:語言的和非語言的。顧名思義,非語言交際指的是除語言交際之外的所有交際行為。人類進行交際活動最重要的工具是語言,但除了語言之外,還有許多可以傳遞信息的符號,如面部表情、目光交流、聲音聲調、肢體語言等“無聲語言”。非語言交際是人類交際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缺少非語言交際的語言行為往往難以達到有效的交際目的。非語言行為相對來說更為真實,在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相矛盾時,一般無聲語言更為可信。因為非語言行為是最不易被控制的,所以它所表達的信息更加真實可靠。所以,如果不了解非語言行為在不同文化中的含義,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誤解。比如美國人在談話時要保持45~80厘米的身體距離,同性之間的肢體接觸僅限于短暫的握手。我們很多中國人可能不了解這一點,在跨文化交際時總是想方設法縮短兩人間的距離,卻沒有發(fā)現(xiàn)對方表現(xiàn)出的不適及為拉大距離而付出的努力,這樣的交流往往以失敗告終。
在英語教學中,為了達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必須將英語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用豐富的語言知識來加深學生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同時深厚的文化底蘊又鞏固了英語基礎知識。在英語教學中,舍棄語言教學和文學教學任何一方都達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文化內容的導入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相關性原則要求導入的文化內容必須與學生的教材內容緊密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內容相關,不至于使學生認為語言過于抽象和空洞。文化教學必須緊密結合語言教學實際,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跨文化思維。
階段性原則要求導入的文化內容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淺及深,使學生逐步地理解和掌握導入的文化內容。
在外語教學中必須處理好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文化教學只是語言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文化教學應為語言教學服務,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教師不能為教文化而教文化,影響語言教學的效果,而應從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目標出發(fā),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運用英語進行得體的跨文化交流。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只有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才能提高學生對英漢文化差異的認識,從而達到準確而得體地運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目的。英語教育者應該提高自己的英語文化素養(yǎng)和英語教學水平,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不懈努力。
[1]張友平.對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再認識[J].外語界,2003,(3).
[2]王明利,蓋蓮香.淺談外語教學中的文化作用[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6).
Abstract:The final goal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learner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ability.To achieve this goal,English teachers should integrate cultual teaching into linguistic teaching.In this essay,the writer mainly deals with the necessity,the content and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input.
Key words:English teaching,Cultural difference,Cultural input
Cultural Inpu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LEI Dong-xue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11,China)
G642
A
1008—4444(2010)03—0180—03
2010-03-02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階段性成果(2008BYY005)。
雷冬雪(1974—),女,河南西峽人,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宋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