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生,夏長志
(通化師范學院外語系,吉林通化134002)
翻譯中文化的供求關系分析
王海生,夏長志
(通化師范學院外語系,吉林通化134002)
從文化角度入手,旨在以經(jīng)濟學中的供求關系為理論平臺探討譯者與讀者、異化與歸化之間的動態(tài)互動關系,并分析其對翻譯教學的理論指導意義。
異化;歸化;供求關系
歸化和異化是每個譯者在翻譯實踐中都要面臨的問題。在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差異的問題上,分別有異化和歸化兩種處理方式。前者認為譯文應以目的語為歸宿,后者主張譯文以源語為歸宿。這二者不僅是宏觀文化體系間的不一致,還具體體現(xiàn)出微觀上讀者間的差異。由于讀者的前理解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中,隨著讀者本身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讀者的審美觀、理解力也不斷變化,其對歸化和異化的要求也就不斷調(diào)整。因此離開讀者談歸化與異化是毫無意義的。異化與歸化譯法的選擇并不完全取決于譯者和讀者,它受諸多變量影響。這里,筆者擬從經(jīng)濟學視角入手,探討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譯者和讀者之間因譯法不同而產(chǎn)生的互動關系。
許多社會學科包括教育學、語言學等在研究中都已采用了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以便在定性的基礎上進行定量分析。教育統(tǒng)計學、實驗心理語言學的出現(xiàn)為我們對翻譯進行統(tǒng)計研究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法。一個特定譯文的讀者由大量個體所組成,每個個體對譯文的反應以及他們的變化發(fā)展都是不確定的,但卻必然呈現(xiàn)出概率的性質(zhì)。因此,人們只能探求整個集合的規(guī)律性。概率不同于必然性,它從整體上表征某集合的屬性、特點和趨勢。
通過借鑒其它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如問卷調(diào)
[1](日)川端康成著.葉渭渠,唐月梅,譯.伊豆的舞女[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王德軍.生存價值觀探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3](日)川端康成著.葉渭渠,譯.文學自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4]周閱.美麗與悲哀—川端康成筆下的女性形象分析[J].日本學刊,1998(04).
[5]譚晶華.川端康成傳[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章永林)
翻譯當中的文化需求指在一定時期內(nèi)和一定條件下,讀者愿意且有能力理解的、對譯文中文化的需求。構成需求的兩個條件:有消費文化的欲望;有消費能力。
(一)影響需求的因素
影響需求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重要的方面:1.譯文的異化程度。一般來說,讀者需求隨著異化程度的變動呈反方向變動。2.讀者的理解力(消費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當讀者的理解水平提高時,就會增加對譯文中文化的需求量。相反,當讀者的理解水平下降時,就會減少對譯文中文化的需求量。3.讀者的偏好。讀者對某一文化方面的偏好減弱或加強,將直接影響對譯文中異質(zhì)文化的需求。即使該種譯文的異化程度不變,需求也會發(fā)生變化。4.政治、文化的影響。國家的政策、政體形式、主流文化都會影響讀者的需求。
(二)需求函數(shù)
表示某種譯文的需求與影響該譯文需求的諸因素之間的關系。一般形式:Qx=f(F,U,T,P,…)。其中Qx表示讀者對某譯文X的文化需求;F表示異化程度(歸化可以看成是零級的異化);U表示理解力;T表示偏好;P表示政治、本民族文化的影響…。
需求函數(shù)可能是線性的,也可能是非線性的,應視具體問題而定。
(三)需求曲線
其它條件不變時,將某譯文的異化程度與其需求關聯(lián)起來的曲線就是需求曲線。此時,需求函數(shù)可表示為:Qs=f(F)。例如,對某譯文的文化需求函數(shù)為:Q=B1F+B2U+B3T+B4P。其中BX(X=1,2,…)為根據(jù)問卷調(diào)查得出的參數(shù),F(xiàn)為異化程度,U為讀者理解力,T為讀者偏好,P為政治影響。
在上面的需求函數(shù)中,假定在方程的變量里,讀者的理解力即文化消費能力是固定的,只有譯文異化程度是變動的,而且那么,方程就可寫成:Qs=G+B1F (其中B1為負值,因為異化程度越高,需求就越低)。
需求曲線上的各點,反映了譯文的異化程度與其需求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需求曲線
供給曲線特征是向右下方傾斜,具有負斜率。需求曲線分為個體需求曲線和整體需求曲線。二者的形狀類同。個體需求曲線表示單個讀者對譯文文化需求與其異化程度之間的關系;整體需求曲線表示全體讀者對譯文文化需求與其異化程度之間的關系。整體需求曲線可由各單個讀者的需求曲線橫向相加求得,即在每個異化程度之下的整體需求量是所有個人在該異化程度之下的需求之和。
(四)需求量和需求的變動
1.需求量的變動:非異化程度因素維持不變,由于異化程度變動而引起需求量的變動。其特點是:需求曲線維持不動,需求量隨異化程度變動而沿著原需求曲線變動。2.需求的變動:異化程度保持不變,其它非異化程度因素發(fā)生變化時,導致需求量的變動。其特點是:需求曲線位移。需求曲線右上移,意味著需求增加;需求曲線左下移,意味著需求減少。
翻譯當中的供給是指在一定時期內(nèi)和一定條件下,譯者愿意并且能夠為讀者提供譯文文化。
(一)影響供給的因素
1.譯文的異化程度。一般來說,譯文的異化程度增高,文化供給量就會增加,反之則反是。2.翻譯水平。如果翻譯水平有所提高或改進,會使譯者在原來的異化程度之下,供給更多的文化。3.翻譯成本。這里的翻譯成本不是指經(jīng)濟上的成本,而是指翻譯時,目的語與源語之間的異質(zhì)程度:異質(zhì)程度越低,譯文的文化承載量就越少,翻譯成本也越低;異質(zhì)程度越高,譯文的文化承載量就越多,翻譯成本也越高。4.譯者對所傳播文化的未來走勢之預期。
(二)供給函數(shù):表示某譯文的文化供給與影響該供給的諸因素之間的關系。一般形式為:Qx=f(F,P,C,A…)對某種譯文(如X)的需求,其中Qx表示供給,F(xiàn)表示異化程度,P表示翻譯水平,C表示翻譯成本,A表示預期…。
(三)供給曲線:指其它條件不變時,將某譯文的異化程度與其文化供給關聯(lián)起來的曲線。供給曲線特征為:向右上方傾斜,具有正斜率。
圖2 供給曲線
(四)供給量和供給的變動
1.供給量的變動:非價格因素不變,由于價格變化而引起供給量的變動。其特點是:供給曲線維持不動,供給量沿著原供給曲線而變動。2.供給的變動:價格不變,由于其它非價格因素發(fā)生變化而引起供給曲線的移動。其特點是:供給曲線位移。供給曲線右下移,意味著供給增加;供給曲線左上移,意味著供給減少。
(一)均衡
均衡指變動著的各種因素處于一種暫時穩(wěn)定(或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均衡并不意味著不會再變動。若條件變了,原來的均衡就不存在,進而會產(chǎn)生新的均衡。從動態(tài)的觀點看,均衡是短暫的,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均衡是一種分析方法,通過對均衡價格的分析,可說明需求、供給與異化程度之間的關系。
(二)均衡異化程度的決定
異化程度的形成,取決于供需雙方。如果用圖形表示,也就是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交點決定了該譯文的異化程度。這個異化程度,稱之為均衡異化程度。
圖3 均衡異化程度
均衡異化程度是指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時的異化程度。供給和需求兩條曲線相交之處,表明此時需求量等于供給量,也即表明這種異化程度能夠使供需雙方都滿意。
均衡的意義:達到這種狀態(tài)后,如果異化程度背離均衡異化程度,就有自動恢復到均衡點并保持均衡的趨勢。
譯文的均衡異化程度表現(xiàn)為需求和供給這兩種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是在供求力量的自發(fā)調(diào)節(jié)下形成的。當異化程度偏離均衡異化程度時,就會出現(xiàn)需求量和供給量不相等的狀態(tài)。一般來說,在需求機制的作用下,這種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狀態(tài)會逐步消失,實際的異化程度會自動恢復到均衡異化程度水平。
1.當異化程度高于均衡異化程度時,由于需求少,供給多,必將導致異化程度下跌。在此過程中,只要供求曲線不發(fā)生移動,異化程度就會一直下跌到F0為止,從而使供求量相等,又恢復了均衡。
2.當異化程度低于均衡異化程度時,由于需求量大于供給量,必使異化程度上升。在此過程中,只要供求曲線不發(fā)生移動,異化程度就會一直上升到F0為止,從而使供求量相等,又恢復了均衡。總之,均衡異化程度的形成,取決于供需雙方。均衡是必然趨勢,也是正常狀態(tài)。而脫離均衡點的異化程度必然形成供過于求或求過于供的失衡狀態(tài)。由于供求雙方需求關系的作用存在著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機制,失衡將趨于均衡。
(三)需求、供求曲線移動對均衡的影響
1.需求曲線移動。供給不變時,需求增加,均衡異化程度上升,均衡數(shù)量增加;供給不變時,需求減少(曲線左下移),均衡異化程度下降,均衡數(shù)量減少。即需求的變動引起均衡異化程度與均衡數(shù)量同方向變動。2.供給曲線移動。需求不變時,供給增加,均衡異化程度下降,均衡數(shù)量增加;供給減少(曲線左上移),均衡異化程度上升,均衡數(shù)量減少。即供給的變動引起均衡異化程度按反方向變動,引起均衡數(shù)量按同方向變動。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變動分別引起均衡異化程度和均衡數(shù)量同方向變動;供給變動分別引起均衡異化程度反方向變動,均衡數(shù)量同方向變動。
圖4 供求曲線的移動
(四)需求—供給分析法(運用供求曲線的實例)
從翻譯史上看,一部譯作在不同時期往往會有不同的評價。嚴復的譯文在當時受到極高的贊譽,而后來卻有人對其大加批評。那么,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需求—供給分析可以給我們提供直觀的分析。
19世紀末的中國一直處于閉關鎖國的狀態(tài),對西方的文化了解甚少。根據(jù)需求曲線我們知道,理解程度低的情況下如果譯文異化程度高是根本不能讓大多數(shù)人進行文化消費的。唯有同時降低異化程度方可保證正常的消費需求,所以當時的翻譯多采用異化程度極低的歸化譯法。嚴復為了介紹西方先進的科技,只得使用士大夫們所推崇的古雅文風。他的很多譯著成為中國資產(chǎn)階級啟蒙運動的重要文獻,因此他的翻譯的意義遠超出翻譯活動本身。雖然之后有不少人批評他過雅,但正是由于嚴復采用了較低的異化程度,才使得他的譯文在當時廣受關注。客觀上,嚴復顯然是很好地把握了當時文化消費者的理解水平,從而應用了科學的異化程度。我們今天要分析嚴復的譯法,則必須考慮當時的供求關系。脫離了時代背景,用我們今天的消費能力去分析當時的文化供求狀況是緣木求魚的做法。
對翻譯中的文化進行供求關系分析對翻譯教學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這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指導學生在譯前對譯文進行翻譯策略評估
許多教材中在講解翻譯過程的時候一般認為翻譯主要包括理解、表達和校核。實際上,在此之前,學生還需要對翻譯的內(nèi)容進行翻譯策略評估,以便在大體上掌握翻譯時應該采用何種合理的翻譯策略。也就是說在確定了翻譯對象的前提下,針對這一文化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用不同異化程度的譯文進行抽樣調(diào)查,以便確定翻譯的合理異化程度,這和生產(chǎn)者在生產(chǎn)前進行市場調(diào)查是一個道理。
(二)指導學生在譯中采用合理的異化程度進行翻譯
多年來,信達雅一直是譯界倍加推崇的翻譯準則,信達雅三個字言簡意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確實對翻譯實踐具有提綱挈領的理論指導意義。但是,這個翻譯準則同時也有其本身難以克服的弊端,就是其可操作性不強,對于一篇文章,譯到什么程度算是做到了信、達和雅,不同人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說,其操作完全依賴于譯者的個人翻譯修養(yǎng)。而供求關系的分析對學生則更具可操作性。學生在翻譯的時候,可以在譯前所做的評估基礎上,采用最接近讀者水平(也就是文化消費者的消費能力)的譯文,并采用最貼近他們的異化程度。
(三)指導學生在譯后對譯文進行質(zhì)量評價
以往很多學生在譯后便對譯文很少或不再關注,忽略了對譯文進行質(zhì)量評價的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可以了解到讀者的信息反饋,一方面可以對譯文進行修正和調(diào)整,這對提高譯者的翻譯水平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譯后,組織學生對譯文的反饋進行抽樣調(diào)查和供求關系分析,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在譯前所做的調(diào)查、譯中對各個變量和參數(shù)的把握是否準確有直觀的認識,從而提高翻譯的水平。事實上,任何一種譯文都不可能滿足所有的讀者,我們所能做的必須是滿足絕大多數(shù)讀者的文化消費需求。這一尺度的把握,顯然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對譯文進行的質(zhì)量評價反饋。
翻譯正逐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其日益成熟的理論積淀無疑受益于語言學、哲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跨學科性質(zhì)。目前除了為數(shù)不多的學者研究過博弈論對翻譯的理論指導意義之外,幾乎沒有人將經(jīng)濟學中其他的基本理論應用到翻譯中來。經(jīng)濟學理論能夠為翻譯中的很多問題提供一個理想的理論平臺,能夠很好地解釋讀者與譯者的互動關系。因此,以經(jīng)濟學理論為基礎,構建系統(tǒng)的理論和學科體系,必將對翻譯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發(fā)展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魯迅.“題未定”草[M]//翻譯論集.商務印書館,1984.
[2]宋承先,許強.現(xiàn)代西方經(jīng)濟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徐星華)
Abstract:This essay seeks to explore the dynamic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reader,dissimil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Key words:dissimilation;naturalization;rela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The Dancing Girl of Izu:the Disadvantaged's Existing Value
NIU J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 136000,China)
The Dancing Girl of Izu is one of Kawabata Yasunari's representative works.This fiction described the beautiful love between the innocent dancing girl Kaoru and"me".This paper tried to analyze the inter-relations of Kaoru,"me"and other actors,also wanted to find the Japanese disadvantaged's living attitude in 1920s.
Izu;the dancing girl;bottom of the social groups;existing value;annotation查、數(shù)學統(tǒng)計,我們可以在對翻譯活動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定量分析建立樣態(tài)模型,使翻譯研究科學化。這應當是翻譯研究的一個趨勢。
Rela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Translation from Aspect of Culture
WANG Hai-sheng,XIA Chang-zh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H059
A
1008—7974(2010)06—0068—04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十一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翻譯中歸化和異化的經(jīng)濟學視角分析”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吉教科文合字[2007]第321號
2010—01—05
王海生(1973-),吉林通化人,現(xiàn)為通化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夏長志(1972-),吉林通化人,通化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