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 南京210044)
從“秉心養(yǎng)術”到“杼軸獻功”
——析《文心雕龍·神思》的美學意蘊
□李 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 南京210044)
神思 秉心養(yǎng)術 神與物游 杼軸獻功
神思作為創(chuàng)作過程中最為重要而又最為空靈、最難以把握的現(xiàn)象,劉勰通過《神思》篇的論述,使我們看到神思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內(nèi)在構成及其各自的特點。從“秉心養(yǎng)術”經(jīng)“神與物游”到“杼軸獻功”是神思這一過程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也正是《神思》篇的內(nèi)在邏輯脈絡。本文試從這一內(nèi)在邏輯入手,來探析《神思》篇的美學意蘊。
《神思》是《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之首篇,具有創(chuàng)作總論的性質(zhì),因此,對《神思》的準確解讀是理解《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的關鍵?!渡袼肌分饕沂玖藙?chuàng)作主體的藝術構思規(guī)律,“神思”以“秉心養(yǎng)術”為前提,“神與物游”為理想,“杼軸獻功”為實現(xiàn)條件,形成藝術構思的全過程。
“秉心養(yǎng)術”實有兩層含義:一曰“秉心”,二曰“養(yǎng)術”。前者強調(diào)主體對內(nèi)在精神活動的調(diào)節(jié)和控制,后者側重說明主體后天學習和掌握藝術技巧之必要,它是對前文內(nèi)容的完整概括。這兩方面內(nèi)容缺一不可,它們是創(chuàng)作主體進入“神與物游”狀態(tài)的前提和基礎。
一方面,“秉心”的目的是使主體進入“虛靜”狀態(tài)。道家提出“虛靜”說,完全是從體“道”的角度出發(fā)的?!独献印肥拢骸爸绿摌O,受靜篤,萬物并作,吾以復觀?!鼻f子與老子一脈相承,他說:“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莊子·天道》)可見,在老莊看來,“道”是萬物之根本,而“虛靜”則是“道”的根本屬性,主體要體“道”,則必須具備“虛靜”的心態(tài)。那么,如何才能進入“虛靜”狀態(tài)呢?為此,莊子提出了“心齋”,又稱之為“坐忘”,他說:“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保ā肚f子·人間世》)
《文心雕龍·神思》篇里對虛靜的論述,就是直接引用了《莊子·知北游》篇所引老子的話,“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只做了個別文字上的修飾。另外,《神思》還引用了輪扁斫輪和伊摯言鼎的故事,“至精而后闡其妙,至變而后通其數(shù),伊摯不能言鼎,輪扁不能語斤”。
另一方面,“秉心”、“虛靜”的同時還需“養(yǎng)術”?!靶g”主要是指主體的學習積累以及所應掌握的創(chuàng)作技巧等,與后面劉勰所說的“若夫駿發(fā)之士,心總要術”之“術”意思相近。童慶炳先生將“養(yǎng)術”等同于“養(yǎng)氣”,說“養(yǎng)術”就是“養(yǎng)氣”,①筆者認為不妥,它們的意思其實應有差別,在這里,“養(yǎng)氣”與“秉心”的意思更為相近?!梆B(yǎng)術”包括“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四個方面。接著,劉勰還特別強調(diào)創(chuàng)作者在平時學習中要注意博見和貫一的辯證關系。
以往大多論者均能看到從“虛靜”到“神與物游”這一過程,強調(diào)構思前進入虛靜狀態(tài)的重要性,而忽視了“養(yǎng)術”之對“神與物游”的重要性。其實“秉心”與“養(yǎng)術”對“神與物游”同樣重要,二者缺一不可,這兩方面結合就是創(chuàng)作主體進入藝術構思和藝術想象的前提。
“神思”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藝術想象,劉勰把它的理想境界描述為“神與物游”。如前所述,主體“秉心養(yǎng)術”的目的在于進入“神與物游”的構思狀態(tài),那么作為“神思”核心內(nèi)容的“神與物游”具有怎樣的美學內(nèi)涵呢?
先說“神”?!墩f文》:“天神引申出萬物者,從示,從申?!蔽覈湃税焉窨醋魇强陀^事物的特異現(xiàn)象,是一種實在,盡管它不易為常人所直觀但仍能為圣人所感觀。劉勰的“神思”正是哲學的“神”的概念轉(zhuǎn)化出來的重要藝術精神之一,“神與物游”之“神”指的是主體的精神活動,指作家藝術思維中的藝術性的變化,強調(diào)藝術構思的這種變化性特征。
再說“游”。“神與物游”之“游”指主體精神的自由解放,從思想淵源看,它源自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鼻f子在這段話中描述了主體的一種大超脫、大自由的精神狀態(tài)。
最后分析“神與物游”的含義?!吧衽c物游”作為一種理想的藝術構思和藝術想象狀態(tài),劉勰是這樣描述的:“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其實,陸機在《文賦》中就曾描述過這層意思,他說:“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旁迅,精鶩八極,心游萬仞。其致也,情瞳朧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钡珓③谋汝憴C論述得更加深入細致,他認為神思成熟之際,出現(xiàn)的是:“思理為妙,神與物游?!边@里,“神”是指主體的精神活動,“物”指對象物,而“游”則是指兩者的關系。可見,“神與物游”從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角度說明想象的實質(zhì),即創(chuàng)作者的精神與對象是自由交融、互相打通的。“游”是互動的,“物”深入到“神”,而“神”也深入到“物”,主客不分,達到完全的交融。正如黃侃先生釋“神與物游”時所說:“此言內(nèi)心與外境相接也”,“必令心境相得,見相交融,斯則成連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滿志也。”②
以往注釋家一般把“杼軸獻功”一語解釋為“文貴修飾”,如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云:“杼軸獻功,此言文貴修飾潤色?!雹圻@是有道理的,但又似乎不能盡如人意,因為從《神思》全文意思來看,“杼軸獻功”還有另一涵義,即意、意象形成過程中的加工潤色。
劉勰在神思論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對思、意、言之間關系的理解。劉勰這里提出的思、意、言的關系,類似陸機《文賦》中所說的物、意、文的關系。他們所說的“意”是構思中所形成的“意象”,即“窺意象而運斤”的“意象”,這一“意象”是客觀和主觀的結合體,它以客體為基礎,經(jīng)過主體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劉勰說的“言”就是陸機說的“文”。劉勰所說的“思”即“神思”,是就構思中主觀內(nèi)容而言,而陸機所說的“物”是客觀事物,重在強調(diào)構思中的客觀內(nèi)容,這可看作是它們之間的一點細微差別。但從總體來看,陸機和劉勰都看到了藝術構思中存在的兩個比較困難的問題:一是構思中形成的意即意象,能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能否準確體現(xiàn)作者的主觀意圖;二是能否準確熟練地運用好語言文字把構思中形成的意確切地表達出來。④
如何解決這兩個難題,劉勰為此提出“杼軸獻功”。“杼軸”一詞原出于陸機《文賦》:“雖杼軸于予懷,沭他人之我先?!眲③乃f的“杼軸”,其基本意思與陸機并沒有多大變化,同樣是經(jīng)營、修飾的意思。但劉勰“杼軸獻功”卻描述得更為具體,在他看來,“杼軸獻功”不僅體現(xiàn)在從“意”到“言”這一藝術表達環(huán)節(jié)之中,而且也表現(xiàn)在從“思”到“意”這一藝術“內(nèi)化”過程中,而后一環(huán)節(jié)常為一般論者所忽視。
如果說在從“意”到“言”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需要“杼軸獻功”,那么在從“思”到“意”的過程中,“杼軸獻功”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劉勰所說的“意”是如何產(chǎn)生的,他要求的“意”具有什么性質(zhì)?“意授于思”,思即“神思”,即“神與物游”,可見,劉勰說得很清楚,“意”是在“神思”的過程中得來的,它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以客觀事物為基礎,加上了創(chuàng)作主體主觀的感受,明顯具有創(chuàng)作主體的主觀色彩,所以,劉勰又稱之為“意象”,“窺意象而運斤”,就說明此“意”具有主客觀相結合的特征?!耙夥斩灼妫哉鲗嵍y巧”,說的是“意”要“奇”是很容易的,而“言”要完全表征客觀事實卻是很難的。以往論者都認識到后句話的涵義,即劉勰表達了他“言不盡意”的觀點,這為他在后文提出“杼軸獻功”做了鋪墊。
實際上從劉勰想要表達的原意來看,不僅因為“言征實而難巧”,所以需要“杼軸獻功”;而且“意翻空而易奇”,它同樣需要“杼軸獻功”。盡管劉勰并不反對“意”“奇”?!侗骝}》:“酌奇而不失其貞”,但劉勰的主導思想仍然是“貞”,因為“意翻空而易奇”,這固然是好的,但易“奇”就容易過“奇”,而“奇”在劉勰心中是有一個度的,超過這一度就會“失其貞”。怎么辦?在劉勰看來,它也需要主體做一番修飾潤色、藝術加工。這一修飾過程和對語言的修飾過程是不同的,后者是有形的,可見可感的,具體切實的,而前者是他人無法感知的,只是作者在內(nèi)心進行的一個過程。所以,如果我們僅認識到意象“外化”中的“杼軸獻功”,這是片面的,也不符合劉勰要表達的本意。
劉勰通過《神思》篇的論述,使我們看到藝術想象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內(nèi)在構成及其各自的特點,從《神思》開始,美學研究已經(jīng)開拓了一個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心理活動進行探討和研究的新領域?!氨酿B(yǎng)術”、“神與物游”與“杼軸獻功”作為“神思”這一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著《神思》篇的內(nèi)在邏輯脈絡與其獨特的美學意蘊。
① 童慶炳:《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意義》,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頁。
②③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頁,第95頁。
④ 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探》,齊魯書社,1987年版,第55頁。
(責任編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
李穎,文學碩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中文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理論與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