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歌(廈門理工學院文化傳播系,福建 廈門 361003)
文學史上,以兒童為主角,通過兒童眼睛看世界的作品屢見不鮮。但是,在文學人物畫廊里,具有明顯借鑒與再創(chuàng)造特點的兒童藝術典型卻應推老舍《牛天賜傳》主人公牛天賜和狄更斯《大衛(wèi)·科波菲爾》主角大衛(wèi)·科波菲爾。而對中下層人民,尤其對兒童命運憂憤最烈、同情最深的作家正是狄更斯和老舍。在他們筆下,我們看到,社會像張黑網無情地籠罩在一些兒童頭上使其身心遭受極大傷害。在描繪兒童特有的悲劇中,作家鞭撻社會制度的丑,展現童稚的美,這就是狄更斯與老舍筆下兒童形象共同流淌出的主旋律。
魯迅先生說:“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比绻腋购屠仙崾枪擦⒂谝粋€認識支點,從而悟出不無相似的本質問題。那么,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現象不同側面在作家頭腦中所形成的不同折射,卻使他們筆下出現相似而又不盡相同的人物形象。牛天賜身上突出著在封建桎梏下,兒童天賜被扭曲了的童稚心靈和青年天賜具有的小知識分子愛慕虛榮卻又缺乏膽略的悲劇性格。而大衛(wèi)身上則體現了資本主義鎖鏈中,童年大衛(wèi)身心備受凌辱的悲苦境遇和青年大衛(wèi)獨舟奮進,功成業(yè)就的生活抗爭。
老舍筆下的牛天賜是個棄嬰,“不光彩”的出身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注定其一生不幸。在金錢至上環(huán)境里,他雖然被一對善良的孤寡夫婦收養(yǎng),可自小生活在小市民庸俗虛偽、爾虞我詐的污濁氛圍中,深受旁人白眼與嘲弄,心靈受到極大創(chuàng)傷,形成阿Q型性格。牛天賜常處于迷茫而又自我悲哀的境地,總耽于不切實際的幻想,缺少行動熱情和能力。養(yǎng)母、養(yǎng)父相繼去世,家道中落,非正統(tǒng)的“出身”瞬間就與財產有了瓜葛,這使牛天賜深刻體驗到世態(tài)炎涼與人情冷暖。牛天賜畸形性格的形成是腐朽社會制度和迂腐教育制度的必然產物,老舍為其成長抹上一層極濃的悲劇色彩。老舍是非常重視文藝社會作用的作家,他認為,“小說應成為社會的指導者,人生的教科書,他們不只供給消遣,而是用引人入勝的方法做某事理的宣傳?!边@種文學觀充分體現在牛天賜形象的塑造上。老舍試圖從廣闊的市民生活背景、從中國古老歷史傳統(tǒng)、從特定政治經濟條件上探索城市小知識分子軟弱妥協(xié)性格形成的土壤,于是在自己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中傾注了對孩子“最有同情心”的一貫思想感情。他描寫牛天賜被母親——封建意識的代表扭曲了的外形:“腿細而拐,磕膝擰著,腳尖彼此拌蒜,腦勺平扁,臉色黃白,細脖像棵蔥”;描寫了他被封建教育扭曲了的心理:膽小懼事,怕苦怕死又耽于幻想。牛天賜形象是中國那個時代的縮影,反映出封建社會中“那打扮得馬褂帽頭像小老頭”一類兒童不幸命運。
狄更斯是英國19世紀中葉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遵循的諾言是:“只要我還有思想和把它說出的能力,我就要堅持攻擊殘暴與壓迫……”狄更斯堅持“揭露出并不誘人的和令人反感的真實來沖淡那包圍著實際存在的東西的假光彩”。大衛(wèi)身上體現著狄更斯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倫理道德觀念。大衛(wèi)是個具有19世紀維多利亞王朝時代英國社會濃郁氣息的人物形象,他性格中表現出遠比牛天賜復雜得多的因素,通向擺脫社會枷鎖束縛的道路更曲折。大衛(wèi)出身中產階級,是遺腹子,童年時代失去母親,遭到兇狠繼父嫌棄,飽嘗生活艱辛。為了擺脫屈辱生活,十歲那年長途跋涉、餐風宿露,勇敢地只身投奔惟一的親人——特洛烏德小姐。從此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終于在事業(yè)和家庭生活上獲得美滿結局。大衛(wèi)是一位從不自滿驕矜的青年,他身上集中地體現了仁愛正直、務實進取的精神。這是一個追求幸福和出路的西方小知識分子典型,是資本主義社會一類青年的縮影。狄更斯曾宣稱,其作品表現了他的道德信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沒有什么因為他地位高就是高貴的;沒有什么因為地位低就是低賤的”。這是一條極富民主主義精神的原則。狄更斯通過一個孤兒不幸的遭遇,描繪了一幅19世紀中葉英國廣闊而五光十色的社會畫面,揭示出統(tǒng)治當年社會的真實力量是金錢。作家筆下,那個社會只要有錢就可以得到上流社會承認和中產、小資產階級膜拜,社會冷酷的壓迫與殘暴使得家境不寬裕的孩子或非親生子的生存受盡侮辱,而宗教和道德則體現為冷冰冰的偽善,作品表現了對弱小者的深切同情,描繪出當時英國的社會特性。
狄更斯出生于海軍軍餉局小職員家庭,由于家計窘迫,雙親對他的教育和前途極為疏忽,使其在家中常感孤寂。十歲那年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jiān)獄,十一歲始,狄更斯就承擔了繁重的家務,隨后在皮鞋油作坊當學徒,曾被雇主放在櫥窗里作為廣告表演操作任人圍觀。這些經歷讓狄更斯產生了對窮困兒童的同情和堅決擺脫貧困的決心。狄更斯十六歲時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后擔任報社記者??部赖纳罱洑v使狄更斯在思想上成為一名人道主義者、民主主義者和社會改良主義者。而人道主義的悲憫,讓他把傾訴的矛頭直指社會的欺詐、蒙騙、虛偽制度,譴責這種制度給弱小者帶來災難;人道主義溫情又讓他在同情貧苦兒童的同時,倡導并贊揚對孤兒關心救助、寬厚仁慈的行為。
老舍出生于城市貧民家庭,父親是每月關餉只三兩銀子的清朝普通護軍。老舍三歲父親葬身于八國聯(lián)軍炮火,使得本來就困窘的生活變得更貧寒。但老舍的母親是個剛強的女子,她沒有因悲傷而聽天由命,而是用自己的雙手掙得微薄收入讓兒女免于凍餒。家境雖貧困而母親剛強義氣,這對老舍性格產生很大影響,使之能夠“由事態(tài)與人情中看出那可憐又可笑的地方來”,用溫和而又犀利的人道主義眼光體察不幸群體。如果說,狄更斯是同情并努力反映貧困兒童的不幸生活,從而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罪孽。那么,一個多世紀后的老舍,通過自己豐富的生活體驗,有感于社會制度對兒童身心的摧殘,從而用犀利的筆觸對市民階層、市民性格做了藝術的表現,從而挖掘兒童悲慘命運的社會原因。
牛天賜和大衛(wèi)都是作者在人道主義思想下塑造的典型形象,他們有著鮮明的個性特點和不同的特殊經歷,分別代表了不同社會制度下相同出身的不幸兒童命運。兩位作者用飽蘸人道主義感情的筆觸,描繪出兩個具有深刻內涵的人物形象,勾勒出鑄造這一形象的背景——一個充滿欲望的社會。牛天賜被歧視,尤其是家庭破產后的孤獨,是作家對封建制度下金錢至上觀念的憤怒控訴。而大衛(wèi)備受欺辱,歷盡坎坷的遭遇更是對金錢萬能社會制度的抨擊。當金錢主宰著人的命運,無情地毀滅著人的感情和人際間應有的美好關系時,也將兒童純潔心靈玷污了。因此,不把那散發(fā)著銅臭的人際關系除去,孩子們就沒有幸??裳裕骷业娜说乐髁x美好理想,自覺與不自覺地用藝術形式啟迪人們這一良知。
不同人物形象反映了具體的民族生活、社會形態(tài)和特定時代風貌的特殊性;但是相似題材和共同的主題卻又反映著社會經濟生活和作家世界觀的一般性。牛天賜和大衛(wèi)身上鮮明地表現出這種特殊性和一般性,從而統(tǒng)一成為藝術畫廊中的“這一個”。
狄更斯的作品具有深刻揭露性、批判性和鮮明改良主義色彩。狄更斯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以犀利的筆鋒抨擊摧殘人性的罪惡社會現象,對黑暗底層社會生活做真實描寫,對貧苦人寄予深刻同情,而不幸兒童的命運乃是他最為關切的社會問題之一。狄更斯的時代是農村的英國走向城市工業(yè)的英國時代,工業(yè)革命的完成、工業(yè)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使貧困懸殊愈來愈大,處于每況愈下經濟地位的狄更斯對此深有感觸,他憎恨資產階級,同情破產的小資產階級和貧民。
《大衛(wèi)·科波菲爾》真實體現了狄更斯的思想。它一方面描寫虛偽殘暴、缺乏人性的剝削者,卑鄙下流的律師以及資產階級幫兇的種種丑態(tài),一方面塑造了理想中寬厚仁慈、樂善好施的有產者和厚道忍讓、樂天知命的窮苦人;一方面揭露社會中非人道的殘暴現象,批判殘酷剝削和欺詐制度,另一方面描繪和睦親善、誠懇相待的理想人際關系。狄更斯圍繞大衛(wèi)的一生,描寫了英國社會許多方面和階層,批判了兇惡殘酷的摩得斯通姐弟、虛偽毒辣的希普母子,贊揚了善良的資產者貝西姨婆、忠誠的仆人辟果提等中下階層的善良人。大衛(wèi)受前一類人迫害,歷盡磨難;受后一類人救助,獲得教育,并憑借自己在苦難歲月中磨煉出來的堅強意志而獲得成功。通過對大衛(wèi)的描寫,作家反映了英國大工業(yè)時期,處于風雨飄搖位置的小資產階級的精神面貌,體現了小資產階級的理想,希望在貧困懸殊的社會里,憑借人道主義博愛精神和慈善行為改變下層人民的貧困處境,使人人得到精神平等,獲得溫暖和幸福。狄更斯的小說,像鏡子一樣照出了時代的真實面貌。
1924年夏,老舍到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旅居倫敦時,世界文學,特別是歐洲進步文學的熏陶,使老舍逐步熟悉并掌握了現代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技巧,形成樸素的民主主義文學觀。外國文學讓老舍找到排遣思鄉(xiāng)憂國之情的理想文學形式,尤其是狄更斯等近代小說家的作品使老舍得到啟發(fā),回想起在國內所接觸到的人和事,由此萌發(fā)了創(chuàng)作欲望。1938年老舍曾說:“因為我是讀了英國文藝后,才決定也來試試自己的筆,狄更斯是我在那時候最愛讀的?!苯▏罄仙嵊终f:“年輕的時候我極喜讀英國大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愛不釋手。我初習寫作也有些效仿他。”但是,外國文學對老舍仍是流不是源,老舍走上創(chuàng)作道路的根本是憂時傷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主主義思想觀點。他歷來主張現實生活是首要的,“假如我們只閉戶談文藝遺產,而不睜眼去看社會,便只認識了死的靈魂而忘了活的世界,恐怕便要變成唐吉訶德式的寫家而到處鬧笑話了?!?/p>
老舍認為一個新文學家,除了讀書外,還需熟讀社會人生,《牛天賜傳》正是以作家所擁有的生活經驗為依據,吸收狄更斯批判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借鑒狄更斯詼諧幽默的寫作風格,以中國傳統(tǒng)講故事形式進行藝術構思。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中國,正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tài),幾千年封建思想束縛,濃厚守法封建性的社會關系,舊式家庭內部人倫關系及殖民侵略使中國社會畸形發(fā)展。出身市民階層的小知識分子不穩(wěn)定的經濟地位易令其形成怯懦性格。因此老舍塑造的牛天賜,其奮斗精神抗爭勇氣皆不及于大工業(yè)英國的大衛(wèi)。老舍筆下,貧窮迫使牛天賜走進現實生活,而虛榮又使他鄙視自己的處境,他只能是營養(yǎng)不良的社會母親養(yǎng)育出的先天不足的孩子。牛天賜不可能如大衛(wèi)般無畏地去創(chuàng)造嶄新生活。與狄更斯一樣,老舍在牛天賜身旁安排了一群好人和壞人。有忠誠義氣的仆人四虎子,迂腐又慈愛的養(yǎng)父母,還有兇狠庸俗的“雷公奶奶”,勢利無聊的云社伙伴等。這些人都是封建制度的產兒。
老舍以現實主義作家對于生活的忠實,既批判地表現中國市民生活方式的封建性,又揭露社會變動中包含的悲劇因素;既反映市民群眾對于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殖民地化的批判態(tài)度,同時也反映這種批判本身的正義性和落后性??梢哉f,在資產階級初期人道主義影響與狄更斯小說啟發(fā)下,老舍依據豐厚的藝術積累和對現實的深切感受,塑造了牛天賜這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市民家庭中成長的小知識分子典型,并以之作為當時中國社會某些階層人物的“鏡子”,這與西歐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狄更斯可謂異曲同工。
老舍是中國現代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大師?!洞笮l(wèi)·科波菲爾》與《牛天賜傳》中共同流淌著一股愛的深情,在這深情中有憤恨悲哀,更有希冀,幽默中蘊含深意,微笑中飽含辛酸。但是,兩位作家在表現人生主題的手法上卻是迥異的。狄更斯善于對人物進行直接心理刻畫和靈魂剖析。描寫童年大衛(wèi)認為自己是繼父眼中的多余人的一段心理活動非常感人:“在吃飯的時候,總覺得有一把刀子和叉子是多余的,那就是我的;有一個肚子是多余的,那就是我的;有一個碟子和椅子是多余的,那就是我的;有一個人是多余的,那就是我。像這樣我在緘默和不安中吃的是怎樣的飯哪!”文字生動地表現出一個備受虐待的孩子的抑郁心理狀況。狄更斯常通過人物言談舉止及情節(jié)展現人物性格,最出色的要數對貝西姨婆的描寫。貝西姨婆極富個性,從出場開始,作者就用她自己的言行顯示其獨特個性。她是“硬繃繃”地走路,永遠按自己的思維方式講話,從不讓任何人插言。一系列奇特語言行為的展示,將貝西姨婆那乖張怪癖卻又善良仁慈的個性表現得異常突出。而老舍則是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夾敘夾議的寫作手法,同時,在借鑒外國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中糅入新意境,于娓娓敘述中滲入風趣俏皮的議論。小說中一串串白描速寫勾勒出鮮明的人物輪廓。主人公牛天賜是一個經借鑒繼承又再創(chuàng)造的人物典型。
老舍和狄更斯都帶著對小人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透過溫情寬厚柔和的雙眼看待他們的痛苦和抗爭,通過各自創(chuàng)設的不同環(huán)境塑造出各具特色藝術典型。他們都采用第一人稱寫法,賦予兒童蘊含深意的眼光,讓讀者既看到孩子外貌,又感受到孩子心底的怦跳。兩位作家都在平凡生活中,通過瑣碎的小事展開情節(jié),由此反映出人物個人命運興衰、否泰和悲歡離合。不過,兩位作家筆下的幅幅生活場景圖又各具本民族風味和其所處的時代氣息?!杜L熨n傳》“到鄉(xiāng)間去”一節(jié)寫十六里鋪景象,描繪了誠摯好客貧窮怯懦的中國農家,是幅帶著濃郁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特色、恬靜而又富于田園風味的東方圖景。而《大衛(wèi)·科波菲爾》“我有了一種變換”一章,辟果提先生家富有西歐民族特色的熱烈氣氛襯出豪爽歡愉的英國漁家特點。盡管這兩節(jié)同寫落魄少爺到好仆人家做客的經歷,作家對其中人物言辭的安排也頗相似,但人物風貌卻各具特色,表現出各自民族的鮮明藝術個性。一幅為清晰淡泊的中國鄉(xiāng)村水墨畫,另一幅是濃墨重彩的西歐漁村油彩畫。
狄更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是一部描寫小人物探索人生的作品,無所畏懼、積極行動的大衛(wèi)帶著自信的微笑邁入19世紀英國文學五光十色的人物群像之中。一個多世紀后,老舍的《牛天賜傳》問世。耽于幻想缺少行動熱情的牛天賜穿馬褂,戴瓜皮帽,睜著迷惘的雙眼走進中國絢麗的現代文學人物畫廊。他與大衛(wèi)一起各據東西,用自己的經歷引導讀者領略生活苦難和抗爭的艱辛,啟發(fā)讀者思考人生,改良社會。這是兩個具有相似出身卻走不同生活道路、處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文學人物典型。牛天賜讓我們體會經借鑒與創(chuàng)新后的人物形象那特殊的藝術魅力,他和大衛(wèi)·科波菲爾是一對具有獨特美學價值的雙璧,熠熠閃光于世界東西文壇。
[1]《魯迅全集》(七)。
[2]老舍:《讀與寫》。
[3]老舍:《我怎樣寫牛天賜傳》。
[4]狄更斯1841年4月8日致隱名的非國教牧師的信。
[5]老舍:《魯迅先生逝世二周年紀念》。
[6]老舍:《談讀書》。
[7]老舍:《如何接受文學遺產》。
[8]老舍:《人物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