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歆瑜(桂林市廣播電視大學, 廣西 桂林 541002)
趙樹理的小說及文學觀,從40年代后期乃至新中國成立后,就一直成為文學評論言說的對象。趙樹理的確是一個有著廣泛影響且個性特色鮮明的作家。在20世紀40年代的解放區(qū),他以其獨特的作品思想和民族化的藝術形式得到廣泛的贊譽,其創(chuàng)作模式“對整個解放區(qū)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學,都影響巨大”①。究其原因是因為趙樹理長期農村生活的積累,民間藝術的滋養(yǎng)和“五四”新文學的熏陶,對農民的審美情趣和欣賞習慣有著深入的了解,這是他突破文學大眾化難關,創(chuàng)造小說民族化新形式的有利條件。“可以說,趙樹理是中國民間文學與接受外國影響的新文學相接觸中,具有久經陶冶和磨煉的通俗化素養(yǎng)之一人?!雹谮w樹理的成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從城市下到解放區(qū)體驗農村生活的作家那樣去“發(fā)現(xiàn)”農民和農村,而是作為一個地道的本色農民作家,完全出自生活的積累和對農民深厚的階級情感。趙樹理采用以農民生活瑣事、家庭婚姻、妯娌關系作為題材宣揚“五四”啟蒙思想。在藝術形式上,他從小處著手,通過倚重民間文藝的傳統(tǒng)來達到對民眾的教育目的。因此,在趙樹理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趙樹理小說中所具有的濃郁的地方色彩,開創(chuàng)性地把新文學理性本土化、大眾化、民族化,使新文學成為群眾愿意接受的喜聞樂見的內容。
中國現(xiàn)代意識的集體萌醒發(fā)端于“五四”新文化運動以《新青年》為載體的一批宣傳思想理論刊物的出版,再加之像陳獨秀、胡適、魯迅等思想文化先驅者倡導的反封建、反傳統(tǒng)、求民主、求科學、求進步的理性精神逐漸匯成一股現(xiàn)代意識的潮流,熏陶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知識青年,其中包括立志探求真理的趙樹理。翻開趙樹理的小說作品,我們能夠感受到其將“五四”新文學的本質特點同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在反封建的重大背景上表現(xiàn)農民的生活。趙樹理延續(xù)了“五四”“問題小說”的創(chuàng)作思路,他把關注的目光始終聚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農村工作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上。在提出問題的性質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上,都要優(yōu)于“五四”時期的“問題小說”的深度和廣度。從“五四”時期追求個性解放轉向農村的政治、經濟、基層政權建設、農民的思想觀念和生存方式等諸多方面。
由于趙樹理長期生活在農村,對于封建主義的種種表現(xiàn)相當?shù)牧私狻K淖髌穼Ψ饨ㄒ庾R影響下的農村社會關系和道德觀念有較深入的剖析和抨擊。在反映生活的真實性和深刻性上,不斷提出農村中帶有普遍性和令人深思的問題。第一,趙樹理對封建的家長制做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在《楊老太爺》中,趙樹理就對那個具有典型封建家長霸氣的楊老太爺做了形象化的刻畫:“我不管你是誰的干部,你先是我的兒子?!边@就把楊老太爺?shù)囊蝗苏f了算的家長制作風暴露無遺。③在揭示了婆媳關系的不合理性方面,《孟祥英翻身》、《登記》和《傳家寶》等作品中也有所涉及。深受封建遺毒的老一輩落后的婦女,不但自己動則打罵訓斥晚輩的兒媳,甚至還指使兒子打罵媳婦。她們把過去自己受婆婆打罵的傳統(tǒng)延續(xù)下來,當自己由媳婦熬成婆的時候,就把男人打女人和婆婆對媳婦的欺凌當成是天經地義的事,并希望把這種“傳家寶”代代相傳。在《小二黑結婚》、《登記》中,老一輩受封建思想毒害,粗暴干涉年輕人的婚姻自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習慣,而且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解放區(qū),就更令人警醒。第二,對中國千百年來封建意識積淀的封建等級觀念和封建迷信思想及其對農民的毒害也做了深刻的揭露。最為典型的莫過于《李有才板話》中的老秦,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封建等級思想嚴重,自己受窮,卻也瞧不起與自己一樣的窮人。作者從老秦對縣農會主任老楊的前倨后恭的態(tài)度上,便可窺見這類被封建統(tǒng)治扭曲了的人的性格。在《小二黑結婚》中,從“不宜栽種”到“恩典恩典”的一串故事中,對二諸葛迷信迂腐的思想做了善意的批評。從“米爛了”到精心梳妝打扮,趕到區(qū)上去鬧的三仙姑假裝迷信、潑而且賴的錯誤則予以適度的諷刺。對他們干涉年輕人婚姻自由的錯誤做了善意的批評和勸諭。第三,對存在于農民身上的輕視婦女的思想也在其作品中予以深刻的揭示。在《鍛煉鍛煉》中,作者不僅寫出了農村中類似“小腿疼”這種落后婦女身上的陋習,就連農村合作社的干部中也同樣存在輕視婦女的思想。爭先社的主任王聚海對社章上規(guī)定要有個婦女當副主任,就很不以為然,“在他看來那也是多余的”,而對兩位副主任高秀蘭和楊小四因性別的差異他明顯地流露出不同的態(tài)度,也足見瞧不起婦女的思想市場之廣。此外《登記》、《求雨》等作品,以歡快的筆調真實反映解放初期農村新、舊思想的消長;趙樹理的《三里灣》,說明合作化的歷史潮流無法阻擋,同時又實事求是地反映了這場運動的艱巨性,深刻提出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與改造農民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趙樹理確實是意識到了將農民從封建思想毒化較深的現(xiàn)狀中解放出來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所以,他把對農民思想的啟蒙和改造當成自己應盡的職責,把對農民的教育放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去思考,自覺地將“五四”新文學的本質特點同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
自“五四”以來,中國鄉(xiāng)土作家,大都以“人道主義或階級的觀念”去描寫鄉(xiāng)土和表現(xiàn)農民。趙樹理事實上承繼和推進了這一文學傳統(tǒng)。不過他并不是從一般意義上表現(xiàn)農民,而是用心直接去與農民對話,趙樹理本著自己的政治認同,確實始終把農民置于作品意識的中心,對他們的前途寄予無限希望。作為一個真誠地關心農民喜怒哀樂的作家,趙樹理的小說和魯迅開創(chuàng)的“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具有無法斬斷的血緣聯(lián)系。④50年代以后,描寫農村新人形象是作家們的一致追求。趙樹理本人卻因為更多地關注農民中的中間落后分子而一再受到責難與批判。這當然不是因為他的政治認同減弱了,而是因為他不能僅僅憑借單一的政治認同來體察農民的生活實際。趙樹理小說中人物語言撲面而來的鄉(xiāng)土氣息成為后來作家們的榜樣,他在人物語言中偶爾夾雜一些政治術語,也有不少仿效者。趙樹理小說清楚明白、但多少有點單調呆板的傳統(tǒng)敘述方式并沒有被廣泛地繼承下來,但他的敘述語言卻得到了全面的肯定(這并不限于直接受趙樹理啟發(fā)的“山藥蛋派”)。趙樹理小說確實為這種對于文學的整體化要求提供了有力佐證,盡管他的本意或許只是在取消知識分子敘述者之后,樹立一個真正合格的農民利益的代言人,但如果徹底放逐知識分子身份的獨立敘述者,這樣的代言人也就無法樹立,因為此時占支配地位的只能是單純的農民意識和具體的政治觀點。趙樹理小說是復雜的,他的出現(xiàn)也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不僅宣告了文藝大眾化在解放區(qū)的成功,也不僅意味著一種新的農村題材小說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它還標志著知識分子敘述者全面讓位于政治話語主體,標志著“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學真正開始了整體結構的轉型。⑤
作為一個地道本色的語言大師,趙樹理的語言是真正的民族語言,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茅盾曾說:“如果把他的作品的片斷混在別人作品之中,細心的讀者可以辨別出來。憑什么去辨認呢?憑它獨特的文學語言。獨特何在?在于明朗雋永而時有幽默感?!壁w樹理的語言是在群眾口語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既顯現(xiàn)出明白曉暢、簡明生動的特點,又耐人尋味,富有表現(xiàn)力。他作品中通俗易懂的地道口語,看不到“五四”時期的“歐化”語言和“學生腔”,一切出乎自然,語言樸素明朗。并把農民口語引入書面語言,吸取民眾土語,而又舍棄偏僻難懂的方言,嫻熟的農村口語的運用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為文化水平較低的受眾提供了閱讀的可能,因為趙樹理把自己作品的讀者定位在農村中文化程度較低和識字不多的農民,所以在語言和藝術形式上就特別注重淺顯和通俗易懂。這也是他的作品能夠在人民大眾中迅速傳播并受到好評的原因。簡潔的語言,把人物性格刻畫得栩栩如生。如《催糧差》中舊衙役的走狗特性,《劉二和與王繼圣》中地主少爺?shù)膬搭B而又嬌弱的性格,《小經理》中老管賬的油滑世故,都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如在《李有才板話》中就有這樣一段:“李有才住的一孔窯洞,說也好笑,三面看來有三變:門朝南開,靠西墻正中有個炕,炕的兩頭還都留著五尺長短的地面。前邊靠門這一頭,盤了個小灶,還擺些水缸、菜甕、鍋、匙、碗、碟;靠后墻擺些筐子、籮頭,里面裝的是人家送給他的核桃,柿子(因為他是看莊稼的,大家才送給他這些);正炕后墻上,就炕這么高,打了個半截套窯,可以鋪半條席子,因此你要一進門看正面,好像個小山果店;扭轉頭看西邊,好像石菩薩的神龕;回頭來看窗下,又好像小村子里的小飯鋪?!边@豈止是在寫窯洞?作者已經把李有才的身份和個性都蘊藏在這質樸的描寫中了,讀者從這些淺顯直觀的敘述語言中,讀到的絕不僅僅是字面上的東西。在幽默感方面,《小二黑結婚》中三仙姑去見區(qū)長那段就很有韻味:“到了區(qū)上,她趴下就磕頭……區(qū)長正伏在桌上寫字,見她低著頭跪在地下,頭上戴了滿頭銀首飾,還以為是前兩天跟婆婆生了氣的那個年輕媳婦,便說道:你婆婆不是有保人嗎?為什么不找保人?三仙姑莫名其妙,抬頭看了看區(qū)長的臉。區(qū)長見是個擦著粉的老太婆,才知道是認錯人了。……區(qū)長打量了她一眼道:你就是小芹的娘呀?起來!不要裝神做鬼!我什么都清楚!起來!三仙姑站起來了,區(qū)長問:你今年多大歲數(shù)?三仙姑說:四十五。區(qū)長說:你自己看看你打扮得像個人不像?門邊站著老鄉(xiāng),一個十來歲的小閨女嘻嘻笑了?!弊髡叩拿鑼?,雖著意于諷刺、批評,但并未顯露出尖刻、辛辣之味,而有一種樸實、溫厚的勸諭的感覺。《三里灣》結尾時對玉生和靈芝商量如何結婚的情景描寫,也充分體現(xiàn)了趙樹理語言溫厚樸實的美感:“連件衣服也沒有做,有什么穿什么吧!一對老熟人,誰還沒有見過誰?說到這里兩個人一齊笑了。她(靈芝)又想了想說:‘這樣子好不好?咱們都回去和家里商量一下,最好是不用另立戶口,你作的工還記在你家,我作的工還記在我家,只是晚上住在一塊;這辦法要行不通的話,后天食堂就開門了,咱們就立上個戶口,到食堂吃飯去!’”淺顯平易的群眾口語形式經過趙樹理的精心加工,煥發(fā)出一種直觀的素描之美?;蠲撁摰娜宋镄蜗蟊丬S然紙上。⑥
趙樹理小說不僅反映了他的家鄉(xiāng)晉東南農村的生活面貌和民俗風情,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在民族形式和風格上,在促進文藝民族化、大眾化的方面也功不可沒。他的喜劇風格,既表現(xiàn)在故事的敘述和人物言行之中,也突出地表現(xiàn)在作品的戲劇性“大團圓”結局的安排上。就他的大團圓的結局,的確與“五四”新文學提倡打破大團圓的結局不相符,因而也成為一些評論者常以“大團圓”結局指責趙樹理缺乏現(xiàn)代性的口實。其實趙樹理作品是根植于社會底層和廣大農民的,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因為他的作品反映的都是解放區(qū)農民的生活,在戰(zhàn)爭年代的背景下,需要文學承擔起喚醒民眾的重任,所以趙樹理選擇大團圓結局,是為了鼓舞人們戰(zhàn)勝舊制度和舊觀念的勇氣和信心,這與當時解放區(qū)形勢發(fā)展需要是相一致的。誠然,趙樹理用喜劇的形式代替了悲劇,甚至作品中的教化功能大于審美意義,確實是其作品中無法回避的局限,但這種團圓的結局寫的是發(fā)生在解放區(qū)的事,更多的體現(xiàn)出對解放區(qū)新變化的禮贊和歌頌,符合千百年來民眾心目中希望的那種花好月圓的美好愿望要求。正如周揚對其評價的那樣,“在新的社會制度下,團圓就是實際和可能的事情了,它是生活中矛盾的合理圓滿解決”⑦。我認為這種評價更切合趙樹理作品的實際。
總之,趙樹理的小說代表著“五四”以來的文學發(fā)展方向。他肩負著“五四”以來文學界提出的“文學大眾化”和“文學平民化”的重擔,在新舊文化激烈交鋒,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時代。趙樹理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大眾化”和“民族化”。寧可做“文攤”作家也不愿做脫離群眾的“文壇”作家。憑借自己獨特的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而又服務于農村的先天優(yōu)勢,站在農民的立場上,用自己的作品準確地反映了農民的呼聲,客觀真實地表達了農民的喜怒哀樂和他們的思維方式。趙樹理的小說融匯了中國古典文學和“五四”以來新文學的長處,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民族新形式——評書體小說,對于后來的“山藥蛋”藝術流派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趙樹理在文學向“大眾化”和“民族化”的方向上嘗試的成功,較好地解決了新文學以來所呼喚的“文學大眾化”的歷史難題,從而改變和拓展了新文學的發(fā)展道路。
① 錢理群.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② 楊義.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③ 王瑤.魯迅作品論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59.
④ 袁棟洋.農民忠實代言的實踐者[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03).
⑤ 雷震.試論趙樹理小說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新[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1998,(02).
⑥ 李勇.論趙樹理的大眾化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J].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
⑦ 周揚.表現(xiàn)新的群眾的時代.解放日報.1944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