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向妮
(陜西理工學(xué)院大學(xué)外語部,陜西漢中723003)
英漢時間隱喻跨文化多維角度研究
何向妮
(陜西理工學(xué)院大學(xué)外語部,陜西漢中723003)
時間對于人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時間概念是一個抽象概念。認知語言學(xué)認為,人們對抽象事物和概念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具體的熟悉的概念,即體現(xiàn)了一種隱喻性思維。本文以隱喻認知理論為指導(dǎo),通過分析英漢兩種文化在認知和構(gòu)建時間的方式異同,進一步揭示語言、思維和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
時間隱喻;認知;文化
現(xiàn)代隱喻理論認為,人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于人對自身構(gòu)造的認識和對周圍環(huán)境的感知,即認知是基于身體體驗,沿著由近到遠、由具體到抽象、由身體和空間到其他語義域的道路通過互動等方式逐步發(fā)展起來的。[1]在認知過程中,我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將我們對有形的熟悉的具體事物的感知隱喻性地轉(zhuǎn)用在其他無形、生疏和抽象的事物身上,這就是隱喻式思維,它是我們認識和理解抽象事物和概念的基礎(chǔ),所以隱喻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jīng)歷某一類事物”[2]的認知現(xiàn)象。時間概念在東西文化中都是一個重要概念,同時也是一個抽象概念。研究表明,時間表征在本質(zhì)上是隱喻性的。那么在兩種文化中,人們是如何借助熟悉概念來認識和構(gòu)建時間的呢?本文以隱喻認知觀為指導(dǎo),以東西文化為背景,通過大量的語料收集,對英語和漢語中時間隱喻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普遍性和差異性進行分析研究,以進一步加深人們對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認識和理解。
Lakoff&Johnson認為,隱喻是一種從始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跨域映射,以使我們通過結(jié)構(gòu)相對豐富的始源概念來理解結(jié)構(gòu)相對欠缺的目標概念。因此根據(jù)始源域的不同,他們將概念隱喻分為三大類:空間隱喻(spatial metaphors),實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結(jié)構(gòu)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s)。[3]下面以他們對隱喻的分類為依據(jù),揭示在這三大隱喻體系內(nèi)部英漢民族對時間認知時體現(xiàn)出來的多維視角。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zhì)存在的客觀形式,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兩個最基本概念,然而從認知的角度看,二者并不處于對等地位。根據(jù)隱喻認知理論,身體部位和空間方位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兩個出發(fā)點,是形成抽象概念的兩大基礎(chǔ),因此在認知視角下空間概念是一個基本概念,是許多隱喻映合的來源。“空間概念的形成先于時間概念”,[4]“時間表達是空間表達的延伸”,[1]這早已成為中外學(xué)者的共識。由此可見,時間的概念化與空間方位息息相關(guān),空間概念是時間概念的基礎(chǔ)和源頭。在英漢語中,人們對時間的認知亦是如此。
藍純通過對英漢語中相關(guān)語料的收集和研究發(fā)現(xiàn),時間的空間隱喻就方向而言存在兩種可能:橫向和縱向。橫向模式賦予時間概念一個前/后(before/after)的空間方位,縱向模式賦予時間概念一個上/下(up/down)的空間方位。英漢語中表示時間的常用詞匯大多體現(xiàn)了這種思維,如:
①前天/后天;年前/年后;以前/以后;前半夜/后半夜;會前/會后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the day after tomorrow;before the meeting;after the meeting
②上午/下午;上月/下月;上次/下次;上輩子/下輩子;上一代/下一代;上學(xué)期/下學(xué)期;上下五千年;上古
up to now;up to the end of last month;down to 1800
Lakoff認為,空間-時間隱喻(time-as-space)有兩種運動方式,即“時間在動”(Time Moving)和“自我在動”(Ego Moving)。不少研究表明,這種空間-時間隱喻的雙系統(tǒng)并存于英漢語中,但各有所偏重。鑒于在英語中,縱向模式使用頻率較少,下面以橫向模式為主來比較這兩種運動方式。
1.時間在動(Time Moving)
在這一方式中,觀察者的位置保持不變,時間被視為永不停息地運動著的物體,面朝觀察者從未來向過去移動。因此,過去就是從觀察者身邊溜走的時間,現(xiàn)在與觀察者處于同一位置,未來正朝觀察者運動。以下是體現(xiàn)這一思維方式的實例:
a.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b.I’m afraid those days are gone and they’ll never return.
的高過濾,降低血壓[13]。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ACEI聯(lián)合SGLT-2抑制劑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ACEI單獨用藥。
恐怕那些日子已經(jīng)一去不復(fù)返了。
c.The days followed each other in quick succession,and still no news came.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仍然沒有消息。
d.The time is approaching when we have to think of buying a new house.
是我們該考慮買新房子的時候了。
在以上各例中 ,表示實體在空間運動的一系列動詞“來 ——come,approach”、“去 ——go”、“返回 ——return”、“跟隨 ——follow”都被用來描述時間概念,時間被比擬為以一定速度連續(xù)運動著的物體,這種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在英語和漢語中都普遍存在。
2.自我在動(Ego Moving)
a.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go back into the past.
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
b.He is required to finish the project within two weeks.
按要求,他必須在兩周內(nèi)完成該項目。
c.Let’s walk towards the splendid tomorrow together.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
在a句中,“過去”被看作是固定的地點,被運動著的觀察者遠遠地拋到了身后,不可逆轉(zhuǎn);在b句中,通過介詞“within”(在……之內(nèi)),時間概念被賦予了一定空間范圍,動作的執(zhí)行者在該范圍內(nèi)活動;在c例中,時間被看成一個固定的容器,等待動作的執(zhí)行者步入。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的時間經(jīng)驗源于對空間的體驗,人們對時間的表征從根本上是空間性的,這在英漢語中都普遍存在。但同時,英漢民族在利用空間關(guān)系認識和構(gòu)建時間概念時又體現(xiàn)出了角度之別。在橫向模式之下,時間概念被賦予了一個前/后(before/after)的空間方位,但由于選擇的參照點不同,時間軸上對“前”(before)、“后”(after)的分配也就不同。在自我在動系統(tǒng)中,“前”被用來指未來或稍晚發(fā)生的事情;在時間在動系統(tǒng)中,“前”被用來指過去或較早發(fā)生的事情。研究表明英美人常常采取“自我在動”的思維方式,而中國人則習(xí)慣于使用“時間在動”的思維模式。這兩種思維模式體現(xiàn)了人們在對待時間問題上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未來取向和過去取向。不同的價值取向有其深刻的文化淵源。在西方,“天人相分”的宇宙觀占統(tǒng)治地位,這種觀念促使人們不斷進取,以征服自然,因此“未來在前,過去在后”;而在漢文化中,人們崇拜祖先,重視資歷,所以“過去在前,未來在后”。這兩種思想觀念都可以在語言中找到佐證,前者如“The future lies before us.”“Looking back on the past,he felt very sad.”“She is lookingforward to graduation.”等 ,后者有“革命老前輩”“前功盡棄”“后會有期”“后起之秀”“空前絕后”“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空間方位是人類最根本的身體經(jīng)驗,是時間概念的源泉,但正如人們對諸多事物的認識都不是從單一角度出發(fā)一樣,在英語和漢語中,人們對時間的感知還體現(xiàn)出了其它兩種隱喻式思維:實體隱喻和結(jié)構(gòu)隱喻。按照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我們最初認識的事物往往是具體的有形的。當(dāng)認識進入高級階段以后,它就獲得了參照已知的具體事物的概念認識抽象概念的能力,于是借助表達具體事物的詞匯來表達抽象概念,形成不同概念之間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隱喻語言,其結(jié)果就是實體隱喻的出現(xiàn)。[4]簡言之,實體隱喻就是將抽象的無形的概念看作具體的有形的實體,因而對其能夠進行談?wù)?、指稱和量化的一種思維方式。在東西文化中,人們將許多物質(zhì)的特性投射到時間范疇,產(chǎn)生了不少與時間有關(guān)的隱喻。比如在兩種文化中,時間都可以被看作有形物體,人們“節(jié)省時間(save time)”“花費時間(spend time)”“安排時間(budget time)”“浪費時間(waste time)”“縮減時間(cut time)”;時間可以量化,可以有色,有新舊之別,甚至像人一樣可以開口說話,如:“長時間(for a long time)”“短時間(for ashort period of time)”“鍍金時代(the golden age)”“新世紀(the new century)”“過去的美好時光(the good old days)”“時間能夠證明一切(Time will tell)”。時間的流逝被看作是不同物體在空間的運動,如在漢語中,人們常用“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流年似水”“白駒過隙”“鳥飛兔走”“彈指之間”來描寫時光流逝、光陰短暫。在英語中,亦有“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Time flies like an arrow.”“Time has wings.”的說法,但英語民族由于古時采用沙漏計時,人們更多地將時間看作是“沙子”,因此語言中就有了“sand in the hourglass”的說法。人們用“Once the sands have run out of a person’s hourglass,they cannot be replaced.”“The sands are numbered that makes up my life.(Shakespeare)”來說明時光不可逆轉(zhuǎn)、人生有限,應(yīng)該好好珍惜生命,用“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Robert Burns,A Red,Red Rose)”來表達對對方堅貞不渝的愛情。
結(jié)構(gòu)隱喻指的是用一種概念的結(jié)構(gòu)來構(gòu)造另一種概念,使兩種概念疊加,將談?wù)撘环N概念的詞語用來談?wù)摿硪桓拍睢T谟h民族的思維中,時間都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人們習(xí)慣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概念來探討時間,以說明其重要性和價值。例如“Time is money”就是西方社會人們談?wù)摃r間時普遍使用的一個隱喻。該隱喻包含了三個相互蘊涵的概念隱喻:時間就是金錢本身(Time is money),時間是一種有限的資源(Time is a limited resource),時間是一種有價值的商品(Time is a valuable commodity)。上述三個概念隱喻利用人們熟悉的金錢概念來構(gòu)建時間,形成了一個有關(guān)“時間”的概念系統(tǒng),形象地說明了時間的有限性和珍貴性,演繹出了語言中的不少表達方式,如:Parents should invest a lot of time in their children(家長應(yīng)該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時間);I don’t have enough time left(我的時間不夠了);You are running out of time(你快沒時間了);Let’s put aside some time for reading(讓我們留出一些時間閱讀);Young people should not waste much time on fashion(年輕人不應(yīng)該花費太多的時間趕潮流);I cannot afford the time(我賠不起時間)。在上述各例中,用來形容金錢的一系列動詞和詞組“invest”、“have”、“run out of”、“put aside”、“waste”、“afford”都被用來談?wù)摃r間。在漢語中,人們雖然也用“一寸光陰一寸金”來映射時間的寶貴,但漢民族更看重的是“寸金難買寸光陰”的理念,即時間不是商品,金錢買不到,這是因為在漢文化中小農(nóng)經(jīng)濟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人們輕視商品交易,鄙視商業(yè)行為。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也慢慢深入人心,這正如Lakoff和Johnson所言:在某種意義上,發(fā)展中國家現(xiàn)代化過程的實質(zhì)就是逐漸接受和推行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這一隱喻概念。[5]
隱喻是借助具體事物來理解抽象事物或概念的一種認知方式,隱喻式思維普遍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英漢民族對時間概念的認識和理解就是這種思維方式的最好印證和體現(xiàn)。不同民族由于受其文化模式的影響對同一事物的認知也必然體現(xiàn)出不同和差異,英漢民族對時間的認識也不例外,而正是這種差異性應(yīng)更多地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注意。
[1]何自然.認知語用學(xué)——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藍純.認知語言學(xué)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5.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xué)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束定芳.隱喻學(xu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何向妮(1977-),女,陜西理工學(xué)院大學(xué)外語部講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