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堂 宋治孝 楊芝琴
甘肅省康縣第一人民醫(yī)院,甘肅 隴南 746500
低血糖性腦病是指由低血糖(<2.8mmol/l)引起的腦損害和一系列神經精神癥狀的一種臨床綜合征。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可出現低血糖反應。臨床表現貌似急性腦血管病。本文通過對1990年1月~2000年1月在本院治療的38例低血糖昏迷的患者資料進行臨床分析,現報道如下。
低血糖昏迷患者,男25例,女13例,年齡4-81歲,平均年齡42歲。本組患者中已知糖尿病史36例(Ⅰ型糖尿病2例(一例4歲,另一例9歲,昏迷住院診斷Ⅱ型糖尿病34例)入院時考慮昏迷待查2例:考慮腦血管病36例)
31例糖尿病患者均使用降糖藥物,其中21例口服磺脲類降糖藥物,7例皮下注射胰島素,8例服用其他降糖藥物。無糖尿病史2例,3例尿糖陽性服用降糖藥物,1例不進食,2例懷疑胰島β細胞瘤。既往有高血壓病史16例,腦卒中病史12例,其中腦梗死長期服用阿斯匹林15例,發(fā)病前急性胃腸炎4例,發(fā)熱6例。
均急性起病,就診時間為發(fā)病后2-48h。36例就診時均以腦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昏迷伴右側偏癱22例,伴左側偏癱10例,失語伴右側偏癱5例,一側病理征陽性18例,雙側病理征陽性6例。6例表現為精神癥狀,陣發(fā)性胡言亂語和答非所問。
所有病例均行急診頭顱CT輔助檢查,29例有陣發(fā)性軟化灶,未發(fā)現新鮮灶。38例急查血糖在0.5-2.6mmol/l,符合低血糖標準。
確診為低血糖后,即靜脈推注50%葡萄糖40-60ml,視病情予10%葡萄糖維持,并予以吸氧等對癥處理。
治療結果:22例均在15-90min神志轉清醒,偏癱及病理征消失。全部病例恢復良好,治愈出院。
葡萄糖為腦細胞活動的主要能源,但腦細胞糖儲量有限,腦組織中葡萄糖為2.5-3mmol/g,僅能維持腦細胞活動數分鐘,因此一旦發(fā)生低血糖即可有腦功能障礙。低血糖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典型的表現有多汗、心悸、饑餓感和震顫等,臨床易診斷。但在以意識障礙為主要表現,且病史不清的情況下則易誤診。本組患者均以神經系統(tǒng)受損為主要表現,以酷似急性腦血管病的偏癱、失語、昏迷及抽搐等癥狀發(fā)病,頭顱CT檢查正常,但有血糖降低,符合低血糖標準,經輸注葡萄糖后大部分患者在短時間內癥狀和體征消失,稱為貌似急性腦血管病的低血糖反應。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首先要考慮老年人的調節(jié)激素功能差,當血糖降低時不能及時分泌胰高血糖素;其次糖尿病對腎功能的損傷,使腎小球濾過降低,致使降糖藥物在體內蓄積而發(fā)生低血糖。
引起低血糖性腦病的原因多且復雜:①藥物性低血糖:口服降糖藥物和應用胰島素是造成低血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老年人或肝、腎功能不全,藥物清除緩慢,糖異生能力下降,易導致低血糖的不良反應。另外還有很多藥物可增加口服降糖藥物作用,如阿斯匹林、青霉素通過競爭性與血漿蛋白結合使血中游離磺脲類藥物濃度升高。本組36例糖尿病患者中,有12例因腦梗死長期服用阿斯匹林。②胰島β細胞瘤:也是臨床上低血糖癥常見原因之一。胰島β細胞瘤95%是良性腫瘤,由于分泌過多的胰島素而引起低血糖反應,有典型的whipple三聯(lián)征:即空腹低血糖癥狀,發(fā)作時血糖≤2.8mmol/l,經輸注葡萄糖后癥狀可緩解。胰島β細胞瘤可由于癥狀呈發(fā)作性、較輕、早期發(fā)作不頻繁常被延誤診斷,同時有些患者發(fā)作時僅表現為精神異?;騿渭儼l(fā)作性抽搐,常診斷為精神病或癲癇。有報道藥物性低血糖癥患者,如有典型whipple三聯(lián)癥表現,并伴有較高的胰島素水平,計算胰島素釋放指數(血漿免疫反應性胰島素/血糖)如果>0.3應考慮胰島β細胞瘤。③肝源性血糖:最常見的是肝實質細胞大量破壞和肝功能衰竭。糖異生功能減退也是導致低血糖的原因之一。其他導致低血糖的原因有:伴瘤低血糖、胰外腫瘤而致,食物攝入不足和內分泌功能紊亂等。
有文獻報道,長期昏迷得不到及時治療可造成不可逆的腦細胞損害,導致“植物人”,甚至死亡。對中老年患者,無論有無糖尿病病史,如出現意識障礙,建議常規(guī)急查血糖,及時糾正低血糖,并且進一步查明病因,尤其應做到胰島β細胞瘤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1] 葉任高.內科學(第5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826-829.
[2] 張源昌.神經病學(第1版)[M].上海:科學出版社,1985:127.
[3] 沈立,宋光耀.警惕降糖藥致老人糖尿病低血糖反應[J].臨床誤診誤治,2001(14):467.
[4] 李萍,閆樂京.貌似急性腦血管病的低血糖反應16例分析[J].中華神經內科雜志,2000(33):60-61.
[5] 崔賢德,尹端六,陳家倫.胰島素瘤42例臨床分析[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