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華
市場社會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劉明華
市場社會主義是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是強調社會主義應該而且能夠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并通過市場經濟來發(fā)展和完善自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借鑒市場社會主義的積極成果,又根據自己的特殊國情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chuàng)新,成功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內在的、有機的結合,完成了對市場社會主義的深化和超越,從而成為社會主義思想史上一次壯觀的精神日出。
市場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fā)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guī),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對市場社會主義積極成果的借鑒和超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guī)”的一個突出表現。
市場社會主義是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流派,是西方左翼學者針對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前蘇聯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的種種弊端,在探索社會主義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可能性、可行性時提出來的理論學說。作為一種經濟社會發(fā)展模式,它既有別于歐美的“市場資本主義”,也不同于原蘇東的“計劃社會主義”。
上世紀20年代前后,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蘇聯的建立,社會主義由理論、運動形態(tài)變成了制度形態(tài)。如何看待公有制基礎上中央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模式,一時成為西方經濟學界議論的熱點。奧地利學派的L.米澤斯1920年發(fā)表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經濟計算》曾斷言:市場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只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私有制的競爭性市場經濟才是可行的。而公有制取消了競爭性市場,社會主義與市場不可能兼容。要么是社會主義,要么是市場經濟,二者必居其一。[1]至30年代,旅美波蘭經濟學家蘭格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一文中表示了不同看法,提出了一種分權的經濟計劃模式:基本上是公有制,同時保留農業(yè)、小型工業(yè)的私有制;建立中央計劃、企業(yè)、家庭三層決策體系;生產資料和資金由中央計劃嚴格控制,生產資料價格由中央計劃確定,但允許消費品市場、勞務市場存在,消費品和勞動力價格由市場確定。這種以“不完全市場體系”、“多重決策體系”、“雙重定價體系”等為主要內容的蘭格模式,雖然沒有突破計劃經濟的總框架,但它提出的“公有制可以與市場兼容、計劃能夠與市場并存”嶄新理念,對社會主義條件下引進市場機制問題是一種開拓性探索,標志著市場社會主義的萌芽?!翱梢钥隙ǖ卣f,蘭格的工作確定了現代經濟學中關于市場社會主義的觀念?!盵2]但由于當時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還處于發(fā)展、擴張時期,因此蘭格模式在實踐中并沒有受到太多關注。
斯大林去世后,蘇共二十大倡導反對個人崇拜,使政治環(huán)境變得相對寬松,加之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日益顯現,蘇東社會主義各國紛紛加快改革步伐。在此背景下,市場社會主義思潮重新抬頭,并演變?yōu)槌蹙咝螒B(tài)的理論學說,形成了特色各異的不同派別。如:南斯拉夫霍爾瓦特的“市場學派”、波蘭布魯斯的“有調節(jié)的市場機制的計劃經濟模式”、捷克斯洛伐克錫克的“社會主義的計劃性市場模式”、蘇聯科別爾曼的“市場社會主義模式”等。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些流派在相互激蕩、交融中,形成了以“中性機制論”和“聯姻論”為標志的重大理論突破?!爸行詸C制論”認為:世界上沒有純粹的計劃經濟,也沒有純粹的市場經濟,計劃和市場僅僅是配置資源的中性機制和工具,能夠從一種環(huán)境移植到另一種環(huán)境中。因此,市場的運用與社會主義制度并不矛盾,它在獲得市場的優(yōu)點同時避免資本主義的缺點。[3]“聯姻論”則批判“市場與資本主義之間的聯姻以及計劃與社會主義的聯姻不可分解”、“市場與社會主義處于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兩極”等觀點為無稽之談,強調“目標就是要將市場與社會主義聯姻在一起。”[4]二者的共同之處是:把計劃和市場作為資源配置模式,逐漸與特定的社會制度相分離,強調占統(tǒng)治地位的管理原則不取決于所有制的性質,市場的運用與社會主義制度并不矛盾。據此,澳大利亞學者丁·維京斯基指出:“市場社會主義實質上是兩種機制的和平共處,甚至是互相補充的和協(xié)調一致的合作?!?/p>
但接下來的問題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的地位和關系?是市場經濟呢?還是計劃經濟呢?是市場經濟多些呢?還是計劃多些呢?是計劃市場呢?還是市場計劃經濟呢?圍繞這些問題的爭論一直持續(xù),直到80年代中期英國經濟學家埃斯特林和格蘭德等人提出市場主導機制論。他們強調:“如果將計劃作為主要的經濟機制,市場機制就會式微,而且弱小到不能夠有所作為。中央計劃體制必然會壓制和損壞市場機制以及市場興旺所賴以為根本的主要特征。最好是將市場作為主要的交易機制,只是在需要之時才用非市場機制對它進行補充?!盵5]蘇東劇變以來,市場社會主義受到廣泛關注,并形成了研究高潮。在繼續(xù)完善市場主導機制論的同時,它還強調以現代經濟理論革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而進入深入發(fā)展的新時期。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先后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強調借助市場機制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力和優(yōu)越性,在實踐上也取得了令人振奮的巨大成功。
綜上所述,可見,市場社會主義是一種經濟體制的理論模式,在這種經濟體制中,生產資料公有或集體所有,而資源配置則遵循市場規(guī)律。其核心理念是主張把計劃和市場這些資源配置方式從基本制度中剝離出去,排除在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本質規(guī)定之外,強調資源配置應通過市場調節(jié)而不是政府指令,強調是企業(yè)而不是政府機關應成經濟行為的主體。“用市場來實現社會主義的目的,便是我們所指的市場社會主義?!盵6]
恩格斯曾經指出:現代社會主義就其理論形式來說,“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fā)?!盵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從市場社會主義“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fā)”,用寬廣視野觀察世界,在借鑒前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等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社會主義實踐的興衰成敗并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而且應該把市場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這是市場社會主義的理論核心。社會主義就是要搞市場經濟,也是改革開放后鄧小平一貫堅持的觀點。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盵8]1985年10月,他講道:“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延媱澖洕褪袌鼋Y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fā)展。”[9]1987年2月,他在同中央幾位負責同志談話時又說:“為什么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只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覀円郧笆菍W蘇聯的,搞計劃經濟。后來又講計劃經濟為主,現在不要再講這個了。”[10]這些觀點,既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活水源頭。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的上述一系列重要論斷,無疑對中國最終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起到了巨大的導向作用。
在建國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由于我們黨對于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把馬克思主義的個別論斷教條化、把蘇聯模式神圣化的錯誤傾向嚴重束縛著我們的頭腦,使我們在對社會主義的理解上形成了若干不適合實際情況的固定觀念,如:市場經濟這一商品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形式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建設只能實行以中央高度集權為特征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決不能搞市場經濟等等。這些忽視和脫離了現實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和具體要求來抽象地談論生產關系、企圖把種種社會經濟活動統(tǒng)統(tǒng)納入計劃并且單純依靠行政命令加以實施的錯誤做法,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正是有了這種慘痛經驗,鄧小平才深刻指出:“我們必須從理論上搞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qū)分不在于是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11]在此基礎上,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才突破了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相對立的傳統(tǒng)觀念,清醒地認識到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搞好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不二法門,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重新進行思考并做出了科學回答,從而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
社會主義要實現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和體現出自身的優(yōu)越性,必須依靠生產力的解放和快速發(fā)展。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必然要求變革僵化的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借助市場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為了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抓住機遇加快發(fā)展自己,也為了結合改革的實際對廣大黨員和群眾進行生動的教育,使他們充分認識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應該充滿活力,既區(qū)別于過去那種僵化的模式,又與資本主義根本不同,從而加深對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解,鄧小平有一段精辟論述:“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2]應該充分注意,鄧小平是先闡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相容性,緊接著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這表明:沒有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的全新理解,決不可能科學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過程,恰恰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和日益完善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認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的全國性的集中將成為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的全國性基礎,這些生產者將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計劃進行社會勞動?!盵13]囿于對這些個別論斷的教條式理解,長期以來,我國改革的步子邁不開、走不快,或只是限于對原有體制的修修補補,或每項重大改革措施的出臺總要陷于無休止的爭論中,其主要障礙正是“計劃與市場的問題”、“姓社姓資問題”。正因如此,我們對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每深化一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進程便相應地推進一步。30年來,我們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tǒng)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發(fā)揮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管理制度,最終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從而正確解決了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是一個引入市場機制、不斷擴大市場機制并最終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生動過程,也是一個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fā)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使全社會充滿改革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活力的生動過程。這個過程從打破傳統(tǒng)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經歷了市場調節(jié)為輔、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三個互相銜接又逐步發(fā)展的階段,是一個認識逐步深化與實踐不斷拓展的交互發(fā)展過程。這與市場社會主義自身發(fā)展的三個階段:不完全市場體系、中性機制論、市場經濟主導機制論之間有著極其驚人的相似之處。
正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市場社會主義具有明顯的借鑒色彩,一些西方學者便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混同于市場社會主義。如,1992年7月4日的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評論道:“市場社會主義的試驗始于五十年代初期的南斯拉夫……原蘇聯和東歐國家改革中央計劃經濟的嘗試失敗后,使人們對市場社會主義徹底不抱幻想,這主要歸咎于他們未能在整個過渡時期保持宏觀經濟的穩(wěn)定。而1989年東歐劇變的部分原因就是市場社會主義試驗的失敗?,F在進行市場社會主義試驗的,僅剩下了中國。”但事實并非如此。盡管市場社會主義確認社會主義可以與市場機制相結合,但它只是簡單地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拼湊在一起,沒有也不可能解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究竟如何結合的問題。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汲取市場社會主義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又根據自己的特殊國情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chuàng)新,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內在的、有機的結合,從而也實現了對市場社會主義的深化和超越。
早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就確認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的原則,相對于完全排斥市場作用的傳統(tǒng)觀點邁出了第一步。1984年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不再講“計劃經濟為主”,轉而強調要“自覺利用價值規(guī)律、發(fā)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邁出了一大步。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徹底破除了把計劃和市場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同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開始了對市場社會主義的深化和超越。
十四大報告提出: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大力發(fā)展全國的統(tǒng)一市場,運用好經濟政策、經濟法規(guī)、計劃指導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導市場健康發(fā)展等等,對如何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內在結合進行了初步思考。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突出強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并提出了實現二者相結合的一系列途徑: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fā)展;轉換國有企業(yè)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建立全國統(tǒng)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xiāng)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這些論斷,無疑極大地深化了市場社會主義。
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公有制經濟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在不同地方、不同產業(yè)和不同領域可以有所差別;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股份制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這些新思想,不僅在實踐上消除了我國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對生產力的羈絆,而且在內涵上突破性地發(fā)展了市場社會主義。
2003年,針對新世紀新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按照“五個統(tǒng)籌”的要求,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qū)域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的機制,建設統(tǒng)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健全就業(yè)、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制。這些新論斷,標志著和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guī)律的認識深刻得多了,對“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內在結合”已經有了全面科學的認識。至此,無論是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還是在廣度和深度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已大大超越了市場社會主義。
列寧曾深刻指出:作為國際性運動的社會主義,“只有在運用別國的經驗的條件下,才能順利發(fā)展。但是,要運用別國的經驗,簡單了解這種經驗或簡單抄襲別國最近的決議是不夠的。為此必須善于用批判的態(tài)度來看待這種經驗,并且獨立地加以檢驗。”[14]鄧小平也指出:“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盵15]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本本和外國經驗是如此,對待市場社會主義也是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借鑒市場社會主義的積極成果、又根據我國的具體實際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它成功地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內在地、有機地結合起來,是社會主義思想史上一次壯觀的精神日出,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績的制勝法寶,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之所在。30年來,我們既在深刻而廣泛的變革中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又創(chuàng)造性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市場經濟,大踏步趕上了時代潮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牢牢站住了、站穩(wěn)了,成為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正因如此,深入研究市場社會主義的中國化問題,有助于以更加寬廣的視野思考社會主義,也有助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于更深厚的基礎之上,從而極大增強人們對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1]現代外國經濟學論文選(第9輯)[C].商務印書館,1986.65-67.
[2]比較經濟研究,1988,(2).
[3]現代外國經濟學論文選(第13輯)[C].商務印書館,1992.65.
[4][5][6]埃斯特林,格蘭德.市場社會主義[M].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
[7][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719.130.
[8]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236.
[9][10][11][12][15]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49.203.364.373.2.
[14]列寧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312.
劉明華,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郵政編碼475004)
D616
A
1672-6359(2010)02-0029-05
(責任編輯 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