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學校德育銜接方法的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實質——關于大、中、小學德育銜接問題解決方法的哲學思考

2010-08-15 00:45王魯寧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 2010年1期
關鍵詞:客體本質要素

王魯寧

學校德育銜接方法的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實質
——關于大、中、小學德育銜接問題解決方法的哲學思考

王魯寧

所謂的“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實質”是本質聯系的核心內容,它與“非本質聯系”相對,它是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內部比較穩(wěn)定、深刻的必然聯系。這就要求我們必需從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中區(qū)分出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通過非本質聯系抓住事物的本質聯系。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質聯系,才能認識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實質和根本特征,抓住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我們認為應該從德育銜接方法概念的具體內涵、德育銜接方法的構成要素、德育銜接方法的內在結構、德育銜接方法的形成等方面入手,從德育哲學的視角,系統(tǒng)而深入地探討德育銜接方法發(fā)展過程之本質層次的特殊矛盾,在此基礎上從而形成一個關于德育銜接方法發(fā)展過程實質的科學認識。

大、中、小學德育銜接問題;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實質;哲學思考;主體性要素與客觀性要素的矛盾;本質聯系

德育銜接問題歷來受教育界的關注,但過去很少有人去研究它。把德育銜接問題從大、中、小學教育階段銜接問題中分離出來,明確提出大、中、小學教育階段的德育銜接問題,從時間上來說大致應該被認定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它首先是作為一個實踐問題提出來的,這里所謂的“德育銜接問題”主要指我國近幾年學校德育及其銜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即各種不銜接的問題,既涉及到德育銜接工作實踐層面的一些內容,也涉及到德育銜接工作理論方面的一些內容。近幾年國內關于學校德育銜接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從在大、中、小學校德育銜接的現狀調查分析、實踐探索兩個方面展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成績。與之相比,目前我國教育界對德育銜接問題的理論研究還相對滯后和薄弱,關于大、中、小學德育銜接問題的產生原因及解決方法還有許多重要問題及相關基礎理論有待深入研究,尤其是關于學校德育銜接方法及方法論問題的理論研究還相對滯后,這是目前關于大、中、小學德育銜接問題研究中存在的較為明顯的不足之處。

研究大、中、小學德育銜接問題的目的,最終要落腳到怎樣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及德育銜接工作的科學化、有效性上來,也就是要落實到怎樣運用思想道德教育的規(guī)律提高思想教育及其德育銜接方法和實踐的效果。因此,關于學校德育銜接方法問題的理論研究應該體現出一個顯著特點,即它們都與德育銜接方法的科學化、有效性有密切的內在聯系。建立起一個科學的德育銜接方法論的理論體系,它還需要研究一系列的復雜的問題,它將要涉及到“德育銜接方法的類別劃分及其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實質”、“德育銜接方法與德育銜接方法論的區(qū)別與聯系”等許多問題。這些問題要經過許多人的較長期的研究才能完成,在本文中,我們僅就與正確制定和使用德育銜接方法應該注意的其中一個理論問題作一些初步的探討。應當特別指出,關于大、中、小學德育銜接問題解決方法的科學化及有效性問題的理論研究,僅從教育和德育的角度去思考和探討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它將要涉及德育方法及德育銜接方法論理論體系中哲學層面的問題。想要使關于德育銜接方法科學化、有效性問題的研究更為科學,徹底地解決德育銜接具體方法形成的過程及其理論依據等重要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還必需從哲學的角度去思考和探討。

一、學校德育銜接方法概念的具體內涵及其本質屬性

關于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實質的探討,它直接涉及到如何正確制定德育銜接基本原則和具體對策的若干深層次理論問題,是關于德育銜接方法制定依據的基礎性理論研究,也是正確制定和使用德育銜接方法應該注意的重要理論問題之一。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是本質聯系與非本質聯系的辯證統(tǒng)一,本文所謂的“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實質”是這種本質聯系的核心內容,它與“非本質聯系”相對,它是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內部比較穩(wěn)定、深刻的必然聯系。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本質聯系與非本質聯系互相聯系、互相作用,前者決定后者,后者也反映和影響前者。這就要求我們必需從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中區(qū)分出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通過非本質聯系抓住事物的本質聯系。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質聯系,才能認識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實質和根本特征,抓住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因此,弄清楚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實質究竟是什么?首先要明確諸多與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本質聯系與非本質聯系密切相關的基本問題,對于這些有關問題的探討,我們認為應該從德育銜接方法概念的具體內涵、德育銜接方法的構成要素、德育銜接方法的內在結構、德育銜接方法的形成等方面入手,從德育哲學的視角,系統(tǒng)而深入地探討德育銜接方法發(fā)展過程之本質層次的特殊矛盾,在此基礎上從而形成一個關于德育銜接方法發(fā)展過程實質的科學認識。

正確認識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實質內容與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本質聯系,首先要厘清德育銜接方法這個概念的具體內涵。全面的揭示和準確地表述德育銜接方法概念的具體內涵,首先要給“德育銜接方法”(作為一個具體概念提出)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德育銜接是近幾年我國教育理論研究者根據新的實踐要求和理論概括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隨著對德育銜接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德育實踐發(fā)展的需要,必然要涉及到和提出德育銜接方法的概念及相關問題,它意味著學校德育教育理論研究進入新的階段。目前我們在學校德育教育理論研究中,對有關德育方法和方法論的研究很重視并有較多研究成果,但是對其中包含的“德育過程的階段銜接”即德育銜接的方法和方法論研究還很少,很不適應德育實踐的發(fā)展和需要。但是,由于過去我們一直沒有明確提出德育銜接概念,因此也沒有十分明確的把德育銜接方法和方法論問題的研究從關于德育方法和方法論的研究中分離出來,并進行專門的系統(tǒng)研究。在這種研究中,現在一般只提德育方法和方法論的概念并對其有明確定義,還沒有明確提出德育銜接方法和方法論的概念,并很少直接在德育銜接方法和方法論的概念的名義下研究關于德育過程的相關問題。

應當指出,德育方法和方法論與德育銜接方法和方法論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一致性,但同時作為德育銜接方法和方法論在其概念內涵上又確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確揭示和科學闡釋德育銜接方法這種特殊性的而具體的內涵,在目前具有很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要給作為一個從狹義上進行理解的新概念即“德育銜接方法”下一個明確而正確的定義,也就是要用精煉的語句揭示出這個新概念所反映的德育實踐的特定對象的本質屬性即揭示德育銜接概念 (狹義)的本質性內涵,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德育銜接方法定義為:德育銜接方法是指道德教育主體及德育銜接工作者在活動中控制客體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程序的觀念信息。關于德育銜接方法概念的內涵,即它所反映的德育銜接方法的本質屬性或者稱其為特有屬性,我們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一步闡明:

第一,從性質上看,德育銜接方法屬于精神性的東西,是一種觀念信息。這里的觀念信息指的是屬于德育主體的信息,是主體對于客體的反映。作為主體對客體的反映的信息,在形式上也是主觀的即是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觀念形式表述出來的,而表述的內容不是客觀的,而是主觀的,即是關于主體的活動的目的、活動的方法和活動的心理狀態(tài)等的信息,也就是關于主體要做什么和怎樣去做的信息??梢?觀念信息和物質信息在性質上是有顯著的區(qū)別的,在把握德育銜接方法的本質屬性時,我們首先要把德育銜接方法作為觀念信息而與物質信息嚴格地區(qū)分開來。德育銜接工作作為德育的最主要的一項實踐活動,它是德育主體和德育客體之間所進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過程。這其中的信息交換,指的是德育主體把德育銜接工作的目的信息轉化為主體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程序的信息,通過各種具體措施傳導給客體及被改造對象,又把客體的反饋信息傳導給德育主體。這個把德育銜接工作者活動的目的信息轉化為其操作方式和操作程序的信息,不是別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德育銜接方法。

第二,從內容上看,德育銜接方法是關于德育主體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程序的觀念信息。這種觀念信息作為德育主體對于客體的反映的信息,內容是豐富的、復雜的,我們可以把人們在德育實踐過程及德育銜接工作中的觀念信息分為三大類,即德育及德育銜接活動的目的、方法和心理三大方面。由此看來,在把德育銜接方法作為一種觀念信息來把握它的本質屬性時,我們要把這種方法同其活動的心理區(qū)分開來,德育主體的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精神推動力,不具有操作性。而德育銜接方法則具有操作性,它規(guī)定和制約著德育主體活動器官的運動方式和程序;德育銜接方法是關于德育工作者如何行動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程序的觀念信息,要抓住它的操作性這一突出特點。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德育銜接活動的目的指的是活動所要達到的結果在質上和量上的具體要求。這種具體要求可以用指標的形式表述出來。它在德育實踐活動開始之前就以表象的形式存在于活動者的大腦里。德育活動的心理是保證活動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它指的是主體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質,它表現為德育主體的理想、意志、情感等,如果缺乏高度的敬業(yè)精神理想、堅強的毅力及高度的責任感和濃厚的興趣,是難以圓滿地實現德育實踐活動的目的的。德育實踐活動及德育銜接工作的方法,指的是德育主體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程序,也就是德育主體在德育實踐活動中所必須遵循的行動規(guī)則和行動程序。

第三,從功能上看,德育銜接方法是具有強制性和規(guī)范性的觀念信息。德育實踐活動及德育銜接工作的方法所要解決的是怎樣行動的問題,它通過規(guī)范德育主體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程序來控制客體,達到認識和改變客體的目的。這就是說,德育銜接方法具有強烈的操作性即控制功能,德育實踐活動目的對主體的活動也有控制的作用,但它只是從德育實踐活動的基本方向和預期達到的目標進行控制,而不是對德育主體如何改造客體的具體活動進行控制。不能否認,德育主體的心理對主體的活動也有控制的作用,但只是從保證主體達到活動目的和正確地應用方法所需要的精神狀態(tài)方面來控制主體的活動,即給主體提供精神動力,也不是對主體如何掌握客體的具體活動進行控制。德育活動的心理與德育活動的方法的控制作用,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控制作用,不能把它們在功能上的這種區(qū)別混同起來。總之,德育銜接方法是一種信息,是關于德育主體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程序的指令性的觀念信息,這就是德育銜接方法所具有的最主要的本質屬性。

二、德育銜接方法發(fā)展過程的基本矛盾及其首要表現形式

前面探討的德育銜接方法概念的具體內涵、德育銜接方法的構成要素、德育銜接方法的內在結構、德育銜接方法的形成等方面內容,都是并存性的、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的問題。關于這些問題的闡述,都揭示了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客觀存在著的一些表面的直接性的規(guī)定性,明確了諸多與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非本質聯系密切相關的重要問題,使我們認識到任何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都是德育銜接方法的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逐漸結合從而融為一體的過程,都是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的辯證統(tǒng)一。但是,我們不能僅滿足于這些直接性的認識,因為正確認識與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非本質聯系相關的重要問題,只是為弄清楚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實質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條件,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再深入一步去把握德育銜接方法形成過程中更深刻的間接性的規(guī)定性。即是要正確認識與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本質性聯系相關的若干基本問題,這后一方面更為重要。黑格爾在《邏輯學》中闡述從“存在論”向“本質論”的過渡時,曾經十分精辟地表達了人的認識從直接性深入到間接性的過程和必要性。本文關于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實質的認識路徑,采取了從與非本質聯系密切相關的基本問題入手,在此基礎上,再轉到與本質聯系密切相關重要問題的深入探討上,這一過渡符合辯證唯物主義關于認識一般進程的原理,即人的認識或概念在存在中即在直接的現象中揭露本質 (包括因果律、同一、差別,等等)。

唯物辯證法要求人們從事物的普遍聯系中區(qū)分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通過非本質聯系抓住事物的本質聯系。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質聯系,才能認識事物的性質和根本特征,抓住事物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我們關于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本質性聯系認識,也是從不甚深刻的本質聯系到更為深刻本質聯系的不斷深化過程?!暗掠暯臃椒ㄐ纬杉鞍l(fā)展過程實質”作為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辯證概念,是表示我們對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本質聯系或者本質層面內容認識深化的概念。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本質性聯系同“非本質聯系”相對,它是其內部最根本的聯系,它既是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決定事物的根本屬性,也規(guī)定著其發(fā)展的趨向。本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本質聯系是分層次的,“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實質”是一種深層次的本質聯系。從性質上講,這種深層次的本質聯系和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特殊規(guī)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也是屬于是一種本質關系或本質之間的關系,它是由其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構成或特殊矛盾之間的關系構成。從這一意義上講,所謂關于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實質的研究,實際上也是關于德育銜接方法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本質層次的特定矛盾及矛盾之間關系的一種探討,即可以把“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的實質究竟是什么”的提問,具體化為“德育銜接方法形成及發(fā)展過程本質層次的特定矛盾即基本矛盾究竟是什么”的提問。

關于德育銜接方法發(fā)展過程實質的探討,主要涉及到德育哲學及哲學方法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即方法的發(fā)展問題。研究德育銜接方法發(fā)展過程實質,理所當然的要在哲學方法論及德育方法論有關原理的指導下,搞清楚德育銜接方法發(fā)展的涵義。所謂德育銜接方法的發(fā)展,是指德育銜接方法在構成要素、結構、功能、性質等方面由低級到高級、由小到大、由發(fā)生到形成、由舊質到新質的變化過程,這種發(fā)展既表現為漸進又表現為飛躍。由此述可知,德育銜接方法的發(fā)展,不僅包括方法的形成即德育銜接方法的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逐漸融合為一體的過程,而且包括方法的發(fā)生即德育銜接方法的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的各自由無到有的形成過程。在這里,方法的發(fā)生即是德育銜接方法的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各自質的規(guī)定性的獲得過程,方法的形成即是德育銜接方法整體質 (主客觀要素有機統(tǒng)一體的)的規(guī)定性展開和表現的過程。德育銜接方法的發(fā)展是其內部矛盾和其它矛盾相互作用的結果,德育銜接方法之本質層次的矛盾即主觀性因素與客觀性因素的對立統(tǒng)一是導致其由發(fā)生到形成的根本原因。主觀性因素與客觀性因素的對立統(tǒng)一是貫穿于德育銜接方法發(fā)展全過程中的基本矛盾,表現著德育銜接方法發(fā)展全過程的本質特點。這種基本矛盾是推動德育銜接方法逐步形成發(fā)展和不斷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德育銜接方法發(fā)展全過程就是從客觀性因素到主觀性因素,又從主觀性因素到客觀性因素,在主觀性因素和客觀性因素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運動中實現的。德育銜接方法發(fā)展全過程不可能沒有客觀性因素到主觀性因素的矛盾,德育銜接方法發(fā)展全過程就是不斷去解決這一矛盾的過程。

德育銜接方法發(fā)展的基本矛盾,首先主要體現為德育銜接方法形成過程中的主體性要素與客觀性要素的矛盾。德育銜接方法作為整個德育教育及德育銜接工作的中介之一,它是聯系德育主體和德育客體的紐帶,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德育銜接方法是為德育教育活動和德育銜接工作的目的服務的,道德教育活動主體或者德育銜接工作者是為著活動的特定目的實現而制定和應用方法的,這就決定了德育銜接方法里存在著主觀要素。另一個方面是,德育銜接方法對于德育客體及德育銜接工作對象的運動發(fā)展起著調整和控制的作用,而德育銜接方法對德育客體及工作對象的這種作用,是以德育教育活動和德育銜接工作客體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為根據的,這就決定了,德育銜接方法里存在著主客觀要素,這兩個方面的要素的結合,表明德育銜接方法作為德育教育活動和德育銜接工作的中介,它是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的統(tǒng)一,是由這兩個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偟目磥?德育銜接方法的形成過程,從現象或者外在表現層面上看,是德育銜接方法的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逐漸結合,最后融為一體的過程。從內容上看,方法的形成過程,是活動目的與關于事物的知識相結合、相統(tǒng)一的過程。人們在活動中,總是從活動目的出發(fā)來制定方法的。具體說來,人們從實現活動目的的需要出發(fā),來對客體的知識進行分析、選擇,然后綜合、重建,使客體的知識從作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觀念信息轉化成為具有操作功能的新的觀念信息。

從表現層面上看,德育銜接方法的形成過程是其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逐漸結合過程。而從本質層面上看是其形成過程內部基本矛盾的兩個方面即主體性要素與客觀性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主觀性因素與客觀性因素的矛盾及其運動是導致其由發(fā)生到形成的根本原因。德育銜接方法形成過程中主體性要素與客觀性要素的對立統(tǒng)一,它主要包括和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德育銜接方法的內在結構。這樣說來,德育銜接方法是由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相結合而構成的有機整體。但這兩個要素是怎樣相互結合而成為德育銜接方法的有機整體的呢?這個問題從淺層次上看,其實是德育銜接方法的內在結構問題。在德育銜接方法形成過程中存在的這個矛盾體中,客觀要素和主觀要素處于不同的地位,起著不同的作用,客觀要素是德育銜接方法的實在內容,是德育銜接方法的基礎或根據,而主觀要素是德育銜接方法的客觀要素的使用方式,它決定客觀要素之間的聯結方式,它在德育銜接方法這個統(tǒng)一體中起著主導的、功能性的作用。在德育主體的各種各樣的活動中,主體之所以要應用某個德育方法,用意是在于控制和調整德育客體的活動,使客體在形態(tài)上發(fā)生主體所需要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使活動目的對象化即在變化了的客體上實現主體活動的目的。不言而喻,方法作為主體控制和調整客體變化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程序,它是根據客體所具有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來制定的,根據客體活動的具體情況來應用的。在方法中,客觀要素是基礎、是根據,堅持這一點,也就是在方法觀上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原則。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堅持客觀要素是方法的基礎、根據,并不否認主觀要素在方法中的主導作用。這是因為,方法的制定和應用都是為實現活動目的服務的,一方面,主體要從實現活動目的的要求來制定方法,具體說來,主體要以活動目的為根據來選擇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中對己有用、有利的方面或部分來加以利用。另一方面,主體要依照活動中的現實條件來決定客觀要素之間的聯結方式,即形成具體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程序。由此可見,主觀要素對于方法的制定和應用,起著主導的功能性的作用,它是方法的靈魂。堅持主觀要素在方法中的主導作用,也就是堅持方法觀的辯證法。

德育銜接方法形成過程中本質聯系是方法內在包含的主體性要素與客觀性要素在方法確立 (制定)中的統(tǒng)一。這里的統(tǒng)一,并不僅是指德育銜接方法形成過程中主體性要素與客觀性要素并列式的簡單相加和一種簡單的相互包容關系,而且是指主體性要素與客觀性要素具有相互對立和排斥內容的辯證統(tǒng)一。由前述可知,這種對立統(tǒng)一關系具體表現為兩層意義:一層意義是指,方法的客觀性因素是方法確立的基礎和依據,任何有效的方法都必須根據客觀對象的活動規(guī)律、特性及客觀現實條件來制定,脫離客觀實際和客觀規(guī)律,簡單以主體的需要熱情和好惡來確立的方法,必定會使方法滑入主觀唯心主義的泥潭。因而方法的客觀性因素是方法根本性、決定性的因素。另一層意義則是指,方法的主體性是主體對客觀現實條件和客體對象活動規(guī)律的能動認識、把握和利用,是作為具有能動創(chuàng)造性的人,對客觀現實條件和客體對象運動規(guī)律的自覺認識和創(chuàng)造性運用。在第一層意思中強調方法的客觀基礎性和決定性,絕不包含否定方法的主體性。只是說方法的主體性不是隨心所欲,而是必須以客觀現實條件和客體對象的規(guī)律為根據,主體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必須建立在客觀性因素的基礎上。如果否認方法的主體能動性因素,見物不見人,就會犯機械論的錯誤,導致思想僵化、墨守成規(guī)、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以致拿不出有效的辦法。因此方法的主體性要素和客觀性要素的高度統(tǒng)一,是指實踐主體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與客觀現實條件和客體對象活動規(guī)律的緊密結合,是實踐主體對客觀條件和對象變化規(guī)律的正確反應與創(chuàng)造性利用。方法有效與無效、科學和隨意的區(qū)別,就在于方法是否實現了主體性與客觀性統(tǒng)一,能統(tǒng)一的是科學方法,反之則是唯心的或機械的方法。

王魯寧,濟南社科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有關部門兼職研究員(郵政編碼250002)

G410

A

1672-6359(2010)01-0084-05

(責任編輯 馬曉黎)

猜你喜歡
客體本質要素
關注本質 為理解而教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掌握這6點要素,讓肥水更高效
淺議犯罪客體
童年的本質
犯罪客體要件與法益概念的功能性反思
觀賞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設計中的應用
論美術中“七大要素”的辯證關系
對求極限本質的探討
對不授予專利權客體認定的困擾——論患病風險度評估方法的可專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