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石莊高級中學 張紅芳
“文化”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英語教學中,文化主要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教育部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教學應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fā)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那么,提出這一要求的原因何在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21世紀的地球越來越小,小得猶如一個村落。我們既是中國國民,也是地球村村民。隨著各種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除了迅速提高外語水平之外,增強世界意識和全球觀念、了解整個世界、了解世界各國文化,已成為各個行業(yè)、各個領域、各種群體所面臨的緊迫任務,也是社會的發(fā)展對我國的外語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標。
我國英語教學受傳統(tǒng)教學理論的影響比較大,在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yǎng)上走向知識傳授的極端,在英語教學中把語法的傳授擺在首位,忽視了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了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的低下。這與我們一直把英語教學作為一門知識傳授的課程而忽視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促進英語知識向交際能力的轉化有相當大的關系。因此英語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中,初中階段提出了“了解文化差異”,高中階段提出“增進對外國文化,特別是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來彌補對異國文化,特別是英語國家文化缺乏了解而導致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低下的這一結果。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傳播和傳授必須借助語言。因此,英語教學中應滲透文化思想。在學習和交際過程中,通過文化豐富語言,通過語言反映文化特色,將二者貫穿始終,才能教好英語,學好英語。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正是語言本質的必然要求。這不僅能讓學生避免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交際障礙,而且也能使學生利用英語這一工具,能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將來也成為我國外來文化交流的使者。
英語已成為各種國際場合的主要工作語言,據統(tǒng)計,國際上85%的學術論文是用英語發(fā)表或宣讀的,各學科的主要的學術期刊也以英語為主,它也是國際互聯網的主要應用語言。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促進其英語交際能力的提高,就是在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設未來生存發(fā)展的平臺和機會。
1.利用課堂介紹文化背景知識
現代英語教學在課堂上有兩大特點:一是突出交際能力;二是重視閱讀理解能力。因此,我們必須掌握教材的切入點,以利于學生結合文化背景知識和文化內涵來展開活動。
2.課堂交際,使交際運用與文化學習相結合
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好的方法當然應該讓他們沉浸于英國語言文化的氛圍中,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西方文化有理性上的認識,還可以讓他們在同本國文化進行感性比較的同時,學習并理解西方文化。因而在課堂上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模擬現實生活的交際環(huán)境。
3.大力加強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與語言能力的訓練密切結合起來。
從語言訓練來說,教師可以從四項基本技能入手,把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與語言技能的訓練相結合。
(1)閱讀練習
讓學生閱讀一些簡裝本的外國名著,比如說:Jane Eyre,Gone with the Wine,Three Men in a Boat等,給學生直觀的感受。通過閱讀這些名著,可以讓學生產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待人接物的習俗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另外,也可以讓學生多做一些閱讀理解方面的訓練,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和詞匯量,又培養(yǎng)了文化意識,可謂一舉兩得。
(2)聽力練習
現在網絡技術非常發(fā)達,網上有許多可供教師利用的資料,而且很多資料具有很強的時代氣息,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一些聽力材料 (比如美國總統(tǒng)競選演講,美國人怎樣紀念9.11中喪生的親人等。)或者買一些英語原聲錄音帶給學生聽,這既練習了聽力,又可以了解異國的風情。
(3)寫作練習
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練習時,應有意識的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通過這一訓練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然而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將其應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從而做到學以致用。
(4)口語訓練
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排練英語小短劇等,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比較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加強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在英語教學中,應結合《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不能只講花架子,做繡花枕頭,而應教會學生如何對別人的事用英語表示關心,如何拜訪別人,如何應答別人的夸獎等,解決實際的問題。
在起始階段,學生的詞匯不多,表達水平不高,在教學中應側重教會他們一些既簡單又常見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如:在教學生如何進行拜訪時,應教會學生在英美文化中,如想拜訪某人,一般要通過某種方式,如打電話、當面約定等事先給所要拜訪的人打個招呼,雙方約好會面的時間和地點。而在中國,通常情況下,熟人和朋友之間走動互訪一般不事先打招呼。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學生的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到了中高級階段,在教學中就應該側重教會學生一些更深層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如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
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增加相關的背景知識,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而且還能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比如課文涉及手勢的內容,我們可以就此介紹一些體態(tài)語言的知識,像中國人跺腳表示生氣,而美國人則認為這是不耐煩;中國人指著自己的鼻子表示我,而美國人卻是指著自己的胸膛表示我。美國的男人在交談時總保持45——80厘米的距離,男人們之間除了短暫的握手之外,彼此很少接觸,他們從不拉手,也不互相摟著坐。而中國人卻從不講究這個,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只要是朋友或者關系親密的人都會手拉著手,這在外國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會被認為是同性戀。
思維方式對跨文化交際有很大影響。由于中西方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所以在交際過程中,就常常出現一些困難,影響交際效果,造成一些誤解。
總之,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英語教學的一項艱巨任務,是時代的需要。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擴大知識面,當好主導,把握新的機遇,迎接新的挑戰(zhàn),為培養(yǎng)適應21世紀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1]李英《新課程教學設計》,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2]陳琳王薔 陳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