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倩
新的高中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設置上,更加強調(diào)教學體系的綜合性。如不僅強調(diào)“積累”,還強調(diào)“整合”。而且新的教材在編排體系上,把教材內(nèi)容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這種“模塊制”為教師整合知識、建構系統(tǒng)知識帶來了便利,但是我們普遍覺得課時緊張。如果我們還是依據(jù)傳統(tǒng)的一篇一篇課文教讀,我們就只能夠?qū)γ科n文進行蜻蜓點水般的淺嘗輒止,學生難以有真正的收獲。因而,借助新課程標準實施的契機,我們應該大膽地提倡單元教學。
在此,我們首先需要明白的是,這里所說的單元教學,并不是我們就要學習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構建起某種可以推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模式,而是強調(diào)我們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具有單元教學的意識和單元教學的習慣。具體而言,單元教學就是以若干課時來完成一個相對集中的目標,使這些課時所教的東西,發(fā)揮系統(tǒng)整合力,給學生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來體現(xiàn)語文學科課程標準的工具性,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課程標準的人文性,進而到達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標。
單元教學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它是教師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情況來整合,可以把一個單元的多篇放在一起教,也可以由某一篇推廣延伸,將相應內(nèi)容拉進來整合學習,甚至可以是一文多教反復教。
采用單元教學的方式,首先是可以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整合,為實現(xiàn)我們的人文目標奠基。長期以來,我們對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認識不清楚,總是用思想性去替代人文性,因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常常變成了政治學科的延伸甚至附屬品。2001年的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边@種提法,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提并論,尤其是近幾年對“言語”教學的認識逐漸深刻,使我們明確認識到,語文教學首先應該具有工具性的特征。但是我們在教學中又生發(fā)另外一個疑惑,語文學科到底有沒有像數(shù)學那樣,有明晰的知識體系。但是回答常常是模糊的。所以我們常常對自己的教學目標感到困惑,如我們的大部分備課的教學目標上都提出了 “培養(yǎng)閱讀鑒賞能力”,但是怎么培養(yǎng)卻不甚了了。單元教學的方式卻能夠很好地處理好這個問題。如我們講小說單元,我們首先讓學生掌握小說閱讀的基本知識,這樣為學生構建起一個知識體系,把篇目作為課程資源,再依據(jù)知識去處理具體的文章,讓學生樹立“課程資源”意識。這樣就讓學生明確了小說學習到底需要學習什么,該怎么去閱讀鑒賞小說,這也是一種授之以漁的教學方式。當學生掌握這種知識后,自己再去閱讀鑒賞其他的小說,也能夠發(fā)現(xiàn)蘊藏在一篇篇具體小說中的美時,我們的人文目標(人文性)也就自然實現(xiàn)了。
同時,采用單元教學的方式,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有效延伸我們的課堂。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有個觀點影響至深,那就是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是不斷變化的,而教材的編排有其特定的目標,因而不可能篇篇都體現(xiàn)出生活的變化。這時,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大膽地推開窗戶,把生活引進我們的課堂,讓課堂與生活共舞,讓學生在時代的背景下學習語文。如魯迅先生一直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大戶,但是時代的久遠,對當時文章生發(fā)背景的隔膜,使得學生對魯迅的文章難以真正解讀。而且,反觀我們的課堂,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大都是按照“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的標準來解讀魯迅和他的文章的,因而我們難以發(fā)現(xiàn)蘊藏在文章中的其他的美。如果我們的教師把學生以前學過的所有魯迅先生文章來一個回顧,再把著名學者陳丹青在北京魯迅紀念館的演講《我談大先生》的文章發(fā)放給學生,就能夠看到一個還原了的活生生的魯迅、大眾化的魯迅。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樹立對魯迅的全新評價,還原一個原生態(tài)的魯迅,則就能夠讓學生走近魯迅,甚至喜歡魯迅。而我們講《過秦論》時,不僅可以把三蘇的文章拿來一起講,還可以把近年對秦始皇的評價文章和影視作品(如張豐毅版《秦始皇》)給學生介紹,則能夠讓學生重新去認識那個時代,建立對當時史實的全新看法。
當然,單元教學帶給我們的好處絕對不止這些。而要較好地實現(xiàn)單元教學的目標,則首先需要我們的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還要具有敏銳的眼光,博采眾長,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