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慧
(長春工業(yè)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外語系,吉林 長春 130122)
論外國電影鑒賞中文化因素對受眾接受的影響
張永慧
(長春工業(yè)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外語系,吉林 長春 130122)
電影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具有融觀賞性、藝術(shù)性、思想性為一體的審美價值。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外國電影也越來越頻繁地映入觀眾的眼球。然而在欣賞電影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理解的藩籬。本文旨在運用接受美學理論探討文化因素對電影觀眾接受心理的影響,力求找到克服觀眾文化定勢的方法,幫助觀眾了解影片更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引起精神共鳴。
外國電影鑒賞;文化因素;文化認同;期待視域
電影是集合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shù)等多門類的綜合藝術(shù),這就要考慮到電影的受眾——觀眾這個鑒賞主體。受眾的鑒賞心理是復雜多樣的,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中尤以其文化背景為重。受眾長期積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鑒賞電影時的文化定勢心理在如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勢必在鑒賞外國電影的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接受美學的奠基人姚斯認為讀者在閱讀任何作品之前,都已經(jīng)處在具備一種先在的理解結(jié)構(gòu)和先知框架的狀態(tài),這是一種對作品顯現(xiàn)方式的定向性期待,這種期待有一個相對確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1](P289)而期待視域既是理解得以可能的基礎(chǔ),又是其限制。一部文學作品,即便它以嶄新的面目出現(xiàn),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絕對嶄新的姿態(tài)展示自身。但它卻可以通過預告、公開或隱蔽的信號、熟悉的特點或隱蔽的暗示,預先為讀者提示一種特殊的接受。它喚醒以往閱讀的記憶,將讀者帶入一種特定的情感態(tài)度中,隨之開始喚起對‘中間與終結(jié)’的期待,于是這種期待便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這類文本的流派和風格的特殊規(guī)則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變、重新定向,或諷刺性地獲得實現(xiàn)。[2](P29)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電影鑒賞。當觀賞電影時,這種期待視域能夠喚醒觀眾對以前所觀賞過的電影的回憶,把觀眾帶入到一定的感情狀態(tài)中,并隨著電影的開端引起對中間和結(jié)尾的各種期待。所以只有符合觀眾思維定勢的電影才能夠吸引觀眾,進入觀眾的視野。
而外國電影往往與觀眾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屬性,不同的文化因素經(jīng)常使電影受眾產(chǎn)生理解的困難,進而與電影中的異文化產(chǎn)生文化沖突。比如中國文化傳統(tǒng)注重集體主義,大多數(shù)的中國影片都強調(diào)集體的重要性,強調(diào)犧牲小“我”,成全大“我”。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從那些我們從小看到大的愛國主義影片中就可見一斑。在上映不久的《十月圍城》中,沒有突出一個個人英雄,那些為了全民族解放和獨立而犧牲的普通人都是影片想要贊揚和緬懷的。而西方文化比較注重獨立的個體和個性自由,個人英雄主義在西方大片中比比皆是,比如《佐羅》、《蜘蛛俠》等等,都是表現(xiàn)主角通過個人力量懲奸除惡,甚至拯救世界的。《小鬼當家》里的主角還是小孩子,卻單槍匹馬制服了一對竊賊,由此可見西方文化對個人主義的崇拜之情了。中國文化受儒家文化幾千年來的影響,對于身份地位、長幼尊卑十分看重,而在西方影片中隨處可見藐視權(quán)威的情節(jié),在《飛天大盜》這類影片中甚至有騙子戲耍銀行、地方政要等情節(jié),不得不說這在中國電影中是很難出現(xiàn)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堅持綱常倫理,道德主義在中國電影中有很多的體現(xiàn)。《孔子》中,孔子就算餓昏也不愿接受他國的糧食,這是一種“忠”的道德體現(xiàn)。而西方影片更崇尚人性自由,并不一味強調(diào)忠于國家。比如在《阿凡達》中,地球人以侵略者的形象來到潘多拉星球,為了獲取礦藏逼迫納美人離開家園,而最終男主人公杰克卻選擇與納美人同生共死,放棄了回到地球的機會,以納美人的身份留了下來。與忠于祖國相比,杰克選擇了忠于內(nèi)心的選擇。中國觀眾也不大能夠理解在西方電影中屢次將國家領(lǐng)導人作為嘲諷的對象,甚至一再將政府陰謀論搬上銀幕。
在某個文化環(huán)境中生活的人一定會深深地打上那種文化的烙印,中國的觀眾必然具有中國人所特有的對待事物的看法和感受,具有屬于自己文化的期待視域。在觀賞外國電影作品時,由于受到自己特有的期待視域的影響而不能理解來自異域的文化現(xiàn)象從而導致文化沖突實屬正常。因為在某個文化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人,他所看到的異文化往往是戴著有色眼鏡觀察的結(jié)果。觀眾自身的文化背景決定了他的期待視域,不了解電影中的文化因素,必然會對影片中人物的語言和行為感到陌生和困惑,文化沖突在所難免。
全球化的到來使得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中國觀眾在傳統(tǒng)中國文化之外接觸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因素。這種文化的融合表現(xiàn)在語言、經(jīng)濟、生活等各個方面,自然也對受眾心理定勢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由于觀眾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以及越來越多的西方影片充斥于中國電影市場,由過去的經(jīng)驗、情感等形成的心理定勢已逐漸瓦解,沖突日漸消融,而西方電影也開始注重受眾的接受心理,容納各國文化之精華,并將其相互滲透和融合,電影鑒賞過程中的主客體距離拉近,文化認同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文化認同是指一種被群體文化認同的感覺,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文化成員時刻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響,并在適當?shù)臅r刻表現(xiàn)出文化共鳴。如果其他民族也能對本民族文化表現(xiàn)出認同,即對本民族文化理解、接受,并有受到異文化影響的感覺,民族間文化的相互認同就能夠?qū)е挛幕斫?、包容與互信。
美國影片《花木蘭》就是成功地將中國文化進行吸收和改造,形成了一種全球觀眾都能夠接受的文化形式。電影中木蘭長裙長衫的中國古代美女形象、長城、媒婆、團扇等中國文化符號的使用;二胡、古箏等民族樂器的配樂,還有影片中如同水墨畫的背景,意境悠遠,東方韻味十足。這些中國元素的使用使中國觀眾在欣賞這部英語電影時找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子,找到了心理認同的基礎(chǔ)和切入點,在對待有別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情節(jié)時也能夠包容其文化的差異性了。
實際上,電影業(yè)發(fā)展到今天,早已走向了全球化的道路,大部分的電影都要接受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觀眾的欣賞與評價,這就使得各國的影片無一例外地向多元文化靠攏,以期獲得觀眾最大化的認同。以中國導演李安的英語片《臥虎藏龍》為例,雖然表面上是中國傳統(tǒng)題材,但價值觀念、人物關(guān)系設(shè)置、情感沖突都很西方化。影片中的雙層愛情結(jié)構(gòu)沖淡了中國傳統(tǒng)武俠作品中的隱退江湖和為師報仇主題,卻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愛情觀念之間的張力。影片用中國傳統(tǒng)武俠的外衣講述了一個西方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愛情故事。這無疑使這部影片獲得西方觀眾的認同更為容易,也不用擔心造成中國觀眾理解的困難,這部講述中國古典武俠故事的英語片獲得了最大范圍內(nèi)的文化認同。
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沒有絲毫的中國元素,但中國觀眾還是以極大的熱情認同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美好的愛情。盡管影片中西方式的愛情表達太過直接,與中國傳統(tǒng)的含蓄的愛情觀完全不同;杰克高呼“我是世界之王”時輕狂不羈,與中國人崇尚的謙卑之道大相徑庭,這些都不妨礙觀眾感動于杰克和露絲的熾熱真情,尤其是聽到臺詞“你跳,我也跳”的時候,簡直是西方版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文化背景的不同沒有阻擋觀眾欣賞外國電影時尋求認同的腳步,尤其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影響下,許多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悖的情節(jié)都被觀眾劃定在可接受范圍內(nèi),不可接受的內(nèi)容,觀眾也以寬容的心態(tài)來面對異文化下的外國電影,并自覺地尋找可相互認同的電影情節(jié)。觀眾為《阿甘正傳》中阿甘的堅強和誠實的品質(zhì)所打動;為哈利波特的聰明和善良所感染;為《2012》中的宏大場面所震撼。多元文化融合帶來的電影全球化進一步將電影受眾的文化背景淡化,并在電影中加入多樣化的文化因素,避開文化沖突,力求文化認同。與此同時,電影觀眾也受到多元文化因素的影響,摒棄文化心理定勢,寬容對待外國電影,在其中尋找民族認同感。
文化因素是電影受眾鑒賞外國電影時的重要因素,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超出受眾期待視域的影片情節(jié)越來越少,更多的是追求文化的認同。外國電影作為異文化的一種載體,展現(xiàn)了異域的文化面貌和生活狀態(tài)。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也在體會不同文化的碰撞,感受影片的藝術(shù)感染力,最終達到精神上的共鳴。
[1]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聯(lián)邦德國〕姚斯 H R,〔美〕霍拉勃 R C.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吉林省教育廳“十一五”社科規(guī)劃項目“英文電影鑒賞的多元文化認知研究”(編號:[2010]第390號)。
張永慧(1982-),女,碩士,長春工業(yè)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外語系講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