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國
(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外語系,安徽 蕪湖241003)
印度之行 交往之旅
劉知國
(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外語系,安徽 蕪湖241003)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福斯特小說的基本主題。福斯特在其代表作《印度之行》中,通過兩位英國婦女在印度的旅行,以文字的方式表達了不同文化的民族對交往的渴望,展示了交往的復(fù)雜過程和種種困境,創(chuàng)造契機、消除隔閡是各民族努力的目標。
福斯特;印度之行;文化;交往之旅
英國小說家E·M·福斯特(1879-1970)是20世紀英國著名的小說家、文藝理論家和散文家。他的最后一部小說《印度之行》被公認為是作者最杰出的作品。《印度之行》“不僅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文獻,也是一部不同凡響的文學(xué)作品?!盵1]266它是一個關(guān)于人類自我靈魂的文本,也是一個關(guān)于文化交往的文本。作者“對人際關(guān)系進行了最深入、最復(fù)雜的探索,探討了人際關(guān)系的可能性與局限性、希望與隱患”。[2]232
英印之間有著很大的文化差異,宗教、藝術(shù)、民族心理等重要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從《印度之行》可以看出,是這種民族文化的差異促成了阿德拉小姐和穆爾夫人等人的“印度之行”。穆爾夫人和阿德拉小姐被作者賦予交往的使命,兩位英國婦女真誠、善良,都想了解“真正的”印度;因而,他們不僅更為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化的顯著不同,也發(fā)生了誤會和沖突。但是,作者假借主要人物之口表達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另一種呼喚:友好和諧相處和對民族人格的尊重,也是交往的心理基礎(chǔ)。
“東西方能否跨越種族、民族的鴻溝,通過交往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即印度人是否有可能和英國人交朋友,這是英國人和印度人相互關(guān)系的焦點,貫穿著小說的始終?!盵3]123在交往初始,雙方都抱著交往的美好愿望和寬容的心態(tài)接納對方。因此當阿齊茲與穆爾夫人在清真寺相遇時,穆爾夫人的寬厚仁慈和她對印度人及印度宗教的理解與尊重,使阿齊茲深受感動。阿德拉在菲爾丁的茶會上初遇阿齊茲時,就 “很喜歡阿齊茲,她相信認識他之后,他一定會為她打開這個神秘國家的大門?!盵4]74小說中交往意識最強的菲爾丁“相信未來的世界一定屬于這樣的人們:他們盡一切努力來促進人們相互接觸,相互影響,并且通過友好相待和文化與智力方面的幫助,使這種接觸和影響達到人類理想的境界!”[4]65“在他們第一次相會時,他對阿齊茲格外喜歡,并希望他們的友誼得到發(fā)展?!盵4]121但是游覽馬拉巴山洞之后,交往卻變得異常艱難起來。阿德拉因自身的幻覺而指控阿齊茲企圖對她施暴,導(dǎo)致了阿齊茲的被捕。穆爾夫人雖然認為阿齊茲是無辜的,但她沒有出庭作證,而是讓兒子送她回國,以逃避現(xiàn)實。
從交往的角度說,殖民主義實際上是對交往的排斥。在政治上,這些殖民主義者只是殖民統(tǒng)治的政治工具而已,他們只代表大英帝國的最高利益。在文化上,他們是徹頭徹尾的歐洲中心主義者。在他們看來,印度人懈怠、散漫、怪異,而且相當危險。他們對待印度的態(tài)度,只有征服和利用。特頓市長只是為使他的兩位英國同胞開心才舉辦了英國人與印度人的一次聚會,并美其名曰“橋會”,然而這是一次僵硬的、虛偽的、徒有其表的聚會。英國人缺乏交往的誠意和信心,也沒有基本的風俗和禮節(jié),其實這是市長先生炫耀他們組織能力的一種表現(xiàn)罷了。殖民主義者親自一手制造了兩個民族之間的不友好,甚至是敵意。這種不友好或敵意時強時弱,若隱若現(xiàn),從“橋會”到“法庭爭端”,直至結(jié)尾阿齊茲與菲爾丁“分道揚鑣”,貫穿整個小說。
從《印度之行》可以看到,在最初的交往過程中,具有不同文化的人都有非常強烈的交往愿望,雙方也為消除彼此之間的隔膜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嘗試。然而,交往的過程卻充滿了艱辛,交往之路荊棘叢生。
《印度之行》最具持久影響和魅力的是對交往的呈現(xiàn)和探索。交往的過程是相當復(fù)雜的。為什么各民族懷著美好的交往心愿,最后卻以失敗而告終呢?其中最大的障礙是英國人根深蒂固的民族優(yōu)越感和種族主義思想。這樣在交往的過程中,不僅有“誤讀”,也會有“迷失”。這一點在阿德拉小姐和穆爾夫人兩個主要人物的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阿德拉小姐是福斯特在小說中精心安排的人物,她的印度之行、交往之旅在情節(jié)上體現(xiàn)了期待和失望這一模式。阿黛拉是一個公平、理性的英國姑娘,懷著成家的美好愿望來到印度,她對印度充滿了好奇,渴望看一看真正的印度。在她的心目中,印度是一片奇異的國土,是異域情調(diào)的化身,她把自己的印度之行想象得極為崇高,但到最后,剛到印度的新奇感很快消失,隨之而來的是單調(diào)、乏味、困惑、錯亂、平庸與荒唐。她想看看印度的美景,然而印度卻是一個充滿了“混亂、渾濁、愚昧、落后、骯臟、神秘、不可理解、沒法說”的國家,是一個“廣闊無際、深不可測的混沌”,“單調(diào)、神秘,有時候則有點陰險”;直至在馬拉巴山洞中,她心智錯亂,竟幻覺阿齊茲企圖污辱她。然而,在法庭上,她勇敢地說出事實的真相,耳邊的回聲立即消失?!翱固匦〗闶且宰陨淼乃呋木翊鷥r換回肉體健康,并心安理得地接受他者的地位,這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5]51阿德拉的遭遇可以稱之為交往中的“自我迷失”或“文化休克”?!霸诮煌?,由于新的文化環(huán)境的刺激,致使固有的文化指令系統(tǒng)暫時失效,而新的文化方式還遠未達到理解和運用,這就是在文化交往過程中常有的‘文化休克’現(xiàn)象。”[6]86印度文化促使阿德拉的本能、熱情和潛意識獲得了不經(jīng)意的釋放,這種釋放再加上她已有的情感困境,最終導(dǎo)致了她理智和秩序的“休克”。
穆爾夫人是一個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基督教人道主義者。她對人和事有著超凡的洞察力,她的文化價值觀和阿齊茲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像她對兒子朗尼說的那樣,“因為印度也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上帝讓我們降生在這個世界上,目的是讓我們和睦相處,生活愉快。上帝就是仁愛?!蹦聽柗蛉舜私游锏姆绞蕉际侵庇X的、坦率的。她沒有任何種族偏見,能夠越過各種障礙與印度人建立友誼。她在清真寺遇見阿齊茲,兩人很快就成為朋友。她認為阿齊茲是她最好的朋友。然而穆爾夫人在參觀了馬拉巴山洞后,卻發(fā)生了意識危機。山洞里黑暗、潮濕、陰冷,沒有絲毫的生命跡象,尤其是那單調(diào)而乏味的回聲?!盎芈暿邱R拉巴山洞最大的特色,是造成穆爾太太信仰危機的直接原因?!盵7]151對穆爾夫人來說,回聲似乎是婆羅門哲學(xué)精神的一種回響。“我們似乎有理由認為山洞就是一種回音室,人類無意識的回聲都從這里發(fā)出,并以無窮無盡的形式出現(xiàn)。這回聲、這無意識的原始精神摧毀了穆爾夫人的生活信念,使她一直信奉的基督教文化精神、西方文明的價值觀念蕩然無存?!盵8]73這種體驗導(dǎo)致了一種絕對的虛無感,憐憫、虔誠、勇氣,世界上都有,可什么東西都沒有價值。本來阿齊茲想借助這次山洞之旅加深他和英國人,特別是和穆爾夫人的友誼。但她的意識危機,加速了她的死亡,因此穆爾夫人的印度之行不能算作成功,她與阿齊茲的友誼隨著她的死亡而中斷。穆爾夫人是作者試圖尋找解決英印文化交往障礙的方法。然而她黯然去世的結(jié)局暗示了這一方法的無效。
薩義德在他的《東方學(xué)》中說:“一種文化總是趨于對另一種文化加以改頭換面的虛飾,而不是真實地接納這種文化。西方人看東方,把它看成是與自己不同的他者,他們的東方,是一種知識-權(quán)力運作的結(jié)果,它創(chuàng)造的是一種永恒不變的精神烏托邦”。[9]68西方人眼里,東方的華麗和神秘已成廢墟,優(yōu)勢蕩然無存,東方成了需要西方的理性和秩序統(tǒng)治與扶持的弱者。這為殖民者的統(tǒng)治找到了很好的借口:落后的東方需要西方文明的熏陶,更需要菲爾丁這樣的“文化使者”來改變印度人野蠻的生存狀態(tài)。正如薩義德所說:“真正的東方,只存在于東方人眼里。每一個歐洲人,無論他就東方說什么,他最終還是個種族主義者,帝國主義者,地道的種族中心論者。”[9]180
在《印度之行》中,盡管種種因素制約著交往,但其中依然閃現(xiàn)交往的光芒??是蠼煌菐讉€主要人物的共同心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期盼不同民族的人能跨越各種障礙,進行平等和諧的交往。雖然經(jīng)歷了失敗與挫折,他們依然以不同的方式一如既往地努力著。
在小說的第三章,作者濃墨重彩地描寫了印度教的愛神降臨儀式。整個儀式?jīng)]有形式,沒有秩序,然而卻別有一種感覺。當沖破警戒圈,看到愛神銀像時,人們臉上容光煥發(fā),表情分外美。這種令人陶醉的美仿佛并不屬于個人,因為它作為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力量存在時,能使他們?nèi)巳硕急舜讼嗨?。另外,小說作者還精心安排了一場雨,人、物、音樂、舞蹈、嘈雜都浸在雨中,沒有界限,沒有分別,只有整個世界的和諧?!斑@就是愛神的力量,也正是愛的力量,神就是愛,愛才是神。這是狂歡式的文化交往,它是暫時的,然而卻又是深刻的?!盵10]108這種愛的力量也透視出交往的出路,因為交往是基于一種彼此關(guān)懷的愛的情感,這種情感具有無限包容力,它是宇宙之愛。在愛神的博愛精神感召下,朋友冰釋前嫌,交往的曙光再度顯現(xiàn)。
作品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火焰和水象征交往的希望。當阿齊茲第一次見到穆爾夫人時,心中燃起了火焰;馬拉巴山洞里游客劃根火柴,巖壁深處便升起另一朵火焰,兩朵火焰慢慢靠近,碰在一起?;鹧媸敲赖南笳?,更是人們對和諧交往渴望的象征。水從開篇的恒河流過小說的全篇,一直流到結(jié)尾處的莫烏水庫,并在第三部分達到高潮。當阿齊茲得知菲爾丁的內(nèi)弟拉爾夫是穆爾夫人的兒子時,一陣大雨像水一樣倒下來,在他們的腳下濺起水花;當發(fā)現(xiàn)拉爾夫和穆爾夫人一樣理解東方人時,阿齊茲帶領(lǐng)拉爾夫泛舟湖上,并與菲爾丁的船相撞,他們同時落水,頃刻間大雨傾盆而下。湖水與雨水將他們澆透,就像在進行洗禮。這里的水(雨)是來自上蒼的祝福,是帶來新生、活力和交往希望的象征。
“《印度之行》不僅僅是一次旅行經(jīng)歷,更是一次交往、探秘、對比的實驗。兩個民族、兩個種族、兩種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交織在一起,而且互為比喻,互相影射?!盵11]70如果有人試圖在印度實行殖民統(tǒng)治,一意孤行,馬拉巴山脈的回聲就會用這種特別的方式來警告:文化是自由的,因為每種文化都是平等的?!氨M管作品中表現(xiàn)的東西方?jīng)]有能夠成功進行交往,但作者的態(tài)度并不悲觀,交往的前景依然不時閃現(xiàn),超越時空的希望之音依然在回蕩著。”。[3]124在后現(xiàn)代社會的今天,文化沖突和多元文化并存已經(jīng)成為人們廣為關(guān)注的話題,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作品中的思想有著更為深刻的意義。
[1]Gilbert,S.M.,E.M.Forster’s A Passage to India and Howards End[M].李新博,譯.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6.
[2]Abrams M H.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Vols 2[M].London:W.W.Norton&Company,Inc.,7th edn,2000.
[3]魯曉霞.從《印度之行》看東西方“聯(lián)結(jié)”[J].理論導(dǎo)刊,2006,(9).
[4]E.M.福斯特.印度之行[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5]王蘋.《印度之行》中的權(quán)力和話語[J].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5).
[6]諾曼·丹尼爾.文化屏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7]金光蘭.《印度之行》的象征意蘊[J].蘭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0,(2).
[8]黃曦.對《印度之行》中回聲的多角度探尋[J].成都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08,(1).
[9]Said,Edward W.Orientalism[M].New York:Random House Inc.,1978.
[10]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3.
[11]索宇環(huán).解讀《印度之行》的性別政治[J].內(nèi)蒙古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8,(3).
A Passage to India A Travel for Communication
Liu Zhiguo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Wuhu241003,China)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is the basic theme in Forster's novels.In Forster's masterpiece A Passage to India,by narrating two women's travel to India,he expresses different people's eagerness for love,indicates the complicated process and various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it is a common goal for every nation in the world to create the opportunities and narrow the gaps.
Forster;A Passage to India;Culture;Travel for Communication
I106.4
A
1672-447X(2010)02-0069-03
20120-03-28
劉知國(1977-),安徽和縣人,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外語系主任助理,講師,商務(wù)英語專業(yè)帶頭人,文學(xué)碩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xué)、認知語言學(xué)、英語教學(xué)。
曲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