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圭峰中學 劉學文
導思·感悟·拓展
——《湖心亭看雪》教學“三字”經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圭峰中學 劉學文
對于《湖心亭看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第6單元),我曾聽過同一位老師上的兩次公開課。這兩節(jié)課在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上并沒有多少區(qū)別,課堂死氣沉沉,教學效果不佳??梢?,有的老師在教學文言文時,無非是介紹作家作品、解釋詞語、翻譯句子、講解課文內容,至于學生能學到什么知識和能力,似乎沒有過多考慮。這樣,僵化的課堂模式和煩瑣的講解使學生對文言文望而生畏。
其實,《湖心亭看雪》語言淺白簡練,沒有幾個難詞,也沒有什么特殊的句式,對于字詞的解釋、句子的翻譯,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借助課文注釋及相關工具書,通過小組間的合作交流來完成。更重要的是,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筆墨,描繪了雪后西湖寧靜清絕的景象,表現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作者把很多會于心的東西流于言外,用曠達和癡共同釀制了一種近乎純美的意境。因此,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簡約之美,品味文章寧靜清絕的意境之美和陶然自樂的情趣之美。我教這篇課文時,著重抓住“癡”“一”“比”三字,引導學生思考、感悟和比較。
師:能否找出體現本文“文眼”的詞語?
生:癡!
師:這樣說來,點明本文主旨的句子該是——
生:“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p>
師: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癡”?
生: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生:從首段“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看出。
師:為什么說湖中人比“相公”更癡?
生:湖中人比“相公”來得早。
生:“童子燒酒”說明他們在湖心亭煮酒賞雪,準備久待。
生:見到“相公”,“拉余同飲”,共同賞雪。
師:最為重要的是,他們“是金陵人,客此”,時近年關,尚未想回家過年。
師:能否以“癡”字組詞?
生:癡情、癡迷、癡心。
師:拓展開來想一想,癡情于什么?
生:作者癡情于湖心亭雪景,癡情于自然,癡情于山水,陶然自樂于真性情中。
通過這樣的逐層引導與點撥,學生不僅了解文章的“文眼”,即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癡”,而且知道了“癡”在哪里,并與文章精妙傳神的景物描寫聯系在一起,從而理解全文主旨,并引出下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
文學作品不如影視、繪畫直觀形象,它需要讀者在感知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調動已知的生活場景,展開想象的翅膀,去品味、感悟作品中的意境和意象。具體做法如下:
1.課前請學生根據文字所提供的信息,畫一幅西湖雪景,感受雪中西湖的冰清玉潔。
2.誦讀第二段,想象作者所描繪的景象,感受作品文辭簡約、意趣清逸、意境靈動的特點。
3.借助多媒體展示有關西湖雪景的圖片,并配以相應的音樂,使學生產生情趣共鳴。
師:第二段的寫景句中,“一”字的意思完全一樣嗎?
生:不一樣?!吧舷乱话住敝械摹耙弧笔恰叭薄岸肌钡囊馑迹溆嗟摹耙弧笔菙翟~,指其本義。
師:如此說來,兩個寫景句的寫法誰是宏觀描繪,誰是細微點睛?各突出景物什么特征?
生:前者是宏觀描繪,突出西湖雪景的空闊感;后者是細微點睛,為西湖的清冷增添了些許生氣。
師:“一白”,意境高遠;“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遠觀,雪在其中似有還無,似無還有。白色蒼渺之景,借影而得神,寥寥數筆,有酣暢淋漓之快感,秀影浮動之靈氣。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各自獨立的個體,但又是互相聯系在一起的。對于一篇文字淺顯的文言文自讀課,內容的拓展、能力的培養(yǎng)和前后貫通尤為重要。因此,教學時不應就課教課,僅僅局限于一篇課文本身。為深入理解《湖心亭看雪》的情趣之美,進而探究古代文人與山水、與自然的對話,挖掘他們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第二課時可安排“拓展比較”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耙磺芯罢Z皆情語”,張岱《湖心亭看雪》、袁宏道《滿井游記》、柳宗元《小石潭記》、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范仲淹《岳陽樓記》和歐陽修《醉翁亭記》都在寫景的同時,融入了作者獨特的感受和不同的思想感情。作者都是文人,所寫文章都與仕宦有關。我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個人遭遇、志趣抱負和時代背景來比較探究,學生的思維被大大激活了。這些文人當中,張岱無官一身輕,最瀟灑、最可愛;袁宏道對當官不感興趣,只當閑官,自由自在;柳宗元多愁善感,內心憤懣凄涼,是容易受傷的男人;范、蘇、歐陽雖遭貶官,但能及時調節(jié)心態(tài);蘇軾其實不算曠達,思想仍然放不開,《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未免消極悲觀,而《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又未免與“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思想相?!?/p>
通過引導學生緊扣“癡”“一”來理解文章主旨,感悟文章創(chuàng)造的絕美意境,以及對幾篇游記的縱向比較探究,我主要有兩點體會:
首先,優(yōu)化課堂,重視引導
有的教師認為,文言文好教,備課輕松——其本質是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抱起教參講解詞句、分析課文。這種填鴨式的強行灌輸使學生討厭語文,也使語文失去了它本應有的魅力。而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精心設計了3個板塊,抓住“癡”“一”“比”來引導學生品味文章,并盡力做到品出味來。對于字詞句的理解,學生自己解決,教師適時點撥,從而避開了教師累、學生煩的機械講解。教師把重點放在美點欣賞和拓展比較上,引導學生學會感悟美、欣賞美,培養(yǎng)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有層次地認識古代文人的志趣抱負,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從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真正達到學習文言文的目的。
對于主題的理解,學生一下子就可以找到體現文眼的詞和點明主旨的句子。我引導學生組詞,并拓展思維,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文章主旨:“癡——癡情——癡情于西湖美景——癡情于山水,癡情于自然”。這樣就自然過渡到對本文意境美的品味感悟這一環(huán)節(jié)上來。而這一點是本文的難點。我指導學生朗讀,借助音畫,激活學生思維,引導他們進行聯想、想象,從而化無形為有形,化文學為畫面,使學生在和諧的音樂美中感受文辭簡約之美,體會雪后西湖水墨畫般純美的景象,進而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了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其次,尊重主體,合作探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有著各自獨特的思維。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學生的思想,強加給學生知識。教師要重視引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fā),使學生自己在比較、思考、分析中明白事理,掌握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教《湖心亭看雪》時我努力踐行這一理念,以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引導下品味感悟文章的情感美,并在比較探究中發(fā)現古代文人不同的感情傾向、志趣抱負,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從而拓深拓廣自身的知識領域。
對于合作探究,通過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與教師對話的形式來實施。特別是對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較、探究方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思維的火花將迸濺出智慧的光芒。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以至引經據典,贊賞學生有創(chuàng)意的見解。學生在學中說,說中議,自然會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快樂。這是學生樂學語文,學好語文的動力。通過這種形式的學習,能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底蘊,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了教師機械煩瑣的說教和學生了無生趣的聆聽。
E-mail:lili79928@163.com
?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