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孟雷
(空軍第一航空學院 社科部, 河南 信陽 464000)
張之洞從光緒七年(1881年)底出任山西巡撫, 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入調(diào)中樞, 長期主政地方。面對轟轟烈烈的反洋教斗爭, 張之洞有自己獨特的教案處理政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 張之洞的教案政策不可避免地帶著兩面性。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是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與抗爭在張之洞思想中的一種反映。
晚清以降, 西方列強憑借著炮艦迫使清政府接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形成了條約體系。為維護統(tǒng)治, 清政府逐漸適應了不平等條約體系下的統(tǒng)治秩序。張之洞認為: “西人傳教, 乃條約所準行, 久已中外相安。”[1]843因此, “守條約”是其處理教案始終遵循的原則。在這一原則下, 張之洞堅決保護洋教、 鎮(zhèn)壓反洋教斗爭。
張之洞深知粵民強悍好義, 早已對洋教恨之入骨, 如果通令禁止洋教活動, 必然激成眾怒, 法國人將傷亡慘重; 同時, 又生恐洋教內(nèi)外通連, 致使奸細公行, 防不勝防, 影響兩廣軍心, 經(jīng)反復權(quán)衡, 決定采取明禁實保的辦法。戰(zhàn)爭一開始, 張之洞立即將法國教堂全部封禁, 聲明法人開釁, 擾害地方, 法國教堂物業(yè)均應查封備抵, “不得擅動”。[1]305又規(guī)定, 凡法國教士出境, 即妥為保護; 凡不愿出境者, 即妥為看管, 勿使輕易外出, 以免被“無故戕害”。[1]4528這實際上是保護洋教的權(quán)益。緊接著, 連續(xù)出告示, 明確區(qū)分法軍與教士、 商民及其他國家教士、 商民, 指出真正敵人是法軍, 而不是一般教士、 商民, “于法之教士、 商民無與, 于他國更無與也, ”并表示臨陣殺法兵者為勇士, 無故擾害外國人者為亂民, “勇士有賞, 亂民有刑”。[1]4852-4853經(jīng)全力保護, 法國人受益非淺。
其次, 保護教民。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 廣東人民乘機反法, 教民亦遭池魚之殃。一些教民深感生存受到威脅, 紛紛自尋出路; 另外一些教民則乘機聚眾自防, 如北海地方驟來三百余人, 又如揭陽縣河婆地方教民紛紛搬移, 并盤聚地方修械置炮, 等等。這就嚴重影響了地方治安形勢, 威脅社會穩(wěn)定。張之洞當即出諭示, 嚴禁滋擾安分教民, 并呼吁教民回鄉(xiāng), 保證其安全; 命令地方官“總以解散開導為主, 勿令民、 教尋仇, 多生枝節(jié)”。[1]2432張之洞同樣深為同情被欺教民, 堅決保護其利益, 要求“務須遵照條約, 勿得歧視教民”。[1]2888光緒十七年(1891年)六月, 英國嘉領(lǐng)事函稱, 黃石港地方民人欺負教民, 內(nèi)有教民張興才被打三次, 有中國教士陳姓, 亦有受打情事, 更有不知姓名教民被其子欺負等。張之洞頗為痛恨, 聲稱如有此事, “即行從重懲儆, 以免復生事端”。[1]2862
第三, 妥為保護游歷教士。教士持照游歷為條約所準許, 但教士游歷, 難免會產(chǎn)生種種意外。張之洞嚴格保護游歷教士。一是凡西人在通商各口及內(nèi)地往來傳教游歷, “務須按照條約密切妥為保護”。[1]3148光緒十九年(1893年), 湖北荊宜施道監(jiān)督周懋琦稱, 屢接憲臺、 撫憲文札, 有教士、 教女到荊、 宜、 施等府縣游歷, 但至今無一人報道, 因而無從保護。張之洞覺得問題嚴重, 遂咨文總署, 如果洋人不向地方官報道, “何以施其保護”?[1]3171建議總署與各國商量妥善辦法, 切實解決問題。二是全力防范, 即盡量避免教士到達容易生事的地方。光緒十九年, 丹馬國洋人前往大冶鐵山, 以賣書為名, 設堂傳教。而此時鐵山將要開山運礦, 兵民夫匠人數(shù)眾多, 往來不絕, 設堂傳教最易生事。張之洞立即札文大冶縣, 聲稱該洋人如沒有護照, 應阻止其前往; 如有護照, 也應設法勸令出境, “勿任久羈, 以免生事”。[1]3115同年, 丹國教士路化中堅持留在黃州府城客棧, 而考試將至, 洋教士與考童同處旅店, 難免生事。張之洞照會英領(lǐng)事稱, 條約但有準其傳教之文, 并無強令民人從教之例, 要求路氏立即返回漢口, 待民情轉(zhuǎn)變, 再往傳教, 亦不為遲, “何必故意與地方官為難”?[1]3155
19世紀90年代, 中國人民的反洋教斗爭以長江教案為發(fā)端, 勢如波浪翻滾, 難以遏止。而長江教案則又波及數(shù)省, 規(guī)??涨啊T诤?, 則以武穴、 宜昌教案規(guī)模為最大。其中武穴教案發(fā)生在光緒十七年(1891年)四月, 當時一教民挑著四個小女孩, 行至武穴街上, 被人盤問。因盛傳教堂剜眼剖心、 蒸食小孩, 一時沿街喧傳, 發(fā)生騷亂, 民眾千余人當場打死兩名洋人。宜昌教案, 則發(fā)生在同年七月, 因法國天主教圣母堂拐買兒童而引起, 英、 法、 美、 意四國教堂被毀。這次包括武穴、 宜昌教案在內(nèi)的長江教案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斗爭的規(guī)模和聲勢大, 二是哥老會和下層人民群眾充當了斗爭主角, 三是有強大的反教輿論鼓動。[3]325-328這也是九十年代中國人民反洋教的共同特點。這樣, 以反教輿論鼓動為先導, 以會黨為主力, 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反洋教斗爭。張之洞對此嚴厲鎮(zhèn)壓, 嚴懲罪犯。武穴教案發(fā)生后, 張之洞認為此案由會黨所為, 要嚴厲懲辦, 以遏亂萌。經(jīng)全力緝捕, 迅速拿獲犯人。主從犯人均加重處理, 英領(lǐng)事甚為滿意, 稱辦犯各節(jié), “均屬允洽”。[1]2880宜昌教案發(fā)生后, 張之洞嚴令地方官查拿正犯, 以避免外交口實, “儻不能獲正犯取實供, 則此案棘手矣”。[1]5583張之洞判斷, 本案由兩種人湊合而成, 一系本地愚民, 一系外來游匪, 下令將游匪拿獲數(shù)人, “置之重典”, 本地無賴地痞多辦一二十人, 以為從犯。[1]5601
匿名揭帖作為反教的重要手段, 作用巨大, 致使教案疊起, 防不勝防。張之洞說: “各省鬧教之由, 實由匿名揭帖最為禍首, 挖眼殘害諸事, 有圖有歌, 謠傳一播, 愚民竟謂目前真有是事, 有觸即發(fā)。”[1]5597光緒十七年(1891年)八月, 風聞黃陂縣地方各當?shù)辏?刊印歌謠, 公然散布, 下令立即徹查此事, 嚴行禁止。十月, 駐漢口英、 美、 俄、 法、 德等十二國領(lǐng)事會銜照會, 要求懲辦造謠者。張之洞盡管對各國在教案高發(fā)期照收嬰兒不滿, 還是盡力禁止各種毀教揭帖, 因為“此事有關(guān)交涉”。[1]2967
在散布各種匿名揭帖過程中, 湖南人周漢所起作用尤其突出。這引起了洋人的極大關(guān)注, 要求懲儆。周漢, 字鐵真, 湖南寧鄉(xiāng)人, 軍旅出身。他目睹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內(nèi)地, 外國傳教士大批進駐湖南, 深表痛恨。于是就撰寫反教作品, 大量刻印散發(fā), 進行仇教宣傳。其主要內(nèi)容是, 揭露外國教會教士充當?shù)蹏髁x的幫兇, 謀我江山、 拐騙兒童、 殘害人民等罪行。由于這些作品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感情, 又通俗易懂, 所以廣為傳播, 造成了強大的輿論。張之洞對周漢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 由保護到嚴懲。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 致電湘撫, 要求將周漢“必應速行懲辦, 以遏亂萌”, 建議將其革職發(fā)配。[1]7530-7531次日, 再電湘撫, “周漢狂悍可恨”, 主張監(jiān)禁。[1]7533
張之洞按照條約的規(guī)定, 限制洋教的非法行為, 維護主權(quán)。
對于濾波,不僅要濾除噪聲,還要保留信息,盡可能減少模糊,為檢測提供便利條件。現(xiàn)結(jié)合實際的裂縫圖像,分析幾種不同濾波方式,同時根據(jù)平均像素偏差,對不同算法的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1. 抑制洋教勢力
首先, 中法戰(zhàn)爭后, 拒絕法國傳教士立即入粵、 拒絕賠款。戰(zhàn)后, 法國勢力欲重入廣東, 張之洞對此并無異議, 但提出兩個條件, 一是“以中國海面無法船為斷”; 二是法教須緩入, 不宜過急。這是出于外交和廣東現(xiàn)實情形而作出的決定。其一, 法國尚未從澎湖撤兵, 福建未允許其進入, “眾怒未息”, “且中國示弱太甚, 將為各國所輕”。[1]1949其二,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 廣東裁撤數(shù)十營勇兵, 同時數(shù)萬人遭受水災, 人心不穩(wěn), “教士驟入, 必滋事”。[1]5053因此, 法方須先撤軍, 而后始能入粵。張之洞頂住壓力, 在得知法國兵船全部退出后, 始允法國傳教士入口。
法國勢力重返廣東后, 張之洞拒絕賠償。戰(zhàn)后法國抵粵的首任領(lǐng)事是師克勤, 此人不顧事實, 要求詳細查明損毀物業(yè), 企圖索取賠款。張之洞指出, 戰(zhàn)時經(jīng)明禁實保, 法國物業(yè)大部保存, 商民、 教士安全離境。且事在開戰(zhàn)以后, 議和之前, 因而“礙難深究”。[1]2470況且法國首開釁端, 兵連禍結(jié), 荼毒人民, 不可勝計, 當時即使驅(qū)逐教士、 產(chǎn)業(yè)、 人官, 也并不為過。拒絕接見師克勤。不久, 法蘭亭接任領(lǐng)事職。法氏較之其前任有過之而無不及, 將各處情形, 詳細列單, 總計三十八萬元, 要求會查辦結(jié)。張之洞認為其“荒謬實堪發(fā)指”, 聲稱“此事萬無許理, 分文不能償給”。[1]1966-1967相反, 張之洞提出了反賠償, 指出在戰(zhàn)爭中, 福州、 臺灣、 鎮(zhèn)海等處, 損傷人口物業(yè)、 財貨船只, 不計其數(shù)。即專以廣東省而論, 損耗銀數(shù), 約計三百八十余萬兩。按照萬國公法, “自應以舉兵至人之國生釁者, 認其咎”。因此, 法國須先將三百八十萬兩議明辦妥, 然后再查辦教堂損失。[1]2513在張之洞的抗議下, 法國當局調(diào)白藻泰來粵, 以促交好。張之洞斷定“其氣已折, 其術(shù)已窮”, 堅持下去, 其賠款要求“自然消沮”[1]443。白藻泰拒不放棄賠款之議, 張之洞堅持不接見, 態(tài)度堅決, 寸步不讓。
其次, “按約力拒”領(lǐng)事的無理要求。張之洞無力挑戰(zhàn)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 只好在條約體系內(nèi), 杜絕領(lǐng)事、 教士的非分妄想。光緒十四年(1888年)四月, 廣西桂平縣發(fā)生美國傳教士富利惇醫(yī)館被毀案。地方官及時將富氏家屬護送至縣屬, 并雇船送回廣東。美國領(lǐng)事要求賠償。而根據(jù)條約, 只準傳教士在口岸開設醫(yī)館, 內(nèi)地設醫(yī)館并無明文規(guī)定; 而且, 富氏以游歷執(zhí)照至桂平, 不應行醫(yī)。張之洞認為西醫(yī)與中醫(yī)不同, 方法奇特, 在內(nèi)地行醫(yī)容易生事, 建議總署“按約力拒”; 要求教士不要往內(nèi)地行醫(yī), “愿從, 則富案或可量為撫恤辦結(jié), ”否則, 彼自愿冒險, 無以賠償, 且難以保護。[1]5305
2. 禁止教士在內(nèi)地自由置產(chǎn)
張之洞為地方官多年, 深知教堂在內(nèi)地置產(chǎn), 弊端太多, 往往釀成巨案, “華民固受累無窮, 洋人亦被欺柱費; 且于中國地方官管轄土地之權(quán), 亦大有妨礙, ”[1]1016因而主張禁止教士在內(nèi)地自由置產(chǎn)。光緒十六年(1890年), 湖南澧州界溪橋有洋教士趙本篤購地建堂傳教。因其不合條約, 地方官未印稅契, 而且本地人民尚未信教。張之洞照會法領(lǐng)事, 勸趙教士不要前往傳教。但此時教堂已落成。張之洞要求當?shù)丶澝窕I款, 將教堂買來拆毀, “使彼無所系戀, 或能就我范圍”。[1]4619光緒十九年(1893年), 利川法教士田國慶所雇管事教民胡文安, 借教堂名義廣置田產(chǎn), 收稞漁利。張之洞根據(jù)同治四年新章, 教堂公產(chǎn)必由地方官核定方準成買, 遂批文利川縣, 要求體察民情, 依據(jù)總署章程, “不予通融, 或可少遏流弊”。[1]5768
3. 阻止洋人進入湖南
湖南偏處內(nèi)陸, 與外界隔離, 民風保守, 風氣強悍, 一旦開放, 必然生事。因此, 張之洞主張暫不開放, 須待“實無窒礙, 方可前往”。[1]3620但湖南屢有反洋教揭帖, 英領(lǐng)事嘉托瑪非常不滿, 欲親赴湖南面見巡撫, 制止反教揭帖, 且“語意甚堅”。張之洞判斷其欲在岳州通商, 將來必有各國合謀, 藉端要挾, 因為“英領(lǐng)事面言屢露其意”。[1]5706因此, 時刻警惕, 防止其越軌舉動。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岳州奏準開埠通商。但英國霍領(lǐng)事以岳州較為偏僻, 不足以開湖南風氣, 要求在長沙、 湘潭開堂傳教, “庶幾湖南人民足以醒悟, 不至再有滋鬧情事”。[1]7604張之洞認為其“明系有意藉端挑釁”, 請總署“設法推緩”。[1]7612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下, 民教糾紛一旦發(fā)生, 地方官畏于教士、 領(lǐng)事的壓力, 害怕引起中外交涉, 危及自身仕途, 往往判定教勝民負。人民群眾的怨憤積累下去, 日久必然生事。張之洞一反這種惡劣風氣, 堅持“秉公剖斷”[1]142, 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人民的利益。
1. 設立教案局, 專理教案
洋教經(jīng)過幾十年的傳播、 發(fā)展, 到19世紀80年代, 已深入到內(nèi)地各個角落, 通都大邑, 繁盛鄉(xiāng)鎮(zhèn), 以至偏僻山區(qū), 無一處不有教士之蹤跡。他們以教堂為據(jù)點, 以本國的外交、 武力為后盾, 憑藉其享有治外法權(quán)的身份, 橫行無忌, 作惡多端。其中山西緊臨直隸, 是洋教的重點傳播地區(qū)。山西教民往往無理取鬧、 挑釁, 教堂則包攬庇護, 動輒向巡撫衙門投遞信函, 要求辦理, “教堂日橫, 民怨日深”。為了保護人民的正當利益, 懲處刁頑教徒, 張之洞決定設立教案局, 專理教案。其主要措施為由教案局衡量事理, 依據(jù)條約, 分別準駁; 如其徑往巡撫衙門, 則斥之不答。經(jīng)過一番努力,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士的氣焰被壓制下去, “秋冬以來, 稍覺安靜”。[1]142
2. 制止領(lǐng)事任意株連, 無限要索
武穴教案發(fā)生后, 經(jīng)迅速破案, 拿獲20余名案犯, 查明郭、 戴二人為首行兇, 擬正法梟示, 又五名情節(jié)甚輕, 尚待復訊, 剩下十余名與此案無關(guān), 已經(jīng)釋放。但英領(lǐng)事聽從教士挑剔, 欲重拿已釋之犯, 派人觀看首犯正法, 帶證人辨認在場滋事者。張之洞非常不滿, 認為案起倉猝, 豈能一一懸揣妄拿, 而且辦案大端重在首要正犯, “其余未便過事株連, 致動公憤”。規(guī)勸英領(lǐng)事, 如果波及無辜, 徒結(jié)民憤, “實非民教相安之道”。[1]5572堅決拒絕其過分株連。光緒十八年(1892年), 襄陽時疫案完結(jié)后, 由于涉及到一些教民, 法國領(lǐng)事請求辦犯。張之洞嚴正指出, “豈能株連不休?”就南教士欲為教民索賠, 稱其“實屬越俎多事”。[1]4709
3. 堅持“秉公持平按律照約”[1]4743處理案件
在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下, 教士、 教民成為化外之民, 為所欲為, 往往激起民憤。張之洞堅持秉公處理案件。光緒十五年(1889年), 上思州有民教悔婚案, 教民搶婚, 引起教士干涉。張之洞認為婚姻為兩家之好, 必從所愿, 不能相強。因此, 就教民的恃強、 教士的作梗、 地方官膽小怕事分別給以懲戒、 批評, 指出辦案要“衡情定斷, 惟問是非, 何分民教”。[1]4571光緒十七年(1891年), 荊州法國主教過境, 乘坐綠轎, 從者百余, 掌號放銃, 因而引起沖突, 主教綠轎被毀。張之洞異常憤怒, 認為主教、 教士并非職官, “何得妄用綠轎”,[1]4656照會領(lǐng)事查禁。并且訓誡荊門州曰, “辦理教案, 貴在持平, ”小民無知滋事, 自應照例懲辦; “若教士藉端訛詐, 擾害無辜, 豈能聽其妄為?”[1]4641
19世紀末期, 由于各國傳教士公開與中國的媚外官吏勾結(jié)起來, 包攬詞訟, 干涉內(nèi)政, 插手外交, 加劇我國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 各地群眾反洋教斗爭持續(xù)發(fā)展, 先后掀起大規(guī)模的武裝起義。張之洞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 開始積極鎮(zhèn)壓反洋教斗爭, 同時注意持平辦理, 化解民教沖突, 在一定程度上依據(jù)條約維護主權(quán)、 保護人民利益。
縱觀張之洞一生的教案政策, “守條約”是最突出的特征, 可以說是其處理教案的基本準則。無論是保護洋教, 還是維護主權(quán)、 保護人民利益, 均是依約進行, 守約是張之洞處理教案的核心思想。
這樣就牽扯到首先如何評價張之洞“守條約”的問題。事實上, 這是清政府一貫的教案處理政策。這里實際包含著兩方面的涵義: 一方面, 清政府認為中國應當信守與外國所簽訂的條約, 盡管這些條約是被迫接受和有損于國家主權(quán)的。清政府認為, 既與各國定約, 雖情非得已, 但勢不得不遵守。在中樞主政的當權(quán)者反復強調(diào): “溯當天主教弛禁刊入條約后, 即臣衙門辦理交涉事件之初, 履霜冰至, 早慮其流弊日滋, 但以前中國兵力不足, 致有換約之事, 現(xiàn)既定約于前, 勢必不能背約于后”。[4]943“自議款以來, 傳教已奉明文, 欲于此時禁止, 勢萬難行?!盵5]4826“條約既為中國所共訂, 遇有中外交涉事件, 即不能不查照辦理?!盵4]944另一方面, 清政府認為條約也是對洋教的一種約束, 中國可據(jù)之與外國交涉, 要求其不得有超越或違背條約的侵略行為??傊?, 雙方都應遵守條約。張之洞也認為, 條約不僅對中國人民具有約束力, 同時對外國傳教士超越條約權(quán)利的行為也可以加以限制, 希望藉遵守條約以減少民教沖突和由此而引起的中外交涉。張之洞正是依據(jù)條約來辦理教案的, 處處以維護條約自居。如當有鬧教事件發(fā)生, 他聲稱: “從不許教士違約妄為, 亦不準匪徒藉端滋事”;[1]2810當有領(lǐng)事照會時, 他聲稱: “凡條約應辦之事, 本衙門無不照辦”。[1]3364對于“守條約”, 應該這樣認識, 張之洞依據(jù)條約辦理教案, 有其承認不平等條約的現(xiàn)實性, 承認西方列強在中國所獲得的特權(quán), 對侵略者妥協(xié)屈服的一面, 但也意味著要求列強至此止步, 有防止被攫取更多權(quán)利的一面。而且, 教案不斷, 列強不停要索, 實非中國所能承受。張之洞說: “比因山東盜殺教士一案, 德國借口遂踞膠州, 各國乘機要求, 而中國事變?nèi)肇?。”教案由“學士倡之, 愚民和之, 莠民乘之, 會匪游民借端攘奪, 無故肇釁, 上貽君父之憂, 下召憑陵之禍, 豈志士仁人所忍為者哉?”[1]9769此外, 中外力量對比懸殊, 決定每次教案辦結(jié)時, 都要大規(guī)模地辦犯、 參官、 賠款, 張之洞心有余悸, “以后誅不勝誅, 賠不勝賠, 中國受累無窮, 將來直無辦法矣”。[1]5645當時, 中國已淪為半殖民地, 清政府已被迫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 形成了條約體系。如果脫離了這個前提, 要求張之洞拒絕執(zhí)行不平等條約, 以平等的原則辦理教案, 是離開現(xiàn)實的苛求。所以, 只能要求清政府各級官吏在依據(jù)條約辦理教案時, 盡量少損害國家民族利益。張之洞辦理教案時, 據(jù)理力爭, 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
其次是如何評價張之洞維護主權(quán)、 保護人民利益的問題。張繼煦在評論張之洞的教案政策時, 認為其“以保主權(quán), 守條約, 衛(wèi)人民為主旨”[6]48。從表面上看, 這大體符合實際。但這并不能說明全部問題, 張之洞不能真正做到“保主權(quán)”、 “衛(wèi)人民”。中國在經(jīng)濟、 軍事實力等方面的落后, 決定了清政府沒有與西方列強相抗衡的力量, 它也不能制定出更為強硬的洋教政策, 這就決定了張之洞在處理教案時難免有保教抑民的傾向。為了不進一步損失國家的長遠利益, 張之洞不得不做出犧牲。但是, 張之洞在處理教案的過程中, 對列強的無理訛詐作了一定程度的抵制, 客觀上維護了國家主權(quán)、 保護了人民利益。此外, 張之洞的教案政策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nèi)對防止民教沖突激化、 安定社會秩序、 約束教士教民的不法行為, 還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傊?, 弱國的地位, 決定了張之洞在維護主權(quán)、 保護人民利益的同時, 必定帶有較多的遷就, 損失一部分國家民族利益, 然而張之洞已作了最大努力。
總之, 近代以來, 中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不平等的條約體系隨之形成, 而清政府也逐漸適應了條約體系下的統(tǒng)治秩序。清末, 隨著民教沖突的加劇, 反洋教斗爭風起云涌。作為統(tǒng)治者, 張之洞必然要遵守條約, 鎮(zhèn)壓反洋教斗爭; 作為中國地方大員, 張之洞在對外交涉中又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無理要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 張之洞的教案政策不可避免地帶著兩面性。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在更大的程度上, “是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與抗爭在張之洞思想中的一種反映?!盵7]368
參考文獻:
[1] 張之洞. 張之洞全集 [M].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2] 張力, 劉鑒唐. 中國教案史 [M]. 成都: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7.
[3] 蔡少卿. 中國近代會黨史研究 [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7.
[4] 朱金甫. 清末教案: 第1冊 [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
[5] 寶鋆. 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五十 [M].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71.
[6] 張繼煦. 張文襄公治鄂記 [M]. 武昌: 湖北通志館, 1947.
[7] 馮天瑜, 何曉明. 張之洞評傳 [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