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民
浙江東陽市人民醫(yī)院神經科 東陽 322100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BS)是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種特殊類型。由Caplan[1]1980年首次提出,隨著影像學的發(fā)展及人們認識的提高,確診的TOBS患者越來越多,現(xiàn)將我院2006-01~2008-12收治的32例TOBS患者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本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齡56~75歲,平均(65.2±8.6)歲。伴高血壓史23例,糖尿病史5例,冠心病史8例,心房顫動9例。均符合TOBS診斷標準[2]:(1)中老年病人,有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2)突然起病,出現(xiàn)眩暈、意識障礙、眼球運動障礙、瞳孔改變、呼吸模式改變以及肢體癱瘓等癥狀和體征;(3)頭顱影像學發(fā)現(xiàn)中腦、丘腦、小腦、枕葉,甚至顳葉、腦橋等部位2個或2個以上的梗死灶,呈對稱性或不對稱性分布。
1.2 臨床表現(xiàn) 如圖1所示,本組患者意識障礙23例(71.9%),其中嗜睡13例,晝夜睡眠倒錯2例,昏睡3例,昏迷5例(其中進行性昏迷3例);眩暈、嘔吐12例(37.5% );眼球運動及瞳孔異常25例(78.1% ),其中垂直注視麻痹6例,核間性眼肌麻痹4例;肢體癱瘓17例(53.1%),其中偏癱9例,四肢癱8例;偏盲11例(34.4%);皮質盲7例(21.9%);偏 身 感 覺 障 礙 7 例 (21.9%);共 濟 失 調 5 例(15.6%);記憶障礙 9例 (28.1%);視幻覺3例(9.4%)。
圖1 32例基底動脈尖綜合征患者臨床表現(xiàn)
1.3 影像學檢查 32例患者均進行頭顱CT檢查,其中30例行頭部MRI檢查,結果顯示腦內多結構梗死,所有患者均有基底動脈尖端5條血管供血區(qū)的2個或2個以上梗死灶,其中雙側丘腦6例;中腦、雙丘腦、右顳葉、左枕葉2例;中腦、雙丘腦、右枕葉3例;中腦、雙小腦4例;中腦、右小腦3例;中腦、左小腦3例;中腦、左丘腦2例;中腦、雙枕葉3例;中腦、右枕葉2例;左丘腦、右小腦4例;右丘腦、雙枕葉3例;右丘腦、雙小腦2例。如圖2所示,本組病例研究顯示梗死灶更多見于丘腦及中腦。
圖2 32例基底動脈尖綜合征患者梗死灶分布
全部病例均按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原則,給予降纖或抗凝,活血化瘀,腦細胞保護劑,自由基清除劑等綜合治療。治愈2例,顯效7例,有效11例,惡化5例,死亡7例,病死率21.9%。
基底動脈頂端2 cm內有5條血管交叉,即雙側大腦后動脈,雙側小腦上動脈和基底動脈頂端組成了“干”字型結構,由于各種原因引起該區(qū)域的循環(huán)障礙,病變累及中腦、丘腦、小腦、顳葉內側及枕葉所致的臨床綜合征,稱為TOBS。臨床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意識障礙,眩暈,眼球運動障礙及瞳孔改變等。有報道占腦梗死的7%[3]。
3.1 病因及危險因素 本組均為急性起病,多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96.8%)。主要病因為血栓形成、栓塞,其次為血管變異。危險因素以高血壓最常見,本組71.9%有高血壓病史;本組9例為心房顫動患者,所以房顫是本病危險因素之一;其他為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脂癥等。
3.2 臨床表現(xiàn) (1)意識障礙及幻覺:可表現(xiàn)為嗜睡、晝夜睡眠倒錯、昏睡及昏迷。其中以嗜睡最多見(40.6% ),2例發(fā)病即昏迷,3例進行性昏迷。意識障礙的發(fā)病機制,是由于機體不能通過受累的上行網狀結構激活系統(tǒng)將外界刺激上傳大腦皮質,導致大腦皮質興奮性下降。本組視幻覺3例,幻覺的產生與大腦腳后部及上部橋腦被蓋內側縱束附近受累有關。(2)眼球運動及瞳孔改變:是TOBS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4],本組占78.1%;中腦導水管腹側被蓋內側缺血時,E—W核受累,出現(xiàn)瞳孔擴大,對光反應消失;動眼神經核或根受累,表現(xiàn)為眼球運動障礙;中腦頂蓋病灶(常為雙側),可出現(xiàn)垂直注視麻痹;內側縱束受累可出現(xiàn)核間性眼肌麻痹。(3)眩暈及嘔吐:前庭神經核受損所致,本組12例(37.5%)以眩暈為首發(fā)癥狀,因此當患者眩暈就診時應警惕TOBS,如果眩暈伴一側肢體活動不利時,更要想到TOBS可能。(4)偏盲11例(34.4%),皮質盲7例(21.9%),為單側或雙側大腦后動脈梗死累及枕葉。(5)運動障礙:可表現(xiàn)為偏癱或四肢癱,本組17例(53.1%),因病灶或水腫波及皮質脊髓束所致。
3.3 影像學改變 32例患者共有病灶數(shù)98處,平均每個患者病灶數(shù)為3.1個。典型表現(xiàn)為丘腦內側對稱性蝶形病變和(或)中腦中線附近病變。頭部MRI檢查對腦梗死分辨力高,尤其對后顱窩病變更具優(yōu)勢。丘腦、中腦、小腦、顳枕葉同時存在2個或2個以上部位的新發(fā)梗死灶。由于供應中腦、丘腦的血管為基底動脈深穿支,較供應小腦半球、大腦半球枕葉、顳葉的皮質支血管細,側支循環(huán)少,故病變多見于中腦、丘腦,與文獻報道相似[5]。本組丘腦、中腦梗死合并其他區(qū)域梗死22例(68.8%)。
3.4 治療和預后 本組患者入院后均經過抗凝、降纖、改善微循環(huán)及活化腦細胞等治療,但由于本病可累及腦內多結構,尤其是腦干、丘腦,因此損害內分泌、呼吸、心血管調節(jié)中樞及運動、感覺等傳導系統(tǒng)比較集中的部位,因此病死率及致殘率較高。本組惡化5例,死亡7例(21.9%)。
綜上所述,若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中老年人突然發(fā)生意識障礙并較快恢復,且伴有瞳孔改變、垂直凝視障礙等則應考慮到TOBS的可能,如再伴有皮質盲或偏盲以及嚴重記憶障礙時其可能性更大,倘若CT或MRI檢查顯示中腦、丘腦等部位有2個或2個以上部位的梗死灶即可確診。因此對臨床上懷疑本病的患者,要積極完善相關檢查,早期診斷,盡快治療,以期降低病死率及致殘率,改善預后。
[1]Caplan LR.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 me[J].Neurology,1980,30:72-75.
[2]衛(wèi)生部繼續(xù)醫(yī)學教育委員會編 .神經內科學分冊[M].長春:吉林出版社,1999:96-98.
[3]高旭光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J].國外醫(y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分冊,1990,17:33.
[4]徐龍憲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J].醫(yī)學綜述,2000,6:380.
[5]薛茜,鄒玉安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的臨床及影像學特點[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6,5(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