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榮華 應韶旭 李曉 黃華
1.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市第六人民醫(yī)院血液科,上海 200233;2.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yī)院血液科,江蘇 南通 226600;3.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病理科,江蘇 南通 226000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普通的一種類型,大約占新診斷患者的30%~40%,是一種具有侵襲性、生長迅速并具有臨床異質(zhì)性的中-高度惡性淋巴瘤[1]?;颊叩念A后當前主要依靠5個簡單的臨床變量組成的國際預后指數(shù)(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但其中沒有一個與淋巴瘤生物學相關的變量[2]。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個與淋巴瘤生物學相關的預后標志得到公認。cDNA和寡核苷酸微陣列的基因表達經(jīng)常用來篩選患者的預后因子[3],但是這個技術費用昂貴且臨床應用不方便,因此免疫組化方法經(jīng)常被用來檢測與預后相關基因的蛋白水平。
Pim1基因最早是作為莫洛尼小鼠白血病病毒(mo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MoMuLV)的前病毒插入點而被發(fā)現(xiàn)的,它可以促進小鼠的淋巴瘤的形成[4]。Pim1作為一種原癌基因,在調(diào)控細胞凋亡、分化、增殖以及腫瘤形成等方面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5]。有研究顯示:Pim1基因由于體細胞高頻突變而導致其高表達,也有研究表明是染色體異位導致其高表達[6-7],但其與預后的關系目前仍不能確定。因此,我們的研究目的是通過免疫組化的方法評價PIM1蛋白的表達與DLBCL預后的關系。
1.1 資料 收集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市第六人民醫(yī)院和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2002年1月—2006年2月確診的初發(fā)淋巴結(jié)起源的DLBCL患者53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18例患者來自前者,35例患者來自后者。本實驗之前所有患者的病理切片均請2位病理科醫(yī)生復核過。所有病例都接受了6~8個周期的CHOP方案化療,15例患者在化療后淋巴結(jié)消退不滿意的情況下接受了放療,但病例均未接受利妥昔單抗治療,不適合的病例均未入選。5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平均年齡55歲(范圍12~79歲),平均隨訪時間32個月(1~86個月)。對53例患者進行了Ann Arbor臨床分期,其中Ⅰ/Ⅱ期27例,Ⅲ/Ⅳ期26例。與預后相關的IPI取決于年齡、體能狀況、血清乳酸脫氫酶水平(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結(jié)外病變的數(shù)量、疾病分期這5個臨床變量[2]。根據(jù)IPI評分分為低危(0~2分)25例和高危(3~5分)28例,患者的具體資料見表1。
1.2 主要試劑 一抗兔抗人PIM1單克隆抗體為Epitomics,為Inc公司產(chǎn)品,一抗兔抗人CD10、BCL6、MUM1單克隆抗體為Dako公司產(chǎn)品,二抗EnVisionTM系統(tǒng)為Dako公司產(chǎn)品。
1.3 實驗方法 免疫組織化學EnVision通用型二步法,步驟如下:⑴切片烘片;⑵二甲苯脫蠟;⑶乙醇溶液逐級水化;⑷3%的過氧化氫消除內(nèi)源性過氧化物酶活性;⑸抗原微波修復;⑹滴加合適的一抗,置切片于濕盒內(nèi),室溫靜置45 min;⑺滴加EnVision二抗一酶標多聚物,37 ℃放置30 min;⑻滴加0.04%DAB顯色液。PIM1、CD10、BCL6和MUM1抗體工作液稀釋度為l∶100。以反應性增生的扁桃體作為對照,PIM1抗體著色于扁桃體的上皮和血管內(nèi)皮及生發(fā)中心的幼稚細胞作為陽性對照,而濾泡周圍的成熟的小淋巴細胞不著色作為陰性對照(圖1)。
表1 PIM的表達及患者的臨床特征Tab.1 PIM1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DLBCL
1.4 結(jié)果判斷 PIM1抗體著色于細胞核視為陽性,免疫組化結(jié)果以500個淋巴瘤細胞計數(shù)陽性比,陽性病例是指抗體著色≥30%的淋巴瘤細胞。生發(fā)中心和非生發(fā)中心以CD10、BCL6、MUM1三個抗體區(qū)分,具體標準按照Hans等[8]的方法。若切片著色不均,以陽性細胞比例較高區(qū)域進行分析,以上結(jié)果由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市第六人民醫(yī)院病理科和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病理科醫(yī)生在雙盲情況下觀察所得。比較臨床參數(shù)和PIM1的表達時,我們把這個PIM1的持續(xù)性變量轉(zhuǎn)換為二分類變量,≥30%的腫瘤細胞著色定義為高表達,<30%的腫瘤細胞著色定義為低表達[9]。
1.5 療效評價標準 客觀療效評定標準按我國實體瘤客觀近期療效評定標準[10]。
1.6 隨訪 所有入選病例臨床資料均齊全并可以電話隨訪,對全部病例以電話形式進行追訪,所有患者隨訪至2009年8月,電話隨訪的內(nèi)容包括患者一般狀況,以前治療的情況,近期復查情況。隨訪期內(nèi)28例患者死亡,13例患者一直處于緩解中。生存期為病理確診之日至死亡或最后隨訪時間。
1.7 統(tǒng)計處理 SPSS 16.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分類變量用Fisher’s檢驗,數(shù)值變量用Mann-Whitney檢驗,生存曲線用Kaplan-Meier分析和比較用Log-rank法,Logistic回歸和Cox回歸模型分析用于評價pim1和IPI對總生存和化療緩解率的影響。所有的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偵妫╫verall survival,OS)指從確診到死亡或上次接觸(指沒有死亡的病例上次電話隨訪的時間)之間的時間。
2.1 PIM1在DLBCL中的表達 PIM1著色于細胞核,腫瘤細胞著色比例為0%~100%,平均值為30%。在我們的實驗中,所有病例細胞核均著色,在24例(45.2%)PIM1高表達患者中,有5例合并細胞質(zhì)著色(圖1)。PIM1高表達在年齡、性別、LDH水平、分期、B癥狀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其他方面存在差異(P<0.05,表1)。
2.2 PIM1的表達與生發(fā)中心表型 根據(jù)生發(fā)中心的標志,有25例是生發(fā)中心起源,其余是非生發(fā)中心起源,PIM1的高表達在生發(fā)中心起源的淋巴瘤和非生發(fā)中心起源的淋巴瘤兩組之間存在差異(P=0.005)。
2.3 PIM1的表達與化療的完全緩解率 所有53例患者全部接受了6~8個周期的CHOP方案化療,均可評估化療的反應性。27例(50.9%)患者獲得了完全緩解,但其中有14例(51.9%)患者在隨訪期內(nèi)復發(fā),其余13例患者在隨訪期末一直處于完全緩解中。部分緩解和沒有緩解的患者分別是19例(35.8%)和7例(13.3%)。PIM1高表達的患者的完全緩解率為29.2%,PIM1低表達的患者的完全緩解率為68.9%(P=0.006)。沒有完全緩解的患者比完全緩解的患者具有更高的PIM1的表達(65.4% vs 25.9%),PIM1的表達與復發(fā)沒有關系。我們對PIM1的表達和IPI分期進行了Logistic回歸分析。在單因素回歸中顯示PIM1高表達的完全緩解率的OR=0.263(95%CI:0.084~0.825,P=0.022),高IPI組OR=0.184(95%CI:0.057~0.559,P=0.005);在包括PIM1和IPI的多因素回歸中,PIM1高表達的完全緩解率的OR=0.374(95%CI:0.110~1.278,P=0.117),高IPI組OR=0.235(95%CI:0.069~0.801,P=0.021)。
2.4 PIM1的表達與患者的總生存 在隨訪期內(nèi)28例患者死亡,平均生存時間14個月(1~30個月),3年的總生存率為47.2%。Kaplan-Meier分析顯示:PIM1高表達組3年總生存率為29.2%,PIM1低表達組為62.1%;高IPI組3年總生存率為25.0%,低IPI組為72.0%(圖2)。PIM1高表達組3年總生存率比PIM1低表達組低(P<0.001),在高IPI組和低IPI組間的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單因素COX回歸分析表明,PIM1高表達組RR=3.755(95%CI:1.684~8.375,P<0.001);IPI的RR=3.978(95%CI:1.681~9.413,P=0.002)。在包括PIM1和IPI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表明,PIM1高表達組RR=2.756(95%CI:1.197~6.347,P=0.017);高IPI組RR=2.947(95%CI:1.203~7.219,P=0.018)。
在本研究中,我們檢測了PIM1在一組原發(fā)性結(jié)節(jié)性DLBCL中的表達,PIM1高表達的患者生存期更短、化療緩解率較低。雖然PIM1的表達也與其他一些與預后相關的因素有關,如生發(fā)中心表型和IPI,但是多因素分析顯示,PIM1的表達與IPI不相關。因此,我們的實驗結(jié)果提示PIM1高表達是DLBCL的一個獨立的預后不良標志。
在我們的研究中,PIM1的高表達在單因素回歸分析中是化療完全緩解率的負性預后標志,但在PIM1和IPI多因素分析中并沒有意義。我們通過共線性診斷沒有發(fā)現(xiàn)PIM1和IPI之間存在共線性(VIF=1.121,TOL=0.892),因此我們得出多因素回歸中沒有意義,可能是與我們的樣本量小有關。我們推斷PIM1的高表達與化療的完全緩解率可能相關,但需要更大樣本含量的實驗證實我們的推斷。
據(jù)我們所知,本實驗是第一次檢測PIM1的表達與DLBCL預后的關系。雖然基因表達研究顯示:Pim1在某些DLBCL的亞群中與預后相關,但是關于PIM1蛋白與DLBCL的預后的關系尚不清楚。Pasqualucci等[6]研究發(fā)現(xiàn):Pim1是體細胞高頻突變的靶點,在50%的非免疫缺陷的DLBCL中可以檢測到Pim1基因突變。Akasaka等[7]研究表明:染色體異位導致PIM1的高表達,在一些大B細胞淋巴瘤的發(fā)生中可能起著重要的作用。Sivertsen等[11]和Hoefnagel等[12]在基因水平的研究顯示:一些亞型的大B細胞淋巴瘤和皮膚起源的DLBCL中,PIM1的高表達可能與患者預后相關,且PIM1的高表達與非生發(fā)中心起源的淋巴瘤相關。在我們的實驗中,24例PIM1高表達的患者有18例屬于非生發(fā)中心起源(r=0.404,P=0.003),證實了他們的相關研究結(jié)果。我們發(fā)現(xiàn)PIM1高表達在單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均顯示是總生存的獨立的預后因素。因此,我們的實驗結(jié)果從PIM1蛋白水平證實了上面這些Pim1基因水平的研究結(jié)果。
PIM1蛋白是一種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它可以磷酸化許多底物導致相應的生物學功能,主要涉及細胞信號的轉(zhuǎn)導、細胞周期調(diào)節(jié)、促進生存抑制凋亡,因此在腫瘤發(fā)生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3]。雖然Pim1促進細胞轉(zhuǎn)化的機制沒有完全闡明,但一些研究顯示它有促進細胞生存的作用[13-14]。最近研究發(fā)現(xiàn)的Pim1的底物Bad,是一種促凋亡蛋白,PIM1可以磷酸化Bad的112位的絲氨酸,而該位點是Bad失活的控制點[13]。非磷酸化的Bad可與Bcl-2結(jié)合形成異源二聚體,拮抗Bcl-2抑制凋亡的作用,而PIM1磷酸化Bad后使其失活,導致細胞生存與凋亡的平衡被打破,因此促進轉(zhuǎn)化細胞的生存[15-17]。根據(jù)我們的實驗結(jié)果PIM1與患者的負性預后相關可能與PIM1磷酸化相應的促凋亡蛋白,導致腫瘤細胞凋亡低下有關。
總之,在DLBCL患者中,PIM1高表達與化療反應性低和總生存短相關。但我們的實驗樣本量較小,因此要經(jīng)過大樣本和不同人群的研究來進一步證實我們的發(fā)現(xiàn),PIM1才有可能成為DLBCL的預后標志。
另外,PIM1具有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的特性和在腫瘤的形成中具有多樣的生物學作用,使得PIM1可以成為一種治療的靶點[18]。
致謝 衷心感謝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市第六人民醫(yī)院病理科張惠箴主任及病理科其他老師和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病理科老師為我們實驗提供的幫助。
[1] Rossi D, Gaidano G.Molecular heterogeneity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mplications for disease management and prognosis[J].Hematology, 2002, 7(4): 239-252.
[2] A predictive model for aggressive non-Hodgkin’s lymphoma.The international non-Hodgkin’s lymphoma prognostic factors project [J].N Engl J Med, 1993, 329(14): 987-994.
[3] Shipp MA, Ross KN, Tamayo P, et al.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outcome prediction by gene-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J].Nat Med, 2002, 8(1):68-74.
[4] Allen JD, Berns A.Complementation tagging of cooperating oncogenes in knockout mice[J].Semin Cancer Biol, 1996,7(5): 299-306.
[5] Wang Z, Bhattacharya N, Weaver M, et al.Pim-1: a serine/threonine kinase with a role in cell survival, proliferation,differentiation and tumorigenesis[J].J Vet Sci, 2001, 2(3):167-179.
[6] Pasqualucci L, Neumeister P, Goossens T, et al.Hypermutation of multiple proto-oncogenes in B-cell diffuse large-cell lymphomas[J].Nature, 2001, 412(6844): 341-346.
[7] Akasaka H, Akasaka T, Kurata M, et al.Molecular anatomy of BCL6 translocations revealed by long-dista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ased assays[J].Cancer Res, 2000, 60(9):2335-2341.
[8] Hans CP, Weisenburger DD, Greiner TC, et al.Confirmation of the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using a tissue microarray[J].Blood, 2004, 103(1): 275-282.
[9] Filipits M, Jaeger U, Pohl G, et al.Cyclin D3 is a predictive and prognostic factor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J].Clin Cancer Res, 2002, 8(3): 729-733.
[10] 張之南, 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0, 303-307.
[11] Sivertsen EA, Galteland E, Mu D, et al.Gain of chromosome 6p is an infrequent cause of increased PIM1 expression in 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s[J].Leukaemia, 2006,20(3): 539-542.
[12] Hoefnagel JJ, Dijkman R, Basso K, et al.Distinct types of primary cutaneous large B-cell lymphoma identified by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J].Blood, 2005, 105(9): 3671-3678.
[13] Aho TL, Sandholm J, Peltola KJ, et al.Pim-1 kinase promotes inactivation of the pro-apoptotic Bad protein by phosphorylating it on the Ser112 gatekeeper site[J].FEBS Lett, 2004, 571(1-3): 43-49.
[14] White E.The pims and outs of survival signaling: role for the Pim-2 protein kinase in the suppression of apoptosis by cytokines[J].Genes Dev, 2003, 17(15): 1813-1816.
[15] Adams JM, Cory S.The Bcl-2 apoptotic switch in cancer development and therapy[J].Oncogene, 2007, 26(9):1324-1337.
[16] Blatt NB, Boitano AE, Lyssiotis CA, et al.Bz-423 superoxide signals B cell apoptosis via Mcl-1, Bak, and Bax[J].Biochem Pharmacol, 2009, 78(8): 966-973.
[17] Fernandez-Luna JL.Regulation of pro-apoptotic BH3-only proteins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cancer progression and chemoresistance[J].Cell Signal, 2008, 20(11): 1921-1926.
[18] Shah N, Pang B, Yeoh KG, et al.Potential roles for the PIM1 kinase in human cancer-a molecular and therapeutic appraisal[J].Eur J Cancer, 2008, 44(15): 2144-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