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武
梁宗岱、李健吾文學批評比較論*
文學武
梁宗岱和李健吾都是對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學者。由于崇奉自由主義文藝觀和具有廣博知識背景等緣故,他們的文學批評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處:他們都致力于中西詩學的匯通、獨立批評精神的維護以及富有個性的批評文體建構(gòu)等。但同時,他們也存在個性的差異:梁宗岱傾心于象征主義詩學,而李健吾則深受印象主義的影響;梁宗岱的文學批評熱衷于詩學原則的探求,李健吾則在對中國現(xiàn)代作家作品批評的具體實踐中體現(xiàn)了他的形上追求;梁宗岱的批評文體兼有知性和感性的色彩,而李健吾的批評文體更多帶有感悟、詩性的特征。他們共同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開創(chuàng)了新的境界。
梁宗岱;李健吾;中西詩學;獨立精神;批評文體
梁宗岱和李健吾都是對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學者。如果說梁宗岱憑借其《詩與真》、《詩與真二集》奠定了他的批評地位的話,李健吾的《咀華集》、《咀華二集》同樣堪稱為文學批評的經(jīng)典,這一點如果放在學術(shù)史上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早在20世紀30年代,朱紫就稱贊梁宗岱的《詩與真》是一本“不能在‘空間’流行卻能在‘時間’上站得住的書。這種書當前時代是特別稀見少有的”①朱紫:《讀〈詩與真〉》,《大公報·文藝·詩歌特刊》1937年7月25日。。李健吾也認為梁宗岱“鑒賞力絕高”②李健吾:《讀〈從濫用名詞說起〉》,《大公報·文藝》1937年4月2日。。最近30年來,卞之琳、溫儒敏、潘頌德、許霆等學者對梁宗岱的文學批評也多有論述,陳太勝的《梁宗岱與中國象征主義詩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和董強的《梁宗岱:穿越象征主義》(文津出版社,2005年)兩本學術(shù)專著對梁宗岱在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給予了高度評價。李健吾的批評同樣獲得過不少贊賞,朱光潛認為他的批評本身就是一種藝術(shù):“書評成為藝術(shù)時,就是沒有讀過所評的書,還可以把評當做一篇好文章讀……劉西謂的《讀里門拾記》庶幾近之。”③朱光潛:《編輯后記》,《文學雜志》1947年第1卷第2期。以少若說《咀華集》和《咀華二集》“那一篇篇琳瑯璀璨的文章,便足以成為第一流的文藝作品”④以少若:《〈咀華集〉和〈咀華二集〉》,《文學雜志》1948年第2卷第10期。。海外學者司馬長風對李健吾推崇備至,說:“咀華一、二集所錄各文,皆寫于30年代,見解宏富,文筆優(yōu)美,為文學批評的典范”⑤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中卷,香港:昭明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第248頁。,并把他列為20世紀30年代最重要的五大批評家之一。溫儒敏、劉鋒杰等當代學者對李健吾也多有肯定,認為“李健吾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上,把批評本身真正變成了藝術(shù)”⑥劉鋒杰:《中國現(xiàn)代六大批評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45頁。。稍感缺憾的是,很少有人對他們兩人的文學批評進行深入細致的比較研究。事實上,由于梁宗岱和李健吾生活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非常相似,因此其文學批評在不少方面呈現(xiàn)出趨同和共性的特點,但基于個性的迥異,他們的文學批評也有一些各自獨特的地方。本文主要從中西詩學的匯通、批評精神的維護和批評文體的建構(gòu)三個方面加以比較,揭示他們文學批評的獨特魅力。
一
如果對梁宗岱和李健吾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進行考察的話,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位批評家的身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他們都身兼批評家和作家的雙重身份,都曾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滋養(yǎng),又都在法國長期留學等。這些因素對于他們成為出色的批評家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培養(yǎng)了他們敏銳的藝術(shù)感悟能力,另一方面使他們對當時的西方文學批評有了深入而不是浮淺的理解,極大地拓展了他們的知識視野,使其文學批評最終將中西詩學融會貫通,開創(chuàng)了中西比較詩學的新格局。
作為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熏陶而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梁宗岱和李健吾的文學批評具有那個時代所共有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單純局限于一種文化模式固守傳統(tǒng)的弊端和危險,因而如饑似渴地向西方學習。梁宗岱、李健吾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經(jīng)典文化出現(xiàn)危機、西方新學大舉進入中國的時代。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些自身難以克服的弊端,很多有識之士充滿了一種焦慮的心理,開始把目光移向西方,希望借助于西方的文化來完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比如魯迅在1907年發(fā)出了“別求新聲于異邦”的吶喊:“意者欲揚宗邦之真大,首在審己,亦必知人,比較既周,爰生自覺。自覺之聲發(fā),每響必中于心,清晰昭明,不同凡響……故曰國民精神之發(fā)揚,與世界識見之廣博有所屬?!雹亵斞?《摩羅詩力說》,《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65頁。梁宗岱和李健吾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中開始了他們文學批評的建構(gòu)。
梁宗岱不僅把西方著名作家雨果(Victor Hugo)、莎士比亞(W.William Shakespeare)、歌德(Goethe)、里爾克(Rainer Maria Rike)、瓦雷里(Paul Valery)、波特萊爾(Baudelaire)等介紹到中國,而且他對西方的詩學精神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從中發(fā)現(xiàn)了它們提升中國文學的重要價值。他對于象征主義、純詩、宇宙意識、崇高等詩學范疇詳盡辨析,為我所用,建構(gòu)起了自己獨特的詩學體系。而梁宗岱詩學體系中最大的成就和貢獻就是在于他把當時世界最具先鋒文化特征的象征主義引入到中國,并借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尋找到了中西文化的連接點。梁宗岱對象征主義概念的介紹和闡釋能站在世界文化的潮頭,為中國的新詩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參照系統(tǒng),對中國新詩的現(xiàn)代化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對此,曾有學者評價說:“這些譯述論評無形中配合了戴望舒二十、三十年代之交已屆成熟時期的一些詩作實驗,共為中國新詩通向現(xiàn)代化的正道推進了一步?!雹诒逯?《紀念梁宗岱》,《新文學史料》1990年第1期?!霸谖覈F(xiàn)代文學批評史上,從最完整意義的角度看,他是第一個,也是最后一個象征主義詩論家?!雹墼S道明:《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00頁。這種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但梁宗岱無論是在介紹西方的象征主義還是所謂“純詩”、“宇宙意識”、“契合”等概念的時候,他的落腳點都是在于激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在他看來,文化的交流不是單向的,也不是以一種模式去改變另一種模式,兩者的關(guān)系是平等的,他堅信兩者之間存在著共通相容之處。他說:“正當東西文化之沖,要把二者盡量吸取、貫通,融化而開辟一個新局面——并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更非明目張膽去模仿西洋?!雹芰鹤卺?《詩與真》,《梁宗岱文集》第2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第43頁。這樣的文化態(tài)度就決定了梁宗岱的詩學是基于一種理性思維的選擇,它站在中西兩種文化的交疊處去審視和觀照對方,盡最大限度避免了用單一文化模式去觀照乃至生硬套用另一種文化模式的局限和誤讀。比如,梁宗岱對象征主義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從西方到東方進行了追根溯源的比較研究,他更多地是把象征主義作為文學的最高創(chuàng)作原則而非一般意義上的修辭手段來看待。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梁宗岱在中西古今的文學世界中縱橫馳騁,在東西方的文化語境中對象征主義深入辨析,進行雙向的互證和互釋,最終在哲學的層面尋找出他們在精神上的契合。
李健吾同樣具有寬廣的文化胸襟和開闊的學術(shù)視野。與梁宗岱傾心于象征主義不同的是,李健吾在法國學習期間,對印象主義大師阿諾德(Arnold)、法郎士(Anatole France)、雷姆托(Jules Lemaitre)等的文學批評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作為一個有影響的獨立批評流派,印象主義有著自己特定的哲學背景和文化特征。由于哲學上的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基礎,它可以看作對社會學立場和科學實證主義的否定。布魯克斯曾把印象主義批評地歸納為如下幾個特點:“一、否定批評的任何理性標準和美的定義。二、只有藝術(shù)家,才是有能力的批評家。三、批評的最完美的形式,在本質(zhì)上是純粹主觀的,最高的文學批評,把藝術(shù)視為純粹的印象而不視為表現(xiàn)?!雹賲⒁婈慀Q樹:《文藝學方法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56、357頁。這些觀點李健吾在他的評論集《咀華集》和《咀華二集》及其他文章中都多有表述。他說:“批評的成就就是自我的發(fā)現(xiàn)和價值的決定。發(fā)現(xiàn)自我就得周密,決定價值就得綜合。一個批評家是學者和藝術(shù)家的化合,有顆創(chuàng)造的心靈運用死的知識。他的野心在擴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認識,提高他的鑒賞,完成他的理論。”②李健吾:《咀華集·跋》,《咀華集·咀華二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93頁。“我不大相信批評是一種判斷。一個批評家與其說是法庭的審判,不如說是一個科學的分析者??茖W的,我說是公正的。分析者,我是說要獨具只眼,一直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靈魂深處。”③李健吾:《咀華集·邊城》,《咀華集·咀華二集》,第24頁。從這些語言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法郎士、圣佩韋(Sainte Beuve)、王爾德(Oscar Wilde)等的影子。
但李健吾對印象主義批評理論的接受并不是全盤照搬。如同梁宗岱對象征主義詩學的解讀帶有濃重東方文化的特征一樣,李健吾的批評同樣把西方的文學理論進行了轉(zhuǎn)化,滲透了許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因素。比如西方的印象主義批評完全排斥理性的判斷,極力推崇非理性、非標準、純感性的批評,而李健吾畢竟身處理性思維和科學思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歷史環(huán)境,他的印象主義批評卻還是滲透著理性,他對沈從文、巴金、蕭軍、葉紫等不少作家的評論都能見出他的價值取向和評價標準;李健吾還把西方的印象主義批評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論比如莊子、嚴羽等人的觀點相結(jié)合,從而引發(fā)了其注重整體直觀和審美鑒賞的批評特點,這些都可以視作李健吾是有意識地尋求中西文學批評在精神上的有機聯(lián)系。雖然李健吾并不像梁宗岱那樣在意于批評理論的體系建構(gòu),他卻是以中西文學的淵博學識為基礎,在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中融通了中西的文學批評,使中國文學批評的傳統(tǒng)在新的時代中獲得了鮮活的生命與活力。
二
梁宗岱和李健吾都是所謂的京派文人,彼此之間有著較多的聯(lián)系,也都是當時京派文化沙龍的活躍分子,梁宗岱、朱光潛、李健吾三人在文學批評界更是鼎足而立。由于政治立場接近、對文學懷抱虔誠,他們經(jīng)常定期舉行各種聚會。沈從文曾回憶過當時京派文人聚會的情形:“北平地方又有了一群新詩人和幾個好事者,產(chǎn)生了一個讀詩會。這個集會在北平后門慈慧殿三號朱光潛先生家中按時舉行,參加的人實在不少。北大有梁宗岱、馮至、孫大雨……清華有朱自清、俞平伯、王了一、李健吾、林庚、曹葆華諸先生……大家興致所集中的一件事,就是新詩在誦讀上,究竟有無成功的可能?”④沈從文:《談朗誦詩·一點歷史的回溯》,《沈從文文集》第11卷,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251頁。蕭乾回憶林徽因的文章也談到這種活躍的文化氛圍:“一次我記得她當面對梁宗岱的一首詩數(shù)落了一通,梁詩人并不是那么容易服氣的。于是,在‘讀詩會’的一角,他們抬起杠來?!雹偈捛?《一代才女林徽因》,《中國現(xiàn)代作家選集·林徽因》,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第2頁。這種寬松、自由的文化氛圍;朋而不黨、超脫瀟灑的方式孕育了知識分子對獨立、尊嚴的追求。正是因為在政治上都崇奉西方自由主義觀念的緣故,梁宗岱和李健吾把文學批評的獨立精神看得高于一切,由此導致了其文學批評與同時代批評家比較起來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超越性和形而上的特點?!傲鹤卺凡皇菍儆谒帟r代的那種有現(xiàn)實使命感的詩人和批評家,他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批評都表現(xiàn)出貴族化的傾向。”②溫儒敏:《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225頁?!霸谥袊F(xiàn)代文學批評史上,說李健吾是一個有著突出成績的批評家,那是恰如其分的。從其批評的純粹性上來看,沒有其他的批評家超過他?!雹蹌h杰:《中國現(xiàn)代六大批評家》,第253頁。他們關(guān)注的重心是藝術(shù)本體論的建構(gòu),是藝術(shù)和宇宙生命的相通,并對狹隘的藝術(shù)功利思想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評。
作為中國現(xiàn)代自由知識分子,梁宗岱在《憶羅曼·羅蘭》一文中就以這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榜樣,對那些沒有獨立精神的作家進行了尖銳批評:“即當他(指羅曼·羅蘭——引者注)毅然與蘇聯(lián)攜手時,他斷不像我們那些充滿了‘領(lǐng)袖欲’與‘奴隸性’——二者其實是一物底兩面——的革命文學家,連推崇一個作家,欣賞一篇作品也唯人家馬首是瞻:他毫不猶豫地把他底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帶到他們中間去?!雹芰鹤卺?《詩與真二集》,《梁宗岱文集》第2卷,第194頁。盡管梁宗岱是受到五四啟蒙主義思想影響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但他對由五四啟蒙精神所引發(fā)的某些工具理性保持著應有的警覺,始終衛(wèi)護著藝術(shù)的純真理想。他在《詩與真》的序言中開宗明義地表達了自己的藝術(shù)追求:“在作者底思想里,它們卻是他從粗解文學以來所努力追求,不偏不倚地追求,而且,假如境遇允許的話,將畢生追求的對象底兩面:真是詩底唯一深固的始基,詩是真底最高與最終的實現(xiàn)?!雹萘鹤卺?《詩與真·序》,《梁宗岱文集》第2卷,第5頁。如果把梁宗岱的這種追求放置在五四之后中國的文化語境中去理解就顯得尤為彌足珍貴,因為當時盛行的正是文學工具主義的觀念,這種片面強調(diào)文學社會價值甚至把文學看成政治附庸的極端觀點實際上扼殺了文學的獨立存在,進而也從根本上取消了文學,這恰是梁宗岱所極力反對的。為了糾正這樣的偏頗,梁宗岱極力倡導他的審美理想,提出了“純詩”、“宇宙意識”以及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心理、審美心理、欣賞機制、批評方式、語言、韻律等不少具有超越意義和前瞻性的概念。在那個政治社會學批評占據(jù)主流批評地位的時代他的審美理想顯得孤獨而悲愴。
在梁宗岱看來,詩是詩人自我最高的表現(xiàn),是詩人人格最純粹的結(jié)晶,更是生命的流動。為了改變中國文學尤其是詩歌整體水平低下的局面,凸顯詩歌的藝術(shù)本質(zhì)特征,把詩歌從平庸、太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弊端中糾正過來,梁宗岱急切地從西方引入了“純詩”的理論,并在中西詩歌中找到了大量純詩的例證,如屈原、李白、陶淵明、姜白石、歌德、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瓦雷里等人的詩。從中可以看出,梁宗岱倡導純詩理論的根本目的就是以中外大量具有純詩色彩的優(yōu)秀作品為標準,要求文學排除一切非文學的干擾,達到精神契合的境地。這對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量充斥著血與火、階級與革命主題的功利文學而言,不啻為一劑清醒劑。
梁宗岱還注意到,由于中國文學過于關(guān)注現(xiàn)實,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文學缺少對宇宙和世界的深層挖掘,缺少對藝術(shù)應有的審美提升和內(nèi)在超越,按照梁宗岱的話語,就是普遍地缺少“宇宙意識”,因此也就難以產(chǎn)生撼動讀者心靈的力量。梁宗岱認為:文學只有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羈絆,與人生拉開一定的距離,在對宇宙、對生命本體終極價值的追問中才會呈現(xiàn)出永恒之美,回蕩在歷史的時空之中?!耙磺袀ゴ蟮脑姸际侵苯釉V諸我們底整體,靈與肉,心靈與官能的。它不獨要使我們得到美感的悅樂,并且要指引我們?nèi)⑽蛴钪媾c人生的奧義?!雹倭鹤卺?《詩與真二集·談詩》,《梁宗岱文集》第2卷,第99頁。在這樣的藝術(shù)世界中,人們就會進入一個完全無功利的審美世界,感受到生命與宇宙的跳動,完成靈魂的凈化和升華。梁宗岱詩學的形而上特征雖然有對現(xiàn)實的針砭和考慮,但從根本上而言,它更多關(guān)注的是藝術(shù)生命本質(zhì)的屬性,帶有很強的哲學意味和美學意味。
李健吾也是一位文學自由主義的信奉者,他對20世紀30年代那種常見的粗暴批評態(tài)度十分不滿。他說:“批評變成一種武器,或者等而下之,一種工具。句句落空,卻又恨不得把人凌遲處死。誰也不想了解誰,可是誰都抓住對方的隱匿,把揭發(fā)私人的生活看做批評的根據(jù)?!雹诶罱∥?《咀華集·跋》,《咀華集·咀華二集》,第95頁。在李健吾看來,作為一個批評家最可珍視的就是批評家的獨立人格和獨立批評精神,沒有了這樣的人格和精神,實質(zhì)上就必然造成文學批評淪為政治工具的附庸:“一個批評者有他的自由。他不是一個清客,伺候東家的臉色……他明白人與社會的關(guān)聯(lián),他尊重人的社會背景;他知道個性是文學的獨特所在,他尊重個性。他不誹謗,他不攻訐;他不應征。屬于社會,然而獨立。”③李健吾:《咀華二集·跋》,《咀華集·咀華二集》,第185頁。李健吾這種自由主義文學觀使他的文學批評超越了當時政治的分野和功利主義的束縛。他既對左翼文藝那種峻急的社會學批評保持距離,對右翼文藝運動也缺乏興趣,他始終以審美的情感性作為基點建立起自己的文學批評世界,這樣的執(zhí)拗和執(zhí)著在當時的批評界是非常少見的。由于這種獨立的批評態(tài)度,他曾經(jīng)得罪了不少的作家,比如巴金、曹禺、卞之琳、朱光潛等。曹禺的《雷雨》發(fā)表后贏得一片叫好聲,李健吾懷抱著對藝術(shù)的獨立見解認為《雷雨》受到了古希臘悲劇和拉辛悲劇的影響:“說實話,《雷雨》里最成功的性格,最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不屬于男子,而是婦女。容我亂問上一句,作者隱隱中有沒有受兩出戲的暗示?一個是希臘歐里庇得斯的Hippolytus,一個是拉辛的Phedre,兩者用的全是同一的故事?!雹芾罱∥?《咀華集·雷雨》,《咀華集·咀華二集》,第55頁。這樣直率的態(tài)度讓曹禺很是惱火,但李健吾并不放棄自己的觀點,堅持批評家和藝術(shù)家的平等地位。對獨立批評精神的追求,使得李健吾的文學批評在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顯得卓爾不群。
由于都堅守文學的尊嚴和批評家的獨立立場,甚至梁宗岱和李健吾兩人之間圍繞文學批評問題也展開過一場激烈的爭論。梁宗岱批評李健吾、朱光潛濫用名詞和術(shù)語,態(tài)度是很不客氣的:“光潛和健吾都是我們現(xiàn)今特別成功的散文家,并且兩者都是標榜著‘藝術(shù)’、‘匠心’和‘風格’的。他們對于名詞的運用竟這樣疏忽,這樣茍且:源頭即已如此,流弊可想而知了?!雹萘鹤卺?《從濫用名詞說起》,《宇宙風》第36期,1937年。對于梁宗岱的批評,李健吾并不輕易接受,他反擊說:“把孟實兄推敲過了,把我指教過了,你就應當舉幾個別人的例……可是你壓軸子的例,不是梵樂希,不是蒙田,不是馬斯喀,而是,你允許我說嗎?梁宗岱!”⑥李健吾:《讀〈從濫用名詞說起〉——致梁宗岱先生》),《大公報·文藝副刊》1937年4月2日。梁宗岱不依不饒,緊接著又寫了《“從濫用名詞說起”底余波》,他特別提出:“我覺得我們應該努力樹立一種絕對‘無私’(impersonal)的態(tài)度。這就是說,我們對于作品的評價,對于事理之是非,要完全撇開個人感情上的愛惡,而當作一種客觀的事實或現(xiàn)象看待。”⑦梁宗岱:《“從濫用名詞說起”底余波》,《大公報·文藝副刊》1937年6月2日。這清楚地表明他們這場爭論并不是所謂的意氣之爭,而是一種對學術(shù)平等權(quán)利的捍衛(wèi),如果不是置身于當時的文化背景中,后人是很難理解這些的。
如果說梁宗岱的文學批評熱衷于一種詩學原則的探求,在雄心勃勃的詩學體系建構(gòu)中顯示了他的形上特征;那么李健吾則在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的具體實踐中體現(xiàn)了他的形上追求。他所謂的批評自由其實就是批評家心靈的自由,超越世俗原則的自由,針對的恰是現(xiàn)實的文學場景和文壇流弊。李健吾的批評突出表現(xiàn)為對審美對象個性的完整把握,因此李健吾感興趣的并不是所謂風頭正健的作家,多半是政治色彩較為淡泊的風格獨特的作家,而這些作家的價值在當時很少被人注意到,但他們所孕育的作品卻具有了超越時空的生命。沈從文的作品由于遠離現(xiàn)實的緣故在很長的時間里得不到承認,是李健吾首先發(fā)現(xiàn)了他作品獨特的價值:“《邊城》便是這樣一部idylic杰作。這里一切是諧和,光與影的適度配置,什么樣的人生活在什么樣的空氣里。一件藝術(shù)作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藝術(shù)的。一切準乎自然,而我們明白,在這種自然的氣勢之下,藏著一個藝術(shù)家的心力。”①李健吾:《咀華集·邊城》,《咀華集·咀華二集》,第28頁。除此之外,像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何其芳的《畫夢錄》、蕭乾的《籬下集》、李廣田的《畫廊集》、蘆焚的《里門拾記》等作品剛問世時影響并不大,是李健吾通過印象和感受的審美方式進入到作品的藝術(shù)世界,發(fā)掘出了它們的價值。他自始自終把關(guān)注的重心放在作家獨特的美學建構(gòu)上,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當時主流文學批評過于政治化、功利化的缺陷。
三
如果把梁宗岱和李健吾的文學批評放置在20世紀文學批評的歷史中探究,他們在批評文體上的個性都非常突出。具體而言,梁宗岱的文學批評呈現(xiàn)了兩種話語體系:既有著現(xiàn)代批評體系的完整性和理論色彩;也有中國傳統(tǒng)文論詩性的特點。而李健吾的批評文體則是一種相對自由散漫的美文文體,瀟灑飄逸,偏重妙悟和鑒賞,并不追求所謂嚴格的理論框架。
總體來說,梁宗岱的批評是一種現(xiàn)代屬性的批評。盡管他的有些批評文字比較散漫、自由,但梁宗岱的文學批評在內(nèi)在的結(jié)構(gòu)上仍然有一種體系的嚴密,是和現(xiàn)代批評呈現(xiàn)的形態(tài)吻合的,需要細心考察。梁宗岱的詩學體系包含了象征主義、純詩、宇宙意識、契合、崇高、節(jié)奏、韻律等理論和美學范疇,這些部分彼此又構(gòu)成內(nèi)在的網(wǎng)狀聯(lián)系,編織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梁宗岱的文學批評中有幾篇文章不僅篇幅比較長,本身的邏輯也很嚴密,比較嚴格地遵守了現(xiàn)代學術(shù)的規(guī)范,始、敘、證、辯、結(jié)幾個部分都很清晰。如他的《象征主義》,開篇引入了象征的概念,緊接著結(jié)合大量的文學事實論證象征的概念并把它和中國傳統(tǒng)的“比”、“興”等概念進行辨析,進而概括出象征的特點,最終論及了象征意境的創(chuàng)造及其在中西方文學中的表現(xiàn),一環(huán)扣著一環(huán),根本沒有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中散漫的結(jié)構(gòu)。
梁宗岱的文學批評語言不是那種高頭講章式的、乏味的、學究的語言,而是一種詩的語言,他以詩的語言方式言說文學批評和理論,這些恰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精神的感性流露。梁宗岱是帶著詩人的氣質(zhì)和靈性從事文學批評的,他最擅長用富有詩情的、充滿想像的文字把人們帶入到精美的藝術(shù)世界遨游。這樣的文字在他的批評中幾乎比比皆是,如他評論瓦雷里的文字:“我們讀他底詩時,我們應該準備我們底想象和情緒,由音響,由回聲,由詩韻底浮沉,一句話說罷,由音樂與色彩底波瀾吹送我們?nèi)缫蝗敯追谇嗌骄G水中徐徐前進……”②梁宗岱:《詩與真·梵樂?!?,《梁宗岱文集》第2卷,第22頁。梁宗岱的詩性批評語言讓不少人為之贊嘆,詩人陳敬容說:“梁宗岱以詩人的筆墨縱談古今中外文學,猶如將讀者領(lǐng)進了一座濃蔭掩映的芳香的森林,那里的陽光是多么溫煦,樹葉和小草綠得令人心醉,禽鳥們飛翔得多么歡快,它們的歌聲又是那樣的婉轉(zhuǎn)親切,仿佛發(fā)自詩人的肺腑?!雹坳惥慈?《重讀〈詩與真·詩與真二集〉》,《讀書》1985年第12期。
李健吾是典型的印象主義批評的代表人物,司馬長風稱他為中國現(xiàn)代印象主義批評的開山也不無道理。李健吾從事文學批評之時,正值西方現(xiàn)代批評觀念長驅(qū)直入中國,不少學者對西方的文學批評趨之若鶩,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則棄之不顧,李健吾對這種做法并不贊成。在他看來,雖然西方的現(xiàn)代批評有其所長,但那種嚴密、死板的套路在分析豐富的文學現(xiàn)象時未必妥帖,也無法見出批評家的氣質(zhì)和個性?!蔼q如哲學和歷史,批評是聰明和好奇的才智之士,使用的一種小說,而所有小說,往正確看,是一部自傳。好批評家是這樣一個人:敘述他的靈魂在杰作里面的探險?!雹倮罱∥?《自我和風格》,見許道明:《京派文學的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381頁。他有意識地采用比較散漫自由的文體來進行文學批評,以娓娓而談的言說方式來闡釋文學理念,極大地彰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的魅力。比如他在論及巴金、曹禺、沈從文、林徽因等人的文章時,并不直接論及批評對象,而是引導讀者跟隨他在文學的殿堂中游歷,最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斑斕的文學天地。
李健吾的批評文字也帶有美文的、詩性的特點,這一點比起梁宗岱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八麑懙拿恳黄u,都是精致的美文?!雹谒抉R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中卷,第251頁。在他的文學批評中,很少出現(xiàn)純粹學理的文字和學術(shù)術(shù)語,他通常以比喻、象征等人們?nèi)菀桌斫獾姆绞饺テ肺蹲髌罚阎袊鴤鹘y(tǒng)文學批評頓悟、直覺的特長發(fā)揮到極致。如他評價何其芳的《畫夢錄》:“他把若干情景揉在一起,仿佛萬盞明燈,交相輝映;又像河曲,群流匯注,蕩漾回環(huán);又像西岳華山,峰巒疊起,但見神主,不覺險巇。他用一切來裝璜,然而一紫一金,無不帶有他情感的圖記。這恰似一塊浮雕,光影勻停,凹凸得宜,由他的智慧安排成功一種特殊的境界?!雹劾罱∥?《咀華集·畫夢錄》,《咀華集·咀華二集》,第90頁。他評論葉紫的小說:“葉紫的小說始終仿佛一棵烘焦了的幼樹……不見任何豐盈的姿態(tài),然而挺立在大野,露出棱棱的骨干,那給人茁壯的感覺,那不幸而遭電殛的暮春的小樹?!雹芾罱∥?《咀華二集·葉紫的小說》,《咀華集·咀華二集》,第129頁。這樣的文字不僅使讀者形象化地感受到藝術(shù)的美感,甚至它本身也是一篇美文。
當然,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走向理性和邏輯的體系建構(gòu)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產(chǎn)物,也是現(xiàn)代方法論走向自覺和成熟的標志,從這樣的角度分析,李健吾的批評文體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缺少知性的分析,不遵循思辨的邏輯,有時就顯得過于散漫、隨意,無法上升到更高層次的審美闡釋。和梁宗岱比較起來,他的文學批評在謹嚴和理論色彩上都稍遜一籌,巴金曾形容他說:“你好像一個富家子弟,開了一部流線型的汽車,駛過一條寬廣的馬路……但是我卻要疑惑你坐在那樣迅速的汽車里面究竟看清楚了什么?”⑤巴金:《〈愛情三部曲〉作者的自白——答劉西渭先生》,《大公報·文藝副刊》1935年12月1日。但應當指出,李健吾的這些不足并非他本人的過失,這實際上也是中國傳統(tǒng)批評自身無法克服的致命弱點。當我們以一種平和理性的心態(tài)來審視梁宗岱、李健吾的文學批評時,就應當承認他們共同作為中國現(xiàn)代一流批評家位置的存在。
【責任編輯:李青果;責任校對:李青果,趙洪艷】
I206.6
A
1000-9639(2011)01-0056-07
2009—12—23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多維文化視域下的京派文學研究”(10YA751086)
文學武(1968—),男,河南潢川人,文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上海2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