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元 何麗萍 朱 汀
(四川省劍閣縣人民醫(yī)院眼科,四川 劍閣 628300)
慢性淚囊炎是一常見病、多發(fā)病,以淚溢、流濃為主要癥狀,一般需要手術治療,鼻腔淚囊吻合術是常用且效果確切的方法。我院自1994年1月至2011年8 月共行此手術480例(548眼),取得滿意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480例中,男 150 例(170眼),女330例(378眼);年齡最小16歲,最大75歲;病程從2個月到10年不等。
1.2 手術方法
采用常規(guī)術式,麻醉方式與常規(guī)不同,及手術切口長度較傳統(tǒng)術式小。①鼻內表面麻醉、篩前滑車下神經(jīng)(將麻藥注射器針頭刺入內上眶緣骨膜上,勿向眶深部刺入)和淚囊區(qū)皮膚局部及眶下神經(jīng)分枝阻滯麻醉。②距內眥上及內各3mm垂直向下約101~5mm(不大于15mm)作皮膚切口。③切斷淚眥韌帶,將淚囊連同骨膜從淚囊凹分離,暴露淚囊凹。④小血管鉗刺破淚骨后緣,用咬骨鉗造骨孔,垂直徑10~12mm,水平徑8~10mm。⑤作淚囊鼻黏膜“工”字形切口,淚囊鼻黏膜前后頁吻合,縫前頁時帶淚前嵴上的骨膜。⑥縫合內眥韌帶及皮膚。
所有患者隨訪1個月~6年,除2眼術后2~3個月淚溢流膿再次手術成功外,其余眼全部痊愈,無淚溢、流濃,沖洗暢通。
3.1 術前診斷要準確
了解阻塞部位,確系鼻淚管阻塞,特別是無分泌物的病例,沖洗注水(水自上淚小點溢出)后按壓淚囊了解液體溢出的量,若無或很少,不能確定系鼻淚管阻塞和淚囊大小,則越過淚總管沖洗仍不通暢,借助X片造影,淚囊有無顯影,可進一步明確阻塞部位和淚囊大小。48例術前擠壓無分泌物返流,沖洗后擠壓淚囊無液體返流,遂造影攝片(注入泛影葡胺后),淚囊顯影,確系鼻淚管阻塞,淚囊存在,手術成功。
3.2 確保淚囊切開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淚囊切開后,辨認是否為黏膜組織,并自下淚小點沖洗觀察淚總管有水流出,一般不宜用探針檢查,以免假道形成。二例手術意外,一例因皮下脂肪厚,鼻骨高,術野深,造骨孔時將外側淚囊連同骨膜組織撥向淺層,致作淚囊縱切口時近淚總管處淚小管切斷。處理:將帶有牽引線的探針,自淚點經(jīng)淚小管至淚囊,從淚囊內用牽引線逆行把硅條從淚點牽引出,保留三個月拔管,隨訪四年以上無淚溢、流膿癥狀,沖洗暢通。預防:術中作淚囊縱切口時,位置一定看清在淚眥韌帶下方3mm~5mm處切開,切開后觀察有無黏膜組織,確保淚囊切開;另一例因淚總管有一定阻力,淚囊較小,置入探針時未越過淚總管,切開淚囊時,將近淚總管處淚小管切斷,采用上述方法,隨訪半年以上,無淚溢、流濃癥狀,沖洗暢通。預防:往往主張淚囊縱切口前置入探針,確定切開部位,對于淚囊較小,我們采取置入探針后先切開淚囊下部,自淚點沖洗有液體流出,確保下部切穿后,再向上延伸反挑切開整個淚囊。
3.3 骨孔一定要足夠大:垂直徑約10~12mm,水平徑8~10mm。
3.4 鼻黏膜盡量保持完整:咬骨鉗擴大骨孔時,咬少許鼻骨后,觀察鼻黏膜有無損傷,如有則改變咬骨方向,咬骨鉗伸入時緊靠要咬除的鼻骨,從而保證鼻黏膜不受損傷。
3.5 術中不用牽開器,助手用拉鉤,隨操作的位置不同,暴露相應的部位。這樣皮膚切口<15mm,比常規(guī)術式小,從而創(chuàng)面小。
3.6 常規(guī)麻醉方法是:從滑車下向眶深部刺入20~30mm,邊退針邊注藥,注入麻醉液1~1.5mL,以阻滯篩前和滑車下神經(jīng)[1]。而我們將注射針頭僅刺達內上眶緣骨膜,不象常規(guī)術式那樣刺入眶深部,從而避免刺傷眼球,同樣達到麻醉效果。
3.7 2例手術失敗,可能術中出血,用明膠海綿填塞,形成肉芽腫有關。我們主張術中吻合口不需填塞止血支撐物,術畢取出鼻腔填塞物,以免后期取出易粘連出血。
[1] 楊鈞.現(xiàn)代眼科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