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益鋒(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瓶窯鎮(zhèn)第一中學)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客觀主義教學總是成為占據課堂的主角。應試教育的主要特點就是將客觀的知識準確無誤地傳遞給學生,學生就像一個“容器”,最終獲得與教師相同的理解。教師處于中心地位。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構主義教學理論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教育領域出現了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不應該也不可能是知識的簡單轉移”,而應是學生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在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xié)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因此,建構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是適應信息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同時也是當前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
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運用,為語文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發(fā)展學生的言語語言智能創(chuàng)造了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條件。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者可以發(fā)揮網絡資源豐富的特點,暢游在文字的世界里,展開一系列令人激動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活動。在這種情形之下,即使起初對語言學習不太感興趣的學生,也會逐漸為之感染。許多研究表明,技術在保證學生語言文字和表達方式的正確使用方面有著相當的價值。如學習者使用計算機進行寫作,文字處理軟件所具有的文字語法拼寫檢查功能很容易讓學習者發(fā)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長此以往,學習者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就提高了作文能力,從而產生更大的寫作興趣。
特級教師、教育家李吉林認為:“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出于教學目的的需要,依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出情感、欲望、求知探求精神的高度統(tǒng)一,融洽和步調一致的情緒氛圍?!毙畔⒓夹g本身的特點之一就是多種媒體綜合運用,文本、圖形、圖像、動畫、影視等視頻信息,與解說、擬音、音樂等音頻信息融為一體,生動形象,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它的界面設計新穎美觀、構思巧妙;圖片顯示清晰直觀、生動形象;動畫表現真實生動;色彩搭配和諧悅目。這種多媒體教學情境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如綜合性學習活動《黃河,母親河》可以配合《黃河大合唱》的合唱曲、鋼琴曲,以及黃河浩浩蕩蕩、一瀉千里的圖片?!短剿髟虑虻膴W秘》,可以運用月球外貌、日食月食形成的圖片,結合《月光光》《明月千里寄相思》《十五的月亮》等民謠、懷舊歌曲及流行歌曲,這些信息技術的運用更易讓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從而獲得獨特體驗,構建個性知識體系。
運用以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可以為教學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語文的情景,做到圖文并茂,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且能引導學生直接揭開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lián)系,有利于學生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改革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創(chuàng)建新型的既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yǎng)能力上,包括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被看做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同時,在課程整合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yōu)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huán),它自始至終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的,也就是“主導—主體”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最佳陣地無疑是課堂,課堂中最直觀的、最能有效調動學生多方面感官的方法就是使用多媒體。
1.巧借多媒體,提高學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感知課文內容時,學生往往對千篇一律的鉛字感到厭煩,我們可以用多媒體技術將字體美化,配上和諧的樂曲和相應的畫面,讓學生的身心樂于其中,這樣學生感知課文的效果肯定比閱讀單調的鉛字要好,從而順利提取自己需要的素材并養(yǎng)成精細觀察事物的習慣。
2.巧借多媒體,提高學生推演想象的能力
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思維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每一步都應該圍繞學生的思維來設計。多媒體課件的創(chuàng)意,理所當然也應該有訓練學生思維的設計,尤其是在學生推演想象能力方面更應如此。比如教授《斑羚飛渡》,可以把斑羚飛渡的過程制作成一個推演過程,看時間的先后與跳躍的高度形成了一個最理想的飛躍,讓學生在驚嘆跳躍的技巧和準確的同時感受飛躍的悲壯。最后如果能夠制作成Flash,效果就會更好。
3.巧借多媒體,提高學生再造表達的能力
語文學科的表達能力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再造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但現實是,學生在進行表達訓練時,常常詞不達意,甚至鬧出笑話。如果我們借助多媒體課件,就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比如在一次題為《龜兔第二次賽跑》的習作練習中,讓動畫的畫面慢放和定格,演示龜兔不同的外貌神態(tài),再從不同的角度來觀看。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被點燃。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不同的學生會由此對某種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和推論。把握教學過程中那些使學生思維活動得以深化、得以發(fā)散的關鍵點,集思廣益、反復切磋。而在這些關鍵處,學生思維的走向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通過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他們會看到各種不同的理解和思路。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學會理清和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理解他人的想法,學會相互接納、贊賞、爭辯、互助,不斷對自己和別人的看法進行反思和評判。
讓學生帶著問題感知所學的新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在感知內容過程中自己抓關鍵。然后由學生直接上互聯(lián)網,去研究自己喜歡的問題。查找與問題相關的網站,閱讀或下載所需內容,更有效地理解課文中的重點難點。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查找網絡上的相關知識,從中得到啟發(fā),憑借自己的力量對知識進行再發(fā)現,從而獲得新的領悟。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可以更有效地設計教學中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參與的課堂環(huán)境,使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思考、積極探索,達到認識、情感、行為目標的和諧統(tǒng)一。
1.利用信息技術化學習資源,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活動
在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自主性學習的整合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有較高的主體參與意識,教師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活動,如課堂教學討論,角色扮演,演講、辯論,作品展示、解說,知識競賽等,培養(yǎng)學生把自己當做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究者和參與者,有助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2.利用信息技術化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開放的課外環(huán)境
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自助式的探究學習可以拓展延伸到開放的課外環(huán)境。在學習資源方面可以拓展到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多媒體視頻庫、相關知識的網站等。網絡的豐富資源可以為學生的課外學習提供一個自由廣闊的學習天地。
3.利用信息技術化學習資源,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策略
研究性學習依托的資源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資源相比,相對比較開放,不管是信息化資源,還是開放的實體資源,都可以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資源。因特網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資源庫,它擁有極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它的超文本特性與網絡特性相結合,特別適合學生在處理信息、研究信息中發(fā)現問題、發(fā)展認識,進行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和提高研究能力。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巨大豐富的網絡資源,結合自身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主動地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活動。學生在研究性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查找、分析、篩選、整理、組織和利用學習資源;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當面交流或通過電子郵件、網上聊天室、電子公告板系統(tǒng)進行交流,交換意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還可以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上傳到網上相互交流和展示。利用網絡共享,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主題學習,從而獲得學習成果。讓學生可以看到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索產生不同的結果,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對比和綜合。在這個過程中,合理有效地運用信息化學習資料,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實現建構知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