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迎 春,牛 文 苗,沈 善 良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2)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是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提問是課堂交往的必要組成部分,相關研究表明,課堂提問是師生有效參與課堂教學的重要行為,[1]教師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提問能力,有效提問能力是教師有效教學的基本能力。[2]日本著名教育學家齋藤喜博認為教師的提問是“教學的生命”。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開展有效提問是教師教學設計和體現(xiàn)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對于有效提問的深入理解是提升課堂提問質量,實施有效提問的基礎。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課堂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有關教學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做出應答的活動?!盵3]而《西方教育詞典》對“提問”的解釋是:“提問(question)對教師具有重要意義,既可作為了解學生學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的手段,又可作為教學技巧的一部分。旨在引導學生逐步作出教師預期的回答,或鼓勵學生為了培養(yǎng)他們自己的洞察力而對他們的親身經(jīng)驗進行考察?!盵4]綜合上述定義,研究認為課堂上的教師提問,是教師帶有策略性的、有目的的與學生進行的言語與思維交往,以引起學生積極、定向思考的教學行為。
“有效提問”就是有效益地提問,是教師清楚明了地、有目的有組織地提出簡短的、發(fā)人深省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積極回應和回答,促使學生獲得進步或發(fā)展。這里的有效就是指學生獲得進步或發(fā)展,主要是指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有效提問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征:能引起學生復雜的心理活動,不是機械的記憶和復述,而是需要分析、綜合、評價和解決問題的活動;能清楚地描述問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師問什么,進而做出明確的、創(chuàng)造性的回應;能打消學生的顧慮,令學生充分表達他們的想法;具有導向性,能引導學生專心思考某一方向的問題。提問有效與否,不在于教師提問數(shù)量多少、難度高低,而是取決于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的綜合考慮,取決于學生有沒有參與其中并從中學到和獲得什么。杜威的譬喻“教之于學就如同賣之于買”形象地揭示了教學的關系性。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依存。只有教師的教引起了學生的學的反應、即促進了學,才成其為“教”。[5]同樣,提問只有引起了學生的回應和思考,并從中獲得了進步和發(fā)展才是有效的。如果學生不能積極參與或對問題的回答無所收獲,提問就是無效的。
有效提問以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為唯一目標,課堂提問中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如何體現(xiàn),也即有效提問的價值是什么?這是教師理解和實施有效提問的首要基礎。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思維的起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可見,提問是訓練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完整的思維過程就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一種外部的、語言化的思維正是在提問中開始的。[6]教師提問的語言是傳達信息,刺激學生思想的主要工具。[7]因此,課堂上教師的有效提問是學生思維發(fā)生的起點,進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有效提問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啟發(fā)學生思考。當學生思維處于困頓時,一味思考會困于其中,教師可以通過巧妙的提問打開學生思想的閥門,將其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有效提問更能啟發(fā)思維處于“靜息”狀態(tài)下的學生,鼓勵他們在了解、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產(chǎn)生更高級的思維活動,從無疑問的被動狀態(tài)走入有疑的主動思考,從“無”到“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曾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問題意識和質疑能力是學生批判性思維發(fā)展的體現(xiàn),而且“問題”是思維活動中最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成分,問題意識、問題能力是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8]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就是發(fā)展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曾指出:“向學生提出挑戰(zhàn)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fā)展智慧”。
在教學中教師設置需要學生通過努力才能解答的問題,在提問的指引下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啟發(fā),那些簡單的學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的問題和可以直接從課本上找到答案的問題不能激發(fā)學生思考。因此,提問的根本目的就是激發(fā)學生思考,而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習興趣是人們對學習活動或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認識趨近的傾向,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9]是學習的動力源泉。每個人都有力圖認識、探究未知和疑惑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對學生充滿著巨大的吸引力,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nèi)在心理需要。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一個對學習不感興趣的人是白費力氣,除非你首先使他渴求學習”。可見,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如果學生無學習興趣,沒有學習的內(nèi)在心理需要,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的。發(fā)問的本質正是“將教師要教授的學習內(nèi)容轉化為學生想學的東西”,[10]教師的有效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學習的愿望和意向。教師通過有效提問聯(lián)系已知與未知、制造疑惑與矛盾,從而引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需要,因為平淡無奇、重復乏味的提問對學生是沒有吸引力的,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也就不會產(chǎn)生學習的內(nèi)在心理需要。
有效提問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是在一定情境中發(fā)生的,情境對學習至關重要。皮亞杰指出“兒童不同化僅由物理參數(shù)確定的‘純粹’客體,而是同化客體在其中起著某些作用的情境”。[11]教育實踐也證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12]424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有效提問可以是一種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產(chǎn)生疑問,渴望從事活動,進而探究問題的答案。沒有情境鋪設呈現(xiàn)出來的干巴巴的問題,對學生來說顯得突兀,不利于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jīng)驗,學生沒有興趣和好奇心、不關注教師所提問題,提問就無效。
掌握知識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也是學校智育的核心任務。教學行為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獲得其終身發(fā)展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因此,有效提問應有助于學生知識建構,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夠真正理解、牢固記憶。我國傳統(tǒng)教育心理學將知識學習的心理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知識的理解、知識的鞏固和知識的運用。[12]167有效提問在知識學習的這三個階段都發(fā)揮著作用。在知識的理解階段通過有效提問為新知識在大腦中獲得正確的表征提供幫助,架起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橋梁;知識的鞏固階段通過有效提問引領學生思考的方向,轉換學生學習維度,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知識得到鞏固,通過提問鞏固,學生認識并梳理內(nèi)容,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知識的應用階段通過有效提問,引導學生回答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的問題即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運用,還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有意義的現(xiàn)實問題,所學知識也就自然得以應用。
此外,依據(jù)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習是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jīng)驗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主動對新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建構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12]129個體學習需要先前知識的支持,教師通過有效提問激活學生原有經(jīng)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建立解決問題的新圖示,實現(xiàn)新知識的建構。學習者對外來信息是從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發(fā)主動地進行選擇加工,有效提問針對不同學生提供有針對性和獨特性的指導,為學生進行自己獨特的信息加工活動提供各種信息素材,從而完成自己的意義建構,獲得新知識。
課堂有效提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提出有效問題的形式實現(xiàn)師生間和生生間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問是課堂中師生的言語交往,不同于講述,是一種互動行為,需要學生的參與,有效提問要求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不是照本宣科的朗讀或背誦,而是針對問題對已有知識進行加工分析,重新組織語言用自己的話語闡述觀點,為學生提供言語表達、闡述自己觀點的機會,使學生得到充分的口頭表達訓練。應答的同時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fā),取長補短,以多次學習和改進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如果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提出類似“是不是”,“好不好”,“對或錯”這樣的問題,過多簡單的、判定性問題在課堂上泛濫,學生只要說一個字就可以回應和回答,沒有開口發(fā)言進行言語表達的機會,自然也就不能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的增進。
大部分學生都有表現(xiàn)自己的欲望,但往往缺乏正確的引導和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教師通過有效提問可以幫助學生克服緊張、恐懼心理,坦然說出自己的想法,勇于闡述自己的觀點。有效提問過程中傳遞的不僅有知識信息,還有情感信息,師生在提問交流過程中將自身的熱情傳遞給彼此,進行情感交流,從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在體會課堂互動樂趣的同時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有效提問對促進學生學習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但現(xiàn)實教學中存在的大量低效、無效的提問,教師的提問能力欠佳是其直接原因,對教師提問能力較低的背后原因進行挖掘,研究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促進課堂有效提問。
教師的教育觀念作為教師素質的核心組成部分,作為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心理背景,能夠通過影響教師的知覺和判斷,進而影響其課堂教學行為,最終對學生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影響。[13]“教師施教、學生被教”諸如此類的師生角色觀是專制制度與文化及相應的專制教學體制所滋生的,其目的僅在于通過教育復制專制與服從、壓迫與被壓迫、控制與被控制的社會關系。[5]這種教學觀儼然將教師與學生角色定位于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主體哲學的主客二元對立性格和控制取向使得學生必然成為受壓抑、受奴役和被摧殘的對象?!敖處熤鲗В瑢W生主體”又從本質上違背了主體哲學的主客二元論,學生不能同時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教師主導的從屬。教師與學生間建立一種平等對話的新關系是教學關系的必然,也是教師所應秉持的新理念。
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發(fā)展,而學生發(fā)展從根本上講要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才能實現(xiàn)。教的功能在于引起、維持和促進學,同時教依據(jù)于學,沒有學就沒有教,教與學的相互依存決定了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依賴。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同時學生也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jù)先前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性地知覺外在信息,師生雙方是學習過程的共同參與者,二者地位平等。教師不只是“教授者”,他自身也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受教育,他在教別人的同時也在被教,教師和學生是同一學習過程的共同負責者,共同成長。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要能引起學生的回應和思考以及達到有效提問,首先要從思想和觀念上擺脫灌輸、控制與專制的教學觀,樹立師生平等的對話教學觀,使得教師與學生的角色由決定與被決定的垂直關系,轉變?yōu)橄嗷ヒ蕾嚨乃疥P系。
在課堂提問中,應體現(xiàn)師生雙方的平等和參與性,教師樹立對話新理念,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得以體現(xiàn),在設置問題時從以下方面考慮,從而盡可能地達到師生的平等對話。(1)學生是提問的參與者,問題能否引起學生的選擇性注意進而參與其中;(2)學生是問題的思考者,通過思考理解并解答問題,從而獲得思維能力的發(fā)展;(3)學生是這一過程的學習者,通過對教師所提問題的思考,學會質疑并提出問題。此外,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提問的難度和方式、把握提問的時機,從而做到有效提問。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chuàng)造?!彼季S發(fā)展是學生進步和發(fā)展的核心,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在科學技術的時代,知識在不斷變革,技術在不斷更新,傳遞和儲存知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知識的更新速度,所以教學應該更努力使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學會如何學習,學會思考和解決問題。因此,能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提問毋庸置疑是有效的。有效提問通過激發(fā)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思維從問題中開始,在問題解決中深入和發(fā)展。課堂提問不是讓學生統(tǒng)一認識,了解問題的標準答案,而是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協(xié)助和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在課堂提問中,教師應以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為目標,為問題的設置指明方向,從是否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角度反思預設問題的有效性:提問的目標要使學生思考什么?提問的語言中是否包含引導思維的線索?問題的難度要求學生達到何種程度的思維水平?問題的類型強調(diào)發(fā)展學生的哪種思維能力?問題材料內(nèi)容的內(nèi)部關系對學生思維操作能力的要求如何?課前通過反思,確定正確的提問目的、選擇合適的提問材料,使用恰當?shù)奶釂栒Z言進行有效提問,避免低效和無效提問的泛濫。促使教師提問的角度從“如何促進學”出發(f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課后反思,重新審視和評判課堂中的提問,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有助于教師有效提問能力的提升。
心理學家勒溫(Lewin·K)關于行為的研究表明,行為是人與環(huán)境的函數(shù),一個人的行為取決于個人與他的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人的行為與環(huán)境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學習是學生的一種行為表現(xiàn),這一行為就取決于學生與其心理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課堂學習環(huán)境是學生的心理環(huán)境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教學應創(chuàng)建一種能促進學習行為的環(huán)境。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哈姆柴克(Hamachek)認為,只有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培養(yǎng)和諧的教育氣氛,才能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而不會因失敗而受懲罰的恐懼,他們才不會退縮,從而敢于嘗試學習。[14]因此,創(chuàng)建一種能夠展開師生、生生間對話與交流和諧、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的學習是大有裨益的。宜人的自然環(huán)境、適當?shù)陌嗉壱?guī)模和利用現(xiàn)代教學設施創(chuàng)設生動的物理學習環(huán)境可以使人大腦清醒、興奮、心情愉悅,從而保證旺盛的精力從事學習活動。和諧、積極、健康、生動的心理學習環(huán)境是進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1)健康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為師生、生生間的對話提供有利條件,能消除學生擔心回答問題的心理障礙,自主地參與課堂提問,進行主動學習。(2)積極、生動的學習環(huán)境還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3)在和諧、積極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對教師所提問題能快速地反應和思考,并能坦然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課堂氣氛是壓抑的、沉悶的,學生一直處于一種心理緊張狀態(tài),或是根本無心聽、不思考教師所提問題,提問就沒有意義。因此,教師應以創(chuàng)建和諧、積極的課堂氛圍作為有效提問的標志,及時反思“我的提問有效嗎?”并調(diào)整課堂預設,讓提問更有效,學生學習更快樂。
提問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教學素養(yǎng)和教育智慧,在教學實踐中使提問走向科學加藝術之路,從而才能使有效提問成為可能。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人,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yǎng)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應成為教師對待學生的基本態(tài)度。因此,有效提問應注重學生的差異,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提相應認知水平、能夠促進其思維發(fā)展的問題,根據(jù)學生的獨特性進行有特點的提問,使每個學生都能機會展示自己,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趙傳兵,夏志芳.師生對課堂提問認同差異的比較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45-47.
[2] 洪松舟,盧正芝.提問:教師有效教學的基本能力[J].中國教育學刊,2008(02):30-34.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增補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567.
[4] 德.朗特里.西方教育詞典[Z].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260.
[5] 張華.對話教學:涵義與價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6):7-9.
[6] 郅庭瑾.教會學生思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63.
[7] 熊梅.教師提問與學生思維的發(fā)展[J].課程·教材·教法,1992(12):1-4.
[8] 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3.
[9] 陸建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23.
[10] 高文.現(xiàn)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361.
[11] J.皮亞杰,R.加西亞.心理發(fā)生和科學史[M].姜志輝,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64.
[12] 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 楊小洋,張愛群.從觀念到行為:對教學中的問題觀及問題式教學行為的調(diào)查與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5,25(10):34-39.
[14] 張萬興.課堂教學藝術完全手冊[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