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怡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上海 200090)
試論《紅樓夢》中飲食文化翻譯的異化
余 怡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上海 200090)
文化因素影響翻譯質量。異化和歸化是文化層面翻譯的主要方法,也是譯界久爭不休的一個話題。在文化翻譯中,異化和歸化總是擺在翻譯策略的第一位,《紅樓夢》兩種英譯本飲食文化的翻譯效果,表明在飲食文化及其他文化翻譯時,應盡量采用異化,以促進文化的迅速及有效傳播。
紅樓夢;飲食文化;歸化;異化
德國哲學家斯萊爾馬赫提出翻譯的兩種取向:一種是譯者盡可能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譯者讓作者去接近讀者。韋努蒂基于這一思想將這兩種翻譯取向分別取名為“異化”和“歸化”。歸化主要是指以目的語為歸宿,撇開原文的語句和形象,抓住其語用意義,從譯語中選取與原文語用意義相同的表達方式。異化是指以源語為歸宿,把一種文化及語言中的信息以原有的語句和形象呈現給目的語讀者。
《紅樓夢》特殊的歷史地位吸引了許多譯者對其進行翻譯。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兩個譯本,一個是由中國學者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翻譯的,另外一個則是由外國學者霍克斯翻譯的。
楊憲益夫婦基本遵循了以源語文化為歸宿的原則,即異化。以源語文化為歸宿的譯文常追求展現異域文本語言和文化差異,并以這種宗旨來謀篇,因而“異質”得到了突兀和傳播。他們將書名譯成A Dreamof Red mansions?!凹t”在書名中表示“榮華富貴”,而在英語中,“red”一詞有“鮮血”與“危險”的含義,與“榮華富貴”無關?!都t樓夢》包含的文化幾乎屬于中國特有文化,西方語言中能對等翻譯的詞語也微乎其微,所以,不論是楊憲益還是霍克斯,都不得不采取異化的一系列方法了。例如:
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靈葉上所帶的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紅一窟’。”
楊譯:“This tea grows in the Grotto of Emanating Fragrance on the Mountainof Expanding Spring,”Disenchantment told him.“Infused with the night dew from fairy flowers and spiritual leaves,its name is 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
霍譯:“The leaves are picked in the Paradise of the Full-blown Flower on the Mountain of Spring Awakening,”Disenchantment informed him.“It is infused in water collectedfrom the dew that lieson fairyflowers and leaves.The name is‘Maiden’s Tears’.”
此例涉及制茶法。兩位大師用異化翻譯,意圖將具有中國特色的制茶法介紹給外國讀者。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古人煎茶用水是十分考究的,這些水一般源于“雪水”和“雨水”。曹雪芹在此向我們提到了“露水”,楊和霍都如實地將它翻譯為“dew”。讀者讀到這里就會情不自禁地停下來思考:何以用露水煮茶。因為古時,空氣沒有受到污染,所以雨水、雪水要比今天所見的潔凈得多。因此食用雨水是常見的現象,故古人稱雨水,雪水為“天水”。中國古代就講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樣一種制茶法,顯然就是遵循了這一理念。經過這樣的翻譯和思考,中國的茶文化也就在無形之中傳播出去了。
異化翻譯能再現原文的表達方式,不但豐富和完善了譯文的表達力,而且人們更能通過譯文了解他國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和認識異國他鄉(xiāng),從而實現翻譯的本質。但不得不承認,有的地方讀者根本不明白,因為在目的語文化中,找不到與譯文相符的東西。雖然異化能使文化在異國得到最大的吸收,但具體用法不當卻只會帶來反面效果。
如上文所舉的例子,兩位譯者如實將這種茶的制法翻譯出來,成功傳遞了中國茶文化。但對此茶名的翻譯 ,楊譯為“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霍譯為“Maiden’s Tears”。楊譯出來似乎是中性,而霍譯文中明顯帶悲。其實,這個茶名最后一個字與“哭”諧音,所以霍將它意譯出來。“紅”在中文里也表“女性,少女”之意,楊在這里用異化把“紅”直譯成“red”,不加注釋易使西方讀者誤解為“鮮血”與“危險”。筆者認為,楊最好在第一次將“紅”翻譯成“red”時加注釋說明中英對“紅”的不同理解,這樣才能讓中國的這種文化慢慢融入西方世界。
霍克斯對《紅樓夢》進行翻譯主要采用歸化。他將書名譯成The Storyof the Stone,對漢語中紅色的文化含義是按照西方文化對顏色的認知來重新定位翻譯的。例如:
不想這日三月十五,葫蘆廟中炸供。
楊譯:Then,on the fifteenth of the third month,a fire broke out in Gourd Temple-the monk preparing the sacrifice carelessly Let a pen of oil catch fire.
霍譯:Then,on the fifteenth of the third month,while frying cakes for an offering.
“炸(第二聲)供”,中國人對此是比較熟悉的。炸供一般在清明節(jié)前后進行,是寺廟舉行祭奠活動時候的貢品,通俗一點就是用油炸制一些面食來供奉廟中的神祗。而霍克斯把它譯成“炸蛋糕”或“炸糕點”,用西方人比較熟悉的蛋糕替代了中國的祭祀文化,可以使外國讀者在閱讀時不會感覺到文化的跳躍性,而且霍克斯在此也為下文“失火”作了鋪墊。
譯者在歸化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將原作的許多文化改為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文化為代價縮短了源語和目的語國家之間的距離。
霍克斯將“炸供”譯成“炸蛋糕”,使中國特有的祭奠禮儀蕩然無存。原本漂亮精致的蛋糕這樣一炸,不僅讓西方讀者,也會讓中國人大倒胃口。筆者認為,應該將中國這種禮儀發(fā)揚光大。雖然源語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語中根本就沒有與之相關的內容,但我們可用異化手法將源語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來面目的方式傳入目的語中。楊譯“preparing the sacrifice”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懸念,讓目的語讀者思考“準備什么”,而且能將“供奉”這個宗教文化很自然地介紹給目的語讀者。
本文從異化和歸化的角度分析了《紅樓夢》兩個著名譯本。楊夫婦主要運用了異化策略,旨在通過對食物名或其制造方法的翻譯向西方介紹特殊的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而霍克斯則站在讀者的立場上,主要運用了異化策略進行翻譯。兩位大師各自運用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也不乏失誤。筆者選取了兩種譯本中飲食方面的一些譯例進行對比,分析兩種譯本異化和歸化策略運用效果,認為在文化翻譯中應將文化傳播擺在首位,所以異化翻譯尤為重要。
[1]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篇[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馮慶華.紅譯藝壇——《紅樓夢》翻譯藝術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中華書局,2005.
On the Alienation of Translation of the Food Culture in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YU Yi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0,China)
Cultural factors affect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are the main methods of cultural translation,which is an issue with endless argument in translation field.In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are the first strategies to choose.The translation effect of the food culture in two English virsions of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shows that,in translating food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es,foreignization should be adopted as much aspossible to promote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e.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food culture;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H159
A
1008-469X(2011)04-0043-02
2011-05-21
余怡(1987-),女,湖南岳陽人,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語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