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思想的繼承、實踐與流變
——王陽明社會教化思想與明中后期江西吉撫地區(qū)宗族的發(fā)展

2011-04-12 12:59:47張渝
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 2011年6期
關鍵詞:董氏鄉(xiāng)約宗族

張渝

(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 210008)

·哲學與思辨·

思想的繼承、實踐與流變
——王陽明社會教化思想與明中后期江西吉撫地區(qū)宗族的發(fā)展

張渝

(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 210008)

王陽明的“鄉(xiāng)約”和“十家牌法”思想,經過王門后學的實踐,在明代中后期與宗族的發(fā)展結合起來,事實上在江西吉撫地區(qū)形成了“宗族的國家組織化”,即宗族被納入國家行政組織,代替地方政府行使某些職能的現象??梢哉f,王陽明的社會教化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晚明基礎社會組織模式的轉型。

王陽明;社會教化思想;鄉(xiāng)約;十家牌法;宗族發(fā)展

研究明代中后期的思想史,王陽明及其后學的思想是絕對不可跳過的一部分。明末清初以來,研究陽明學的就不乏其人,從黃宗羲的《明儒學案》一書,到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思想家評傳系列的《王守仁評傳》、《聶豹羅洪先評傳》、《羅汝芳評傳》、《王艮評傳》、《王畿評傳》等,迄今為止,王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這些研究多從王陽明的生平、心學思想、教育思想,王門后學各流派的演變、思想特征以及王門后學眾多人物的生平、思想等出發(fā),對陽明學思想影響的分析也往往集中于個人或者是某一學派之思想演化成型上。從社會學角度研究歷史在近年雖成為研究的熱點,但是對陽明學的研究卻少見,專門從陽明思想的傳播與流變來探討其對社會影響的文章更是鳳毛麟角。

本文擬從社會史與思想史結合的角度出發(fā),探究王陽明社會教化思想在繼承與流變過程中實際產生的影響。思想是怎樣產生實際的影響,這種影響的范圍有多大,最后有沒有成為社會文化中的一部分,這才是我們研究思想史的目的或者說意義所在。王陽明思想的成熟以及傳播和傳承與江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江西是陽明思想的福地。相對地,陽明思想對江西的發(fā)展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王陽明的社會教化思想

思想的產生是有一定條件的,就像生物學的條件反射,什么核心刺激產生什么樣的反射結果。

正德十一年(1516),江西南安、贛州,福建汀州、漳州,湖廣郴州等府、州及部分縣不斷發(fā)生以畬、瑤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大規(guī)模山民“盜亂”,他們活躍在四省交界的廣袤山區(qū),伺機攻打州、縣。前南贛巡撫文森見此情勢托疾避去,于是,經兵部尚書王瓊推薦,擢王陽明為左僉都御使巡撫南、贛、汀、漳等地。王陽明的社會教化思想便主要形成于他這次巡撫南贛,平定山民“盜亂”的施政過程中。

明代中期以后,政府一再加征賦稅,農民每每被繁重的賦役壓得喘不過氣來,因此越來越多的農民逃入山區(qū)躲避賦役,而國家稅收系統卻并沒有因為農民的棄田逃荒而減少對地方的賦役征發(fā),地方官員為了完成政府的稅收任務,只得將逃亡農民的賦役轉嫁到那些沒有逃亡的農民身上,因此留下的農民因越發(fā)沉重的賦役也不得不逃亡,由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此次山民盜亂的發(fā)生,原因即在此。經過對南、贛等地山民盜亂情況的實地調查,王陽明當即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興舉十家牌法

十家牌法就是將十家編為一牌,開列各戶籍貫、姓名、年貌、行業(yè),每日輪一家,沿門按牌審察,遇面生可疑人,即報官究理。如隱匿不報,事發(fā)則十家同罪。在最初的《十家牌法告諭各府父老子弟》中,王陽明強調十家牌法起于“防奸革弊”,“不得不然”。王陽明此舉其實是為了先控制尚在國家控制下的戶口人數,同時招撫流民。據史書記載來看,他的策略對于平定盜亂還是頗有成效的?!白哉率晔苊潦甓髻\悉平矣。”[1]到正德十五年《申諭十家牌法》的公移中,王陽明于申明設置十家牌法的基本意圖中又加入了安定社會的教化功能,曰:“十家牌式,其法甚約,其治甚廣。有司果能著實舉行,不但盜賊可息,詞訟可簡,因是而修之,補其偏而救其弊,則賦役可均;因是而修之,連其伍而制其什,則外侮可御;因是而修之,警其薄而勸其厚,則風俗可淳;因是而修之,導以德而訓以學,則禮樂可興?!保?]609

此后王陽明在巡撫南贛期間又數次發(fā)布告諭督促各地方官員推行十家牌法,并在處理寧王叛亂事件中兩次下文推行??梢钥隙ǎ蹶柮髟谮M期間,十家牌法的推行力度是很大的。

(二)推行鄉(xiāng)約

正德十三年平定動亂之后,陽明對接受招撫的流民,許其在當地落戶從事農商等業(yè),是為“新民”。這些“新民”在與當地原住民的相處過程中可能發(fā)生了一些沖突,陽明遂又作《南贛鄉(xiāng)約》頒之于民。鄉(xiāng)約中叮囑同約之人務必要“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爾子孫,和順爾鄉(xiāng)里,死喪相助,患難相恤,善相勸勉,惡相告戒,息訟罷爭,講信修睦,務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同時詳細規(guī)定了鄉(xiāng)約的具體組織以及操作方式。如在組織方面,鄉(xiāng)約設有約長、約副、約正、約史、知約、約贊;設有同約人名冊,彰善簿、糾過簿;設有固定的會所以及固定的集會時間,還做了儀式上的設定,其中不少條款都是針對當時地方政府面臨的現實問題。如以下幾點:

其一,本地大戶、異境客商收債放息,不得借機挾奪田地;寄莊人戶不得躲避賦稅,負累同甲;等等。凡違反者,約長率同約之人告官究治。

其二,投招新民,因爾一念之善,貸爾之罪;當痛自克責,改過自新,勤耕勤織,平買平賣,思同良民,無以前日名目,甘心下流,自取滅絕。

其三,親族鄉(xiāng)鄰,往往因小事互相報復,釀成大害。今后一應門毆不平之事,鳴之約長等公論是非;或約長聞之,出面進行調解,如若不聽率諸同約呈上官府,由官府進行裁決。

(三)興辦社學

南、贛地區(qū)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犯上作亂的原因在王陽明看來,除了執(zhí)政者辦事不力的因素之外,還因為“民風不善,由于教化未明”。面對民眾教化未明的局面,陽明謂“今幸盜賊稍平,民困漸息,一應移風易俗之事,雖未能盡舉,姑且就其淺近易行者,開導訓誨。即行告諭,發(fā)南、贛所屬各縣父老子弟,互相戒勉,興立社學,延師教子,歌詩習禮?!保?]1252在各地興辦其社學之后,又要求社學教師“視童蒙如己子,以啟迪為家事,不但訓觴其子弟,亦復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勞于詩禮之章句之聞,尤在致力于德行心術之本;務使禮讓日新,風俗日美”[2]611。

在王陽明全集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他在江西時興辦社學的公文,如:《興舉社學牌》、《行雩都縣建立社學牌》、《頒行社學教條》等,其內容從社學的建立、社學教師的聘用、社學學生的選擇、教師待遇、社學管理和社學的教育意義等各個方面都有,可惜除此之外的其他史料記載陽明在江西興建社學活動甚略。社學在江西各地雖有執(zhí)行但最后以廢棄居多,如嘉靖《南康縣志》中記載,南康縣天順七年(1463)建有社學二所,“久廢”;到嘉靖九年重建一所,“亦廢”。隨即附錄王陽明的《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由此推知,陽明的《社學教條》在南康縣的社學教育中雖得過實施,但不久便廢。

(四)旌表孝子節(jié)婦與褒崇陸氏子孫

王陽明的社會教化思想除以上幾條之外還有:旌表孝子節(jié)婦、褒崇陸九淵之后代子孫等。前者自古便是掌權者用來推行封建道德的一種社會教育方式。王陽明在江西任上時亦于此做了不少工作。旌表節(jié)婦方面,文集中有《旌獎節(jié)婦牌》,孝子則見于《嘉靖贛州府志》卷十雩都劉瑁條下。而后者則多少與陽明自己的“心學”傾向有關。

結合史實來看,王陽明的社會教化活動皆起于平定當時南贛的民變之需要,或是控制人口的流失(十家牌法);或是安定民變之后的社會秩序(鄉(xiāng)約);再進一層則是為了地方社會的長治久安而進行的必要的道德教化(如興辦社學和旌表孝子烈婦)。王陽明思想的這種強烈的現實性是以往的思想史研究所忽略的,而這種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的思想往往才會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作用。思想的作用并不僅僅是意識形態(tài)上的,在掌握知識的士人那里,它可以通過士人群體之間往復的辯論、探討,或者僅僅是士人自身的冥想產生出來再對士人的人生觀、世界觀進行改造,但是在大多數平民百姓那里,思想卻更多的是通過固定的儀式所產生的社會記憶、身體記憶傳承下來并產生作用的。在王陽明的社會思想通過其后學的繼承對明代現實社會產生的影響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思想是怎樣不斷流變以適應和改造現實的。

二、王陽明后學與江西吉撫地區(qū)的宗族形態(tài)轉向

陽明后學最為人樂道的是他們類似西方傳教士傳教一樣傳播師道的熱情。在晚明的學術界,王門后學特別是江右王門學者長時段、廣范圍的講學活動與講會的和書院的建設結合起來,對王學的傳播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不同地區(qū)的表現亦有著明顯的差異[3]224。在江右地區(qū),根據呂妙芬的研究:從1510年代,經歷1530—1540年幾名王陽明高弟的努力倡導,直到1600年左右,仍然可以發(fā)現沒有間斷的地方講會活動,陽明學確實在當地學術文化場域中取得代表性的地位[3]224。但是這種學術文化上的地位很可能只是一時的,伴隨著一批有全國影響性的學術帶頭人鄒守益、羅洪先、聶豹、歐陽德、王時槐等的相繼去世以及陽明學自身在晚明的衰落,陽明心學最終沒能挽救大明帝國日益衰頹的仕風,甚至自身成為加速晚明士大夫墮落的媒介,為當時的有識之士所詬病;而陽明的社會教化思想卻在王門后學的講會實踐過程中逐步與宗族建設結合起來,產生種種奇妙的變化,對晚明社會形態(tài)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王陽明后學的鄉(xiāng)約實踐

陽明推行鄉(xiāng)約最初的目的起于穩(wěn)定地方秩序的需要,其性質實為國家實現其對地方控制的一種方法。到晚明時期,鄉(xiāng)約的國家行政性質雖漸轉弱,但其發(fā)展推行仍需依靠官方的力量,永豐鄉(xiāng)約的重要發(fā)起者之一就是時任知府的季本。從鄒守益和聶豹兩人文集中所見的鄉(xiāng)約,除了鄒守益在自己家鄉(xiāng)安福所倡之鄉(xiāng)約未見有地方官參與的記載,永新鄉(xiāng)約、永豐鄉(xiāng)約、新昌鄉(xiāng)約、廣德鄉(xiāng)約均記載有地方官員參與其中,并且鄉(xiāng)約儀式的第一步都是宣諭明太祖朱元璋頒布的《洪武禮制》與《教民榜文》,表明此鄉(xiāng)約的合法性。但是,鄉(xiāng)約的推行除了需要官方人員的參與以及官方文件的宣讀來為其披上合法性的外衣之外,實際的執(zhí)行仍然需要依據各地實際的情況進行靈活變動。

王陽明的鄉(xiāng)約思想起源于平定南贛的實踐需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但是在南贛之外的地方推行的并不順利,原因可能就在于并不適合推行當地的實際情況。如陽明弟子鄒守益記載:“節(jié)奉提督御史王,頒示十家牌諭及鄉(xiāng)約條款,惓惓防革奸弊、保安良善之盛德,而文具相承,竟未就實?!保?]790

所以,陽明后學在江右的鄉(xiāng)約實踐雖以陽明的《南贛鄉(xiāng)約》為主要范本,但是結合當地當時的實際情況做出了相應的變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當地大家族參與鄉(xiāng)約的重視。這在鄒守益的《立里社鄉(xiāng)歷及鄉(xiāng)約》一文中最為明顯。他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為了“告于宗族鄉(xiāng)里”要于“廟前修里社之壇”于“水口立鄉(xiāng)歷之壇”并于兩壇祭畢之后舉行鄉(xiāng)約,最后告誡眾人“為善之人,宗族愛之”;“為惡之人,宗族惡之”[4]790,以宗族的力量來促進鄉(xiāng)約的執(zhí)行。可惜鄒守益不久后再次出仕,離開家鄉(xiāng),鄉(xiāng)約隨即因為后繼無人而難以為繼下去。鄒守益不由感嘆道:“顧無官法以督之,故不能以普且久,心恒疚焉。”[4]802而從現有材料看來,由聶豹倡導的永豐鄉(xiāng)約在實際執(zhí)行時亦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在康熙《永豐縣志》中《永豐鄉(xiāng)約》的約文中多處記載:“該坊都約長正副往諭其家之族長”、“汝等約長悉以此意曉諭鄉(xiāng)中大族”等。永豐鄉(xiāng)約開始于嘉靖丙申即1536年[5],而這一年正好夏言上奏請準民間祭祀始祖,從此民間宗族的發(fā)展進入了又一次繁榮的轉折點。鄉(xiāng)約的推行,在這樣的背景下,更加密切地與地方宗族自身的發(fā)展結合起來。

(二)宗族國家組織化過程中對王陽明社會思想的繼承

嘉靖十五年,夏言上書世宗允許民間祭始祖,全國各地大小宗族皆興起修族譜,建宗祠之風潮。而江右多豪右之家,自宋以來通過科舉興盛起來的仕宦家族在江西地方上扎根經營,盤根錯節(jié),形成一股強大的地方勢力。這些地方家族歷經數代仍興盛不敗的秘密也在于同族之人通過修譜,祭祖等儀式建立起來的家族向心力。以撫州樂安縣流坑村董氏家族為例,洪武二年就已經建立第一座宗祠,到嘉靖三年又建立了新的大宗祠,并立宗子,以專主祭祀,江西的宗族發(fā)展可說是走在全國的前列。如果說嘉靖十五年之前,江西宗族的發(fā)展還處在純粹的家族內部建設,那么此后,地方宗族的組織建設獲得了國家的承認,江西宗族的發(fā)展從此走向了一條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的發(fā)展之路。而走這條宗族發(fā)展之路的代價就是將自身國家組織化,只有與國家結成利益共同體,才能為自身的發(fā)展獲取合法性。

宗族從血緣性的家族組織到公共性質的國家組織這一轉變是通過什么辦法完成的?就是通過將王陽明的鄉(xiāng)約以及十家牌法思想引進宗族的組織管理中,以鄉(xiāng)約的社會教化理念對族眾進行教化。當然,鄉(xiāng)約思想并不是王陽明的首創(chuàng),宋儒呂大鈞兄弟就已經寫出《呂氏鄉(xiāng)約》,而早在成化、弘治時期浙江永嘉及溫州就有官員嘗試將鄉(xiāng)約引入家族的管理,但在明代的前期是不多的。本文之所以如此強調王陽明的鄉(xiāng)約思想對江西宗族國家組織化的影響,首先是因為江西是明末王學的重鎮(zhèn),王門學者眾多,人才輩出,而其中的杰出人物多數都有仕宦經歷,他們不論為官或致仕都會對地方政策的決定及實施產生影響;其次,明末宗族轉型發(fā)展的嘉靖到萬歷年間,王門學者的講學與交游最為活躍,王陽明的思想在這一時期的影響可說處在巔峰時期,而王陽明的思想當然也包括他的《南贛鄉(xiāng)約》。如陽明一傳弟子鄒守益在《惜陰申約》中,借鑒《南贛鄉(xiāng)約》中彰善簿、糾錯簿的做法“人立一簿,用以自考,家立一會,與家考之”[4]734。其他仿照鄉(xiāng)約性質的規(guī)定,常建華先生在《明代江浙贛地區(qū)的宗族鄉(xiāng)約化》一文論述極為詳細,不贅述。最終定期舉行的鄉(xiāng)約保證了對族眾的道德教化,而十家牌法則便于控制賦役人口,國家的思想控制與賦役征收透過宗族這塊溫情脈脈的面紗輕松完成。能典型地揭示這一轉變過程的例子當屬撫州樂安縣流坑村的董氏家族。

董氏家族在明代并不能算樂安縣的望族,僅出了一名進士,一名舉人,出仕多由貢士等途。董氏家族在科舉上的失敗限制了他們家族的發(fā)展,無法成為能夠稱霸一方的大族,不僅如此,發(fā)展到明代中后期董氏家族甚至有衰敗的跡象。嘉靖十二年,董家在黃山的一片山田被寺僧盜賣,董氏上訴至官府竟敗訴,嘉靖三十四年,族中貢生董煥因參與縣里重新丈量田地的工作被誣,郁郁而死。

董氏興起的轉機來自于一個人——董燧。董燧為流坑明代唯一一位進士董時望之孫。嘉靖十一年,董燧進士不第,入南京國子監(jiān);師從歐陽德,再從王艮學于淮南。學成后又先后問學于鄒守益、羅洪先、聶豹等人,是第二代的王門弟子。嘉靖四十一年,董燧為人排擠辭仕歸鄉(xiāng)后就致力于講學與宗族的建設。嘉靖四十三年他請兵部尚書聶豹寫《重修黃山檀樾祠碑記》,四十四年又請抗倭名將譚綸從中斡旋,結束了三十年未果的黃山訟案,使得董氏重新獲得黃山山田的所有權。此后董燧編族譜、建宗祠、立祠規(guī),對董氏宗族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王門學者,董燧在對董氏宗族的建設中自然采用王學的觀點和方法,我們可以在現存的《董氏大宗祠祠規(guī)》中明顯地看出這一點。在修武備一條之下寫道:“又有子弟經年出外生死不歸,或肆惡為非者,各房照十家牌法嚴查,峻其出入之防。”可見十家牌法這種用于控制戶口的行政手段已經被運用到家族的管理之中,而家族對人口進行控制的目的并不僅止于祠規(guī)所說的“峻其出入之防”,更重要的原因是國家行政體系失靈,地方家族取代原有的國家基礎管理系統,對人口和土地實行自我管理,合理分攤既定的賦稅和勞役。在江西安義縣羅田村的黃氏家族,整個家族由十大房組成,其房族管理和里甲制度結合在一起,十房為一甲,十甲為一里,甲長由房長擔任,里長則由族長充任[6]。總之,從流坑董氏宗族的發(fā)展來看,首先嘉萬年間陽明后學的講學、交游活動為王陽明思想的廣泛傳播打下了基礎,然后王門學人通過講學、交游這些活動擴大自身的人脈,為自己家族樹立聲望、爭取利益的時候加大了籌碼,最后王門學者不僅在地方事務上積極實踐王陽明的思想,還將其引入到自己所在宗族的宗族建設之中,促成了宗族國家組織化的形成。

三、結語

王陽明的社會教化思想起源于穩(wěn)定南贛社會,加強國家控制的實際需要,雖然在當時的推行困難重重,但卻通過眾多的陽明后學最終推廣開來。其中的具體內容雖有增損,但穩(wěn)定基礎社會的主旨卻是不變的。所以無論鄉(xiāng)約和十家牌法的執(zhí)行者是地方政府、或是地方政府與當地宗族結合,還是完全在宗族之內執(zhí)行,其最終的目的仍然是維護國家在地方的利益,區(qū)別只是,國家在地方的利益共同體中加入了地方的宗族,而地方宗族從中分享了一部分的利益而已。從理論上來說,當國家利益與整個社會的利益趨于一致的情況下,宗族與國家利益一體化這種趨勢有助于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所以當我們一方面看到王陽明后學的泰州學派掀起啟蒙思想的新浪潮為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時,另一方面仍應當注意到,王陽明思想中安定社會的思想實際上已經滲入了廣大的以宗族聚居為模式的鄉(xiāng)村社會,為最基礎社會的穩(wěn)定注入了強心劑。

[1]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7:718.

[2]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第五章)[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224.

[4]鄒守益文集(卷十七)[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5]聶豹.雙江聶先生文集(卷三)[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51.

[6]施由民.明清江西社會經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70.

B248.2

A

1008-8520(2011)06-0006-04

2011-09-10

張渝(1986-),女,江西武寧人,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孫 霽]

猜你喜歡
董氏鄉(xiāng)約宗族
“意”與“法”—董其昌的書家維度
藝術品(2020年8期)2020-10-29 02:48:58
鄉(xiāng)約“吃了嗎”
“吃了嗎”原來是鄉(xiāng)約
鄉(xiāng)約:給湖北興山縣練瑜伽的姑娘說媒
時代郵刊(2019年16期)2019-07-30 08:02:18
鄉(xiāng)約:給“彭祖故里”的音樂達人說媒
時代郵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24
跨越八省區(qū)市的愛心接力
79首同名民歌《放風箏》的宗族關系
董氏開胃貼治療濕食困脾型厭食癥的實驗研究
中成藥(2017年4期)2017-05-17 06:09:43
跨越八省區(qū)市的愛心接力
——記董氏膏方微商愛心團隊
代際分化與“俱樂部式宗族”的形成
文化縱橫(2017年1期)2017-02-15 19:37:50
即墨市| 天镇县| 鹤壁市| 璧山县| 分宜县| 民丰县| 若尔盖县| 泗阳县| 姚安县| 平定县| 祁东县| 宣汉县| 额敏县| 康平县| 赣州市| 屏山县| 大竹县| 双流县| 衡阳县| 兴山县| 沭阳县| 孝义市| 壤塘县| 南汇区| 乐东| 离岛区| 遵义市| 茌平县| 神池县| 平昌县| 长宁区| 和政县| 华容县| 游戏| 荃湾区| 莆田市| 弥勒县| 玉树县| 梁河县| 长岛县| 和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