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永,趙惠景
(1.衡水學院 文學與傳播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2.衡水市桃城區(qū)教育局,河北 衡水 050000)
莫泊桑常被看作是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大多以 19世紀后半葉的法國現(xiàn)實生活為背景,具有巨大的批判強力。因為對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推崇,我們視莫泊桑為經(jīng)典,因為對所謂“思想深度”的重視,有人批判他現(xiàn)實主義光芒中的“淺薄”。有論者曾經(jīng)指出:“莫泊桑在自己的短篇里,總是滿足于敘述故事,呈現(xiàn)圖景,刻劃性格,而很少對生活進行深入的思考,很少通過形象描繪去探討一些社會、政治、歷史、哲學的課題,追求作品豐富的思想性,而且,他也并不是一個以思想見長的作家,在現(xiàn)實生活里,他是一個思想境界并不高的公務員,對現(xiàn)實生活的認識并不深刻,因此,他的短篇從來都不具有雋永的哲理或深蘊的含義,他在其中所要表現(xiàn)的思想往往是顯露而淺明的[1]?!睆淖骷疑矸葜比胱髌返呐u簡單而直接,卻也常與武斷相伴。
理查茲將隱喻看作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隱喻從根本上來說是思想之間的一種交流方式,是語境間的相互作用,人的思維是隱喻性的,通過對比進行。這是語言存在隱喻的根本原因[2]。如果我們認為文學是我們與世界相聯(lián)系的一種方式的話,那么文本就必然是一個隱喻的世界。有鑒于此,我們試著以莫泊桑的《項鏈》為例,從隱喻的角度對其進行文本分析,便會發(fā)現(xiàn)莫泊桑小說,雖然情節(jié)簡單,但在簡單背后隱含著對存在的關注,在刻畫人物的同時有對人的荒誕生命狀態(tài)的深刻書寫。
在《歐美文學術(shù)語辭典》一書中,艾布拉姆斯指出:“隱喻是通常(字面意義上)表示某種事物、特性或行為的詞來指代另一種事物或特性或行為,其形式不是比較而是認同[3]?!边@就意味著,如果我們從隱喻的角度來對文學文本進行分析,就必須透過文本的字面意義來發(fā)現(xiàn)其背后的所指,即發(fā)現(xiàn)其“深層意義”。但解讀隱喻文本的尷尬和難點在于:隱喻文本不允許對其僅作字面性的解釋,那樣不僅是徒勞無功的,甚至可能產(chǎn)生對文本的淺陋解讀,正如我們只看到莫泊桑小說故事的簡單,而無法認知其真正的思想深度那樣?!半[喻的本質(zhì)”決定“對隱喻的解讀總是始于字面性解讀”,但必須以超越字面性解讀來結(jié)束[4]。這就使得我們對文本的解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也可能是契合)作者的意圖,達到對作品的多層次、多角度解讀。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脫離文本的字面意義,相反所有的閱讀與解釋都必須在“字面意義”的基礎上,“隱喻的真理總是源自獨立的或確定的字面真理。這些字面真理只能被認為是常規(guī)隱喻實踐的一種結(jié)果”[5],而二者的互動關系,才是我們解讀文本真正的切入點。
確實如此,如其字面所示,《項鏈》的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雜,小說以項鏈為中心,以借項鏈、展示項鏈(舞會)、丟失項鏈和賠償項鏈(償還借款)為線索。
小說主人公瑪?shù)贍柕率且晃弧鞍ɡ蛉耸健钡娜宋?,她本是一位面容嬌好、漂亮動人的姑娘,只因造化的安排生長在一個小職員家庭里,因為“沒有陪嫁,沒有前途,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個有錢有地位的男子來結(jié)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最終“只好任人把她嫁給了教育部的一個小科員”。但她內(nèi)心并不甘于這樣的生活,“她總覺得自己生來是為享受各種精美豪華生活的”①,因為她有著與那些高貴的命婦們并駕齊驅(qū)的資本,那就是她的美貌。她因此無休止地痛苦著,常?;孟肟梢赃^上高貴奢華的生活,“她會想到四壁糊東方綢、兩盞青銅高腳燈照著的靜悄悄的接待室;她會想到接待室里兩個短褲長襪的高大男仆,如何被暖氣管悶人的熱度催起了睡意,在寬大的靠背椅里昏然睡去。她會想到四壁糊著古老絲綢的大客廳,上面陳設著珍貴古玩的精致家具和那些精致小巧、香氣撲鼻的內(nèi)客廳,那是專為午后五點鐘跟最親密的男友娓娓清談的地方,那些朋友當然都是所有的婦人垂涎不已、渴盼青睞、多方拉擾的知名人士”。但現(xiàn)實是她那安于現(xiàn)狀的丈夫只要可以吃到燉肉,就心滿意足了?,?shù)贍柕略谟V锌嗫鄴暝灰獜哪莻€有錢的女友孚斯結(jié)太太家回來,“總感到非常痛苦。她要傷心、懊悔、絕望得哭好幾天”。
瑪?shù)贍柕聼o疑是虛榮的,但聯(lián)系文本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判斷也許有失偏頗,至少是不全面的。愛美是女人的天性,而美麗本身就是女人生存的資本,是他們征服世界的重要手段。正如作者在小說中指明的那樣:“女子原是沒有什么固定階層或種族的,她們的美麗、她們的嬌艷、她們的豐韻就可以作為她們的出身和門第。她們中間所以有等級之分僅僅是靠了她們天生聰明、審美的本能和腦筋的靈活,這些東西可以使百姓家的姑娘們和最高貴的命婦們并駕齊驅(qū)”。有鑒于此,小說本身對瑪?shù)贍柕碌奶摌s沒有任何批判的意味,至少在莫泊桑那里沒有刻意被強調(diào)。但也許正是女人們的這種所謂的“公平”為瑪?shù)贍柕绿峁┝藱C會。在機會面前,人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而選擇本身就意味著要承擔選擇的結(jié)果,而結(jié)果是與可能性相伴的。薩特曾經(jīng)指出:“當我們說人自己作選擇時,我們的確指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親自做出選擇,但是我們這樣說也意味著,人在為自己做出選擇時,也為所有的人做出選擇。因為實際上,人為了把自己造成他愿意成為的那種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動中,沒有一個行動不是同時在創(chuàng)造一個他認為自己應當如此的人的形象。在這一形象或那一形象之間作出選擇的同時,他也就肯定了所選擇的形象的價值;因為我們不能選擇更壞的[6]?!?/p>
選擇的機會來了——瑪?shù)贍柕碌恼煞驗樗隣幦〉搅艘淮螀⒓由狭魃鐣钑臋C會。在那里,她將與達官貴人們見面、相識?,?shù)贍柕庐斎徊幌Mミ@次天賜良機,她的選擇是抓住這次機會,而且要牢牢抓住它,為此不惜花掉丈夫幾年的積蓄去買一件衣服;她也決定去跟自己的朋友孚來斯結(jié)太太借首飾?,?shù)贍柕陆K于按照自己對自己形象的設計完成了舞會前的準備,她在孚來斯結(jié)太太那里借到了她稱心如意的首飾——一條項鏈。正如項鏈的形狀所暗示的那樣,瑪?shù)贍柕伦呷肓俗约航o自己設置的圈套。
在舞會上,美麗動人、衣著光鮮的瑪?shù)贍柕氯缙渌赋闪私裹c:男人們都圍著她轉(zhuǎn),連教育部長也注意到了她。緊隨成功、興奮、盡情歡樂而至的是發(fā)現(xiàn)項鏈丟失后的痛苦、恐懼與絕望。面對巨額債務,瑪?shù)贍柕逻x擇了勇敢承擔,雖然她明白這一切對她將來的人生意味著什么。她“嘗到了窮人那種可怕的生活”。經(jīng)歷了10年艱辛的勞作,通過努力,瑪?shù)贍柕屡c丈夫終于“把債務全部還清,確是全部還清了,不但高利貸的利息,就是利滾利的利息也還清了”。瑪?shù)贍柕乱哺淖兞?,完全成了一個窮苦人家的主婦,雖然她還會不免想起當年那場晚會,想起那時她的美麗、她的受歡迎?,?shù)贍柕碌霓D(zhuǎn)變,她的勇于承擔責任頗有幾分值得我們尊重,同時也不失幾分悲壯。但故事如果到此結(jié)束的話,項鏈這一“喻矢”所蘊含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莫泊桑小說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在于他的小說中常有出人意料的“陡轉(zhuǎn)”,也正是這種“陡轉(zhuǎn)”使他的短篇小說具有了一種深刻的原創(chuàng)性,也使讀者在閱讀文本中頓感深刻。無債一身輕的瑪?shù)贍柕略诠珗@里偶遇孚來斯結(jié)太太,真相大白了,原來那條使瑪?shù)贍柕乱欢认萑虢^望,飽受10年窮困生活之苦的項鏈是假的,“頂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至此,項鏈所喻指的那個圈套才終于完全顯出原形。小說戛然而止,為讀者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空白?,?shù)贍柕碌姆磻绾??莫泊桑并沒有呈現(xiàn)給我們。J.希利斯·米勒在《解讀敘事》中曾經(jīng)指出:“真正具有結(jié)束功能的結(jié)尾必須同時具有 2種面目:一方面,它看起來是一個齊整的結(jié),將所有的線條都收攏在一起,所有的人物都得到了交代;同時,它看起來又是解結(jié),將纏結(jié)在一起的敘事線條梳理整齊,使它們清晰可辨,根根閃亮,一切神秘難解之事均真相大白?!钡覀儏s很難斷定一部敘事作品的結(jié)尾是“解結(jié)”還是“打結(jié)”,“因為無法判斷該敘事究竟是否完整”[7]。正是這樣一個既是打結(jié)(項鏈作為一個誤會終于真相大白),又是解結(jié)(陷入項鏈的“圈套”中 10年之久的瑪?shù)贍柕氯绾蚊鎸@樣的結(jié)果)的結(jié)尾使得項鏈所隱喻意義具有了一種形而上的意味。
作為一位徘徊于現(xiàn)實主義與自然主義之間的 19世紀后半葉作家,作為以“不動生色的冷靜”敘述風格著稱的福樓拜的學生,莫泊桑一定知道如何在小說中隱藏自己。“從美學上講,眼淚和笑聲都是贗品”[8],這就意味著,首先作家要保持與文本的距離,作為純粹的講述者,而不要把個人性的觀念強加于文本。但在《項鏈》中,莫泊桑卻不由自主地跳出來發(fā)表了一番評論:“如果她(指瑪?shù)贍柕?沒有丟失那串項鏈,今天又該是什么樣子?誰知道?誰知道?生活夠多么古怪!多么變化不定!只需要那么一點點東西就把您斷送或把你搭救了?!笔鼛孜覀兛梢园堰@段話看作是莫泊桑本人對其所述故事的看法,向我們指出了生活的變幻不定,也暗示后續(xù)情節(jié)的展開——這樣的變幻仍會繼續(xù)。確實,一次舞會、一串項鏈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東西,但當這一切與瑪?shù)贍柕碌摹坝毕嗦?lián)系時,就都具有了決定性意義。因此,當孚來斯結(jié)太太“大方”地答應將項鏈借給她時,瑪?shù)贍柕虏]有發(fā)現(xiàn)這種“大方”背后所隱藏的可能性——項鏈可能是假的。她一見到那串美麗的鉆石項鏈,就被迷住了,“過分強列的欲望使她的心都跳了”。項鏈與成功的欲望、希圖改變自身命運的欲望相聯(lián)系,故對瑪?shù)贍柕露允莾r值連城的,所以當項鏈丟失時,瑪?shù)贍柕乱哺静粫岩伤赡苁羌俚?。在這個意義上說,與其是命運戲弄了她,不如說是她在“自欺”。
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區(qū)分了說謊與自欺。在他看來,說謊意味著一種對事實的超越,其本質(zhì)在于:說謊者完全了解他所掩蓋的真相,他在自身中肯定真情,而在說話時又否認它,并且為了自己否認這個否定[9]。而自欺表面上雖然有說謊的結(jié)構(gòu),但他在本質(zhì)上是真誠的,是一種脆弱的相信。其目的是自身“逃避其所是”。對于瑪?shù)贍柕聛碚f,她所欲求的與其說是一種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上流社會的生活,不如說她追求的是這種生活狀態(tài)異化成的符號。而她本人也正是被這種符號所俘虜了,于是便對一切否定這一符號的可能性都視而不見了,她只愿意相信,這條項鏈作為一個符號會為她帶來它所象征的上流社會的生活。
正如前面我們指出的那樣,面對舞會——所謂的天賜良機,瑪?shù)贍柕伦龀隽俗约旱倪x擇,于是陷入了自欺的境地,她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用 10年的時間來償還因項鏈丟失欠下的巨額債務,也通過這樣的方式瑪?shù)贍柕伦哉J為完成了自我救贖。完成自我救贖后的瑪?shù)贍柕略俅蚊鎸︽趤硭菇Y(jié)太太時充滿自信:“可以跟她說話嗎?當然可以?,F(xiàn)在既已把債務都還清,她要把一切都告訴她。為什么不可以呢?”正如激動的莫泊桑在文本中指出的那樣,生活就是那么古怪,那么變化不定。如果瑪?shù)贍柕聸]有那份自信,換句話說,如果她沒有完成“自我救贖”,她的后半生也許是平靜的,雖然可能要繼續(xù)窮苦的生活。可悲的是,瑪?shù)贍柕伦孕疟澈箅[藏的“自欺”的繼續(xù)——她將 10年的艱苦生活歸罪于孚來斯結(jié)太太:“自從那一次跟你見面后,我過的日子可艱難啦,不知遇見了多少危急窮困……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您……”不正是為了要告訴孚來斯結(jié)太太這一切,瑪?shù)贍柕虏湃ヅc她說話,才最終知道那條項鏈只是縛住她的一個“圈套”嗎?瑪?shù)贍柕?10年辛苦換來的“自我救贖”,其結(jié)果卻是一個更大的諷刺。在這個意義上,莫泊桑是殘忍的,“殘忍,至少在文學中是一種選擇信號”。羅馬尼亞哲學家埃米爾·西奧朗曾這樣寫道,“一個作家愈有天分,就愈巧妙地設法將筆下人物置于走投無路的境地;作家壓榨人物,摧殘人物,并陷其于絕境,迫使其體味冗長乏味的一段痛苦過程的各個片段”[10]。而莫泊桑又何止于此,他讓瑪?shù)贍柕伦杂蛇x擇,讓她最終陷入人生的悖謬之中:選擇機會,機會卻只等同于危險;自我救贖,救贖的結(jié)果卻只是一個天大的諷刺。至此,作家也完成了對人之存在的扣問:人無往不在荒誕之中。加繆在《西西弗的神話》中寫道:“一旦世界失去幻想與光明,人就會覺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成為無所依托的流放者,因為他被剝奪了對失去的家鄉(xiāng)的記憶,而且喪失了對未來世界的希望。這種人與他的生活之間的分離,就像演員與舞臺之間的分離,真正構(gòu)成荒謬感[11]?!奔涌婎H具諾斯替色彩的這一觀點極富洞見,但他將人生的荒誕更多歸因于客觀“世界的非理性的沉默”,卻無法概括瑪?shù)贍柕碌娜松庥觥,數(shù)贍柕孪萑搿叭μ住敝?,與其說是外在的原因造成的,不如說是她“自其所是”的生命狀態(tài)與符號化的外在世界合謀的結(jié)果。
莫泊桑的小說充滿對現(xiàn)實的關照,但他在現(xiàn)實中看到的更多是失望、是痛苦、是無奈。腐朽的政權(quán)、拜金的社會、利欲熏心的人們,這一切都在他的小說(包括《項鏈》)中得到集中的展現(xiàn)。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單純地從“字面意義”來理解他的小說,這并不會影響其小說的批判價值。另一方面,運用隱喻這一修辭手段,莫泊桑將其對現(xiàn)實的關注與形而上的思考巧妙地結(jié)合到了一起:項鏈這一奢侈品的所指既與作家所要書寫的社會現(xiàn)實——人們向往財富,渴望地位,社會陷入一片拜金的狂熱之中——相吻合,也象征著人之存在的荒誕狀態(tài)。小說的“字面真理”與“隱喻真理”進行著完美的互動。也正是這樣的互動,使我們明白,而對如此的世界,個體的人如果試圖逃避這樣的人生圈套,必須最大限度地逃離自欺,使自身“是其所是”,而這需要我們擁有強大的內(nèi)在力量。
注釋:
① 引自莫泊桑小說《項鏈》,見趙少侯編選《法國短篇小說選》,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年。
[1] 柳鳴九.自然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164.
[2] Richards I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94.
[3] M H 艾布拉姆斯.歐美文學術(shù)語辭典[M].朱金鵬,朱荔,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15.
[4] 季廣茂.隱喻理論與文學傳統(tǒng)[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5.
[5] 戴維·E·庫珀.隱喻[M].郭貴春,安軍,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7:167.
[6] 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9.
[7] 米勒.解讀敘事[M].申丹,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51.
[8] 韋恩·布斯.小說修辭學[M].付禮軍,譯.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126.
[9] 薩特.存在與虛無[M].徐宣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7:84.
[10] 蒂姆·帕克斯.殘忍的敘事,荒謬的人物[N].深圳晚報,2009-12-06(A24).
[11] 加繆.西西弗的神話:加繆荒繆與反抗論集[M].杜小真,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