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代宮廷“后弱妃強”的關系格局及其影響探析

2011-04-13 04:13:51程彩霞
關鍵詞:憲宗后妃皇后

程彩霞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學會部,江蘇南京 210009)

【歷史學】

明代宮廷“后弱妃強”的關系格局及其影響探析

程彩霞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學會部,江蘇南京 210009)

本文將明代“后”與“妃”拆分為兩個群體,在界定后妃關系格局及其涉及的“帝—后—妃”結(jié)構(gòu)狀態(tài)的基礎上,剖析了“后弱妃強”的表征、特點以及促成這一格局的主客體因素,進而論述了“后弱妃強”關系格局的形成,對處于統(tǒng)治集團中心地位的皇帝的自身素質(zhì)、后宮環(huán)境與政治文化乃至整個經(jīng)濟社會所發(fā)生的實際影響。

明代宮廷;關系格局;后弱妃強

隨著史學界對明朝政治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有關明代后妃問題的著述日漸增多,但這些成果幾乎都把后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事實上,“后”與“妃”雖同屬皇帝的配偶,但在與皇帝的關系、權(quán)益地位以及對政局的影響等方面卻存在很大差異,有的甚至是天壤之別,明代的“后”與“妃”尤其如此,而且在兩者關系上呈現(xiàn)出與其他朝代迥然不同的特征。因此,本文擬將“后”與“妃”作為兩個群體展開比較分析和研究,剖析她們在明代宮廷中所處的關系格局,以及由此對政局產(chǎn)生的影響,以期豐富和深化對明朝宮廷及政治史的研究。

一、后妃關系格局:解讀明代宮闈文化的獨特視角

本文所指的后妃,是作為皇帝配偶的皇后與妃嬪?;屎蟮臄?shù)量確定、指歸明晰,不會產(chǎn)生歧義;妃嬪卻人數(shù)眾多,身份地位各異,研究中須作必要的取舍,似應以其中身份相對顯赫、影響頗大且列入《明史》傳者為樣本。有明276年中,皇后共計20人,她們是:太祖孝慈馬皇后,惠帝馬皇后,成祖仁孝徐皇后,仁宗誠孝張皇后,宣宗恭讓胡皇后、孝恭孫皇后,英宗孝莊錢皇后,代宗汪廢后、肅孝杭皇后,憲宗吳廢后、孝貞王皇后,孝宗孝康張皇后,武宗孝靜夏皇后,世宗孝潔陳皇后、張廢后、孝烈方皇后,穆宗孝安陳皇后,神宗孝端王皇后,熹宗懿安張皇后,崇禎帝愍周皇后(穆宗孝懿李皇后和光宗恭靖郭皇后系死后追封,未計在內(nèi))。妃嬪在《明史》中列有傳者共23人,分別為:太祖孫貴妃、李淑妃、郭寧妃,成祖王貴妃、權(quán)賢妃,宣宗吳賢妃、郭嬪,英宗周貴妃,憲宗紀淑妃、邵貴妃、萬貴妃,世宗杜康妃,穆宗李貴妃,神宗劉昭妃、王恭妃、鄭貴妃,光宗王才人、劉賢妃、(西)李選侍、(東)李選侍、趙選侍,熹宗張裕妃,思宗田貴妃。上述43人便構(gòu)成下文中展開比較研究的“后”與“妃”兩個群體。

所謂后妃關系格局,是指其相互之間彼此聯(lián)系的,在同一時間與空間內(nèi)形成的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結(jié)構(gòu)狀態(tài)。這一關系格局,并非只涵蓋皇后與妃嬪兩個群體間的單一關系,還包括皇帝對待皇后與妃嬪的不同態(tài)度,和由此導致的“后”與“妃”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在宮廷中的實際地位差異與不同際遇。由于后妃是皇帝的配偶、后宮的主人之一,在帝王生活政治化的封建社會,后妃間的關系格局勢必會對宮廷和政局產(chǎn)生重要影響,并且構(gòu)成明朝宮闈文化及后宮政治的重要內(nèi)容。

要準確且深入地把握后妃關系格局,必須對構(gòu)成這一格局的結(jié)構(gòu)狀態(tài)進一步作具體探究。在組織龐大、人數(shù)眾多的后宮中,不僅交織著皇帝與皇后、皇帝與妃嬪、皇后與妃嬪、妃嬪與妃嬪、后妃與女官、宮女、宦官等諸多關系,并且形成錯綜復雜的結(jié)構(gòu)。透過表層的亂象其實不難看出,皇帝與皇后、皇帝與妃嬪、皇后與妃嬪這三對關系最為重要,且相互作用并決定著這些結(jié)構(gòu)的狀態(tài)。我們不妨用一個平面三角形來描述“帝”、“后”、“妃”之間的結(jié)構(gòu)關系。“帝—后”、“帝—妃”及“后—妃”分別構(gòu)成這個平面三角形的三條邊,“帝”、“后”、“妃”為三個交叉點,其中皇帝這個點是頂點。在這個三角形中,“帝—后”與“帝—妃”邊長的長短與這兩對關系的親疏成反比,就是說,邊長越短表明兩者之間關系越親密,反之則疏遠。如果把后宮當做坐標,把這個三角形置于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當“帝”這個頂點位置固定后,“后”與“妃”這兩個點在坐標中的位置高低和其與“帝”形成的邊長長短成反比:“帝—后”邊如果短于“帝—妃”邊,“后”這個點在坐標中的位置自然高于“妃”,反之則低于“妃”。也就是說,“帝—后”與“帝—妃”邊長長短及“后”與“妃”在坐標中的位置高低,和“帝”跟她們之間的距離長短息息相關?!昂蟆迸c“妃”在坐標中的位置高低則體現(xiàn)了她們在宮中地位的強與弱。

一般而論,“后”與“妃”的關系格局在我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都受制于皇權(quán)制度所規(guī)定的禮制規(guī)范和等級差序,一如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因而后就是后、妃就是妃,后與妃在本質(zhì)上應當是一種明確的主仆關系,因此“帝”、“后”、“妃”關系所構(gòu)成的三角形只能是不等邊三角形,即“帝—后”邊必須短于“帝—妃”邊,“后”在后宮這個坐標中的位置必須比“妃”高。然而由于皇后與妃嬪均系皇帝之配偶,皇帝對她們的態(tài)度尤其是寵辱不同,會直接影響后妃關系及其格局的態(tài)勢,導致這種原本十分明晰的“主仆”關系出現(xiàn)某種程度的模糊、混亂和僭越,直至“驕恣犯分,上下失序”[1],而這正是明代后妃關系格局中十分鮮明的特征?;趯γ鞔髮m相關史料的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明代“帝”、“后”、“妃”關系所構(gòu)成的三角形在大多數(shù)時期都與常態(tài)相反,亦即形成“帝—后”邊長于“帝—妃”邊,“后”的位置明顯低于“妃”,并由此形成了“后弱妃強”的關系格局。這里所言的“后弱”和“妃強”,是相對于這兩個群體在宮廷中的實際地位,較之于宗法制度所確定的關系而言的,即皇后的實際地位比法定的要弱,而妃嬪的實際地位則比法定的要強。筆者以為,對這種主要因“帝”而導致的后妃關系中的特質(zhì)以至形成的“后弱妃強”格局展開剖析,可能是當下研究明朝宮闈文化乃至整個明代社會政治史的不為人所重視的獨特視角。

二、“后弱妃強”:明代后妃關系格局的重要特點及其表征

明代“后弱妃強”的關系格局是逐步演變形成的。在太祖、建文、成祖和仁宗時代,他們的皇后在宮中絕對是后宮之主,尤其是馬皇后、徐皇后崩逝之后,太祖和成祖為了表達他們對皇后的深厚情感及對后位的尊崇,均不再復立皇后。明代皇后地位的弱化肇始于宣宗時期,其標志便是宣德三年(1428)胡皇后被逼讓出后位。此后,除孝宗張皇后外,其他皇后不是無故被廢,就是身處冷宮,或者為求自保,默默忍受妃嬪甚至太監(jiān)的欺凌,后宮之主應有的地位和作為喪失殆盡。與此同時,與這些皇后同時代的妃嬪們卻此起彼伏地以強勢的姿態(tài)活躍于后宮之中,如孫貴妃、周貴妃、萬貴妃、李貴妃、鄭貴妃、(西)李選侍、田貴妃等。她們或爭風吃醋、貪婪斂財,或搶后位、爭國本,決策朝綱,不是皇后勝似皇后,在明朝歷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具體而言,明代宮廷的“后弱妃強”關系格局有如下主要表征:

一是皇帝在態(tài)度上厚妃薄后。明朝十六帝中,除太祖、惠帝、成祖、仁宗、英宗、孝宗外,其余10個皇帝對其皇后很少有夫妻之間起碼的情分與呵護,對妃嬪則往往偏寵和縱容。宣宗對胡皇后“殊不喜,每朝太后必呲后”[2]列傳卷二“十五”。為了將“寵冠后宮”[2]列傳卷二“十五”的孫貴妃扶上皇后之位,不僅破規(guī)授孫貴妃金冊,在封號上加“皇”字,而且冊立不滿3個月的孫氏之子朱祁鎮(zhèn)為皇太子,冊立之急,在明朝實屬空前絕后(史載,朱祁鎮(zhèn)并非孫氏所生,而是孫氏“陰取宮人子為己子”[1])。事實上,孫氏這種偷子行為沒有宣宗的私下默許和配合是不可能成功的。憲宗專寵大自己19歲的萬貴妃,任其胡作非為、禍害后宮。為了萬貴妃,憲宗將當上皇后僅一個月的元后吳氏廢棄,對繼后王氏“終其生不十幸”[2]列傳卷二“二十六”,并 坦 言“皇 后,吾 慢 女 多矣”[2]列傳卷二“二十六”;而當他聽到萬氏死訊時,長嘆道:“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辈痪镁拐娴淖冯S而去。武宗在宮里宮外到處遍撒雨露,夏皇后完全成了擺設,以至于史書上幾乎沒有關于她本人言行以及武宗與她關系如何的記載。世宗對皇后則是冷酷無情,第一任皇后陳氏僅因吃醋生氣,就被他大怒嚇至流產(chǎn)身亡;在廢掉第二任皇后張氏后,世宗竟為了寵幸的曹妃,任由第三任皇后方氏葬身于宮中大火,而方氏曾在宮婢之變中救世宗于危難。穆宗寵幸李貴妃,讓其陪侍左右,卻令陳皇后離開坤寧宮,之后對陳氏幾乎不聞不問,以至于有大臣實在看不下去,上疏為陳皇后鳴不平。神宗對皇后王氏也是十分冷淡,“后無寵”[2]列傳卷二“四十七”,“中宮不復得以時奉晏閑”、“京師盛傳中宮久病,侍衛(wèi)不過數(shù)人,其膳修服御俱為主上裁減大半”[3]卷3《今上篤厚中宮》,以至當萬歷四十三年(1615)神宗為了梃擊案一事找王皇后時,王皇后十分詫異地問:“皇帝因何來見老婦?”而其對鄭貴妃則是百般寵愛,“幾于憲宗之于萬貴妃矣”[3]卷3《今上家法》,不僅讓其長期日侍左右、和鄭氏在密室盟誓立愛,并且為了立鄭氏之子福王為太子,不惜與群臣爭斗十幾年,死前還遺命封鄭貴妃為皇后,讓其祔葬。

二是在后與妃的關系上妃膺于后。面對皇帝厚妃薄后的態(tài)度,皇后為了保全自己,在與妃嬪的相處中,不得不對妃嬪步步退讓、一忍再忍,妃嬪則恃寵而驕、步步緊逼。宣宗時,孫貴妃為了搶胡氏后位,竟然偷宮人之子占為己有。而胡后當時年齡尚輕已誕育公主且有生子希望,但面對孫氏這一有預謀的強勢出擊,只能選擇退讓。孫氏登上后位后,對胡氏更是少有好臉色,不止一次訓斥胡氏。正統(tǒng)七年(1442)胡氏病逝,以嬪御之禮葬在金山,這種安排顯然與時為太后的孫氏有關。英宗周貴妃仗著自己是太子生母,屢屢對錢皇后無禮,以至連英宗都看不下去,斥之曰:“有子驕人耶?”英宗賓天后,周貴妃不僅百般阻撓錢后獲得“太后”徽號,而且堅決不讓憲宗遵從其父英宗要錢皇后祔葬的遺命。憲宗萬貴妃根本不把王皇后放在眼里,“嘗游西苑,妃車先后行;歲時朝見,不執(zhí)妃禮。昭德宮醞釀,每加于中宮”[4],王皇后則“處之淡如”[5],“能委曲下之,故得安于位”[3]卷3《憲宗廢后》。神宗鄭貴妃“顓寵”,在不斷挑釁王皇后的同時,還曾指使內(nèi)侍姜嚴山用“厭勝術(shù)”來詛咒王皇后,意圖取而代之。而王皇后不與鄭貴妃計較,“事孝定太后得其歡心”,方得以保住后位。思宗田貴妃曾唆使宮女欺負周皇后之子定王,對周后行使后權(quán)裁抑自己的驕縱多有怨恨,曾為此向思宗哭泣,挑起思宗與周后的矛盾,導致思宗有一次為了田氏竟將周皇后推倒在地,揚長而去。

三是皇后際遇凄涼命運多舛。明朝皇后的弱勢不僅表現(xiàn)在她們備受皇帝的冷落和妃嬪的挑釁欺負,還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無故被廢位。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皇后被廢并不鮮見,但明朝皇后被廢則有“次數(shù)多”和“很隨意”兩大特點。宣德三年(1428)三月,胡皇后被逼自己上表辭去后位,退居長安宮,號靜慈仙師。宣宗后來在談及廢后之事時,以當時年輕為由為自己開脫。景泰三年(1452),皇后汪氏因反對代宗易儲失去后位。成化元年(1465),憲宗皇后吳氏因為萬貴妃恃寵無禮,摘其不法加杖,結(jié)果被廢,成為歷史上唯一的“一月皇后”。嘉靖十三年(1534)正月,世宗第二任皇后張氏由于為張?zhí)笄笄槊胺甘雷诒粡U。短短百年間明代便有四位皇后后冠不保。對此,明人沈德符感嘆道:(皇后被廢)“皆一時微眚,遂干天怒,真不幸也!”[3]卷3《廢后加禮》二是因膝下少子處境維艱。明朝的20位皇后中確定無疑生有皇子的只有惠帝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張皇后、代宗杭皇后和思宗周皇后。明朝諸多皇后沒有生育皇子與其長期被皇帝冷落、甚少承幸不無關系。在信奉“無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社會,皇后肩負誕育皇位繼承人的重任,一旦不能生子,地位之危艱可想而知。英宗錢皇后因為無子,死后在諸多大臣數(shù)年的抗爭之下,才得以和憲宗生母周貴妃一起與英宗同葬。代宗汪皇后不僅被廢,而且在代宗駕崩后差點被英宗殉葬。憲宗王皇后、神宗王皇后因為沒有生育皇子,不得不默默忍受皇帝的冷漠無情和妃嬪的仗勢欺凌,在冷宮中度過寂寥凄涼的一生?!安挥幎?,玉階埋月井迷煙?!醴孔孕艧o人到,間放貓兒自在眠”[6],便是明朝諸多皇后凄涼人生的真實寫照。

三、對導致“后弱妃強”現(xiàn)象的主客體因素分析

依據(jù)封建禮法之規(guī),皇后在內(nèi)宮中地位最為尊貴,“后正位宮闈同體天王”[7],地位僅次于皇帝,凌駕于任何妃嬪之上?;屎笈c妃嬪之間既是妻妾關系,也是君臣關系,在等級和禮儀上有著嚴格的區(qū)別,不可逾越。明朝宮廷之所以出現(xiàn)混亂甚至倒置,形成后弱妃強的關系格局,原因錯綜復雜,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明朝后妃管理制度所致。后妃自進宮之日起,其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便受到后妃制度的管理、約束和調(diào)控。與其他朝代相比,明朝后妃管理制度的核心是防范后妃及外戚干政,制度內(nèi)容注重管制、忽視權(quán)利待遇保障,由此埋下了形成后弱妃強關系格局的根基。首先,“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皇后之尊,止得治宮中嬪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發(fā)事不得預焉”[8]32?;屎蟛粌H不能參與任何朝政,而且權(quán)利僅限于管理嬪婦。但因其對皇帝的言行舉止既無權(quán)規(guī)勸、進諫,更無力影響、約束,一旦皇帝排斥皇后以及妃嬪恃寵不服皇后的管教,皇后的權(quán)利便自然弱化甚至被變相剝奪。其次,“天子及親王后妃宮嬪等,必慎選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進,恐其食緣為奸,不利于國也”[8]32。有明一代,除成祖徐皇后外,后妃“率由儒族單門入儷宸極”,致使外戚社會地位低下,難以形成政治勢力。后妃出身寒微,進宮前自然無法結(jié)交朝廷任何政治勢力,進宮后被嚴禁與宮外人員往來,加之外戚孱弱,后妃在后宮孤立無援,唯一可依靠的只有皇帝,遂使后妃的榮辱、廢立、生死完全被皇帝所掌控,愛升則天下不足容其高,歡墜則九服無所逃其命。

(二)明朝皇帝放縱自我所致。明朝十六帝大多個性鮮明、叛逆性強,往往不顧皇帝身份要求,突破封建宗法與禮制對皇帝的規(guī)范和期待,高揚自我,這一點在其與后妃關系的處理上,體現(xiàn)得尤為充分。首先是為了宣泄對后妃的寵愛或厭惡之情,皇帝可以不惜破禮制之規(guī)改變妃嬪與皇后的地位差距。宣德元年(1426)五月,宣宗破“皇后金寶金冊,貴妃以下,有冊無寶”之禮制規(guī)定,授金寶給孫貴妃,“貴妃有寶自此始,直逼皇后矣”[9]。宣宗還給孫貴妃封號加“皇”字,從此,“皇字專屬于貴妃矣”[3]卷3《封妃異典》。嘉靖七年(1528) 十月,世宗皇后陳氏崩,世宗不僅大大減殺其葬儀規(guī)格,而且擬將陳皇后葬到妃嬪塋域所在金山口,在大臣們一番據(jù)理力爭后,陳后才得以葬在位于天壽山皇陵區(qū)邊緣的祔兒峪,而按照規(guī)定,皇后是必須和皇帝同葬的。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世宗先后有7位妃子死后被葬在了天壽山皇陵陵區(qū)之內(nèi)。憲宗萬貴妃、神宗鄭貴妃、思宗田貴妃等,不僅葬在了皇陵區(qū)內(nèi),有專門陵墓,而且地下建筑十分講究。其次是中后期以后,皇帝的主要精力和關注點從政務轉(zhuǎn)向個人享受,終日隱居深宮,縱情聲色,且不斷插手后宮之事。這種逆轉(zhuǎn)從根本上改變了皇帝與皇后的權(quán)力分配體系,致使皇后原本就已式微的權(quán)利更加弱化了①。再次是皇帝們將太祖“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恩寵或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1]之祖訓拋之腦后,在對待后妃的態(tài)度上,往往不顧妻妾之分、嫡庶之別和等級差序,完全視自己的喜好去愛去厭去恨,以至頻頻出現(xiàn)對皇后薄情寡義卻對妃嬪專情、癡情的極端現(xiàn)象。

(三)后妃個性素質(zhì)差異所致。明代后妃盡管都選自民間良家,但角色不同導致對皇后與妃嬪在個性素質(zhì)上的要求不同?;屎笕诉x偏重考察彰顯“母儀天下”之“德行”,如明人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所說,“必得賢淑為配”,對美貌則不十分看重。而對妃嬪則重外表不重德行。根據(jù)這樣的標準選出的皇后與妃嬪便自然呈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特征和才藝素質(zhì)。宣宗胡皇后賢良、“善病”,孫貴妃“幼有美色”;英宗錢后“孝謹無妒忌”,代宗汪后“有賢德”[1];憲宗王皇后“無所妒忌”[1],萬貴妃“專寵而妒”、“譎智善諂”[2]列傳卷二“二十六”,邵妃“知書,有容色”;世宗方皇后“端慎不怠”;穆宗陳皇后“貞靜慈儉……稟禮守度”[2]列傳卷二“四十五”、李貴妃善寫飛白大字;神宗王皇后“性端謹……光宮在東宮,危疑者數(shù)矣,調(diào)護備至”[5],鄭貴妃機警、知書、善揣摩人心理;思宗周皇后“性嚴慎”,田貴妃“生而纖妍,多才藝”[5]。從上面后與妃的個性與素質(zhì)對比中不難看出,皇后大都忠厚老實、寬容隱忍、安分守己,能自覺遵守后宮戒規(guī),以維護后宮秩序為重,但失之呆板、少有美貌,缺乏情趣和魅力,難以得到皇帝的歡心,且缺乏抗爭精神,逆來順受;而妃嬪們大多貌美如花、多才多藝、才情恣意,不甘人后且充滿生機活力,不僅與皇帝們的張揚個性十分契合,而且能極大滿足皇帝們耽于享樂的精神需求。于是,皇帝與皇后的距離越來越遠,與妃嬪的距離則越來越近。如此,后弱妃強的關系格局也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四、“后弱妃強”對宮廷政治乃至明代社會的實際影響

在封建社會的歷朝歷代,治家、治內(nèi)宮堪稱治天下的縮影,后妃作為皇帝的妻妾,與皇權(quán)和政治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因此,明朝宮廷后弱妃強的關系格局必然會對明朝宮廷政治和政局產(chǎn)生重要影響,并進而影響到明朝社會的發(fā)展,其突出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儲君生存環(huán)境惡劣,問題皇帝頻現(xiàn)。明朝十六帝中,除仁宗外,儲君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均與宮廷內(nèi)部后弱妃強的關系格局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尤其是后弱妃強現(xiàn)象最嚴重的憲宗朝和神宗朝,儲君孝宗及光宗、熹宗在繼位前一直生活在孤獨、苦悶、壓抑和恐懼中便是有力例證。孝宗的生母紀氏為憲宗宮女,偶然被憲宗臨幸懷孕,生產(chǎn)前便遭萬貴妃毒手差點令孝宗胎死母腹。孝宗出生后在廢后吳氏、太后周氏及太監(jiān)張敏等偷偷保護和養(yǎng)育下,長到6歲才被憲宗獲知并立為儲君,紀氏和太監(jiān)張敏不久就先后死于非命。此后在萬貴妃的煽動下,孝宗太子之位又多次面臨被廢的危險,直到萬貴妃死掉,其生存危機才被解除,其太子之位也最終得以穩(wěn)固。光宗和孝宗一樣,也是其父偶幸宮女所生。由于神宗專寵?quán)嵸F妃,鄭氏又在光宗不到4歲時生下皇三子,于是光宗從幼年開始,便陷入了大臣與神宗“爭國本”的拉鋸戰(zhàn)中,“危疑者數(shù)矣”。盡管王皇后對他調(diào)護備至,但備受神宗冷落的王皇后,對光宗的愛護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光宗在缺衣少食、與生母隔絕、飽受宮人、太監(jiān)白眼的環(huán)境中長到13歲,才在廷臣的力爭下出閣讀書,在讀書時還屢屢被太監(jiān)刁難,到19歲總算被立為太子,之后圍繞光宗,宮中又先后發(fā)生王日乾告變案和梃擊案,致使光宗數(shù)次陷入人身安全的危難中。孝宗和光宗成長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磨難,對他們的人格、行為方式等影響至深。在極度缺乏父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孝宗,對其獨子武宗極度溺愛和放縱,武宗日后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荒唐君主與此不無關系。萬貴妃的暴行及廢后吳氏等人的悲慘際遇,使得孝宗成為歷史上唯一只有皇后沒有妃嬪的皇帝,最終致使明朝在武宗死后首次由藩王繼承皇位,從而埋下了“大禮儀之爭”等一系列影響明朝政局發(fā)展之事件的禍根。光宗在其子熹宗成長過程中不僅對其漠不關心、任由自生自滅,且在繼位后以各種借口推脫朝臣請立太子和令其出閣讀書的請求,遂使熹宗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文盲皇帝和木匠皇帝。需要指出的是,明朝這些儲君因其自身生存環(huán)境惡劣導致心理畸形和人格扭曲,成年后特別是登上皇位后,又成為其子嗣苦難或荒唐人生的元兇,如此往復、惡性循環(huán),于是問題皇帝頻頻出現(xiàn),“前赴后繼”地將明朝的江山葬送。

二是后宮內(nèi)亂不斷,政局風雨飄搖。從《明史》后妃傳中,我們不難得出明朝多賢后無惡后的結(jié)論。且不說太祖馬皇后、成祖徐皇后和仁宗張皇后以賢名著稱,宣宗胡皇后、英宗錢皇后、代宗汪皇后、憲宗王皇后、孝宗張皇后、穆宗陳皇后、熹宗張皇后等也都不乏賢良之舉。只可惜,正如前文所述,后弱妃強的關系格局導致明朝中后期的皇后除孝宗張皇后外,沒有一個能夠正常行使后權(quán),統(tǒng)攝六宮,有效規(guī)勸皇帝,遏止妃嬪惡行,以致大明后宮亂象環(huán)生,冤案、慘案、奇案接二連三出現(xiàn)。憲宗朝,在萬貴妃的迫害下,吳皇后被廢、懷孕的妃嬪們一個接一個地流產(chǎn)、孝宗生母自殺、太監(jiān)張敏也自殺,孝宗則朝不保夕,危如卵翼劍下偷生。到了神宗朝,更是內(nèi)案都從內(nèi)嬖生:先是“外廷疑妃有立己子謀,群臣爭言立儲,章奏累數(shù)千百,皆指斥宮闈,攻擊執(zhí)政。帝概置不聞。由是門戶之禍大起”[5],史稱“爭國本”案。這場長達15年的公案,不僅將后宮拖入混亂,神宗與大臣長期對立,進而還導致外廷派系之間爭斗不休、混戰(zhàn)不止。接著發(fā)生張差手持木棒欲殺太子光宗的“梃擊案”,為了澄清鄭貴妃嫌疑,神宗不得不帶著鄭氏去找多年不見的王皇后出面調(diào)停,此案最后查實為鄭貴妃宮中宦官龐保、劉成一手策劃、操辦。朝臣們紛紛指出,鄭貴妃是此案的主使,要求嚴懲當事人,逼得神宗破天荒地與太子、太孫一起來到慈寧宮,接見內(nèi)閣大學士方從哲、吳道南及文武大臣,并在朝臣面前作了一番父子情深的表演,爾后宣布處死張差、龐保、劉成等人,總算平息了因梃擊案掀起的軒然大波。到熹宗繼位前夕,光宗寵妃(西)李選侍為了挾新天子以統(tǒng)馭后宮,強占乾清宮并將熹宗扣在宮中不放其出宮繼位,為此大臣左光斗、楊漣等人與(西)李選侍等一伙發(fā)生了激烈的斗爭,史稱“移宮案”。明朝“三大案”嚴重干擾了皇位的正常繼承,再次激化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使明朝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中?!睹魇贰れ渥诒炯o》在分析明朝滅亡原因時指出:“明自世宗而后,綱紀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廢壞極矣。雖有剛明英武之君,已難復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p>

三是國庫民財屢遭掠奪,經(jīng)濟受到?jīng)_擊。萬貴妃和鄭貴妃等人在禍亂后宮的同時,還利用皇帝的專寵貪婪斂財。面對憲宗源源不斷地賜予金銀財物和奇珍異寶,萬貴妃依然欲壑難填,將魔爪伸出宮外伸向國庫。深知萬氏心意的大臣汪直、梁芳、韋興及太監(jiān)錢能、覃勤等人“皆假貢獻,苛斂民財,傾竭府庫,以結(jié)貴妃歡。奇技淫巧,禱祠宮觀糜費無算”[5],致使原本貧困的萬氏家族成了田連州郡、居室奢華的富戶。鄭貴妃對金銀財寶等錢物同樣貪得無厭,她拖著不肯讓其子福王到洛陽就藩,以此向朝廷獅子大開口,先要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被籍沒的財產(chǎn)及四川鹽稅、茶稅;再要淮鹽三百引讓福王在洛陽開店賣鹽及壟斷洛陽的賣鹽權(quán);復又要莊田四萬頃,在大臣葉向高等人的據(jù)理力爭下才減到兩萬頃,河南等地不足,就以山東、湖廣等省的良田補充,而且這些良田征稅是其他諸侯王的三倍。與此同時,她還不斷將陳奉、馬堂、梁永等礦監(jiān)稅從各地搜刮掠奪來的錢財裝入囊中并大肆揮霍。據(jù)載,僅供鄭貴妃和其他嬪妃使用的胭脂費,每年就支用白銀四十萬兩,竟占到萬歷初年全國田賦收入每年四百萬兩的十之其一!可以說,萬歷年間國家財力的日益枯竭與鄭貴妃的瘋狂掠奪不無干系。

誠然,影響明代宮廷政治乃至整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因素諸多且相互交織、紛繁復雜。尤其是在明中晚期之后,宦官當權(quán)、特務橫行,朝野上下風聲鶴唳、人人自危,這些顯然都是明朝各個時期最高統(tǒng)治者出于維護和穩(wěn)固其統(tǒng)治目的的制度設計,但最終卻不依其主觀意愿地反轉(zhuǎn)為危及皇權(quán)的異化力量,結(jié)出了始作俑者意想不到的惡果,成為撼動明朝統(tǒng)治最重要的社會基礎和內(nèi)在根由。與此異曲同工的是,明代宮闈政治文化中涉及“帝—后—妃”三個群體的后妃關系格局,也是由皇帝的個人意志、情感和態(tài)度為發(fā)端,導演成一幕幕后弱妃強的活劇。委實說,明代后妃干預朝政的現(xiàn)象并非顯見,即便是處于相對強勢的妃嬪群體,也未在這方面留下突出的歷史印跡。然而后弱妃強關系格局的形成,對處于統(tǒng)治集團中心地位的皇帝的自身素質(zhì)、后宮環(huán)境以至政局的負面影響,卻是不容小覷、不可忽視的。

注 釋:

① 參見趙秀麗:《明代皇后生存狀態(tài)與后權(quán)的式微》,載《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第3期。

[1]張廷玉,等.明史:卷一一四列傳第一“后妃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查繼佐.罪惟錄[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3]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毛奇齡.勝朝彤史拾遺記:卷3[M]//香艷叢書(四集).上海:上海書店,1991.

[5]張廷玉,等.明史:卷一一四列傳第一“后妃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王世貞.弘治、正德、西城宮詞四十四首[M]//朱權(quán).明宮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7]范曄.后漢書:卷10上“皇后紀序”[M].北京:中華書局,1965.

[8]余紀登.典故紀聞: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1.

[9]顧宗泰.勝國宮闈詩四十五首[M]//朱權(quán).明宮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K248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007-8444(2011)06-0729-06

2011-08-23

程彩霞(1965-),女,江西樂平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明史研究。

責任編輯:仇海燕

猜你喜歡
憲宗后妃皇后
唐憲宗與元和中興
唐憲宗與元和中興
領導文萃(2022年24期)2023-01-02 08:23:45
宮闈時尚
卷宗(2020年16期)2020-08-10 18:30:44
從《太常因革禮·廟議》后妃袝廟問題看北宋的禮制運行
宋代后妃形象初探
歡樂元宵節(jié)——《憲宗元宵行樂圖卷》
遇皇后
奇妙博物館(2018年7期)2018-08-07 08:08:34
為什么皇后鎮(zhèn)被稱為“冒險之都”?
被放逐的皇后
學生天地(2016年13期)2016-05-17 05:45:34
一個皇帝一個妻?
资溪县| 大冶市| 凤庆县| 博白县| 青田县| 临夏市| 宜昌市| 滦平县| 讷河市| 高清| 五大连池市| 青铜峡市| 绍兴县| 保山市| 广西| 思茅市| 岑巩县| 龙里县| 雷州市| 兴宁市| 洛阳市| 南康市| 兴安盟| 沾益县| 新建县| 且末县| 唐河县| 肃北| 宁阳县| 桦甸市| 宁明县| 阿瓦提县| 吉安市| 博罗县| 昌都县| 沭阳县| 于都县| 汝阳县| 乡宁县| 道孚县| 阳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