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生,周 靜,劉學義,朱大成,高建偉
腰椎峽部崩裂可導致近端椎體前移,峽部斷裂縫隙處纖維軟骨增生,繼發(fā)出現腰椎管狹窄,引出一系列腰部及雙下肢神經癥狀。經過多年的治療經驗及相應器械的發(fā)展,采用SRS復位椎間融合已為一種首選治療方法,且療效確切。但對于復位后椎體間采用cage融合還是傳統(tǒng)的椎體間植骨融合,意見不一。前者手術成本大,短期內支撐作用強大,力學優(yōu)點明顯。但對于治療該病最終目的來說,是為了使滑脫椎體間有骨性融合,且具有堅強的支撐作用,并在保障療效的基礎上降低成本,故筆者認為后一種方法值得推薦。下面將筆者所在醫(yī)院2003-03~2005-10采用cage融合和植骨融合兩種方法治療的42例患者分別從臨床療效及影像學方面進行對比研究。
1.1 一般資料 有完整隨訪資料的42例腰椎峽部不連的Ⅰ~Ⅲ度滑脫分為A、B兩組。A組22例中,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齡41.5歲;其中Ⅰ度滑脫15例,Ⅱ度5例,Ⅲ度2例;B組20例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42.6歲;其中Ⅰ度16例,Ⅱ度3例,Ⅲ度1例。所有患者都有腰痛、間歇性跛行、根性痛及神經支配區(qū)皮膚感覺減退;病史長及滑脫重者伴雙下肢肌力減退;所有患者術前影像學包括腰椎正側位,雙斜位及動力位X線片,腰段MRI掃描排除腰椎管內占位等腰部其它疾患。
1.2 手術方法 手術在全麻下行后正中切口,術中C形臂定位,兩組患者均使用SRS復位固定系統(tǒng)。術中定位明確后,先將游離椎板去除,露出滑脫前移的關節(jié)突,將椎弓根釘系統(tǒng)置入后,游離出受損的神經根,將其行經途中增生的肉芽瘢痕組織消除,避免復位后壓迫神經,將SRS鎖定復位,C臂透視復位滿意后,稍加撐開,去除椎間盤及間隙上下面椎體的軟骨板,A組采用cage植入支撐,B組采用咬下的椎板骨或取下的髂后上棘的骨質,植入滑脫間隙內,注意植骨前要徹底清除終板至松質骨出血,以保障植骨融合率。術后常規(guī)臥床2~3個月后帶支具下地站立。
1.3 臨床療效評價 以ODI對術前、術后腰腿痛,神經癥狀及活動能力進行客觀評價,<20分為優(yōu),20~40 分為良,41~60 分為可,>60 分為差[1]。
1.4 放射學評價 術前、術后X線片,術后3個月X線片,主要是了解術后復位情況及植骨融合情況,若椎間隙有連續(xù)性骨痂出現或骨橋形成者為堅強融合,若植入吸收,無骨小梁存在,或植入cage塌陷,或有滑脫復發(fā)且斷釘者,為融合失敗。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兩組間顯著性分析分別采用卡方檢驗、t檢驗。
兩組患者隨訪時間為6~34個月,平均為18個月。 臨床效果:A組術后ODI評分為 (38.79±20.58)分,B 組(40.75±21.62)分,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依據ODI評分標準,分優(yōu)良可差四種,見表1。
表1 兩種椎間融合方法術后結果
兩種方法對滑脫的即刻復位及長期復位效果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滑脫復位評分(±s)
表2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滑脫復位評分(±s)
組別 n 術前 術后1周內 術后6~34個月A 組 22 31.2±11.5 12.5±5.7 22.3±8.3 B 組 20 30.7±12.1 11.5±6.1 19.7±7.9
兩種植骨融合相比較,植骨愈合有顯著性差異(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植骨愈合情況
兩種融合方法并發(fā)癥:A組22例患者中,有4例未融合,其中2例為斷裂,2例出現cage塌陷、下沉,而B組2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取得骨性融合,有1例斷裂,但滑脫未復發(fā),也獲得良好骨性融合。所有42例患者術后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減輕,未發(fā)現神經損傷;A組中有1例老年骨質疏松患者術后仍有腰腿痛情況,效果差,且為植骨未融合斷釘者,考慮為腰椎不穩(wěn)引發(fā)。
腰椎弓根峽部崩裂伴腰椎滑脫,是目前導致腰腿痛癥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病變椎體的前移,導致相應神經根受牽拉,椎管間隙狹窄,而出現癥狀,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因其特殊的病理變化,故手術為治療該病的唯一方法,其手術目標是恢復腰椎的解剖結構,解除神經壓迫,最終穩(wěn)定脊柱,解除癥狀。手術原則為椎管減壓、復位固定、植骨融合。近年來對于滑脫是否需要復位雖存有爭議,但經過長期治療經驗總結,絕大部分學者認為,只有進行解剖復位才能解除椎管狹窄,重要的是恢復脊柱的正常序列和其基本的生理功能。同時,只有復位后行椎體間融合其相對接融面才能達到最大,融合范圍及強度達到最大。近年來,應用于該病的醫(yī)療器械獲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改進型的SRS滑脫復位系統(tǒng),應用簡便,復位力度強大,固定牢固,使得滑脫復位變的越來越理想。但因患者具體的特殊情況,對于骨質疏松或伴椎體破壞而影響提拉釘強度的患者,也不要過分理想化的強求復位,以免牽傷神經或提拉釘松動而影響其整體效果。對于減壓的程度和范圍,由于滑脫的腰椎周圍,局部增生的纖維組織及骨性組織的機械壓迫和化學作用,是導致神經癥狀的原因之一。一般骨性壓迫手術減壓已得到大家重視,但對于纖維增生組織的壓迫還認識不夠,術中必須沿神經行徑進行徹底清除纖維瘢痕組織,使神經根徹底解放;同時椎間盤組織已嚴重退變,也應徹底清除減壓,為下一步椎間植骨融合打下基礎。
對于椎弓根崩裂進行減壓松解、SRS復位固定的治療,是幾乎所有作者都采取的方法。但對于采用何種植骨融合方法,都有不同的觀點。大體上有兩種方式:一是單純的后外側即橫突間植骨融合法,二是椎體間植骨方法。生物力學研究表明,椎弓根固定系統(tǒng)與椎體間植骨融合結合使用能獲得最大的穩(wěn)定性,該結構從負重軸心上進行固定,有效地起到椎體間支撐作用,明顯地減少椎體前移,有效地減少椎弓根固定器械的斷裂[1]。因此椎體間植骨融合是峽部裂腰椎滑脫手術效果的關鍵。生物力學同時表明:人體重力線通過椎體前方,肌肉拉力通向后方,80%的負荷通過椎間盤,故術后椎體間能否達到骨性融合是判斷預后的關鍵。
所謂的椎間植骨融合,細分有以下兩種:一是椎間cage植入,二是單純植入大量自體骨。椎間融合器(cage)是利用界面固定原理置入椎間隙,可抗滑移,增加椎間隙及椎間孔高度,有利于神經壓迫的改善,同時置入椎間隙后產生的牽開力可使椎間前后韌帶處于張力狀態(tài),即所謂 “撐開-壓縮張力帶”效應,后者可提供術后即可穩(wěn)定性[2],但cage單獨應用也可出現較高的并發(fā)癥[3],主要是神經及硬膜損傷,融合器位置不當,融合器后移、下沉和融合效果差等問題。同時由于后柱結構切除(尤其是后關節(jié)突的切除),都可使融合器-骨界面松動,據報道其發(fā)生率為2.5%[3],此外由于其與骨質的彈性橫置相差可大,會造成終板切割、下陷,喪失椎間隙高度,使復位椎體不能有效融合,達不到長期療效的維持,本文A組患者中就多次發(fā)生此現象。
為減少并發(fā)癥的出現,筆者選擇B組即椎體間植骨融合方法。在復位后,徹底清除椎間軟骨板及椎間盤,并將椎體面皮質骨刮到滲血,將減壓去除的骨質或取自髂骨的骨質,緊密植入椎間,然后將SRS放松后縱向擠壓,防止植入骨松動,使病變椎體間有充足骨填塞。既保持了椎體間即刻支撐作用,同時增加了椎體骨接觸面,其彈性橫置一致,增加了植骨融合率,比cage植入有更大的植骨量。本文B組20例患者采用該方法,全部獲得了骨性融合,鞏固了長期療效,降低了SRS釘的負荷,未有斷釘的現象出現,更好地維持了椎間隙及椎間孔的高度,極大地降低了并發(fā)癥的出現。
經過A、B兩種融合方法治療的長期隨訪,通過術后短期、長期療效評價和X線檢查變化,可以看出,B種方法可有效降低A種方法的長期并發(fā)癥,盡管通過檢驗,其療效無明顯差異,但可以從理論上推測,椎骨融合差及cage下陷引發(fā)的椎間隙及椎間孔變窄,必然會帶來遲發(fā)癥狀,增加二次手術可能性。出現這種結果,可能是與筆者病例選擇少和隨訪時間短有一定關系。因此,從長期療效著眼,采用SRS復位內固定加椎體間植骨融合將優(yōu)于椎體間cage融合方法。
[1]Crawford NR,CagliS,Sonntag VHK,et al.Biomechanics of grade I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Part I:In vivo model[J].J Neurosurg(spina1),2001,94(1):95.
[2]Cali S,Crawford NR,Sonntag VHK,et al.Biomechanics of grade I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Part I:treatment with treaded interverterbral cage/dowels and pedicle Screws[J].J Neurowg(spine 1),2001,94(1):51.
[3]Goh JC,Wong HK.Influence of PLIF cage size on lumbar spine stability[J].Spine,2000,25(1):35.
[4]陳 亮,唐天駟,楊慧林,等.后路BAK椎間融合器治療腰椎滑脫癥的并發(fā)癥分析[J]. 中華骨科雜志,2002,22(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