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硯馨 (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試論肖邦降b小調奏鳴曲的演奏
石硯馨 (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本文從創(chuàng)作背景、歷史評價和藝術特點及演奏兩個方面來分別闡述。首先對肖邦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特征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把握好作品的結構以及四個樂章的聯(lián)系,再對樂曲中的每一個樂句和演奏的方法和樂句之間的聯(lián)系要做深入的思考,從而正確地演奏與闡釋音樂。
肖邦;悲壯;動機;性格
降b小調奏鳴曲鋼琴奏鳴曲的葬禮進行曲作于1837年,整部作品作于1839年,是在喬治·桑的故鄉(xiāng)諾安完成的。在這里肖邦的身心獲得了很好的休養(yǎng),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創(chuàng)作于這個時期。如:前奏曲、敘事曲、波羅乃茲舞曲等作品。降b小調奏鳴曲在當時卻被被認為是革新的,反常規(guī)的作品。甚至肖邦的崇拜者羅伯特·舒曼也認為這首奏鳴曲是神秘莫測的,好像臉帶嘲弄的笑容的獅身人首像,A.索洛普磋夫卻認為這首奏鳴曲依然是以古典傳統(tǒng)為依據的。比如肖邦仍然采取了四樂章套曲的形式,在第一樂章中完全保持了快板奏鳴曲式的結構等。他認為所有的評論者一致的觀點是此曲是一部標題性的作品,是一個宏偉、悲壯的構思,其中個人的悲痛和同情人民苦難的崇高思想交織在一起。
第一樂章是快扳樂章,前四小節(jié)的引子是莊板(grave)用八度奏出了深沉、悲壯的音調,不協(xié)和音程的進行揭示了樂曲的悲劇性。主部第一主題是被休止符打斷的四分音符短句構成的動機具有激動、不安的特點,觸鍵要均勻、靈活、清晰,開始時應該用較弱的力度演奏,隨后逐漸增加力度與緊張度。17-20小節(jié)的強烈的力度對比需要有很好的鍵盤控制能力,之后主題逐步發(fā)展推進到第一主題的高潮。第二主題抒情優(yōu)美的音樂性格則與第一主題形成較大的對比。57小節(jié)強的標記以及左手的流動的音型逐漸發(fā)展形成了這段樂曲的高潮.此處演奏時要彈出明亮,飽滿的音色。從81小節(jié)開始有力的三個和弦為一組的音型回到了第一主題的性格,但是比主題性格要寬廣、明朗。展開部中首部的各種音樂材料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105小節(jié)第一主題在左手聲部低聲地呈示,第二主題似乎處于有利地位,但是隨后兩個主題進行激烈的斗爭,試圖融合在一起,雷吉娜·斯門江卡稱這是水與火的交融。138-154小節(jié)是該樂章最難演奏的段落.主題動機不尋常的性格,很強的力度,以及左手鋪的很寬的和弦,演奏時需要有高超的技巧。再現部中雖然沒有第一主題,但是尾聲中利用第一主題動機把第一樂章的力度提高到特強,這樣的處理是作曲家的獨具匠心,尾聲中巨大的能量也要延續(xù)到下一樂章。
第二樂章是諧謔曲。第一主題動機延續(xù)了第一樂章結尾音樂的性格,開頭幾小節(jié)左手的半音級進不能忽視,音樂中較多的和弦連續(xù)進行形成的緊密節(jié)奏要求演奏者精確的踏板運用。從第10小節(jié)開始的上行跳躍的旋律之后,自然的下行進行引出了主題,緊接著的連續(xù)級進是較難演奏的,能讓人想到李斯特的鬼火練習曲,從51小節(jié)開始主題動機與雙手大跳交替進行,音樂變得活潑起來,73-76小節(jié)被稱為死亡之跳的雙手同時跳躍需要有很好的技術,可以借助踏板獲得輝煌、雄壯的特點。中段的抒情優(yōu)美的旋律是肖邦最美的音樂之一,與首尾兩段形成鮮明的對比,中音聲部的短小的旋律線要充分的表現出來,從146小節(jié)起左手下行級進要用肖邦優(yōu)美的連奏技術,指觸的微妙的變化來表現,自由速度的運用也有助于音樂的浪漫主義刻畫。通過節(jié)奏上細小的伸縮,力度的對比,音色的明暗變化來將旋律線條細膩的情感化為具體的因素。再現段的音樂在保持了主題的性格同時作了一些變化,這是肖邦常用的手法,然而中段抒情的主題代替主題材料來結束暗示對追求光明的愿望破滅了,也揭示了下一樂章的性格。
第三樂章是葬禮進行曲,把它加入到奏鳴曲中是遵從了貝多芬的傳統(tǒng),葬禮進行曲是全曲的重心,也是前兩樂章發(fā)展的最終目標,這段音樂的情緒是悲傷、靜默的,伴奏織體讓人聯(lián)想到美妙的鐘聲。音樂很容易讓人想到一支送葬的隊伍緩緩前行,演奏時應該從一開始就進入這種氣氛,進入這一樂章要有明顯的時間空隙,用弱奏來渲染這一氣氛。樂段中幾處強的標記也要演奏得富有力量和深沉.中段憂傷,安靜的旋律從頭到尾要用弱奏來演奏,但是并不能松懈,更要加積蓄心理能量,挖掘樂曲本質的深沉的美感.斯門將卡說:在這段音樂中自己的詮釋顯示出來的離開物質世界的程度有多高,將是他藝術敏感水平有多高的證明。李斯特曾經說過,我們簡直找不出別的聲音來完全表現出那種凄絕的感情和為一個具有高度修養(yǎng)的人送葬時所必須流的眼淚。那首樂曲中多么沉痛地哀悼著巨大的損失呵!只有在哀悼民族悲劇的全民族葬儀的行列中才會存在……李斯特對這一樂段的闡釋啟示我們這段樂曲的闡釋難在音樂理解上,肖邦的忍從和忠誠的愛國精神的偉大,需要用詩人一般的氣質來再現。
第四樂章是這首奏鳴曲最特殊的樂章,全樂章只有77小節(jié),速度飛快的雙手相隔八度的連續(xù)進行,是不同尋常的。該段有很多的和弦變化,所以要謹慎地使用踏板,作曲家標明了很多音的指法,也應盡量的遵循。譜例中也只標記了兩處力度記號,演奏者能從這些有限的提示中去設想。應當演奏時要有堅定的觸鍵,完美的銜接造成一氣呵成之感,結尾的強音也要十分果斷.很多音樂家對于它作一些標題性的闡述而肖邦本人只冷淡地回答說進行曲之后,是左手與右手的齊聲喧嘩。這段音樂更像是印象主義的作品,是一種不祥、恐怖心理狀態(tài)的描繪。肖邦這位音樂大師是否預感到音樂的印象主義音樂即將風行?這樣的結尾暗示了奏鳴曲的悲劇性色彩,留給了我們思考的空間……
[1]A.索洛甫斯基《肖邦的創(chuàng)作>> ,人民音樂出版社1960年2月.
[2]李斯特《 李斯特論肖邦》,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年.
[3]雷吉娜.斯門將卡 《如何演奏肖邦》,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3年1月.
[4]阿爾貝特.格魯津斯基《 作為鋼琴家的肖邦》,鋼琴藝術2002年第三期.
[5]尤瑟夫.霍明斯基(Jozef Chominski) <<肖邦的奏鳴曲>>,克拉科夫,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