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婷 (江南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江蘇無錫 214122)
王維山水詩與山水畫創(chuàng)作技巧比較
姚 婷 (江南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江蘇無錫 214122)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軾對王維的評價。王維擅長山水詩,亦擅長山水畫,更打通界限,實現(xiàn)詩與畫的共通,這便是王維在詩畫史上最大的成就。王維的山水畫作早已失傳,僅留《山水論》《山水訣》兩篇山水畫創(chuàng)作理論。本文欲借此兩篇畫論,結(jié)合王維山水詩篇,從布局手法、色彩應(yīng)用、時空觀念三方面探究其山水詩畫創(chuàng)作的異同,從而進一步揭示出其“詩畫合一”的深層原因。
王維;山水論;山水訣;山水詩;山水畫;詩畫合一
王維,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畫家,自為詩云:“夙世謬詞客,前身應(yīng)畫師?!保ā短圃娂o事》卷十六)王維雖作畫甚豐,據(jù)《宣和畫譜》記載,當時御府藏有王維畫作126件之多1,可惜的是,元代之后,王維的畫就絕跡于世。而今卻有《山水論》和《山水訣》兩篇山水畫論流傳于世,其中涉及到山水畫中山水設(shè)色、布局、技巧等方面的總結(jié),此兩篇,也為當今人們研究王維的繪畫填補了些許遺憾。本文欲從詩畫一律的角度,借《山水論》《山水訣》中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理論,同王維山水詩創(chuàng)作實踐進行比較,探究王維詩畫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并進一步揭示其詩畫合一的內(nèi)在規(guī)律。
《山水訣》首段即道:“或咫尺之圖,寫千里之景。東西南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筆下。”一幅山水畫,要做到布局有當,就必須涉及到畫中景物的大小遠近關(guān)系。遠近法是中國山水畫構(gòu)圖布局的重要法則之一,體現(xiàn)出中國畫“散點透視法”的精髓。《山水論》中對于景物遠近布局的理論頗多:
“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云齊。此是決也?!保ā渡剿摗罚?/p>
“遠山不得連近山,遠水不得連近水。”(《山水論》)
“遠山須要低排,近樹須要拔進?!保ā渡剿E》)
上述遠近布局理論,對山水畫中景物大小、遠近等進行了總結(jié)。至于王維自身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實踐,雖其作已佚,但依舊可從前人的評論中窺見一斑。張祜《題王右丞山水障二首》曰:“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日月中堂見,江湖滿座看?!薄坝邑┙褚褮{,遺畫世間稀。咫尺江湖盡,尋常鷗鳥飛?!痹娭兴啤板氤呓M”,就是對王維山水畫出色的空間布局手法應(yīng)用的極大肯定。
山水畫面中景物的布局,關(guān)系到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透視法”。在中國傳統(tǒng)畫論中,最早論述山水畫透視法的是南朝畫家宗炳,其在《畫山水序》中提出用“遠小近大”的透視原理表現(xiàn)“山水之勢”的看法。至宋代,郭熙提出“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取景法則,提出“步步移、面面看”的游觀方式。其后,韓拙在郭熙“三遠”的基礎(chǔ)上又提出“闊遠”“迷遠”“幽遠”法,成為“六遠法”,也使中國古代山水畫創(chuàng)作透視理論體系成為完整的理論系統(tǒng)。
以“六遠法”反觀唐人作畫手法,我們發(fā)現(xiàn)在王維的詩作中均能找到原型:
“高遠”:“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過香積寺》);“深遠”:“千里橫黛色,數(shù)峰出云間?!保ā洞掊ш栃旨局厍吧脚d》)“平遠”:“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保ㄋ汪胛銤撀涞谶€鄉(xiāng))“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保ā短飯@樂七首之一》)“天寒遠山凈,日暮長河急。”(《淇上送趙仙州》)
除此之外,“連天漢水廣,孤客郢城歸。”(《送友人前歸》)暗合“闊遠法”;“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體現(xiàn)“迷遠法”;“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終南別業(yè)》)則顯示出“幽遠法”。
最讓人稱道是王維能將多種取景手法融匯在一首詩中。請看: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陽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薄督K南山》
首聯(lián)運用平遠之法,呈現(xiàn)的是詩人登高遠眺的景象,極言山之廣大,此時作者的視點應(yīng)在高遠之處。次聯(lián)中作者“瞻前顧后”,看空中白云和山中云霧,視點逐漸發(fā)生轉(zhuǎn)移,向山中進發(fā)。頸聯(lián)“分野中峰變,陰陽眾壑殊”,作者視點由遠到近轉(zhuǎn)移,似乎已處于終南山分野之處。尾聯(lián)“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作者已身處終南山中,隔河問樵夫。整首詩仿佛帶領(lǐng)我們欣賞一幅精美的山水畫卷,可謂“咫尺有千里之趣。”王夫之對此詩評價曰:“工苦安排備盡矣!人力參天,與天為一矣!”2“工苦安排”應(yīng)是評價王維的創(chuàng)作技巧已化入無境,與其說他刻畫終南山,還不如說此詩即為終南山的自陳。
對章法布局的講究,是王維作詩作畫的自然追求。通過對布局的講究,詩畫中和諧優(yōu)美的意境便得以形成,詩人、畫家心中之情感也得到較好地表達,這也許就是山水詩畫講究經(jīng)營位置的深層次原因。
唐初山水畫沿襲隋代展子虔的青綠重彩山水,代表畫家是李思訓(xùn)、李昭道父子;中唐之后,以王維為代表,山水畫逐漸向水墨寫意發(fā)展,山水設(shè)色以水墨淺絳為主,與精工富麗的青綠山水形成強烈的對比,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山水畫體系,千余年來成為中國山水畫的傳統(tǒng)。荊浩有言:“水暈?zāi)?,興我唐代?!?其評價王維曰:“筆墨宛麗、氣韻清高,巧象寫成,亦動真思?!蓖蹙S在山水墨畫史上的地位可見一斑。
王維對于用墨的態(tài)度,從其作畫理論中可窺見一斑。《山水訣》開篇即道:“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毕鄠魍蹙S晚年從張九齡手中購得輞川別墅所作《輞川圖》,被評為“山谷郁郁盤盤,云水飛動,意出塵外,怪出筆端?!?黃庭堅有評:“王摩詰自作《輞川圖》筆墨可謂造微人妙?!保S庭堅《山谷題跋》)同樣以水墨筆法繪作的《滄州圖》,皎然描繪道道:“丹青變化不可尋,翻空作有移人心。猶言雨色斜佛座,乍似涼水來人襟?!保ā队^王右丞維滄州圖歌》)詩中描繪了王維畫水墨渲染的精彩效果,對此,孔壽山認為“除生動外,又有水墨淋漓之感?!?
水墨山水重氣韻,色彩上以墨色為主,以墨的干濕表現(xiàn)不同的層次,與青綠山水比較,水墨山水在色彩上傾向于單一和純粹。王維的色彩觀在畫論中亦有體現(xiàn)。其《山水訣》中,通篇都無一色彩之詞,《山水論》中,僅有“碧”“翠”“綠”“藍”等色彩一帶而過,而這些顏色,恰恰能用墨之色通過渲染,以濃淡之意進行表達。
與山水畫用色相對的是,在山水詩中,王維對于色彩的運用則相對豐富許多。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青溪》)
“桃紅復(fù)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田園樂七首之一》)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薄渡街小?/p>
不難發(fā)現(xiàn),王維山水詩中對于色彩的選取豐富許多,但這些色彩多是物象的天然本色,意在表現(xiàn)景物的自然之性。同王安石苦吟的“綠”字相比,王維詩中的色彩不苦吟、不雕飾,給人的是樸實的自然之感。
王維對于詩畫色彩的選用,初看之下大相徑庭,然而卻真實地體現(xiàn)了其色彩藝術(shù)運用的辯證法:山水畫中,將畫中景物的真實顏色進行消解,采用寫意的手法,用墨色的濃淡深淺表達山水景物,營造清幽淡遠的水墨意境;山水詩中則盡力表現(xiàn)自然景物的自然本色,通過真實的摹寫,表達出清冷淡泊的藝術(shù)意境。二者既對立又統(tǒng)一,共同形成王維山水詩畫中呈現(xiàn)的幽遠沖淡的風(fēng)格。從這此意義上說,如果說對墨的運用體現(xiàn)了山水之性的自由回歸,那么其山水詩中色彩的寫實性選擇,則體現(xiàn)了山水景物本質(zhì)的回歸,二者在王維山水風(fēng)格形成上殊途同歸。
中國畫具有奇特的時間觀念,在一幅畫作中,往往會將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或是不同季節(jié)的物象融合為一體,形成畫面中時間的流動性效果。王維便是這樣的一位“不問四時”的畫家,其最為著名的當屬《袁安臥雪圖》。張彥遠評:“王維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予家所藏摩詰畫《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應(yīng)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難與俗人論也?!?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于張彥遠此評進行了轉(zhuǎn)述:“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求也。世觀畫者,多能指斥其間形象位置,彩色疵瑕而已,至于奧理冥造者,稀有其人。如彥遠畫評,言王維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余家所藏摩詰畫《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駕輕就熟,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難可與俗人論也。”7
惠洪《冷齋夜話》:“王維作畫雪中芭蕉,法眼觀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論則譏認為不知寒暑?!?
對于王維畫中不問四時的現(xiàn)象,張、沈和惠洪均采取了肯定的態(tài)度。認為《袁安臥雪圖》是王維“造理入神,迥得天意”的佳作。所謂“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求也?!保ā秹粝P談》卷十七)王維借芭蕉形象轉(zhuǎn)換了空間與時間,重在用意境補充畫作內(nèi)容,而非著眼于是否合時節(jié)的芭蕉本身,看似違反了自然界之規(guī)律,但一經(jīng)畫出,神韻頓生。
在“不問四時”這一點上,王維的詩與畫有著類似的特征。其《同崔傅答賢弟》一詩中有關(guān)于地名有如下幾句:“洛陽才子姑蘇客,桂苑殊非故鄉(xiāng)陌。九江楓樹兒回青,一片揚州五湖白。揚州時有下江兵,蘭陵鉦前吹笛聲。夜火人歸富春郭,秋風(fēng)鶴唳石頭城?!鼻逋跏慷G謂:“世謂王右丞雪里畫芭蕉,其詩亦然。如‘九江楓樹幾回青,一片揚州五湖白’下連用‘蘭陵鎮(zhèn)’‘富春鎮(zhèn)’‘石頭鎮(zhèn)’諸地名,皆了遠不相屬。大抵古人作畫只取興會神到,若刻舟緣木求之,失其指矣。”9,王維在詩中將相差甚遠的不同地方集中到一首詩之中,將畫中之不問四時之習(xí)慣推衍到其詩中,也可看做是其山水畫與山水詩理論貫通、相互影響之例證。此則筆記曾被宗柟編入《帶經(jīng)堂詩話》卷三“佇興類”,按語道:“詩家唯論興會,道里遠近不必盡合,此神到之作,古人有之,后人正藉口不得?;蛑^山人此條有為而言,潛以自解者,則又非也?!?0對王維“興會神到”技法之運用加以了充分的肯定。
《山水訣》中有道:“手親筆硯之馀,有時游戲三昧。歲月遙永,頗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xué)者還從規(guī)矩?!崩L畫之道,不在多言,重在妙悟??v然有時空上的轉(zhuǎn)換,也應(yīng)做到“炯得天然”。如此之道,引領(lǐng)著王維的詩畫創(chuàng)作,詩之韻與畫之神也得意突破時空、地域的阻隔產(chǎn)生理論上的共鳴。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王維在繪畫理論《山水論》《山水訣》中,融匯了對詩畫一體的自然追求。王維以詩人兼畫家的眼光觀察、欣賞山水自然,并憑借自己對于自然山水的獨特感悟與對畫理的熟練掌握,將大自然美妙的山光水色呈現(xiàn)于畫筆之下、表現(xiàn)于詩歌之中,同時,善于用詩情繪畫,以畫意入詩,將山水詩與山水畫藝術(shù)進行滲透,完美表現(xiàn)了山水神采。可以說,王維的山水詩與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充分體現(xiàn)了詩畫的融合,是唐朝山水詩與山水畫詩畫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作的完美結(jié)合。
注釋:
1.潘運告.《宣和畫譜》,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12頁.
2.王夫之:古詩評選卷三[M].第10頁下.
3.荊浩.筆法記,見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57年版.第607頁.
4.(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M].成都.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頁.
5.孔壽山.唐朝題畫詩注[M].成都: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前言第14頁.
6.(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版.
7.(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M].湖南:岳麓出版社1998年4月.第135頁.
5.(宋)惠洪.朱弁.吳沆.冷齋夜話.風(fēng)月堂詩話.環(huán)溪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頁.
9.(清)王士禎.池北偶談[M].北京: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1999年6月.第217頁.
10.郭紹虞主編.(清)王士禛著.帶經(jīng)堂詩話(上冊)[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3年11月.第68頁.
姚婷,江南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09級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