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少年成長的傳奇與史詩
——論董宏猷的長篇小說《十四歲的森林》

2011-08-15 00:42蘇文清江漢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武漢430056
名作欣賞 2011年12期
關鍵詞:兒童文學森林青少年

⊙蘇文清[江漢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 武漢 430056]

少年成長的傳奇與史詩
——論董宏猷的長篇小說《十四歲的森林》

⊙蘇文清[江漢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 武漢 430056]

本文從成長小說的角度揭示了董宏猷長篇小說《十四歲的森林》關于少年成長敘事的獨特魅力:以傳奇的筆墨表現(xiàn)青少年成長的自然困境,以史詩的筆墨表現(xiàn)青少年成長的社會困境及成長方向。

成長小說 少年成長 傳奇 史詩

以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來看,董宏猷的《十四歲的森林》屬于知青文學的范疇。按照北京大學教授洪子誠的觀點,知青文學是用來描述一種文學現(xiàn)象的概念,其內(nèi)涵包括:一,作者曾是上山下鄉(xiāng)的知識青年;二,作品的內(nèi)容主要有關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知青后來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①有過五年知青經(jīng)歷的董宏猷以“上山下鄉(xiāng)”為背景而創(chuàng)作的《十四歲的森林》,在知青運動的背景下將人物年齡由青年向青少年下移,拓展了敘事空間,將成長敘事引入到知青文學中來,反映特定歷史時期青少年成長的主題,為今天的青少年成長提供一個參照系統(tǒng),也為知青文學提供一個新的表現(xiàn)與解讀方式。

由于《十四歲的森林》塑造的知識“青年”實際上是一群十四到十九歲的“青少年”形象,所以他們成長的苦與痛就會格外地扣人心弦。他們的成長背景、成長方式、成長向度都會給今天的青少年與曾經(jīng)的青少年們以啟示。所以本文擬從成長小說的角度來展示《十四歲的森林》成長敘事的獨特魅力。

一、成長小說:西學東漸之后

“成長小說”這一概念屬于文化舶來品,并非來自本土。關于其英文、德文詞源的描述并不統(tǒng)一。目前學術界能夠達成的共識是:最早來自德國,歌德的杰作《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是這一樣式的經(jīng)典之作。在中國又被譯作“教育小說”、“修養(yǎng)小說”、“塑造小說”……

美國的理論家艾布拉姆斯在《歐美文學術語詞典》中解釋道:成長“這類小說的主題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發(fā)展,敘述主人公從幼年開始經(jīng)歷的各種遭遇。主人公通常要經(jīng)歷一場精神上的危機,然后長大成人并認識到自己在人世間的位置和作用”②。在關于成長小說的其他界定中,是否從幼年開始,是否要經(jīng)歷精神上的危機都各執(zhí)一詞,但是發(fā)展、緊要處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發(fā)展、質(zhì)變是必不可少的。

對我國成長小說影響較大的是德國和美國的成長小說。德國成長小說的產(chǎn)生可追溯到18世紀下半葉,當時德國的分崩離析使一批杰出的教育改革家認識到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孩子們必須要“成為自律的公民和在開明統(tǒng)治者管理下的開明社會中的有用成員”③。明確的目的性使德國成長小說非常重視青少年人格成長和道德塑造。這一點同我國的青少年文學十分相似。

如果說成長的目的是使青少年充分地社會化,從自然人轉(zhuǎn)向社會人,德國成長小說所表現(xiàn)的青少年與社會的關系是前者向后者的融入與順應,那么,美國成長小說則偏重于表現(xiàn)青少年成長過程的精神苦悶與心理困境,側(cè)重于對社會的揭露與批判,其結(jié)果是青少年并不一定向社會妥協(xié)與回歸。用德國成長小說要求主人公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的標準來衡量,美國成長小說的主人公也許還是孩子,并沒有長大成人。

在我國,成長小說的理論既運用于成人文學也運用于兒童文學中。成長小說在成人文學中的運用,主要立足于“成長”的質(zhì)變的意義、而非生理意義上的長大成人,常常用于對十七年紅色經(jīng)典的重新解讀,多指主人公政治上的成長,如林道靜從一個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一個堅強的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士;朱老忠從一個自發(fā)的個人奮斗者“成長”為自覺的革命者,等等。其理論更多依托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被“重新發(fā)現(xiàn)”的蘇聯(lián)理論家巴赫金對成長小說的論述。

巴赫金對成長小說最簡明的命名是“人在歷史中成長”。

就兒童文學而言,作為一種文學形態(tài),成長小說在我國本世紀初就已出現(xiàn),如包天笑半翻譯半創(chuàng)作的《馨兒就學記》,但在兒童文學界真正受到重視并明確提出成長小說的概念、有意識地創(chuàng)作成長小說,應該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少年被“發(fā)現(xiàn)”以后的事了。90年代初,北京大學的曹文軒教授正式提出了成長小說的命名問題,并對成長小說的內(nèi)涵與外延進行了界定:“就年齡段而言,大約指高年級以上、成人以下這一段?!雹芤簿褪撬^的青少年時期。所敘述的內(nèi)容著重于成長本身的解讀,包括成長過程的神秘感、恐怖感、痛苦感等,直至化蛹為蝶、破殼而成“新人”。這樣一種界定偏向于青少年的生理成長所帶來的心理成長、靈魂成長。那么,青春期獨有的身體變化、對異性的好感與體驗、對父母、學校的反叛等都應是題中之意。對中國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來說,這種界定具有積極的意義。

成長小說西學東漸之后,在20世紀90年代才出現(xiàn)了一波創(chuàng)作的熱潮?!妒臍q的森林》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二、英雄傳奇:成長的自然困境

作為20世紀90年代少年長篇小說熱的首套叢書《中華當代少年文學叢書》中的一部,《十四歲的森林》將一批半數(shù)以上年齡在十四歲的少年置于上山下鄉(xiāng)的歷史背景下,置于陌生而神秘的原始森林中,展示他們成長的自然與社會困境,表現(xiàn)一種當下青少年所普遍缺乏的英雄意識與苦難意識,為主流兒童文學樹立了一根標桿,也深受讀者喜愛。

以成長小說的視野來看,董宏猷的《十四歲的森林》從淵源上更接近德國成長小說啟蒙運動后的敘事模式,即注重“外在經(jīng)驗”,強調(diào)客觀反映青少年成長的環(huán)境與經(jīng)歷,探討人和社會如何達成統(tǒng)一,不放棄站在社會的高度對成長方向進行引導、把握與歌頌;同時也符合巴赫金“人在歷史中成長”的觀念。

《十四歲的森林》青少年成長敘事的獨特性表現(xiàn)在:以傳奇的筆墨表現(xiàn)青少年戰(zhàn)勝成長的自然困境的生活經(jīng)歷。

“傳奇”是我國古代敘事文學中小說、戲劇的通稱。它以情節(jié)豐富、新奇、故事多變?yōu)樘厣髌嬉馕吨囆g對現(xiàn)實的把握中,摒棄那些普遍的平凡的生活素材,選取那些富于戲劇性的生活內(nèi)容,并以偶然和巧合的形態(tài)顯現(xiàn)。常常以夸張的手法營造一種怪異、超常或神秘的氛圍。

《十四歲的森林》將人物的成長背景置于昔日土匪盤踞、今日神秘莫測的深山老林,讓這群半數(shù)以上年齡在十四歲的孩子在初次離開家后遭受狼群、猛虎、巨蛇、毒蜂的圍困襲擊,承受嚴寒、酷暑、野外宿營、繁重體力勞動的磨煉。其中不乏生活的真實,卻也著實透露出作者刻意追求奇與巧、打磨人物艱苦成長環(huán)境的苦心。同時也反映出作者以60年代青少年成長的困境和頑強的生存能力教育當下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

離家的生活如此艱險,只有戰(zhàn)勝艱險才能獲得成長。最初,孩子們戰(zhàn)勝困境的精神動力其實很簡單,就是“英雄傳奇”中的人物常具有的“孝”和“義”的意識?!靶ⅰ笔撬麄儗彝リP系的文化方案,“義”是對伙伴關系的解決辦法。

“孝”與“義”作為孩子們成長的起點,反映了60年代青少年成長的獨特的文化背景,反映了敘述者對兒童文學重故事情節(jié)的獨特領悟,更反映出敘述者將傳統(tǒng)文化作為武器抵抗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信仰缺失、責任感缺失的努力。傳奇作為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樣式、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前身,在中國青少年和老年讀者中是有一定市場的,這也為小說的暢銷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英雄史詩:成長向社會生成

《十四歲的森林》青少年成長敘事的獨特性還表現(xiàn)在:以史詩的筆墨表現(xiàn)青少年成長的社會困境及成長方向。

“史詩”是源出于西方文學的概念,原本指以詩敘史的一種文學體裁,但在后來的實踐中內(nèi)涵和外延都有變化。史詩概念傳入我國后,“在當代中國作家的心目中,歷史真實、英雄主題、莊重崇高的風格及宏大的藝術結(jié)構(gòu),構(gòu)成了史詩性的內(nèi)涵”⑤。

《十四歲的森林》以60年代重大的歷史事實“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作為自己的表現(xiàn)對象,站在社會需要的立場而非人物個體的立場敘述了孩子們從冬到春整整一年的生活故事,全面敘述了人物在困境中由自然人、家庭人成長為社會有用之才的成長經(jīng)歷,表現(xiàn)了孩子們面對苦難的承受意識、超前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對極“左”政治產(chǎn)物“血統(tǒng)論”的批判意識,具有宏大的藝術結(jié)構(gòu)與莊重崇高的風格。是史的真實性、思的深邃性和詩的感染力的有機統(tǒng)一。

站在時代和社會的高度,作品表現(xiàn)了人物的社會化過程——對自然與社會的融入與妥協(xié),而非美國式的逃避。

作為成長的沖突面、代表社會而存在的是場長李松林。對待他作為個體的粗暴與無知,孩子們總是以早熟的心態(tài)努力去理解、去適應;但作為當時社會極“左”政治的代表,在對待“樹瘋子”的問題上,尤其在對待劉劍飛的問題上,孩子們表現(xiàn)出了少有的抵抗姿態(tài)。這種抵抗看似對社會的反叛,實則是代表了新時期反思文學看待歷史的傾向,是對社會看似反叛的順應。正是在這里,敘述者使孩子們具有了超越當時歷史階段的前瞻性。作為成長敘事,作品也反映了60年代青少年成長的一個時代特點:單向度地向著社會成長。對待社會以適應為主,偶爾的反抗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這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敘述者宏大敘事的美學追求?!霸谶@類敘事中,知識精英總是朝著理想的倫理—政治終端—宇宙的和諧邁進?!雹?/p>

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一般都會有成長的引路人。對《十四歲的森林》里的青少年群像而言,森林就是他們的共同的引路人。森林的毀滅、重生,森林的豐富多樣都給了他們以人生的啟示,只是這種啟示沒有通過成長小說慣常的表現(xiàn)手法——頓悟表現(xiàn)出來,而是通過森林故事,以抒情、象征的筆墨表達了而已。

搶救森林大火、保護森林的戰(zhàn)斗在作品中同樣具有象征意義,它可以視為這一群孩子的集體成人儀式??邕^這個儀式的門檻,他們朝著社會的需要集體成長了,化蛹為蝶,成為保護自然生態(tài)與抵抗“血統(tǒng)論”的雙重意義上的英雄。當然,孩子們的成長具有理想化的特點,同時他們的成長也使作品具有了知青文學所普遍具有的反思文學的性質(zhì)。

四、少年早熟:“青少年時期”的悲歌

《十四歲的森林》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物在意志品質(zhì)方面早熟得令人心痛。他們以少年的年齡、青年的身份參與到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歷史事件中。像青年一樣,他們大多數(shù)承擔了家庭的重任,為了養(yǎng)家而離開家來到黑風嶺;像青年一樣,為了生存,籌備過冬的糧食、柴草;與自然不屈不撓地抗爭;像青年一樣,會戰(zhàn)鴉雀嶺、搶救森林大火;像成人一樣,忍受社會極“左”思潮帶來的種種創(chuàng)傷……

這些孩子身上所表現(xiàn)的早熟,多少帶有時代的印跡。共和國建立初期,百廢待興。正如1958年的“大躍進”,全社會都在跳躍式地發(fā)展,孩子成長的躍進也是期待中的事情?!案F人的孩子早當家”,既是當時的家庭需求,也是社會激進現(xiàn)代化建設的呼喚。因而他們的成長就不再具有個體的意義,而是具有時代的意義。大多數(shù)孩子十四歲,與共和國同歲,也與森林的政治年齡同歲。其中的隱喻是不難理解的。“這類小說中,人的成長帶有另一種性質(zhì)。這已不是他的私事。他與世界一同成長,他自身反映著世界本身的歷史成長?!雹哌@樣,便具有了“人在歷史中成長”的深刻內(nèi)涵。

也許,作品希望通過少年的早熟來祭奠一段歷史,來表現(xiàn)一代人的成長,來反襯當下青少年追求享樂、消費、責任感喪失的社會現(xiàn)實。也許作品把青少年的早熟作為拯救消費社會青少年的一劑良藥。但就兒童文學的發(fā)展而言,作品卻提供了60年代“青少年時期”的特殊性沒被“發(fā)現(xiàn)”、不受重視的事實,客觀上譜寫了我國青少年時期的一曲悲歌。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可能性得到擴展、可以嘗試各種選擇的時期,個人在經(jīng)歷了這個時期之后開始承擔成人的義務,從而使可能性減少?!雹?/p>

《十四歲的森林》里的人物幾乎沒有可能性的探索與選擇,從一開始就旗幟鮮明、目標明確地向社會單向成長,青少年時期的特征實際上是缺失的。

對“兒童發(fā)現(xiàn)”的早晚、對兒童發(fā)展階段劃分的精細程度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明程度成正比。在歐美,“一般認為,把兒童當作值得加以特別考慮的個人和值得加以思考的觀念始于18世紀下半葉。”⑨而在中國,“兒童的發(fā)現(xiàn)”與“兒童文學的發(fā)現(xiàn)”幾乎要推遲整整一個世紀,直至20世紀初的“五四”運動時期。德國以青少年為服務對象的成長小說如著名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等均出現(xiàn)于18世紀下半葉,而中國少年這一階段從大一統(tǒng)的兒童中獨立出來卻是20世紀80年代的事情。

董宏猷用他的傳奇性、史詩性、抒情性相統(tǒng)一的生花妙筆為我們記錄了20世紀60年代少年的成長狀態(tài)。青少年時期的缺失讓我們心痛,它時刻提醒我們:還兒童以童真、還少年以探索,我們?nèi)沃囟肋h!

① 洪子誠:《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第267頁。

② [美]M.H.艾布拉姆斯:《歐美文學術語詞典》,朱金鵬、朱荔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第218頁。

③ Jost.Francois. “Variations of a Species:The‘Bildungsroman’”,轉(zhuǎn)引自孫勝忠:《德國經(jīng)典成長小說與美國成長小說之比較》,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5月。

④ 曹文軒:《論“成長小說”》,趙郁秀主編,《當代兒童文學的精神指向——第六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文選》,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2002年8月,第139頁。

⑤ 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zhuǎn)型中的小說創(chuàng)作潮流》,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383頁。

⑥ [法]利奧塔德:《后現(xiàn)代狀態(tài):關于知識的報告》,《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頁。

⑦ 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頁,第233頁。

⑧ Katherine Dalsiner,F(xiàn)emale Adolescence:Psychoanalytic Reflections on Literature,轉(zhuǎn)引自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9頁,第20頁。

⑨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2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第794頁。

作 者:蘇文清,江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江漢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和兒童文學研究。

編 輯:錢 叢 E-mail:qiancong0818@126.com

猜你喜歡
兒童文學森林青少年
蔬果能讓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青少年生活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發(fā)明家
第四屆福建省啟明兒童文學雙年榜揭榜
第三屆福建省啟明兒童文學雙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負
——兩岸兒童文學之春天的對話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