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向華[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 河南 焦作 454001]
人間日月短 壺里乾坤長
——劉伶《酒德頌》的文化解讀
⊙孫向華[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 河南 焦作 454001]
文章從《酒德頌》入手,解讀了竹林七賢之一劉伶的醉意人生,再現(xiàn)了魏晉時期名教與自然之爭,政治動蕩不安,戰(zhàn)爭頻仍的社會背景下,名士生命危險苦悶而蘊發(fā)出的文士文化。劉伶醉酒是生命的悲哀與覺醒,是個性的解放與自由,是中國酒神精神之所在。
酒 文化 覺醒 酒神
劉伶,西晉沛國(今安徽淮北市)人,字伯倫,“竹林七賢”之一。《酒德頌》是他的千古絕唱,這篇有“意氣所寄”之譽的《酒德頌》開頭就說:“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物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把天當做帳幕,把地當做席子,以太陽為門,以月亮為窗,想象瑰麗,氣勢恢弘!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張揚的自我意識。文中他以“大人先生”自喻,將宇宙看做是自己的家,以為一萬年不過是轉(zhuǎn)瞬之間而已,他隨著自己的意愿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行無蹤,居無室,幕天席地,縱意所如,不管是停止還是行走,都提著酒杯,唯酒是務(wù),不知其余。不管其他人怎么說,自己一點都不在意。別人越批評,自己越要飲酒,喝醉了就睡,醒過來也是恍恍惚惚的,于無聲處,就是一個驚雷打下來,也聽不見,面對泰山視而不見。不覺寒暑,也不知世間利欲感情,將世上的一切看做是漂流在大河上的浮萍。
飲酒是劉伶人生的至樂,在他的人生境遇里,痛飲美酒就是他所能活出生命意義的唯一事情,在酒中與天地自然交融,與萬物渾然一體。與劉伶有關(guān)的典故也都與酒有關(guān),如“劉伶雞肋”“劉伶病酒”“劉伶荷鍤”“劉伶醉”,等等。他的一生,充滿了與酒的傳奇經(jīng)歷。《晉書》《世說新語》等正史有載;民間有傳,如“杜康醉劉伶”至今仍膾炙人口。以至于人們說到劉伶,就想到了飲酒,他幾乎成了飲酒者的代名詞。一壺酒,一篇文,奠定了他中國飲酒第一人的地位。劉伶的人生是酒化了的人生,站在歷史的視角審視劉伶的《酒德頌》,觀照他的醉意人生,有著特殊的文化意義。
第一,劉伶醉酒是魏晉風流的體現(xiàn),是生命的悲哀與覺醒。楊光黎說:“公元三世紀,中國文化的天空,最耀眼的光亮當屬竹林七賢了!”①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他的醉酒人生恰恰是魏晉風流的體現(xiàn)。劉伶生活在曹魏代漢、司馬代魏的激烈動蕩年代,劉伶曾做過建威參軍,崇尚無為而治。在激烈的政治高壓之下,他從與政權(quán)合作到避禍遠離,關(guān)注的目光從廣泛的社會趨勢轉(zhuǎn)入內(nèi)心需求,開始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對歷史進行反思和回應。于是和嵇康、阮籍、山濤、阮咸、王戎一起走進了竹林,開始以酒避世,在清醒與沉醉里優(yōu)游,在痛苦和癲狂里找尋生命的意義的。所以盡管“貴介公子,縉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甚至“奮袂攘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但大人先生依然“捧罌承糟,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枕麴藉糟”,并且“無思無慮,其樂陶陶”。袁行霈在《陶淵明與魏晉風流》中說,魏晉士人追求還自我以本來面目,主張用自我的言行使得自己的人生藝術(shù)化,擺脫現(xiàn)實社會中的種種苦惱,而且“這種追求必須是自然的,是個人本性的自然流露”②。劉伶的這篇作品,正是魏晉時期文人的心態(tài)的反映。劉伶的人生可以說是酒化了的人生,劉伶對酒的癡迷,正是本性的自然流露,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無聲的抗爭。
第二,劉伶醉酒是名士風范的代言,是個性的解放與自由。“名士”一詞,指以學術(shù)詩文等著稱的知名士人,最早見于《呂氏春秋·尊師》:“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雹墼撛~在漢初還沒有普遍使用,東漢時主要指有較高成就、受人欣慕而具影響力的有名之士。而在漢末以后普遍用來稱譽魏晉知識分子的特殊人格,常兼具儒、道品味的人格特質(zhì)即“名士”人格,是儒、道人生理想交融的人格典型,既有經(jīng)世的使命感,亦帶著道家飄逸的生命風格。劉伶生活的時代,恰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社會最動蕩的時期,恐怖色彩籠罩,百姓怒不敢言。魏晉正始年間,司馬政權(quán)宣揚“名教”,即因名立教,是和等級名分相聯(lián)系的一種制度,其中包括政治制度、禮樂教化等等,代表著官方價值體系,約束人的行為,維護既成秩序。于是就有了名教與自然之爭。竹林七賢的代表嵇康在《釋私論》中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否定司馬氏的偽善“名教”。結(jié)果嵇康被殺,“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強烈的政治高壓,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竹林名士們迫于無奈,便將悲苦消解在酒樽里,將搖蕩之心安頓在竹林里,竹林和酒成為他們靈魂安頓的所在。所以,借酒消愁便成了文人名士發(fā)泄內(nèi)心不滿與苦悶情緒的良藥,飲酒成為時尚,酒成了文人墨客的寂寞飾物,且唯有酒才是他們靈魂短暫休憩的撫慰者。
李澤厚先生說:“魏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變化時期。無論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化和整個意識形態(tài),包括哲學、宗教、文藝等,都經(jīng)歷轉(zhuǎn)折?!雹茏诎兹A先生說:“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shù)精神的一個時代?!雹荨妒勒Z·任誕》有言:“名士不必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雹抟驗閷ΜF(xiàn)實的不滿與失望,以酒消愁,用酒精來麻醉深沉的苦悶,使自由獨立的人格在醉意中得以顯現(xiàn);不肯與黑暗社會合作,不愿同流合污,以酒慰平生,以便悠游于酒后真實的人生。因此我們可以說劉伶醉酒體現(xiàn)了一種精神,凸現(xiàn)人格、自覺認知的精神,是個性的解放與自由,是名士風范的代言,盡管它帶有一層深沉的苦澀。
第三,劉伶醉酒是中國酒神精神的體現(xiàn)。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zhì)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中國的酒神精神與道家的逍遙自由密不可分,始于老莊。莊周在《齊物論》中提出“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的主張,高唱自由之歌;在《逍遙游》中倡導“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在《齊物論》中提出“游乎塵垢之外”;《知北游》中則說“游乎無何有之宮”;《應帝王》中是“游無何有之鄉(xiāng),以出壙垠之野”;在《莊子秋水》中則說“寧生而曳尾涂”,也不愿“死為留骨而貴”,他寧愿做一頭自由的在爛泥塘里搖頭擺尾的烏龜,也不愿做受人束縛的昂首闊步的千里馬。追求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正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酒是一種香氣迷人的、有刺激性的無色透明液體。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它會把人帶入朦朦朧朧、恍恍惚惚、如夢似幻的超現(xiàn)實境界。它是浪漫的、飄逸的。因醉酒而獲得藝術(shù)的自由狀態(tài),這是中國的藝術(shù)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途徑。劉伶在《酒德頌》中塑造的大人先生,正是“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有扃牖,八荒為庭衢”,且“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柏H欢?,豁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边@種“至人”境界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典型體現(xiàn)。大人先生正是通過飲酒來提升心境,至莊子物我兩忘、齊物以消解是非、榮辱、生死和苦樂,以達到與道冥合、逍遙自適的超越世俗之境?!熬啤笔顾撵`境界超塵脫俗,使他灑脫自如,與世俗無爭?!妒勒f新語》中說:“當醉與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奮拳而往。伶徐曰:‘雞肋不足以安尊拳?!淙诵Χ??!雹邉⒘骐u肋的典故便由此而生。他的靈活應變,以一句雞肋怎能擋得了尊拳,使對方轉(zhuǎn)怒為笑,收回拳頭而去,化解一場危機。他不與俗人俗事爭,他要爭的是俗人所不敢之爭,他要爭的是天地自然之理。
他的宇宙豪氣、天地深情在《酒德頌》中一覽無余。百余字的《酒德頌》文簡意賅,意境深遠,豪情萬丈。飲到極盛處,便脫衣裸形而飲。《世說新語》曰“: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绷嬖弧埃何乙蕴斓貫闂澯睿菔覟橐?,諸君何為入中?”⑧可以說是因酒而狂放至怪誕的地步了。劉伶的飲酒裸身為俗人所不齒,其實他正是透過酒所催化散發(fā)人的原始生命力,與天地萬物自然融合,達到所謂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人赤裸裸地從自然而來,赤裸裸地回歸大自然,與天地并生,與萬物合一,與道冥合。
由此可見,劉伶之于酒,其實是遁世的一種工具。他在酒中可以沉默,也可以發(fā)瘋;可以看月升月落,也可以觀云卷云舒;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不管春夏與秋冬。正如陶淵明所吟“泛此望憂物,遠我遺世情”。有人說,劉伶是畸形化了的阮籍⑨,劉伶將阮籍的飲酒思想發(fā)展到極致,以致他的人生都酒化了。
人間日月短,壺里乾坤長。劉伶善于飲酒,勇于醉酒,樂于發(fā)酒瘋。所有俗事,都可以讓一杯酒擺平。也正是鑒于此,司馬王朝那“尊貴的拳頭”,才沒有揮到他“雞肋一般的胸上”??傊绻檬浪椎难酃饪磩⒘?,稱其酒徒、酒鬼似乎都不為過,但放在當時特殊的文化背景里審視劉伶,則有著更深層的文化意義。酒在他的眼里,不僅僅是世人眼中的甘霖和清泉,而成了一種極具文化意義的象征——是生命的悲哀與覺醒,是個性的解放與自由,是酒神之所在。
①大衛(wèi):《修篁遺韻,響絕千古——竹林七賢的文學活動及文化意義》,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430 52_29551.html。
② 袁行霈:《陶淵明與魏晉風流》,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1-597頁。
③ (唐)孔潁達:《禮記·正義》引。
④ 李澤厚:《美的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11月底版,第81頁。
⑤ 宗白華:《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審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7頁。
⑥ 劉義慶:《世說新語》,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75頁。
⑦⑧ 劉義慶:《世說新語》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頁。
⑨ 何滿子:《中古文人風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頁。
作 者:孫向華,碩士,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語言文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學、文化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