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佩佩
(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重慶北碚 400715)
傳統(tǒng)的智力理論認為,智力是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種能力,智力就是解答智力測驗的能力。到1983年美國哈弗大學的加德納教授提出多元智力理論,并隨著《多元智能》一書的出版,傳統(tǒng)的智力理論逐漸被打破,被多元智力理論所取代。多元智力框架中存在著相對獨立的7種智力,分別是: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jié)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1]讓學生通過教育得到全方面的發(fā)展,是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而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僅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為主要目標,忽視了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隨著課改的逐步實施,亦不能再將英語教學視為培養(yǎng)語言智力的教學,而應注重教學的多元化,學生多種智力的培養(yǎng)。本文基于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四個方面來探討促進英語教學改革的策略。
長期以來,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已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認為數學課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數理邏輯智力,音樂課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智力,自然英語課也只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語言智力。事實上,任何一門科目的教學在運用和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方面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智力的綜合運用與培養(yǎng)。因此,最終制定的教學目標首先要具有全面性,體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次,要體現出基礎性與個性化的有效結合。
以往的英語科目的教學目標只注重其學科內容的學習,忽視學生個人習慣、認知情感的培養(yǎng);只重視課本學習和課堂的教化,忽視了學生直接經驗的教育教學。也就是說,教學目標僅僅涉及到學生認知方面的學習,而情感、審美、心理等方面的學習均未涉及,這樣的教學目標是不完整的。在多元智力理論看來,人的智力發(fā)展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因此,教學目標不僅要涉及到認知方面,還應該包括生活的、情感的、審美的和心理的層面。在認知方面,不僅包括最基本的認知內容目標、基本技能目標,還涵蓋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人生態(tài)度的目標。在生活方面,現代教學要求回歸生活,目標要與學生的具體生活相聯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外部事物的情感體現和情感控制力等。在心理方面,不僅要有道德品質的、學習心理的目標,還有審美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目標。總之,教學目標要涵蓋學生各個方面的發(fā)展目標,具有絕對的全面性。
在中小學的英語教學中,基礎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該階段的教學是為今后的英語學習和素質培養(yǎng)打基礎,因此,其教學目標的設計要考慮到其基礎性。其次,要考慮到該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其已有的知識基礎,教學目標的設定不可過高或過多,給學生造成負擔,而應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之內,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達到所設定的教學目標。
一直以來,我國實施的是一種大一統(tǒng)的教育,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統(tǒng)一的教學進度等,因此,培養(yǎng)出的學生亦是缺乏特色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樣的教育已無法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亦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根據以上的認識,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應以培養(yǎng)少數精英為出發(fā)點,而是設置一個基本的教學目標,是多數學生都能達到的。在此基礎上,為了滿足高層次的需求,亦為了實現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應給予學生選擇的機會,讓其有充分的自我發(fā)展的空間。[2]在學生個性化培養(yǎng)中,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是重中之重,要求在具體的教學中學生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機會讓其自由發(fā)揮,并將學習與生活相聯系,使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為一個主動的、自主的、個性化的過程。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課堂上所教的內容往往是單一的本科目的教學內容,不同的科目課程內容之間缺少有意義的聯系,或者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但在多元智能的教學活動中,不同學科內容的界限開始消失,英語課堂亦可以插入數學、音樂、藝術等教學內容。隨著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推進,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教師、教學環(huán)境及學生自身都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學會開發(fā)校本課程,不可過于依靠教材,如:上海、北京等較發(fā)達的城市地區(qū),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外國人較集中的地方進行口語交流練習;而農村學校的教師可讓學生想象自己現在是一名導游,教師是一名外國游客,由學生用英語來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這樣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位學生都有其擅長的一項或幾項智能,教育的目的就是為其提供合適的教育,幫助他們成才。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正確認識并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其次,要針對學生的不同特征和性格特點“對癥下藥”。[3]英語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教師應多方面地開發(fā)英語教學資源,以豐富課堂教學。此外,教師要按照學生的不同需求,仔細地分析教材,并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差異化處理,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
以往的英語教學中,講授法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學方法,教學工具也比較簡單,這導致整個英語教學只注重單詞、語法的學習,忽視了學生情感、態(tài)度及人際交流的培養(yǎng)。而加德納提出一切重要的主體都可以以五種方式進行處理,即運用語言進行解釋、運用邏輯分析、動手體驗、藝術探索和哲理檢驗,隨后又提出人際交流方式。[4]這一理論的提出,為教師提供了多種的組織活動的方式。
在英語學習中,語音與詞匯的學習是基礎,尤其語音是重點亦是難點。教師在語音教學中可以運用繞口令、童謠及順口溜等方式,并加以節(jié)拍的配合,使學生的各個器官都參與其中,相互協調,整個教學活動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充滿歡樂,帶動學生運動潛能和隱喻潛能的開發(fā)。在整個英語學習中,學生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習得的,學習不再枯燥無味,知識掌握得更為牢固。此外,唱英文歌曲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它可以貫穿于日常教學中。學生處于疲勞狀態(tài)時,聽英文歌曲,不僅可以放松心情、緩解疲勞,還可以從中糾正自己的發(fā)音,甚至在有語義、又清靜的英漢歌詞對照中,一些難懂的語法知識亦會迎刃而解,可謂學習、娛樂兩不誤。
愛動是學生的天性,課堂教學應以學生活動為主,為學生組織多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聽、說、動相結合,不僅符合學生的記憶規(guī)則,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解那些抽象枯燥的語法規(guī)則。如:教師可以將課文中的一些英語對話排成話劇,不僅讓學生說出來還要表演出來,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對原有內容進行修改,讓表演更符合情景。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在不同的語境中,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語言可以表達相同的意思,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語用意識、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合作學習是由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組成不同的學習小組,按照一定的學習目標,通過共同的學習活動,使小組的每個成員都達到目標。合作學習中既發(fā)揮了學生的人際關系智能,同時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技能。[5]為了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教師應設計一定的任務,該任務要有一定的難度,單一的學生是無法完成的;其次,任務的完成需要學生之間的深度交流。這樣,不但能提高個人的交際能力,還可以通過語言交際體驗發(fā)現一些錯誤,并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學生彼此之間分享自己的信息、收獲與經驗教訓,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除了學生之間的互動,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樣重要,學生了解到教師的學習策略和失誤后,意識到教師同樣會發(fā)生失誤,從而對學習英語更加充滿信心;教師可以從中了解到自己學生的不足和欠缺之處,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可以有的放矢。
傳統(tǒng)的評價最常受到的詬病,是注重死記硬背的教學結果。當評價能夠更著重學習中更基本、更重要的方面時,就能以更積極的方式影響并改善教學。多元智力理論為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個性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做了最好的詮釋,他們具有共同的教育理想。教學評價是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評,而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因此,為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評價應該多元化。
以往的教學評價,是以教師為唯一的主體的評價,忽視了家長和學生這兩大評價主體。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家長評價、學生自評和同學互評更能幫助學生更加全方面地認識自己,并取得全方位的發(fā)展。家長是學生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長對孩子客觀正確的評價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因此,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善于發(fā)現孩子的優(yōu)點,不可隨意武斷地否定孩子的能力,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學生自評是學生自己對自我的認識,自我評價能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學生實事求是地、客觀地了解自己的情況,并認真地記錄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認真地分析原因,不斷地自我反省,提高自我意識、自我調節(jié)、在成長中不斷提高和完善自我。同學互評不僅鍛煉了他們的交際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也提高了人際交往智能,而且對自身的優(yōu)缺點有了更客觀的認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ピu中,學生可以學會信任、誠實、公正對己和對人,對培養(yǎng)自我內省智能大有益處。評價要盡量做到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學生自評和同學互評相結合,使學生學會在反思中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優(yōu)點,學會客觀地評價他人,也了解到他人眼中的自己,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除了傳統(tǒng)的測試評價模式,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中找到平衡。如:檔案袋評價,即教師有目的地收集學生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表現性材料,并對其進行合理地分析和解釋,以便真實地反映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發(fā)展情況,科學地、動態(tài)地、立體地體現不同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努力、改變及提高的過程。[6]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運用語言、圖形、神態(tài)和物質來對學生的學習和日常行為習慣予以評價。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影響年輕人心靈的最精細的手段是言語和美。”[7]評價語言應客觀地指出學生的長處及存在的缺點;要符合不同年齡特點、不同個性特點學生的需要;要充滿幽默。教師充滿激勵性的評價語言能讓學生不斷獲得前進的動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同時也促進課堂師生的互動和交流。用圖形來評價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形象有趣,是低年級的學生很喜歡的評價方式。神態(tài)評價是很有效的一種評價模式。有時候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個鼓勵的動作,就能給學生很大的鼓舞。
多元智力理論下的評價模式與教學是統(tǒng)一的,盡量避免評價與教學相脫節(jié),不能是教學側重口語交際能力,而測試側重語法知識掌握能力。多元智力理論要求測試的內容要多元化,在注重測試傳統(tǒng)的記憶性知識的掌握基礎上,還要加強分析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尋求四者之間的平衡。[8]如:在英語測試題中,根據圖畫編寫一段對話,根據中文語境用英語進行口頭表達或書面表達,根據背景資料寫一篇小文章等,這些常見的提醒不僅能測試出學生記憶性知識的掌握程度,加以適當的改編在培養(yǎng)能力和開發(fā)智能方面亦有獨特的效果。多元評價模式提供了多種選擇,沒有統(tǒng)一不變的模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和適應能力進行適當地調整,以突出其閃光點,充分體現“智能公平”的原則。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智力結構,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方法,教師的責任就是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勢智力,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各方面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英語中有一句諺語“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同樣在教學中,沒有萬能的教學策略能讓所有學生的各方面的智能都得到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尋找最合適的教學策略,以此來優(yōu)化教學效果。
[1][美]霍華德·加德納,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4-20.
[2]唐衛(wèi)平.多元智力理論視角下的中小學課程目標改革[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1,(03).
[3]王小平.多元智力理論對新課程的啟示[J].教育革新,2010,(11).
[4][6][8]梅汝莉.多元智能與教學策略[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208-227.
[5]王德霞.淺談運用多元智能進行初中英語教學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0,(05).
[7][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肖勇譯.教育的藝術[M].長沙:湖南出版社,198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