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如燕
(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學院連云港中醫(yī)藥分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6)
針對VAK學習類型 提高病理學學習效果
潘如燕
(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學院連云港中醫(yī)藥分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6)
VAK學習類型;病理學;學習效果
學習類型即學習風格或?qū)W習方式,由美國紐約州圣·約翰大學的Dunn夫婦提出。Dunn夫婦將學習類型分為五大類27個要素,其中包括VAK學習類型,即喜歡視覺(Visual)刺激、喜歡聽覺(Auditory)刺激和喜歡動覺(Kinaesthetic)刺激。喜歡視覺、聽覺、動覺刺激的學習者分別被稱為視覺學習者、聽覺學習者、動覺學習者。這3種學習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對各種刺激的敏感度不同。因此,在病理學教學中,教師只有組織一種融合視覺、聽覺和動覺的教學活動,才能有效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達到提高課堂學習效果的目的[1]。
1.1 視覺學習者特征
喜歡通過圖片、圖表、錄像、影片等各種視覺刺激手段接受信息[2],喜歡以圖片、流程圖等方式表現(xiàn)事物。視覺學習者能夠較容易地從書本上直接獲取知識,輕松記住所讀文章,并轉(zhuǎn)換為口語,應對書面測試能力較強;他們將所聽到的事物想象成圖像,他們偏愛研讀,而不愿聽他人解說;他們通過觀察學到的知識較其他途徑多。
1.2 聽覺學習者特征
喜歡聆聽,需要得到聲音信息。他們喜歡交談,易與人相處;他們非常關注教師的聲音,用聽的方式進行學習;他們利于用聽覺儲存數(shù)據(jù)。
1.3 動覺學習者特征
需要通過運動、觸摸、動手完成知識學習。他們好動,易發(fā)出一些聲音或讓肢體的某個部位不斷運動;他們易沖動,無法持續(xù)學習。
2.1 圖文并茂,提高視覺學習者學習效果
2.1.1 通過“看”教材進行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視覺學習者必須打開課本,他們能透過視覺將教材作簡要概述,所以自己閱讀教材比教師講授效果好。此時,需要教師展示工整的學習板書和形象、生動的演示文稿,必要時用板書描繪動態(tài)的病理變化簡圖。如炎癥時血流動力學變化,典型大葉性肺炎四期的肺泡改變等。這對于他們學習和掌握課堂知識至關重要。
2.1.2 提供圖片、視頻,提高學習興趣 針對課程內(nèi)容提供相關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如講授萎縮時展示正常器官圖片及萎縮器官圖片,講授腫瘤形態(tài)和顏色時借助實際腫瘤圖片。同時,配合電影、錄像帶、幻燈片等視覺教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室盡量避免張貼大量圖片,以免分散學生注意力。
2.2 聲情俱施,提高聽覺學習者學習效果
2.2.1 透過“聽”教材學習 對聽覺學習者來說,教師講課的聲音是吸引他們學習的重要因素,他們在聽的同時理解與掌握知識。必要時,可安排他們大聲朗讀重點內(nèi)容,以增強記憶。聽覺學習者發(fā)揮聽覺優(yōu)勢將對他們的學習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2.2.2 結合案例,引發(fā)學生思考 結合病例,吸引學生探究病因及病理變化,引發(fā)學生思考,以故事的形式講述典型病例,在良好課堂氛圍中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課堂環(huán)境應相對安靜,避免聽覺學習者分心。
2.3 動靜結合,提高動覺學習者學習
2.3.1 通過動手操作進行學習 動覺學習者較難適應室內(nèi)教學,無法持續(xù)學習。因此,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適當設置動手操作環(huán)節(jié),使他們在運動中學習。如講授空氣栓塞時,安排一項簡單易操作的動物實驗,最大程度消除他們對課堂的厭惡情緒。
2.3.2 設計游戲,活躍課堂氣氛 設計游戲,寓教于樂。例如讓學生在情景表演中掌握知識,這樣既增強了案例的趣味性及立體感,又充分激發(fā)了動覺型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學生中既有視覺型學習者,也有聽覺型學習者和動覺型學習者,不同學習者適合不同的教學方法,為了提高學生整體學習效果,需要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融入課堂。為此,教師在備課時,應積極思考,認真設計;在課堂中,關注每位學生,適時調(diào)整課堂進度,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實現(xiàn)構建有效課堂的目的。
[1]希爾伯曼.積極學習——101種有效教學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譚頂良.學習風格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G421
B
1671-1246(2011)01-0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