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成功學院外語系,河南鞏義,541200)
從體驗論看英漢語中“吞”的概念隱喻
王晶
(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成功學院外語系,河南鞏義,541200)
從認知體驗論角度,對比分析了動作“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隱喻投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英漢兩種語言中均存在“吞”的隱喻投射,英語“吞”的投射范圍大于漢語,但在日常使用中漢民族使用“吞”的隱喻義的頻率更高,且“吞”在兩種語言中多具有消極的語義特征。
吞;隱喻投射;體驗論;英漢對比
Lakoff(1987)在《女人、火和危險事物》(Women,F(xiàn)ire,and Dangerous Things)一書中論述了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當時用的術(shù)語為Experientialism,又叫Experiential Realism,the ExperimentalistView或Non-objectivism。盡管在該著作中也用到了embodiment一詞,但并未將其用作哲學術(shù)語。之后在《體驗哲學》(Philosophyin theFlesh)一書中,Lakoff和Johnson(1999)將體驗哲學的基本思想概括為三條基本原則,即: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和思維的隱喻性,其核心是心智的體驗性[1]。認知語言學的體驗論認為:意義來源于我們感覺運動的體驗,通過想象機制,如概念隱喻、轉(zhuǎn)喻、范疇輻射以及種種概念合成的方式,使這種體驗的意義得以擴展,形成了抽象的概念化和推理。Lakoff將自然體驗定義為是我們的身體(包括感覺、運動器官、智力、情感等)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包括運動、操作物體、吃飯等),以及我們與同一文化(包括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宗教環(huán)境)中不同的人群互動的結(jié)果。人類由于其共同的身體、生理特征,進食動作在所有文化中基本相同。在英語中表示“吃”的動作方式的詞語有:taste,chew,gobble/swallow/devour,digest和eat等,相應的在漢語中有嘗、嚼/咀嚼、吞、消化和吃等。“吞”是人類基本的自然體驗之一,這種自然體驗具有較強的認知力,大量隱喻性的思維就來自體驗反復發(fā)生的模式,當它們和某一特定的文化積淀相結(jié)合,就必定產(chǎn)生反映該民族文化特色的生動形象的隱喻。
目前已有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表示“吃”的范疇詞匯,尤其是以“吃”為焦點詞做過相關(guān)研究,如:楊春生、王寅、王英雪、聶亞寧[2-6]。但我們發(fā)現(xiàn)至今還無人對“吞”這一表示“吃”的范疇詞匯進行具體研究。因此,以下從體驗論角度,基于語料庫的對比研究,進一步探討英漢語中“吞”動詞的隱喻投射,以豐富“吃”范疇詞匯的研究成果。
本文語料來自British NationalCorpus(BNC)及北京大學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及權(quán)威工具書,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古今漢語詞典》等。我們在BNC中隨機抽取“swallow”500例(所抽語料均能清楚辨明其具有本義還是隱喻義),發(fā)現(xiàn)有227例使用的是“swallow”的隱喻義,占抽取總數(shù)的45.4%;273例使用其本義,占抽取總數(shù)的54.6%。又以同樣方法從北大現(xiàn)漢語料庫中隨機抽取“吞”500例,發(fā)現(xiàn)有335例使用的是“吞”的隱喻義,占抽取總數(shù)的67%;165例使用其本義,占抽取總數(shù)的33%。結(jié)果表明:比起英語民族(45.4%),漢語民族(67%)更傾向于使用“吞”的隱喻義。但在英漢語中關(guān)于“吞”動詞的隱喻投射范圍孰寬孰窄,我們從這些數(shù)據(jù)中無法判斷,需要對語料進行具體分析。
食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沒有食物人們就無法生存。同樣,與食物相關(guān)的動詞“吞”也很重要。在英語中,“swallow”本義為to move(food or drink)downthe throat fromthemouth;在漢語中,“吞”是形聲字,口為形,天為聲,其本義指不嚼或不細嚼,整個兒或成塊兒地咽下去。英漢語中“吞”的意義雖然基本相同,但其各自的隱喻義卻又不盡相同,我們將通過豐富的語料來分析英漢語“吞”的隱喻投射的共性和個性。
1.吞喻忍受
整個食物不經(jīng)過細細咀嚼直接吞咽下去,喉嚨肯定要忍受痛苦;而整件事情沒有傾訴只是一個人默默承受,就如同不經(jīng)過咀嚼直接吞咽下去的食物一樣,吞咽的人要忍受很大的痛苦。因此,“吞”便可以映射到對某種感情或事物的“忍受”。英漢語中均有此類表達方法。如:
(1)He had to swallow the insult./他必須忍辱。
(2)Swallowed an injustice which otherswouldnothavetolerated./忍著別人不能容忍的不公平。
(3)心中一刺未除,又平空添了一刺,說不得且吞聲飲氣,將好顏面出來遮飾。(《紅樓夢》六九回)
(4)君出我入,如相避然。生闊死休,吞不復宣。(唐·韓愈前《漢大詞》)
除上述句子外,我們?nèi)园l(fā)現(xiàn)在英漢語中存在大量此類表達方式。英語中如:swallowa bitterpill,swallowa laugh,swallow an affront/an insult,swallow one’s grief,swallow the leek;漢語中如:忍氣吞聲、吞聲飲泣、吞恨、吞悲、飲恨吞聲等。
2.吞喻接受
把食物整個吞下去后,不管能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吞下去的食物已經(jīng)被我們的身體接受。“吞”便從對食物的接受喻指對整個事物的全部“接受”。如:
(5)Cannotswallowbooks like oysters./不能像吃牡蠣那樣生吞活剝地讀書。
(6)Western ports did play a part in shipping corn to London,in some years at least,the capital’s swallow reaching as far asExeterandbeyond to Cornwall./西部港口在往倫敦運輸谷物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至少在幾年內(nèi),港口的吞吐量能達到艾克賽特超過康沃爾。
(7)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朱自清《論詩學門徑》)
(8)這個碼頭每天吞吐商品達到萬噸。
通過以上句子,我們發(fā)現(xiàn),英漢語中均存在“吞”喻“接受”的隱喻投射,且此處的接受多喻指對知識的接受、汲取或?qū)ω浳锏陌?、容納。但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英語中“吞”不僅喻指對知識的接受,還可表示對事情、話語的盲目接受和相信。因為對于有些事情,如果我們不經(jīng)過自己的思索、判斷,如同吞咽食物一樣完全地接受,就有可能帶來不好的結(jié)果。如:
(9)He swallows everything that is told him./他對于旁人告訴他的任何事情一概相信。
(10)Her head could not swallow it./她的頭腦不會領會它。
3.吞喻占有
吞下去的東西就變成自己的,不管在吞食之前是否屬于自己,也不管以什么方式獲得。吞食某種食物就是占有它,因此,“吞”的意義便可引申為對某物的“占有”。如:
(11)The French king swallowed up almost all Flanders./法國國王幾乎吞并Flanders的全部。
(12) Nazi Germany swallowed up almost all Europe in World War II./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納粹德國吞并了幾乎整個歐洲。
(13)自從日本將高麗吞并后,我的父親和云姑的父親都把官辭了,退隱與林下。(蔣光慈《鴨綠江》)
(14)吞二周而之諸侯。(賈誼《過秦論》)
雖然在上述句子中,吞均喻指“占有”,但在英漢語中強調(diào)的側(cè)重點卻不一樣。通過整理語料我們發(fā)現(xiàn):在英語中,吞僅喻指軍事上的占有,即:合并、兼并;而在漢語中,吞不僅可喻指軍事上的占有,如:吞滅、以氣吞之、吞敵之勢,還可喻指對金錢的占有和私藏。如:
(15)把三十年積攢的五十塊洋錢,交給他買小豬兒,誰料他就整筆都給吞了。(高覽云《小城春秋》)
(16)連救災款他都敢吞。
4.吞喻掩蓋、籠罩
“吞”是咽下食物,使食物消失。因為食物被口腔完全覆蓋,自己和別人都無法看到?;谕瑯拥纳罱?jīng)驗,“吞”便從其基本義引申為(對事物完全)“掩蓋、籠罩”,這種“掩蓋、籠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英漢語中此類表達均非常豐富。如:
(17)The fog swallowed up the whole city./霧罩全城。
(18)History is big enough to swallow us too./歷史潮流巨大到足以把我們也吞下。
(19)女人的啜泣聲,黃省三的哭聲,被雨聲吞沒,漸漸消失了。(曹禺、萬方《日出》)
(20)這力量好像可以摧毀一切,吞噬一切,戰(zhàn)勝一切。(周而復《燕宿崖》)
5.吞喻消耗、耗盡
與細嚼慢咽相比,吞咽整個兒食物需要消耗身體更大的能量。因此,“吞”的基本義便可引申為對事物的“消耗、耗盡”。如:
(21)The expenses more thanswallowed up the earnings./開支不但耗盡了掙來的錢,而且形成了虧空。
(22)Waste is threatening to swallow up the country’s resources./浪費有耗盡這個國家資源的危險。
(23)秋海棠的精力,本來已給病魔吞蝕得所剩無幾了。(秦瘦歐《秋海棠》)
(24)病魔吞噬了一個優(yōu)秀的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士的軀體,焦裕祿通知在黃沙漠漠的蘭考大地上,結(jié)束了他短促的一生。(峻青《焦裕祿的光輝》)
盡管英漢語中,“吞”均可喻指“消耗、耗盡”,我們發(fā)現(xiàn),在英語中“吞”多喻指對金錢、資源的“消耗、耗盡”;而在漢語中,“吞”多喻指對精力、體力的“消耗、耗盡”。
人們對于“吞”的體驗大致相同,但由于生活方式與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民族對很多事物的認識就存在著差異,因此建立在該體驗基礎上的隱喻在生成和理解過程中也存在巨大差異。
1.吞喻取消、收回
如果把已送給別人的食物拿回且不經(jīng)過咀嚼就慌忙吞食下去,表示送東西的人非常想收回該食物。如果對于說過的話或觀點再吞回去,就表示對話語和觀點的“取消、收回”。英語中有較多此類說法。如:
(25)To swallow one’s words said in anger./收回自己在憤怒時說的話。
(26)Offered the opportunity of swallowing their views and fading away without harsher punishment./提供一個收回他們的觀點并使之不受任何嚴厲懲罰而脫身的機會。
(27)Will he swallow his teeth?/他會食言嗎?
漢語中還沒有發(fā)現(xiàn)用“吞”表示對話語的“取消、收回”。但表示收回話語時,漢語用表示“吃”的另一個動詞“食”來表達,即“食言”而非“吞言”。
2.吞喻出售
把食物吞下表示吃完,在英語中用“swallow”來表示對商品尤其是對書籍的銷售一空。因此,“吞”可喻指“出售”。如:
(28)The first printing was swallowed up before publication./初版在未初版前就銷售一空。
(29)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dictionary was swallowed up beforepublication./這部詞典的第一版在初版錢就被預訂一空。
3.吞喻緩慢
因為“吞”是將食物整個咽下去,所以吞下食物所需要的時間比細細咀嚼后咽下食物的時間要稍長一些。雖然在日常生活中,這一點時間經(jīng)常被忽略,但它也確實反映在漢語表達中。因此,“吞”可喻指(動作的)“緩慢”。如:
(30)他的腳受傷了,只能一步一步地往前吞。
(31)但在我接通了線而且聽得莫干丞的畏縮吞吐的語音時,吳蓀甫驀地又變了卦。(茅盾《子夜》)
我們還有很多此類說法,如:慢吞吞、磨吞、吞吐其詞、半吞半吐、吞吞吐吐等。
綜上所述,英漢語“吞”的隱喻投射共有8個,5個是英漢共有的,分別是吞喻忍受、吞喻接受、吞喻占有、吞喻掩蓋、籠罩、吞喻消耗、耗盡;2個是英語特有的,吞喻取消、收回、吞喻售完;1個是漢語特有的,吞喻緩慢。根據(jù)上面提煉出的概念隱喻,我們發(fā)現(xiàn)英漢語中以“吞”動詞作為始源域理解抽象事物的共性遠遠大于個性。共性的原因應歸根于我們共同的身體經(jīng)驗?!巴獭笔俏覀冞M食的方式之一,所以每一個“吞”的動作都可以用來認知世界。共同的體驗使具有普遍性隱喻的存在成為可能。但在分析“吞”動作的概念隱喻的過程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吞”多具有消極的語義特征,如:吞喻忍受/(盲目)接受、(輕易)相信/占有/掩蓋、籠罩/消耗、耗盡/取消、收回等。這也許和“吞”的行為密切相關(guān),因為整個食物未通過仔細咀嚼就直接吞食,對吞食的人來說本來就是一種痛苦,基于那種痛苦的體驗,當“吞”作為始源域投射到其它目標域時就會產(chǎn)生類似不好的、消極的語義特征。
“吞”的本義包含了兩個語義特征:一是吞者(主體)得到食物等;二是食物等(客體)被吞進主體的胃里而不見了。“吞”的隱喻義也包含兩個語義特征:一是行為主體得到客體(包括主觀上愿意和不愿意的);二是動作客體的消失(物質(zhì)意義上和心理意義上的)。本義和隱喻義之間語義特征的相似性是始源域向目標域投射的基礎。同一概念隱喻盡管在屬層(generic level)上表現(xiàn)出普遍性,但在種層(specific level)或者具體性上可能表現(xiàn)出差異。在英漢語中以“吞”動詞作為始源域的概念隱喻中就存在這種現(xiàn)象。首先,“消耗、耗盡”在兩種語言中的體現(xiàn)是近似的,“吞”既要消費金錢,又要消耗體力。在屬層上,“消耗、耗盡”都可以被隱喻為“吞”,但英漢在具體表述上是有差異的。英語中,“swallow”多用來比喻對金錢或資源的“消耗、耗費”;而漢語中多用來指精力、體力的“消耗、耗盡”。此外,同一概念隱喻的隱喻范圍和闡述程度也可能表現(xiàn)出差異。在[吞喻接受]這一概念隱喻中,英語“swallow”作為始源域所映射的目標域范圍大于漢語;而在[吞喻占有]這一概念隱喻中,漢語“吞”作為始源域所映射的目標域范圍大于英語。
通過對語料的具體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比起英語民族使用“swallow”的頻率(45.4%),漢民族使用“吞”的隱喻義的頻率(67%)更高,但英語中“swallow”的隱喻投射范圍卻稍大于漢語。
本文從認知體驗論角度,對英漢語“吞”動詞的概念隱喻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兩種語言中都存在用“吞”的動作作為始源域來理解一些抽象概念的現(xiàn)象,在對語料進行具體分析的基礎上總結(jié)出英漢“吞”的動作隱喻的共性和個性。我們將其普遍性歸因于人類共同的身體體驗,即用普遍存在的“吞”的方式來支持Lakoff等人關(guān)于隱喻具有體驗性的觀點。同時也依據(jù)Kovecses有關(guān)隱喻差異性的觀點,指出了英漢語“吞”動詞的概念隱喻的差異所在。本文通過對“吞”這一動詞的概念隱喻的分析,希望能夠啟發(fā)我們對體驗哲學所倡導的體驗決定認知的結(jié)論作進一步思考。
[1] Lakoff,G.&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2] 楊春生.英漢語中與“吃”有關(guān)的隱喻比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2):46-48.
[3] 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 王寅.漢語“動名構(gòu)造”與英語“VN構(gòu)造”的對比——一項基于語料庫“吃/eat構(gòu)造”的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2008(2):2-6.[5] 王英雪.漢英“吃”的動作的概念隱喻比較[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95-199.
[6] 聶亞寧.從體驗論看漢語“吃”的轉(zhuǎn)喻和隱喻認知模式及其特點[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13-117.
H03
A
王晶(1985-),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