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卿
(廣西工學院外語系,柳州545006)
敢問路在何方
——從貝克到狼的嬗變看倫敦的生態(tài)哲學
何亞卿
(廣西工學院外語系,柳州545006)
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重讀杰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探索作品中文明與自然的對立關系,探討對文明的反叛與自然的回歸。通過貝克從狗到狼的嬗變,分析杰克·倫敦的生態(tài)思想和生態(tài)整體觀。
杰克·倫敦;《野性的呼喚》;貝克;生態(tài)批評
杰克·倫敦是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稱為“克朗代克的吉普林”的作家,他的作品尤其以美國淘金為主題,以及狗和狼的動物小說而聞名于世。倫敦關于動物的最著名的小說有《野性的呼喚》、《白牙》以及《海狼》等。倫敦不僅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也寫了許多短篇小說,其中以《熱愛生命》最廣為流傳。杰克·倫敦由于對狗的心理以及行為表現的描寫生動貼切,他的小說往往被認為是動物小說,被孩子們所喜愛。以往的傳統(tǒng)的評論大多是從杰克·倫敦的達爾文進化論以及超人思想的角度進行研究。然而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生態(tài)批評的產生和發(fā)展繁榮,重讀倫敦的動物小說,研究作者在作品中滲透的生態(tài)思想和生態(tài)哲學,對作家作品的生態(tài)闡釋也應該成為現時代文學研究和批評的新空間。
20世紀70年代生態(tài)批評主要在英美國家初露頭角;90年代,生態(tài)批評才以真正的批評流派而問世。生態(tài)批評是通過文學重新審視人類文化,探索人類的文化思想如何影響人類對自然生態(tài)的態(tài)度和行為,研究人類與生態(tài)自然的合理關系,促進人類與生態(tài)自然的和諧發(fā)展與共存。
生態(tài)批評批判和揭露人類中心主義,從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闡釋文學作品,挖掘生態(tài)文學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生態(tài)意識和生態(tài)智慧。現在的生態(tài)文學批評已經發(fā)展到了不僅僅挖掘生態(tài)文學作品,也擴展到了所有的文學作品。它以批判滲透人類中心主義的反生態(tài)作品為己任,重建文學經典,促進生態(tài)文學及其研究的繁榮。生態(tài)批評已經成為文學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生態(tài)批評的重點在于挖掘文學作品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倡回歸自然,重建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通過分析自然在文學作品的再現,以生態(tài)視角闡釋文學作品,揭露人類對自然的無情破壞,質疑人類征服干擾自然的權利,批判工業(yè)化和科技文明對自然造成的破壞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紊亂,通過文明批判喚起人類對自然的同情、理解和尊重,呼吁人類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重返人與自然的和諧。
生態(tài)批評的核心思想是生態(tài)整體觀,主張以生態(tài)整體觀為本質內涵的生態(tài)整體主義思想。生態(tài)整體主義思想反對人類以自己為萬物的中心,反對以人類眼前利益為尺度,忽視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利益和整體價值的簡單化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它強調恢復和重建人類與自然整體以及整體中的各個部分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依賴關系,堅信尊重所有的生命就是尊重人類的生命。生態(tài)批評希望通過文學喚醒人類對自然的責任感和義務感,摒棄對自然的統(tǒng)治和掠奪,希望人類用符合生態(tài)倫理的行為緩解人與自然岌岌可危的緊張關系。生態(tài)批評結合了文學研究和生態(tài)關注,努力提升整個人類的生態(tài)責任。
生態(tài)批評以現在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和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為立足點,重讀文學經典作品,審視其中的生態(tài)意識和生態(tài)蘊涵,喚起現代人的生態(tài)意識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建立一種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tài)批評不僅已在英美等西方國家應用,在我國文學界也已引起了關注和廣泛的應用。近年來外國文學批評中運用生態(tài)批評理論重新闡釋和解讀經典文學作品的論著如雨后春筍般見諸學界。本文也將試圖以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重新解讀杰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探討和發(fā)掘其中蘊涵的生態(tài)意識,發(fā)現和找尋作者的生態(tài)思想。
生態(tài)批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解構和顛覆文明與自然的二元對立關系。
杰克·倫敦的作品中經常流露出作者對自然和文明不同態(tài)度的沖擊?,F代社會的文明代表的是物質文明的快速發(fā)展和繁榮,是人們對物欲和經濟甚至金錢的狂妄追求;而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發(fā)展并沒有帶來精神文明同樣的發(fā)展和繁榮。恰恰相反,人類的精神狀態(tài)卻在對物欲和金錢的追求中失去了方向,表現在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上便成了對自然無情的開發(fā)和利用,自然的本體論在以人類為中心的社會里變成了自然價值論。自然失去了她得以在世界中存在的本身價值,而淪為了為人類服務和利用的對象。倫敦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意識到了自然在人類物質文明的發(fā)展中所處的危險境地,他的名著《野性的呼喚》便是一部揭露和審視所謂的現代文明中,動物—自然的一部分,在人類中心主義的社會中如何一步步淪為被利用和壓迫的對象,進而被迫重歸荒野的歷程。在這部作品中,隨處可以窺見倫敦對自然和文明的不同暗喻和表達。
《野性的呼喚》的主人公狗貝克生活在南方法官的家里。田園般的南方以及和煦的陽光代表和暗示了文明與自然的理想的和諧關系。狗貝克與主人的關系是平等甚至是備受主人的愛戴和尊敬的關系。動物和人類保持著一種友好和諧的關系。此時的人類文明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的互相依賴和生存的關系之上的。這種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理想的關系。此時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正是生態(tài)批評所尋找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關系,然而這種關系又是一種極不穩(wěn)定的關系。隨著一種“黃色的金屬”被人類發(fā)現,這種美好的關系就徹底地被打破了;人類社會中文明與自然的較量也達到了一個最激烈的階段。
19世紀末20世紀初,金礦的發(fā)現使人們對物質和金錢的追求更加瘋狂,從而給自然帶來更大更恐怖的被奴役和挖掘的災難。在這個運動中,從自然中汲取利益,利用自然,濫用自然成了人們的價值取向,屬于自然一部分的動物當然也不能免逃一劫。就在貝克仍然天真地信任人類的時候,它卻被人從法官家?guī)ё?,?00美元賣給了狗販子。在利益和金錢面前,人類喪失了生態(tài)道德,動物和自然成了服務人類和被人類利用的對象。貝克理所當然地成了人類用以交換金錢的工具,它唯一價值的體現就只是金錢。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因為人類喪失了自然倫理的道德,也成了金錢驅使下肆意破壞和奴役自然的魔鬼。在倫敦的筆下,文明的南方的背景被移置在了荒蠻的北方曠野。從此,那種生態(tài)批評所尋找的理想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也慢慢地缺失了。
南方的溫暖和煦,北方的寒冷荒涼;南方的陽光,北方的雪野成了鮮明的對比。倫敦善于運用這些鮮明的對比讓讀者感受人類文明與荒蠻的強烈反差。隨著貝克被狗販子幾易主人,以及在人類所制定的所謂的“棍棒和毒牙”的規(guī)則下,貝克的命運一步步地被掌握在了人類的手中,它離理想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也越來越遠。如果說法官和南方代表了理想的人類文明的話,那么“棍棒和毒牙”規(guī)則和險惡的北方雪國則象征了現代人類文明的野蠻。貝克的天真,貝克的驕傲和尊嚴被文明人類的“棍棒和毒牙”一點點敲得粉碎。自然在人類文明的面前只是被奴役和驅使的對象,是被人類征服的對象。制定“棍棒和毒牙”規(guī)則的人類正是掌握機器和技術的人類,人類有了這些就可以完全征服和利用自然,自然就會服從人類的統(tǒng)治。這些不正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凸現嗎?生活在近現代機器文明,工業(yè)化、商業(yè)化勢不可擋的時代的杰克·倫敦,對現代人類的文明提出了質疑和反思。在以人類中心主義為特征的現代文明中,貝克的命運和道路也就成了自然的命運和道路。
杰克·倫敦通過對文明和自然的暗喻,揭露了以人類為中心的所謂的文明社會是建立在人類對自然的驅使和利用的基礎之上,無情地剝削和破壞大自然,完全忽視大自然而滿足人類的經濟利益。自然在所謂的文明社會中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價值,僅僅成為了人類利用和剝削的對象。生態(tài)批評的目的之一就是解構自然與文明的二元對立關系,倫敦通過以建立在剝削和破壞自然基礎上的人類文明與天真無邪的自然(以貝克為代表)的鮮明對比,深刻地揭示出人類文明與自然的二元對立的矛盾是如此的突出,以至貝克將來的嬗變都與這種矛盾和對立息息相關。也正是這點恰恰反映出倫敦的生態(tài)思想和智慧。
文明批判是倫敦自然觀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他被稱為是環(huán)境主義者的重要原因[1]。文明批判是調節(jié)人與自然緊張關系,從而達到和諧狀態(tài)的必要手段,只有使人類認識到人類文明的局限和弊端,喚起人類的環(huán)境意識,付諸行動,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得到可能性的改善。倫敦清醒地意識到了文明的局限,得出了“現代人無法在文明中得到拯救”,“只有逃離文明才能拯救自我”的結論[2]。
正如小說的標題一樣,野性的呼喚本身就是對所謂的現代文明的反叛。呼喚野性,擺脫文明,成為了小說的主題貫通其中。
所謂的文明社會在小說中表現出來的是人們物欲的極度膨脹,為了得到經濟利益,文明社會中的人竟然毫不吝嗇地開發(fā)利用大自然,驅使勞役甚至毫不憐憫地殘殺動物,尤其是人類的忠實伙伴——貝克,這只忠實于人類的狗,極度信任人類的狗,卻沒有在文明的社會中受到文明的人類的善待;相反,它受到的是無情的棍棒的打擊和人類不屑的藐視和譏諷,看到的是伙伴們被殘酷的驅役和殺死。在所謂的文明的人類身上,貝克看到、理解并學會了一種生存準則,那就是棍棒準則和適者生存的準則。在所謂的文明社會中,要想生存,必須拋棄原來的溫順、單純的性格。從而貝克逐漸演變成一只遵循棍棒原則,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處事智慧。貝克最終擺脫了原來的溫順性格,通過激烈而殘酷的競爭而成為了狼群之首。貝克從狗到狼的嬗變過程正是人類社會的所謂的文明到野蠻的蛻化之旅。倫敦通過貝克到狼的嬗變,對現代的文明社會進行了無言但是有力的批判。
貝克從狗到狼的嬗變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人類的棍棒下,在適者生存與道德本性的較量中,在無情和有情的對衡中,棍棒和適者生存戰(zhàn)勝了道德,無情戰(zhàn)勝了有情,貝克也逐漸變成了與原來完全不同的貝克。貝克道德的淪喪,道義的降低實際上成了作者對現實社會里道德淪喪和道義崩潰的寫照。到底是發(fā)展還是墮落?作者也提出了疑問。按照道義,貝克無法生存;如果墮落,它很快就適應了環(huán)境,并練就了一身的生存本領。適者生存,正是斯賓塞的理論,然而,作者也已經看出,這種生存原則是在丟棄了道德和道義下的茍且生存。與其說倫敦受斯賓塞思想的影響,倒不如說倫敦對斯賓塞的理論提出了疑問和諷刺。
本能在貝克身體里開始復蘇。這種本能是動物的原始的野蠻性,并不是人類社會應該提倡和發(fā)展的。人類的社會的健康發(fā)展還是建立在道德倫理的發(fā)展之上的。相似的是,隨著現代技術和經濟的發(fā)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由于金錢至上的風行,物欲的橫流,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和動物之間卻失去了一種道德準線。對自然和動物的奴役和掠奪,恰恰是人類野蠻性的復蘇,而不是文明社會的發(fā)展。為什么貝克會回歸原始的野蠻本能?作者倫敦也指出正是因為人類在北方發(fā)現了一種黃色的金屬,以及人類對金錢和物質的貪婪的追求。其實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人類社會在道德和倫理層面上沒有前進而是后退了。
從貝克到狼的嬗變,或者說從被人類文明馴化成人類忠實的朋友的動物到回歸野性的蛻化,倫敦深刻地揭露出了現代社會的物質文明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卻是精神文明上的退化。文明與野蠻,和平與暴力,自然與人類的二元對立是如此地突出。構建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互相依存關系正是生態(tài)主義所追尋和倡導的目標。如何打破文明與野蠻,自然與人類的矛盾關系,也成了倫敦要解決的問題。貝克,作為自然的代表,只有回歸自然的本性,擺脫人類賦予它的人類的特性,回歸自然,與自然合二為一。作者倫敦也正是做到了這點,讓貝克回歸野性,以引起人們對人類本身和自然生態(tài)的思考。
在近代工業(y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隨著技術和科學的發(fā)展,人類在肯定自身的同時,變得膨脹自我,在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中,開始疏離自然,逐漸奉行“人類中心主義”思想,認為自然客體的全部價值都在于滿足人類的某種利益而具有的價值?!叭魏慰腕w,無論它是什么,只有當它滿足了人類的某種興趣時,才獲得了價值?!保?]
貝克作為狗,首先它的存在價值在于法官家庭。法官是它的主人,它的價值體現在人類的伙伴或者寵物的關系上,以及法官家庭里的玩伴。當貝克被狗販子們從法官家里偷走并反復販賣后,它的價值就赤裸裸地體現在了人類對于金錢的貪欲利益上,它的價值等同于金錢和物質,在人類眼里,它成了沒有生命尊嚴的個體。在北上淘金的路上,貝克的價值只能體現在被人類驅役的動物身上。它與其他的狗一樣,成了人類的勞動力。在貝克與種種不同的人的關系上,它的價值體現也有著不同和差別。但這些差別又是建立在一個共同點之上的,即貝克的價值體現總是左右于它對人類的關系和利益上。也就是說,貝克的價值不以它作為動物,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而獨立存在,相反,是以人類為中心,它作用于人類身上的價值。所有這些都表明,在人類中心主義的社會中,動物或者自然不可能以自己的內在價值而存在。
有一種神秘的原始的力量驅使著貝克尋找自己的內在價值,那是來自荒野的呼喚,而不是人類的文明社會。這種來自荒野的呼喚,呼喚的是自然的內在價值的重現。生態(tài)價值觀則強調,人與自然倫理關系必須建立在自然的內在價值基礎上,而不僅僅出自人的道義愿望[4]。
杰克·倫敦對于自然的描寫,對于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動物與自然的關系的描寫在小說中也反復出現。首先在第一章最后有段貝克初次見到北方的雪的描寫。雪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然而對于貝克來說還是非常新鮮的事物。它先是有點畏懼,后是嘗試,再是感受雪花的甜潤。貝克的行為引起了狗販子的嘲笑。其實貝克對雪的初次認識正像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過程。原始人類對于自然持有一種敬畏和膜拜,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尤其是現代文明和工業(yè)革命的到來,人類對自然的關系發(fā)展成了開發(fā)和利用甚至是征服自然。在此,倫敦把貝克對自然的認識過程的可愛和單純非常形象地描寫出來,他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人類對自然應該持有一種什么態(tài)度,如何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地共處?
生態(tài)文學的重要標志是生態(tài)警示、生態(tài)責任、文明批判和生態(tài)理想[5]。杰克·倫敦也是一個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精神相通的道德理想主義者,他與愛默生、梭羅所倡導的人回歸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理想一脈相承,因而他往往也具有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理想。他會從生態(tài)整體的利益出發(fā)考慮自然的存在和人的行為,積極思考和探索解救現代文明侵擾下自然的未來命運問題,從而表現出生態(tài)整體關懷的意識[1]。
貝克到狼的嬗變并不是貝克在獨立的環(huán)境中獨立地實現的。這個嬗變過程正好是在人類社會環(huán)境、人類與自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實現的。同時,貝克的嬗變是一個生態(tài)整體的演變過程。首先,人類的生態(tài)圈促成了貝克的嬗變。其次,動物的生態(tài)圈也促成了它的演變。貝克從陽光和煦的南方輾轉到了氣候嚴寒的北極地帶,由法官家的寵物狗淪為任人驅使的勞役狗,以致最終回歸自然,恢復狼的野性,等等這些變化正是在以上兩種生態(tài)圈中被實現的。生態(tài)整體觀反對人類中心主義。杰克·倫敦恰恰以貝克從狗到狼的嬗變過程,賦予貝克一種反人類中心主義的精神,掙脫人類的枷鎖,獲得回歸自然的快樂和自由。
從另一個角度看,倫敦也正是運用了生態(tài)的整體觀來看待人類社會,那就是對貝克的擬人化描寫。作者在小說中,雖然描寫的是一只狗變成狼的演變過程,實際上,作者始終把狗與人的角色混雜交揉在一起,運用狗的心理變化和性格塑造不時地在加強人的心理演化過程?!皞惗刈髌返暮诵姆从车氖且环N非常現代的觀念,即人類注定像整個宇宙海洋世界的其他生命一樣,只不過是一種生命的存在形式而已。”[6]所以,貝克從狗到狼的嬗變不僅僅是狗的狼性本能的回歸,也不僅僅是動物自然性的回歸,更是人類理性從控制和蹂躪自然到人類為自然中的一員,與自然中的其他客體平等和諧相處的理性發(fā)展的道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從貝克到狼的嬗變看出杰克·倫敦不能也不應該被簡單地評論為斯賓塞的“適者生存”理論的跟隨者,或者是被界定為自然主義作家,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更多的則是他的生態(tài)關懷和生態(tài)思想。反對人類中心主義,愛戴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態(tài)思想不時地體現在《野性的呼喚》這一作品中,可以說,杰克·倫敦也是早期的生態(tài)文明的呼喚者之一。
[1] 張寶林.杰克倫敦的自然觀初探[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6):43.
[2]Tavenier Courbin,Jacqueline.Critical Essays on Jack London[M].Boston,Massachusetts:G K Hall &Ca,1983:198.
[3]佩里.現代哲學傾向[M].上海:商務印書館,1962:326.
[4] 肖魏.生態(tài)倫理學何以可能[J].復旦大學學報,2000(4):37.
[5]王諾.歐美生態(tài)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1.
[6]Jeremiah Creedon:from the Utne Reader,1996:223.
To which direction:a dog or a wolf——on Jack London's eco-philosophy in“The Call of the Wild”
HE Ya-qi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iuzhou 545006,China)
From rereading and reanalyzing Jack London's“The Call of the Wild”with the point of view of eco-criticism,the thesis elaborates the adversarial relations between civilization and nature in this work.Through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Beck's transformation from a dog to a wolf,it tries to explore London's ecological thoughts.
Jack London;The Call of the Wild;Beck;eco-criticism
I106
A
1009-8976(2011)01-0125-04
2010-11-16
何亞卿(1972—),女(漢),河北蠡縣,碩士,講師主要研究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