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長治學院 師范分院,山西 長治 046000)
當前晉東南地區(qū)喪葬習俗的弊端與改革設想
王 靜
(長治學院 師范分院,山西 長治 046000)
喪葬習俗是不同民族在其殯葬過程中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演變而逐步形成的一種民俗。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習俗崇尚“隆喪厚葬”和“入土為安”,晉東南地區(qū)處于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帶,沿襲著幾千年的文明傳承,受傳統(tǒng)喪葬習俗影響甚重,存在著一些弊端,對社會具有消極影響,需要加以改革。
晉東南;厚葬;二次葬;改革
喪葬習俗是指不同民族在其殯葬過程中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演變而逐步形成的一種民俗,[1]是人生四大禮儀(誕生禮、成年禮、結(jié)婚禮、喪葬禮)之一,作為人生最后一次生活禮儀,歷來受到高度重視?!安还茉谑w的裝殮或處置上,也不管在葬后的禮儀或祭祀上,都是具有某種程度的反感與恐懼同真誠的愛戀混在一起”。[2]受這些觀念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習俗崇尚“隆喪厚葬”和“入土為安”。晉東南地區(qū)處于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帶,沿襲著幾千年的文明傳承,受傳統(tǒng)喪葬習俗影響甚重。
晉東南地區(qū)喪葬習俗作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有其積極意義——用葬禮的形式對長輩進行表彰,不僅讓死者享受哀榮,而且教育后代,學習死者的品德、操守,繼承死者的遺志;同時,還可以發(fā)揮社會整合功能,密切人際關系,強化群體凝聚,維護社會秩序。但是,受“隆喪厚葬”觀念的影響,人們過分講究喪葬禮儀中的繁文縟節(jié),不考慮個人財力物力,大肆操辦,導致逝者難求其安,活人不堪其累。受“入土為安”觀念的影響,人們普遍采用土葬或二次葬形式,農(nóng)村土地資源因此造成的浪費不容忽視。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數(shù)量劇增,一些城鎮(zhèn)甚至出現(xiàn)了死人與活人爭奪“生存空間”的尷尬,導致可用土地面積和人均綠地嚴重匱乏。晉東南地區(qū)喪葬習俗中的弊端,對社會發(fā)展造成了消極影響,其典型表現(xiàn)可歸結(jié)為以下兩點。
祖先崇拜和靈魂觀念導致中國民眾在喪葬習俗上走向了“隆喪厚葬”,“死后猶生”的觀點就是中國民眾看待死者及喪事的基本態(tài)度。追溯隆喪厚葬的淵源,它與儒家的倫理觀念有關。儒家提倡對死者厚葬,是出于“重生”的觀念,重生則重教化,厚葬死者是為了重生。因此,儒家對于喪葬禮儀歷來極為重視,“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盵3]各種儀式名目繁多,禮數(shù)繁雜,規(guī)格嚴密,不得隨意逾越。
當前,晉東南地區(qū)隆喪厚葬的習俗仍然非常嚴重。只要條件允許,死者停喪時間一般都在五至七天,有的甚至多達九天。在停柩待葬期間,喪家每天要擺筵席招待前來吊唁的親友和幫忙的近鄰;請專門的工匠打造最好的棺木、做各種各樣的紙制陪葬品;請陰陽先生看墳地的坐向、死者出殯的日期等等。本來,儒家倡導孝道,是要達到以孝道敦厚人心、尊重長輩、報答長輩養(yǎng)育之恩的一種“報恩”目的,使社會和諧、家庭關系和睦。但在實際操作中,隆喪厚葬一方面固然表現(xiàn)了生者對死者的報恩感情,另一方面卻是為了生者某些方面的利益。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把“孝”的最初涵義漸漸掩蓋,代之而起的卻是借“孝”之名大肆操辦喪事,揚自己的遠名?,F(xiàn)在,一些人甚至借操辦喪事之名拉關系、走后門、收受賄賂,使本應哀傷、肅穆的喪葬場面演變成一出出鬧劇。這些現(xiàn)象使喪葬禮儀變成了彰顯人際關系的儀式,已基本失掉了表達哀痛的本意。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讓死者“入土為安”的思想,喪葬形式主要是土葬,因為人們相信,地下有一個陰間,死者在那里可以以另一種方式獲得新生。但是,土葬卻存在著種種弊端。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如果人人都要土葬的話,中國大地上除了一個個高高聳立的墳頭,恐怕就別無它物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死人與活人爭奪土地資源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愈演愈烈。同時與土葬相匹配的最重要的喪葬物品是棺材,親人們?yōu)榱酥v求“孝道”,都會盡力為死者準備上好的棺材,每副棺材通常需要一個多立方米的木材,再加上用于陪葬品的紙制物品、木制物品,從總耗量上計算,這是一種龐大的耗費。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喪葬習俗中的這些陋習將會嚴重影響子孫后代的生存狀況。
為此,我國普遍實行了喪葬制度改革,由傳統(tǒng)的土葬方式改為火化方式。晉東南地區(qū)也不例外,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尤其是在農(nóng)村。首先,千百年來傳承的土葬習俗在人們心中形成了定勢。對于死去的親人,生者本來就已經(jīng)非常難過了,誰還忍心再將其放到火葬爐里燒成一團灰呢?這似乎于生者、于死者都是一個殘酷的、無法接受的事實,于是仍然有很多人繼續(xù)采用土葬方式,管理較嚴格的地方則出現(xiàn)了偷埋死人的現(xiàn)象。其次,開支費用加大,變相增加了人們的負擔。在晉東南地區(qū)農(nóng)村,埋葬一位死者的開支大約為8000元,但如果要火化的話,至少需要增加2000元費用,這部分費用包括雇用車輛運送遺體,在殯儀館由專門的人為死者洗面、化妝、消毒,購買骨灰盒,親戚朋友往返火化廠的租車費等等。有些家庭貧困者因此出現(xiàn)了“死不起人”的尷尬局面。再次,目前晉東南地區(qū)縣城以下統(tǒng)一規(guī)劃的骨灰安放處所很少,村民在將遺體火化后,由于骨灰無處安放,又不能老放在家里,使死者“常在”,于生者不安,因此“二次葬”習俗開始盛行。
所謂“二次葬”,即在死者火化后二次裝棺名正言順地土葬,其程序和傳統(tǒng)土葬相比,一樣都沒有少,最終仍然奉行了“入土為安”的習俗。同時,火化可以得到政府一定的補貼,結(jié)果卻是只要火化了,再怎樣去安葬死者都無人過問。殯葬改革的初衷是減少占用土地,減少各種繁雜的儀式,從而達到節(jié)約社會資源,減少死者親屬因此而承擔的支出的目的。但這種先火化再土葬的方法反而增加了火化時的儀式和喪葬費用的支出,卻并不比傳統(tǒng)土葬少用土地。二次葬的盛行,不僅使殯葬改革的目的化為泡影,就連火葬所提供的設施也變成了一種浪費。
在晉東南地區(qū)的城鎮(zhèn),喪葬費用的支出更是驚人。如長治市區(qū)周邊,買一塊大約1.5平方米的墳地需要四萬元左右,可以并排安放兩個骨灰盒。長治市郊區(qū)的北石槽村、南天宮村專門辟出一部分土地作為墳地而出賣、賺錢。而一般人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希望死者“入土為安”,心甘情愿地去花費這筆錢購買,于是供求雙方的相互需要形成了一個廣闊的市場。
面對當前晉東南地區(qū)喪葬習俗中存在的弊端,筆者認為,應該著重從以下兩方面入手改革。
隆喪厚葬的習俗是“以孝為先”觀念的體現(xiàn),但真正的孝順其實并不是表現(xiàn)在長輩去世后,而是在他們生前。我們應該在長輩生前每天懷著孝心為他們打理一切,順應長輩的情緒和意愿照顧他們,用心地噓寒問暖,節(jié)假日時常帶他們到一些名勝古跡去散散心。特別是工作繁忙的子女,更應該常回家看看,不能借口工作忙而把父母撇在一邊,使他們過著孤獨的生活。有的子女認為,我給他們寄些錢,他們想吃什么就買什么,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墒牵瑢τ诟改?,除了在生活上、物質(zhì)上給予他們關懷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方面給予更多的慰藉。我們應以孝為先,讓老人在有生之年能夠盡量多地享受天倫之樂。如果平時對父母的冷暖不聞不問,在父母過世后才來辦鋪張浪費的喪事以表示自己的孝順,其實這樣已經(jīng)于事無補,于人無益了。
在對待死的態(tài)度上,古人淡泊生死的人生觀值得我們學習。由于道家持順應天道、崇尚無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以在個體的生死觀上表現(xiàn)出一種超然的樂死態(tài)度。莊子認為,生死若一。生和死是同一回事,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所以“生時樂生,死時樂死矣”。他認為大自然“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4],所以以生為善就要以死為善。莊子將人的死看成是歸本返真、復歸自然。因此,當莊子的妻子死了,本來應該悲痛,而他卻“箕踞鼓盆而歌”。[5]同時,道家主張薄葬,莊子本人身體力行。莊子臨死前,他的弟子要按當時最流行的習俗厚葬他,他卻坦然地對其弟子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齋送,吾葬具豈不備邪?”[6]當他的弟子們擔心其尸體被烏鴉吃掉時,莊子說:“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盵7]莊子的薄葬言行難能可貴,令人嘆服!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厚養(yǎng)薄葬”的新觀念在一些地方逐漸深入人心。厚養(yǎng),即以優(yōu)厚的待遇去供養(yǎng),不僅僅是要在生活上對父母關心、照顧,更重要的是要從心靈上、精神上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慰藉。厚養(yǎng)薄葬看似簡單,要真正做到卻并不容易,關鍵問題是如何看待薄葬。如前所述,厚葬除了體現(xiàn)兒女對父母的尊崇和報恩的心意之外,還有一定成分是做給別人看的。如何讓人們淡泊喪葬活動的社會評價,而側(cè)重于生者自身的內(nèi)心反省,這是需要我們關注和努力的。
真正的孝順是要做到“厚養(yǎng)薄葬”。我們要從物質(zhì)上和精神上盡力奉養(yǎng)好父母的生活,使其居安食美,神清氣爽,頤養(yǎng)天年。當兒女真正在老人生前做到了這些,能夠問心無愧,那么當老人過世時,就不會單純?nèi)タ粗貑试醿x式的隆重與否了。在厚養(yǎng)薄葬這一觀念深入人心的基礎上,喪事盡量從簡,真正地推行新的更文明的喪葬與祭祀方式,才有益于社會、有利于生者、有安于死者。
其實,火葬并不是人類最理想的葬法。隨著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火葬制度實行以來弊端的認識也越來越清醒?;鹪岬哪康氖枪?jié)約土地,避免出現(xiàn)死人與活人爭奪生存空間的尷尬。而十多年的實踐證明,火葬不僅沒有有效節(jié)約土地,反而浪費了大量的土地和經(jīng)費。要實行火葬,先得由政府出資修建火葬廠、殯儀館、招聘工作人員,這樣既占據(jù)了一定的土地耕種面積,又增加了征地費、設備購置費、殯改行業(yè)人員的工資福利費等等。同時,火葬對大氣也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從而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有學者提出“綠色殯葬”、“生態(tài)殯葬”的設想,“現(xiàn)行火葬制度,是政府強行的制度。強行推行這種制度可能導致不佳的法律效果,因此應重視傳統(tǒng)土葬制度的價值,正視喪葬改革的制度設置缺憾,進一步改進喪葬制度”。[8]將死者深埋至土地耕作層以下,不影響機耕,地面不起墳頭,仍然可以進行種植,不僅不污染環(huán)境、土地,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轉(zhuǎn)化為有機肥料,讓逝者再為后代做一份無私的奉獻,符合循環(huán)經(jīng)濟的規(guī)律。這也許是一種更好的喪葬形式。
任何一項改革的推行都需要時間,喪葬習俗也不例外。對于喪葬習俗,我們既要繼承其中所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文化道德,又要以更加文明的方式來表達生者對死者的哀思。只有全社會民眾共同努力,國家政府大力宣傳、正確引導,并制定合情合理的、符合民眾生活習俗的規(guī)章制度,才能順利地推行喪葬習俗的改革,逐步走向“綠色殯葬”、“生態(tài)殯葬”的道路。
[1]徐西勝.喪葬習俗與殯葬文化[J].東岳論叢,2001,(2):29.
[2]馬林諾夫斯基.巫術(shù)科學宗教與神話[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30.
[3]袁祖社.四書五經(jīng)·論語篇[M].北京:線裝書局,2002.42.
[4]于丹.莊子心得[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106.
[5]于丹.莊子心得[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123.
[6][7]于丹.莊子心得[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147.
[8]魯忠江.論農(nóng)村地區(qū)喪葬改革現(xiàn)狀及其成因[J].吉林: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6):64.
K892.22
A
1673-2014(2011)04-0026-03
2011—03—15
王 靜(1972— ),女,山西屯留人,碩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
(責任編輯 王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