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品
(中南大學(xué),湖南 長沙 410083)
互文性(Intertexuality)也有人譯作“文本間性”?;ノ男酝ǔ1挥脕碇甘緝蓚€或兩個以上文本間發(fā)生的相互關(guān)系。翻譯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單項活動,而是一種語言文化在互文性質(zhì)上的轉(zhuǎn)換活動。詩詞翻譯就是一種跨語言的互文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原詩與譯詩也會構(gòu)成互文本。互文性為詩詞翻譯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和翻譯視角。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意象能有效的傳達詩詞的意境和情境,本文擬以中國幾首古典詩詞中的意象翻譯為例,將其置于互文性的視野中進行研究,從而總結(jié)出詩詞意象翻譯應(yīng)注意的問題以便更好地傳遞詩詞的內(nèi)涵,已達到進一步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溝通的目的。
互文性最早是由法國文學(xué)批評家、語言學(xué)教授及符號學(xué)家朱莉亞·克里斯蒂(Kristiva)依據(jù)巴赫金的“對話性”和“復(fù)調(diào)”理論提出的。
“任何文本都好像是一幅引語的馬賽克鑲嵌畫,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之吸收與轉(zhuǎn)化,構(gòu)成文本的每個語言符號都與文本以外的其他符號相關(guān)聯(lián),任何一個文學(xué)文本都不是獨立的創(chuàng)造,而是對過去文本的改寫、復(fù)制、模仿、轉(zhuǎn)換或拼接”(朱莉亞·克里斯蒂娃)。其基本內(nèi)涵是,每一個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鏡子,每一文本都是對其它文本的吸收與轉(zhuǎn)化,它們相互參照,彼此牽連,形成一個潛力無限的開放網(wǎng)絡(luò),以此構(gòu)成文本過去、現(xiàn)在、將來的巨大開放體系和文學(xué)符號學(xué)的演變過程。
“互文性”有雙重焦點。一方面,它喚起我們注意先前文本的重要性,它認為文本自主性是一個誤導(dǎo)的概念,一部作品之所以有意義僅僅是因為某些東西先前就已被寫到了。然而就互文性強調(diào)可理解性、強調(diào)意義而言,它導(dǎo)致我們把先前的文本考慮為對一種代碼的貢獻,這種代碼使意指作用(signification)有各種不同的效果。這樣互文性與其說是指一部作品與特定前文本的關(guān)系,不如說是指一部作品在一種文化的話語空間之中的參與,一個文本與各種語言或一種文化的表意實踐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這個文本與為它表達出那種文化的種種可能性的那些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喬納森·卡勒:《符號的追尋》(康奈爾大學(xué)出版社,1981)。
對譯者來說,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亦是兩種文化的交融。當(dāng)涉及兩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時,互文性的關(guān)聯(lián)因為所屬文化圈的隔膜,成為翻譯活動中的障礙。特別是像英漢這樣兩種來自完全不同文化體系的語言之間的傳譯,無疑具有更大的挑戰(zhàn)性。其中,中國古典詩歌翻譯富含大量典故互文指涉,要在譯作中完美呈現(xiàn),就對譯者主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譯者需具備廣泛的知識儲備和很強的互文性文學(xué)能力,在翻譯時將原文中的互文轉(zhuǎn)換到譯文中??v使還是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原文的互文無法恰到好處地傳遞給讀者的情形,也要相信隨著文化的不斷交融和發(fā)展,這些難題都會化解。(秦文華,2008)
意象是古詩詞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意義,通過將詩人主觀情志和周圍客觀事物的有機結(jié)合,達到托物言志,借物抒懷的目的,而它與外部世界及其中的文化、知識構(gòu)成廣義的互文,進而通過的互文性在各個時期不同詩人的詩作中或引用、或拼貼、或改寫,最終成為詩歌的精神留傳至今,形成意象套語(image formula)。中國古典詩詞一向以含蓄蘊藉為美,模糊朦朧中傳達出一種情思,詩人往往寄情于物,通過意象表達自己的情感。
例1.“桃花源”因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為世人心所向往之。桃花源也就成了與世隔絕,恬淡質(zhì)樸之地的象征。成語“世外桃源”則出自于此,楊沫在《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中援引了這一意象,“在這兒,在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囂的聲音。”因此,“桃花源”這一意象在詩詞中屢次用來表達詩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與抗?fàn)帯?/p>
《慶全庵桃花》是南宋謝枋得的著名作品之一,他借陶淵明描寫的世外桃源以及其居民為避秦亂而隱居此地來反映自己的處境。全詩及譯文如下:
慶全庵桃花
謝枋得
尋得桃源好避秦,
桃紅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
怕有漁郎來問津。
Peach Blossoms in Convent
Intruders are notwelcome to Peach Blossom Land.
When flowers begin to redden,spring’s near at hand.
Let no fallen petals follow the running stream,
Lest fisherman intrude into villagers’quiet dream.(tr.by Xu Yuanchong and Xu Ming)
《千家詩》注說:“謝先生見桃花,而憶桃源之人避秦而隱,但見桃花開,始知一歲之春,無時日紀(jì)也。使我居之,當(dāng)花飛時,不使之隨流入溪,恐有漁郎見之,來問津涯也?!薄疤以础闭Z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詩人把慶全庵桃花比作世外桃源,想躲避亂世的紛擾,其互文特征很強,譯為Peach Blossom Land,而《桃花源記》的譯法就有好幾種,林語堂譯為The Peach Colony,羅經(jīng)國譯為A Tale of the Fountain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謝白魁譯為 The Peach Blossom Source都把桃花(peach blossom)這一意象描繪出來,然而其深層內(nèi)涵對于外國讀者理解來說,有點困難,因此筆者認為添加注釋會更有助于讀者的理解,進一步解答他們的疑惑。
Note:The Peach Blossom Land was an imaginary and ideal place where hewould live a reclusive lifewithoutbeing disturbed by intruders.
例2.《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豐富的內(nèi)涵所體現(xiàn)的互文特性值得仔細解讀。全詩及譯文如下: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Tune:“The Beautiful Lady Yu”
When will there be no more an autumn moon and spring time flowers
Forme who had somanymemorable hours?
My attic which last night in the eastwind did stand
Remindsme cruelly of the lostmoonlit land.
Carved balustrades and marbles stepsmust be there,
But rosy faces cannot be as fair.
If you would ask me how my sorrow has increased,
Just see the over-brimming river flowing east!(tr.by Xu Yuanchong)
“東風(fēng)”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是一種給人以積極、美好感覺的意象。李白的“東風(fēng)隨春歸,發(fā)我枝上花”(《落日憶山中》);李煜的“東風(fēng)吹水日銜山,春來長是閑”(《阮郎次》)以及朱熹的“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春日》)中都有所體現(xiàn)。在互文性的視野中,這一意象被千百次重復(fù)。而許淵沖的譯本中“東風(fēng)”僅譯為east wind,忽視了其互文內(nèi)涵,筆者認為可改為warm east wind,“東風(fēng)”就是春風(fēng),它給人以溫暖柔和之感,warm和wind又可構(gòu)成頭韻(alliteration),具有一定的音韻美,或是可以通過加注解來解釋東風(fēng)的含義,以便于外國讀者對這一意象的認識和理解。
結(ji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备潜缓笫雷u為千古絕唱,曠世名句。詩人以水喻愁,含蓄表達愁思的綿延不絕,無窮無盡。事實上,在中國的古詩詞中,詩人以水喻愁的寫作手法已被廣泛使用,不斷的互文運用將“水”這一意象與“愁”結(jié)下了深厚情緣。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做官別校書叔云》)劉禹錫的“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竹枝調(diào)》);李煜的《虞美人》亦延續(xù)了以水喻愁的互文運用。只是在這里一句喚起、一句回答的方式,就顯得更加生動感人(毛華奮,2007)。許譯為over-brimming river,具有“溢出”之意,給人動態(tài)膨脹之感,含義是 a river over-brimming/over-flowing with sorrow(楊歡歡,任靜生,2008)由此,李煜當(dāng)時滿載愁容,滿腔無奈之感躍然紙上,這水滿溢著詩人無以名狀的無奈和壓抑,愁思與痛楚,讀者讀到此亦引發(fā)感慨萬千。
在中西方文學(xué)中,在“水”這一意象蘊含的“愁”滋味上似乎不約而同地達到某種契合,Edgar Allan Poe在“Eulalie”一詩中寫到:
Idwelt alone
In a world ofmoan,
And my soulwas a stagnant tide,
Till the fair and gentle Eulalie becamemy blushing bride,
Till the yellow-h(huán)aired young Eulalie became my smiling bride.(馬庫斯·坎利夫,1975)
“a stagnant tide”(一潭死水)讓人聯(lián)想到了我國現(xiàn)代偉大的詩人、學(xué)者聞一多的《死水》,作者借“死水”來隱喻腐朽、落后的社會,表達其內(nèi)心的強烈抗?fàn)幒蜆O度不滿。Edgar Allan Poe通過“a stagnant tide”(一潭死水)將“水”這一意象所包含的詩人抑郁愁苦之情的充分的表現(xiàn)出來,讓人讀后唏噓不已,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這說明在中西方文化上存在一定的互文共性。利用這一共性,將更有助于中西方詩歌準(zhǔn)確性互譯的實現(xiàn)。
例3.中國人的孤寂飄零感作為中國文化情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一直是許多詩人心底里的一片凈土,他們寄情于物或景,將內(nèi)心的失意惆悵淋漓盡致地傳達給讀者。
唐代詩人崔涂的《孤雁》可以說是一個典型。
孤 雁
崔涂
幾行歸塞盡,片影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云低暗渡,關(guān)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A Solitary Wildgoose
Line after line has flown back over the border.
Where are you headed all by yourself?
In the evening rain you call to them–
And slowly you alight on an icy pond.
The low wet cloudsmove faster than you
Along the wall toward the cold moon.
...If they caught you in a net or with a shot,
Would it be worse than flying alone?(tr.by Bynner)
全詩以“孤雁”為題,詩眼就是一個“孤”字,它將全詩的韻味、意境凝聚在一起,渾然天成,耐人尋味。詩人飄泊異鄉(xiāng),世路峻險,此詩以孤雁自喻,表現(xiàn)了他孤凄憂慮的羈旅之情。作者與孤雁(A Solitary Wildgoose)惺惺相惜,通過擬人化的手法把自己的心理活動融合于孤雁身上,加以對象化,顯示了其創(chuàng)作高超的藝術(shù)技巧,令人拍案叫絕。Bynner將孤雁譯為A Solitary Wildgoose?!肮隆弊g為Solitary(living alone without companions)將那種孤寂無依的凄清感抒發(fā)得十分徹底。
崔涂的“孤雁”讓人聯(lián)想起雪萊的“失伴鳥”,兩者構(gòu)成了一定的互文聯(lián)系:
A widow bird satemourning for her love
Upon a wintry bough;
The frozen wind crept on above,
The freezing stream below.
There was no leaf upon the forest bare,
No flower upon the ground,
And littlemotion in the air
Except themill- wheel’s sound.
有鳥仳離枯樹顛,
哭喪其雄劇可憐;
上有冰天風(fēng)入凍,
下有積雪之河川。
森林無葉徒杈椏,
地上更無一朵花,
空中群動皆熄滅,
只聞嗚唈有水車。(郭沫若譯)
兩首詩都寫孤鳥,都充滿了詩人對鳥的同情,把鳥擬人,寄托內(nèi)心的凄苦和愁緒。然而,兩者還是有一定的區(qū)別,《孤雁》中“孤雁”隱喻的是詩人漂泊異鄉(xiāng),孤凄憂慮的羈旅之情,因此將其譯為a solitary wildgoose,而雪萊的失伴鳥則表達的失去配偶的痛楚,則譯為a widow bird??偟膩碚f,中西方文化中都選擇通過意象——“鳥”、“雁”這類飛禽來寄托內(nèi)心的孤寂飄零之感,可以說,中西文化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互文共性對于進一步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將有重要意義,應(yīng)充分挖掘并加以利用,實現(xiàn)中西方詩歌更為準(zhǔn)確的理解與翻譯。
例4.中國詩詞中有許多意象因為其文化獨特性而被賦予特殊的含義,譯者應(yīng)該引起高度重視,在保留其原語文化特征的同時讓外國讀者更易接受,以便更好地傳達中國詩詞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陳摶《歸隱》詩及譯文如下:
歸 隱
陳 摶
十年蹤跡走紅塵,
回首青山入夢頻。
紫綬縱榮爭及睡,
朱門雖富不如貧。
愁聞劍戟扶危主,
悶聽笙歌聒醉人。
攜取舊書歸舊隱,
野花啼鳥一般春。
My Hermitage
I’ve left trace in the vanity fair for ten years;
Turningmy head,I find blue hill in dream appears.
A sound sleep will domemore good than vanity;
The rich in red mansions would fall in poverty.
I’m grieved to know that swords can’t save the king at stake,
Nor can the flute and songs keep the drunkard awake.
Tomy old hermitage old book and lute I’ll bring;
Wild flowers and singing birds herald the same spring.(tr.by Xuan Yuanchong,Xu Ming)
“朱門”即紅漆大門,指貴族豪富之家。在古代,王侯貴族的住宅大門漆成紅色,表示尊貴。因此,古以“朱門”為貴族邸第的代稱。唐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焙兔鞔钆数埖摹镀?jīng)觥贰拔┾徘嗖萃鯇O路,不屬朱門帝子家”中都有所體現(xiàn)。譯者沒有想當(dāng)然地直譯為“red doors”而是結(jié)合其深層內(nèi)涵將其譯為red mansions,既保留了原語文化特色,又有利于外國讀者理解,可以說,是很成功的翻譯。聯(lián)想我國古代偉大的藝術(shù)瑰寶《紅樓夢》中“紅樓”在內(nèi)涵上與“朱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具有極大的互文性特征,目前,《紅樓夢》的英譯本眾多,由以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衛(wèi)·霍克斯(David Hawkes)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為盛。Red Mansions貼切、傳神的把中國古代王侯貴族的生活如圖畫般形象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梢哉f,互文性的使用讓翻譯之路變得不再那么艱難坎坷,由此可見,互文性對于翻譯的重要作用。
互文性理論作為一種多元、動態(tài)的理論,自出現(xiàn)以來就以其強大的活力與包容性在不同領(lǐng)域不斷發(fā)展。當(dāng)今翻譯已成為一門跨語言、跨文化、跨學(xué)科,集實踐性、藝術(shù)性為一體的多元學(xué)科,因此將互文性理論引入翻譯研究很有意義。中國古典詩歌豐富多彩,文本中意象更是異彩紛呈,存在大量互文指涉,蘊涵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詩詞翻譯中意象的傳達會由于不同的文化語境而引起傳遞障礙,文化缺失。本文僅選取以上的詩詞為例,從詞的角度來探討其體現(xiàn)的互文特征給譯者提供的指導(dǎo)和幫助,從而實現(xiàn)目標(biāo)語讀者與原語、譯者與原語讀者的之間的文化互動、文化對話。當(dāng)然,其重要意義和作用遠不只本文所探討的,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發(fā)掘,處于中西方文化交流重要一環(huán)的譯者應(yīng)充分展開互文性聯(lián)想,再現(xiàn)原詩精神,為實現(xiàn)中西方文化進一步溝通與發(fā)展做出貢獻。
[1]羅婷.論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論[J].國外文學(xué),2001,(4):9 -14.
[2]巴茲爾·哈蒂姆,伊恩·梅森.話語與譯者[M].王文斌譯.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5.
[3]秦文華.翻譯研究的互文性視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4]許淵沖,許明.千家詩:英漢對照[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公司,2008.
[5]許淵沖.文學(xué)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
[6]葉少斌.翻譯文本中的互文傳遞——以《玉階怨》英譯為例[J].咸寧學(xué)院學(xué)報,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