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強,王順洪,范春梅,賈建民
(西南交通大學 a.公共管理學院;b.經(jīng)濟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人類文明在不斷進步的同時,人類社會的復雜性和不可預見性也與日俱增。隨著工業(yè)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社會沖突、生態(tài)失衡與環(huán)境惡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突發(fā)性災害層出不窮。南方大范圍雨雪冰凍災害、5.12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SARS、甲型H1N1流感等全球性疫情,9.11恐怖襲擊事件、切爾諾貝利核泄漏等人為和技術(shù)事故,這些突發(fā)性災害影響范圍廣、強度大,不僅破壞了社會原有的正常秩序,甚至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同時也對政府應(yīng)急管理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和要求,使應(yīng)急管理研究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
突發(fā)性災害不僅造成了大量生命和財產(chǎn)損失,也帶給了人們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如恐懼、無助、哀傷、消沉、失去信心,等等。這些心理反應(yīng)不僅存在于個體之中,而且往往帶有群體性、組織性和傳染性,還可能引發(fā)各種負面的情緒和行為,影響甚大。例如由于汶川地震這種突發(fā)性災害引發(fā)的巨大恐懼心理,不僅引起個體過度緊張、焦慮、混亂、盲目行動,甚至跳樓致使傷亡等,還可能在人群中迅速傳染,引發(fā)群體性心理恐慌,造成群體物資哄搶、大規(guī)模緊急出逃等行為,極大地增加了應(yīng)急管理工作的難度。但現(xiàn)有的研究對災害中人們的心理研究還不充分,尤其是對我國國情下突發(fā)性災害中人們的恐懼等心理及其影響的研究尚顯匱乏。因此,極有必要通過對已發(fā)生災難的深入研究,總結(jié)出人們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進而拓展應(yīng)用到其他類似的突發(fā)性災難當中,使應(yīng)急管理工作更有針對性并更富有成效。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生命和財產(chǎn)損失,其破壞力之強、受災面積之廣、人員傷亡之多,全國震驚,舉世關(guān)注。在汶川地震中,許多人都經(jīng)歷了巨大的恐懼等心理體驗,這對探討突發(fā)性災害中人們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具有典型的研究價值。因此,本研究擬以汶川地震為例,通過實際調(diào)研數(shù)據(jù),關(guān)注地震等突發(fā)性災害給不同人群造成的恐懼程度及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不同受災區(qū)域中風險感知、無助感和恐懼心理對公眾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進而提出有效減輕公眾恐懼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政策建議。研究將有助于政府相關(guān)部門和心理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恐懼等心理在人群中的具體表現(xiàn),并可為今后類似突發(fā)性災害的應(yīng)急管理策略制定提供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踐依據(jù)。
恐懼是個體面對現(xiàn)實或想象的威脅時的正常情緒反應(yīng)[1,2]是生存進化不可或缺的一種適應(yīng)功能[3],對生存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成為人們研究的最廣泛的情緒之一[4]。Basoglu等認為當面臨自然災難時,人們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負面心理反應(yīng)[5],例如感到不安全、擔憂、失去保護、焦慮、恐懼等[6]。其中,在解釋人們恐懼心理的影響因素時,很多學者如Armfield強調(diào)危險或傷害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認為危險是引起人們恐懼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事物所代表的危險程度或傷害相對其他事物更高,則往往會比其他事物引起更高程度的恐懼反應(yīng)[7]。突發(fā)性災害如汶川特大地震的強大破壞性,大大超過了一般危險事件,使得恐懼成為其中特別普遍的一種心理反應(yīng),并且這種恐懼心理無論是在小孩還是成年人身上都存在[8]。
恐懼與人們對事物的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是密切相關(guān)的[9-10],即對事物的高度風險感知是與恐懼心理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11]。同時,Armfield認為不可控制感也會引起人們對特定事物的恐懼[7]。由于地震造成的傷害主要源于建筑物的倒塌,而現(xiàn)實中人們的大部分工作和生活時間都在建筑物內(nèi)部進行,對地震造成的傷害也不容易避免,因此對地震造成的傷亡率、地震預防措施和地震產(chǎn)生原因和預測等方面的可控制感低[12],這也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在地震中的恐懼心理。
恐懼程度高低除了和事物本身帶來的危險等有關(guān)外,還與個人對危險的看法和認知機制有關(guān)[7]。由于不同個體在自身的經(jīng)歷、知識等方面存在差異,可能造成對事物或信息的認知和解釋不完全一致,因此恐懼在不同的個體中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學者們?nèi)鏕raziano等[13]和King等[1]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性別、地理位置和社會經(jīng)濟地位等人口統(tǒng)計變量對恐懼的差異具有較大的影響。但過去學者對恐懼的研究大多基于一般性危險事件,包括危險的動物、黑暗、車禍等,較少研究造成極強破壞性的突發(fā)性災害中人們的恐懼,而這種重大災害所造成的恐懼很可能與一般事件存在較大的差異,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
從現(xiàn)象學角度看,恐懼主要由三個反應(yīng)系統(tǒng)構(gòu)成:外顯的行動系統(tǒng)、語言認知系統(tǒng)和生理反應(yīng)系統(tǒng)[14-16]。例如,地震災害引起的恐懼,從外顯的行動系統(tǒng)看,將使人們采取緊急逃跑等外顯的躲避行為;從語言認知系統(tǒng)看,地震中人們互相談?wù)摰卣鸬奈kU,并開始對地震及其潛在危險高度關(guān)注;在生理系統(tǒng)層面表現(xiàn)為個體心率加快、認知混亂,甚至出現(xiàn)生理功能紊亂,身體免疫力下降等。由此可見,適度的恐懼,會讓人們及時采取逃跑或回避行動來避免環(huán)境帶來的傷害,對個體是一種保護機能。但是如果過度恐懼或長期陷入恐懼狀態(tài),則可能如Ohman等的研究中所發(fā)現(xiàn)的,會使人的身心長期都處于高度的緊張狀態(tài),引起嚴重的生理心理問題[17]。因此,當個體長期處于恐懼狀態(tài),很可能將因為無法克服恐懼的壓力而產(chǎn)生無助感,陷入緊張、混亂與焦慮當中,進而引發(fā)心理健康問題。從已有的文獻看,關(guān)于這方面的實證研究還很少,并且以重大突發(fā)性災害為背景,探討恐懼、與恐懼緊密聯(lián)系的風險感知、無助感等對心理健康水平和應(yīng)急管理影響的研究更為匱乏。
本研究基于實際調(diào)研數(shù)據(jù),在分析地震災害中引起人們恐懼的主要因素的基礎(chǔ)上,分析了恐懼在不同群體中的差異情況,揭示了不同受災區(qū)域中恐懼心理及與其緊密聯(lián)系的風險感知、無助感對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程度,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恐懼在人群中的具體表現(xiàn),從而為政府部門和心理工作者制定有效的恐懼降低措施提供理論和現(xiàn)實依據(jù)。
本研究的測量量表是在參考學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緊密結(jié)合突發(fā)性災害汶川地震的實際情況以及與災區(qū)公眾的深度訪談結(jié)果設(shè)計的。在進行大范圍的調(diào)研之前,我們對問卷作了前測,對測量題項的語義清晰性、評價刻度等進行了討論和修正,保證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在問卷通過了預測試后,本研究于5.12汶川地震后1-2個月的時間段內(nèi)前往都江堰、什邡八角鎮(zhèn)、綿竹漢旺鎮(zhèn)等重災區(qū),針對當?shù)氐氖転墓娬归_調(diào)研,同時也在成都市區(qū)及其鄰近區(qū)域、西安等地進行問卷調(diào)查。在這些地區(qū)共回收普通公眾調(diào)研樣本754份,通過篩選出漏填較多或重要題項未填答的問卷,得到有效樣本共61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1.0%。根據(jù)對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的分析結(jié)果,本研究將都江堰市、綿竹漢旺鎮(zhèn)、什邡八角鎮(zhèn)三個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的地區(qū)的市民樣本合并界定為重災區(qū),將成都市區(qū)及其周邊郊區(qū)、西安等地不存在顯著差異的地區(qū)的樣本合并界定為非重災區(qū)[12]。
在測量地震風險事件帶給人們的恐懼方面,研究采用直接測度法針對10種地震風險事件進行衡量,問卷題項采用Likert語意差別5點量表測量(“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具體題項如表1所示。無助感的測量參考時堪、范紅霞、賈建民等的題項進行編制[18](“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包括“對地震的預防都是無效的”、“人的生死是聽天由命的”、“對于地震我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帮L險感知”量表采用Likert語意差別11點量表測量(“0”代表完全沒有,“10”代表非常大),以直接詢問風險感知大小程度測量。心理健康評價問卷根據(jù)GHQ-12量表進行設(shè)計[19],以最近一段時間出現(xiàn)該心理狀況的頻度測量(“1”代表絕不,“5”代表經(jīng)常),例如“覺得住在房子里面很不安全”、“覺得總是精神緊張”、“因為擔憂而失眠”等。此外,在人口統(tǒng)計變量方面,衡量的內(nèi)容包括受訪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身體健康狀況等。
對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檢驗主要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進行。在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之前,首先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正態(tài)性檢驗,接著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對量表的觀測變量進行偏度和峰度分析,發(fā)現(xiàn)偏度的絕對值在0.090到1.203之間,都小于3,峰度的絕對值在0.008到2.114之間,都小于10,滿足正態(tài)分布的假設(shè),可用于驗證性因子分析。進一步對各潛變量的測量題項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發(fā)現(xiàn)KMO值均大于0.5,Bartlett's球形檢驗P<0.001,數(shù)據(jù)均滿足因子分析條件。對地震恐懼心理因子分析,刪除了其中1道因子載荷較低且刪去后Cronbach's α值顯著提高的題項,得到2個因子:一是由地震信息導致的恐懼,即人們對地震造成破壞的嚴重性與潛在的疫情和次生災害的恐懼,包括地震造成很大傷亡率、地震后有大量余震、地震后可能有疫情和次生災害。二是環(huán)境信息導致的恐懼,包括新聞媒體對地震災難的廣泛報道、因為周圍人的害怕而引起的連帶反應(yīng)、人人睡帳篷處處聽廣播、以及來自短信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多方面消息等。這兩類因子的提取可以解釋樣本57.45%的總變異數(shù),大于50%的標準,同時,各觀測變量因子載荷介于0.682-0.806之間,高于0.5的標準值。分別對“風險感知”、“無助感”的觀測變量進行因子分析,各得到一個因子,各觀測變量在其對應(yīng)因子上旋轉(zhuǎn)后的載荷介于0.711-0.845之間,累積方差解釋分別為53.96%、59.23%?!靶睦斫】邓健钡臏y量題項反映了地震給公眾帶來的不安全感、失眠、擔憂和緊張等,對其進行因子分析,各觀測變量的因子載荷介于0.644-0.871之間,累積方差解釋分別為64.87%。對以上因子的可靠性分析發(fā)現(xiàn)Cronbach’s α值均可接受,表明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
采用AMOS7.0統(tǒng)計軟件對以上各變量進行一階驗證性因子分析,得到模型擬合指標如下:卡方值(Chi-Square)χ2=314.610,自由度df=143,χ2/df=2.2(p=0.000),GFI=0.947,AGFI=0.930, NFI=0.916, IFI=0.952, TLI=0.942, CFI=0.952,RMSEA=0.044。各觀測變量的因子載荷均為p<0.000,達到顯著性水平,說明各因子與題項之間具有較強的一致性,收斂效度良好。并且,由以上擬合指標可知測量模型和樣本數(shù)據(jù)的擬合程度良好,可用于進一步的研究分析。
如圖1所示,通過對引起恐懼的10種地震風險事件的均值的分析,發(fā)現(xiàn)地震造成的傷亡率大(均值=4.21,標準差=0.81)、地震后有大量余震(均值=4.11,標準差=0.82)、地震破壞性強(均值=4.11,標準差=0.83)是公眾產(chǎn)生恐懼心理的最主要因素。地震突發(fā)性高(均值=3.94,標準差=0.99)、地震后可能有疫情和次生災害(均值=3.92,標準差=0.86)和地震難以預測(均值=3.90,標準差=1.02)也是引起公眾恐懼感的重要因素。
圖1 地震中公眾恐懼心理來源
根據(jù)Slovic的研究,體現(xiàn)后果嚴重性和低可控制性的風險事件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風險感知和恐懼感[11]。死亡率高和破壞性強表明了地震所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突發(fā)性高和難以預測是其可控制性低的體現(xiàn),而地震后的大量余震與可能的疫情和次生災害則是會給公眾造成潛在嚴重損傷的風險事件,因而在較高程度上導致公眾產(chǎn)生了恐懼心理。此外,新聞媒體對災難的廣泛報道、周圍人們的害怕和傳言、人人睡帳篷處處聽廣播、以及來自短信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多方面消息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懼。
為了探討不同人群感受到的恐懼程度差異性,本研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作比較分析。由表1可知,在10種地震風險事件上,女性感受到的恐懼程度均比男性高。其中,在地震后有大量余震(T=2.289,p=0.022)、地震后可能有疫情與次生災害(T=2.602,p=0.010)、新聞媒體對地震災難的廣泛報道(T=2.290,p=0.022)和人人住帳篷處處聽廣播(T=2.396,p=0.017)這四種事件帶來的恐懼感上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這與之前許多學者如 Bamber[20]、 Gullone等[21]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即女性報告的恐懼程度比男性高。這可能是因為女性比男性在情緒上更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對更脆弱,在面臨危險時往往比男性更覺得難以應(yīng)對導致的。
表1 不同群體的恐懼心理差異
從教育程度看,受教育程度相對低(高中和高中以下)的人群,在各個風險事件上感受到的恐懼感大都比受教育程度高(大專及以上)的人強烈。其中的環(huán)境信息因素如新聞媒體對地震災難的廣泛報道(T=5.098,p=0.000)、人人住帳篷處處聽廣播(T=2.277,p=0.024)、短信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消息(T=4.197,p=0.000)等,給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造成的恐懼更大,這可能是因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掌握的資訊更加充分,能夠?qū)π畔⑦M行相對客觀和理性的判斷,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沒有足夠的信息來輔助判斷,受到環(huán)境信息的沖擊更大。同時,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社會經(jīng)濟地位往往也較低,抗擊災難風險的能力相對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高的人更弱,因此感受的恐懼程度較高[22]。
研究還發(fā)現(xiàn),身體健康狀況一般與差的人,感受到的恐懼程度普遍比身體健康狀況自我評價為好與很好的人強烈。其中在地震的破壞性強(T=2.042,p=0.042)和新聞媒體對地震災難的廣泛報道(T=2.503,p=0.013)帶來的恐懼上,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
我們將樣本數(shù)據(jù)分為以都江堰市、綿竹漢旺鎮(zhèn)、什邡八角鎮(zhèn)三個地區(qū)為代表的重災區(qū)和以成都市及其周邊郊區(qū)和西安等地為代表的非重災區(qū),對比分析兩類地區(qū)公眾的恐懼心理。
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顯示如圖2所示,在地震災害導致的恐懼上,重災區(qū)公眾平均得分4.08(標準差0.64),非重災區(qū)公眾上平均得分為3.95(標準差0.59),T檢驗差異顯著(T=2.58,p=0.010);在環(huán)境信息導致的恐懼上,重災區(qū)公眾平均得分3.5(標準差0.74),非重災區(qū)公眾得分3.3(標準差0.71),經(jīng)T檢驗達到顯著性水平(T=3.10,p=0.002)。
圖2 重災區(qū)和非重災區(qū)公眾由兩類因素導致的恐懼程度
汶川地震給處于或臨近地震帶的城鎮(zhèn)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離地震帶較遠的區(qū)域受災相對較輕。由圖2的分析結(jié)果可見,重災區(qū)公眾由于處于地震帶上,在地震災害中,他們面臨的地震威脅和受到的環(huán)境沖擊都更大,因而感受到的恐懼心理也比非重災區(qū)的公眾更強烈。
由表2的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可見,在非重災區(qū),風險感知和無助感對心理健康水平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分別為-0.18(p=0.007)和-0.23(p=0.001),且達到顯著性檢驗水平。地震信息導致的恐懼對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p=0.130>0.05)未通過統(tǒng)計顯著性檢驗,而環(huán)境信息導致的恐懼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顯著的解釋作用,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為-0.17(p=0.007)。
表2 非重災區(qū)、重災區(qū)恐懼等因素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guān)系
在重災區(qū),四種因素均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顯著影響。風險感知和無助感的影響程度較高,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分別為-0.33(p=0.000)和-0.16(p=0.001),同時,地震信息導致的恐懼和環(huán)境信息導致的恐懼對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都變得顯著,分別為-0.13(p=0.003)和-0.13(p=0.005)。
面對突如其來的突發(fā)性災害,許多人會產(chǎn)生恐懼等心理,它是人們面對這一危機的正常心理反應(yīng),能夠使人們迅速提高自我防范意識,采取緊急回避或其他應(yīng)對措施來避免環(huán)境的傷害。但是過度的恐懼會給人們造成焦慮、驚恐、無所適從的心理壓力和情緒病,引發(fā)潛在的身體和心理障礙。
在引起公眾恐懼的因素方面,本文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汶川地震等類似的突發(fā)性災害給公眾帶來了較高的恐懼心理,地震的所造成的傷亡率、地震后發(fā)生的大量余震、地震的破壞性強以及可能的疫情與次生災害、地震的難以預測性是造成公眾恐懼心理的主要因素,同時,各種環(huán)境信息因素如媒體對災難現(xiàn)場的廣泛報道、周圍人的害怕和傳言以及網(wǎng)絡(luò)和短信消息也給公眾造成了一定的恐懼。對于地震災害本身帶來的恐懼,需要依靠政府相關(guān)部門對地震研究的持續(xù)投入,提高地震科學預測水平,加強建筑物抗震性能的監(jiān)管和采取及時有效的疫情與次生災害的預防措施來降低。而對于各種環(huán)境信息因素對恐懼造成的影響,需要政府部門通過提供準確的權(quán)威信息,充分發(fā)揮傳媒的社會穩(wěn)定功能,使公眾能夠充分及時地了解到真實的信息,從而起到控制恐懼、穩(wěn)定大眾情緒的作用。在地震等突發(fā)性災害中,人們受到周圍環(huán)境中道聽途說的或魚龍混雜的信息影響,很容易陷入不確定狀態(tài),這種不確定狀態(tài)是焦慮和恐懼的喚醒因素,信息的透明可減低焦慮或恐懼程度。因此,面對地震等類似的突發(fā)性事件,各級政府越盡早、盡準確發(fā)布權(quán)威信息,這對于降低人們的恐懼心理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從恐懼在不同人群中的差異角度,本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在地震等類似的突發(fā)性災害中感受到恐懼程度普遍比男性高,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感受到的恐懼程度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同時,身體健康狀況一般或差的人感受到的恐懼比身體健康狀況好與很好的人強烈。從地域分布上看,重災區(qū)公眾的恐懼程度顯著高于非重災區(qū)公眾。因此,在進行災后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應(yīng)針對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程度的治療方案。我們需要更多的關(guān)注在災害中更容易受到心理傷害的女性、受教育程度較低和身體健康狀況一般或較差的人,并將救援資源更多的分配到重災區(qū)域的這些群體身上。具體方式包括針對這些人群,建立溝通表達的渠道,傾聽他們的聲音,深入了解引起他們的恐懼的主要因素,設(shè)法降低這些因素的影響,并引導他們多與朋友、親戚、鄰居、同事或心理輔導團體的成員進行溝通,坦然面對和承認自己的心理感受等,從而讓恐懼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泄以減輕內(nèi)心的巨大壓力。
從風險感知、無助感、恐懼對心理健康水平的回歸分析結(jié)果可知,在重災區(qū),風險感知、無助感、地震信息導致的恐懼感和環(huán)境信息導致的恐懼感都對公眾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顯著負向影響。在非重災區(qū),主要是風險感知、無助感和環(huán)境信息導致的恐懼感對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負向影響??梢?,兩類因素導致的恐懼在不同區(qū)域?qū)θ藗冃睦斫】邓降挠绊懗潭仁遣灰粯拥?。對于非重災區(qū),由于地震災害信息導致的恐懼程度較低,未對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形成顯著影響,因而可以將關(guān)注的焦點放在降低風險感知、無助感和環(huán)境信息導致的恐懼上。而對于重災區(qū),則對人們的風險感知、無助感和兩類信息因素導致的恐懼心理都需要積極關(guān)注,并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來緩解這種狀況,從而使地震等突發(fā)性災害的應(yīng)急管理策略更具有針對性并更富有成效。
[1] King N J,Hamilton D I,Ollendick T H.Children’s Phobias:A Behavioural Perspective[M].Chichester,UK:John Wiley&Sons,1988.
[2] Morris R J,Kratochwill T R.Treating Children’s Fears and Phobias:A Behavioral Approach[M].New York:Pergamon,1983.
[3] Gullone E.The Development of Normal Fear:A Century of Research[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0,20(4):429-451.
[4] Gullone E.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and Normal Fear[J].Behaviour Change,1996,13(3):143-155.
[5] Basoglu M,Salcmogu E,Livanou M.Traumatic Stress Responses in Earthquake Survivors in Turkey[J].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2002,15(4):269-276.
[6] Eisen A R,Kearney C A.Practioner’s Guide to Treating Fear and Anxie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M].Northvale,NJ:Jason Aronson,1995.
[7] Armfield J M.Cognitive Vulnerability:A Model of the Etiology of Fear[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6,26(6):746-768.
[8] Karairmak O,Aydin G.Reducing Earthquake-Related Fears in Victim and Nonvictim Children[J].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8,169(2):177-185.
[9] Craske M G,Zarate R,Burton T,et al.Specific Fears and Panic Attacks:A Survey of Clinical and Nonclinical Samples[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1993,7(1):1-19.
[10] Zvolensky M J,Eifert G H,Lejuez C W,et al.Assessing the Perceived Predictability of Anxiety-related Events:A Report on the Perceived Predictability Index[J].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2000,31(3/4):201-218.
[11] Slovic P.The Perception of Risk[M].London:Earthscan,2000.
[12] 賈建民,李華強,范春梅,等.汶川地震重災區(qū)與非重災區(qū)公眾風險感知對比分析[J].管理評論,2008,20(12):4-8.
[13] Graziano A M,Degiovanni I S,Garcia K A.Behavioral Treatment of Children's Fears:A Review[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9,86(4):804-830.
[14] Kozak M J,Miller G A.Hypothetical Constructs Versus Intervening Variables:A Re-appraisal of the Three-systems Model of Anxiety Assessment[J].Behavioral Assessment,1982,4:347-358.
[15] Lang P J.Fear Reduction and Fear Behavior:Problems in Treating a Construct[C]//Shlien J M.Research in Psychotherapy.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68:90-102.
[16] Lipp O V.Human Fear Learning:Contemporary Procedures and Measurement[C]//Craske M G,Hermans D,Vansteenwegen D.Fear and Learning:From basic Processes to Clinical Implications.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37-52.
[17] Ohman A,Mineka S.Fears,Phobias,and Preparedness:Toward an Evolved Module of Fear and Fear Learning[J].Psychological Review,2001,108(3):483-522.
[18] 時勘,范紅霞,賈建民,等.我國公眾對SARS信息的風險感知及心理行為[J].心理學報,2003(4):546-554.
[19] Goldberg D P.Manual of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M].Windsor:NFER-Nelson,1978.
[20] Bamber J H.The Fears of Adolescents[J].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974,125(1):127-140.
[21] Gullone E,King N J.Three Year Follow-up of Normal Fea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7 to 18 Years[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7,15(1):97-111.
[22] Croake J W,Knox F H.The Changing Nature of Children’s Fears[J].Child Study Journal,1973,3(2):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