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香閣
(邯鄲學院 學報編輯部,河北 邯鄲 056005)
康香閣:方先生,您好!今年是您從事教學科研工作50周年,我們《邯鄲學院學報》在我刊學術顧問梁濤教授的幫助下,計劃在今年第2期開設“學術名家·慶祝方立天教授從教50周年”專欄,今天的訪談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內(nèi)容。
我們知道方先生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佛教學家,哲學家和宗教學家。50年來您已出版了10部專著,7部論文集,主編、合編、合著18部,發(fā)表佛學、中國哲學、宗教、文化和治學等各類文章370多篇。一個人能在教學科研領域取得如此優(yōu)異的成績,這和一個人研究方向的選擇很有關系。1961年您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來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從事中國哲學史教學和研究工作。眾所周知,人大是新中國建立后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正規(guī)的新型大學,是最純正的共產(chǎn)黨大學,是直接為黨中央提供理論決策的大學。在我們看來,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您選擇的研究方向應該和黨的理論需要直接聯(lián)系,比如說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但您卻選擇了偏離中心哲學的佛教哲學作為自己研究的方向,這是為什么呢?
方立天:這和我的性格有關,我喜歡研究冷點,不喜歡人云亦云。雖然當時研究佛學的環(huán)境不太好,文章有時也不太好發(fā)表,但我覺得,佛教是中國三大傳統(tǒng)文化之一,我們國家將來一定會認識到佛教文化在中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數(shù)十年之后的今天,情況也確實如此。
康香閣:哲學領域研究的冷點很多,你為何選中佛教作為主攻方向,有什么潛在的因素影響嗎?
方立天:應該說是有的,我小時候年幼的心靈感受可能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我家鄉(xiāng)的宗教勢力雖然不算太大, 但佛教禪宗、天臺宗、凈土宗都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老年人多信奉佛教,逢年過節(jié)要吃齋念佛。在我們小學校的后面有一座佛殿,里面有觀音塑像,與之并列的還有關公(關羽) 和關平、周倉的塑像。課間休息的時候,我和同學就常常跑到廟里去玩。每當我看到這些塑像,就有一種異常神奇的感覺涌上心頭,引發(fā)出難以名狀的超越人生的遐想。我母親對佛、菩薩等神靈的崇敬也很虔誠,雖然她不是教徒。家鄉(xiāng)的這一切,在我童年的內(nèi)心世界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早年的生活環(huán)境影響使我萌發(fā)了了解佛教、探索佛教的好奇心和濃厚興趣。當我自身具備了從事學術研究條件的時候,可能自然就選擇了佛教。這大概是促使我研究佛教的潛在的心理因素吧。
康香閣:您除了喜歡研究學術冷點,受小時候佛教潛在心理的影響之外,我想您選中佛教作為研究重點方向的原因,更應該是您發(fā)現(xiàn)了佛教這座寶庫里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和價值吧。
方立天:你說得不錯,研究方向的選擇確實是三者合力的結果。在當時,我對佛教的認識有兩點:一點是從佛教的內(nèi)容來看,佛教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思想體系,涉及人生、宇宙諸多方面的根本問題,內(nèi)容豐富龐大,其理論思維經(jīng)驗教訓很值得總結。另一點是從佛教與中國文化的密切關系來看,佛教傳入我國后,在與中國固有文化的沖突、融和的過程中,對中國哲學、倫理、文學、藝術、習俗等都發(fā)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研究佛教,對于研究中國文化各種形態(tài)都有著重大的意義??梢哉f,不研究佛教,就難以全面地研究中國文化史。正是這三個因緣,促成我選擇了把佛教作為重點研究方向。
康香閣:您在大學期間系統(tǒng)學過佛教課程嗎?
方立天:沒有,在大學期間只聽過任繼愈先生的兩節(jié)輔導課。我是1956年考上北京大學哲學系的,當時的氛圍是,研究佛教就是信仰佛教,信仰佛教就是迷信,是要帶來政治麻煩的,可能是這樣的原因,哲學系就沒有開設佛教方面的課程。馮友蘭先生講中國哲學史課,就沒有講佛教部分。任繼愈先生是研究佛教的,他講了兩節(jié)佛教輔導課,我去聽了,不算是正式課。雖然在大學期間我沒有系統(tǒng)學過佛教課程,但我卻有幸受業(yè)于馮友蘭、湯用彤、張岱年、任繼愈等哲學界泰斗的言傳身教,我耳濡目染了他們的治學態(tài)度和研究方法。比如說,我特別喜愛中國哲學史課程,我是這門課程的課代表,就有較多機會聆聽馮先生的當面教誨,這影響了我日后的研究方向。在北大我還養(yǎng)成了一個幾乎影響終生的學習習慣,就是泡圖書館。我充分利用北大圖書館的豐富藏書,閱讀了大量中國文、史、哲的典籍,這些都為我以后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礎。
康香閣:最初,您的專長是中國哲學史,而不是佛教史,在那個一切工作都由組織安排的年代里,是什么樣的機緣讓您走上研究佛教之路?
方立天:1961年,我從北大畢業(yè)被分配到人大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為學生講授中國哲學史課程。那時候,每個教師都是要講通史課,就是從先秦一直講到近現(xiàn)代。但做研究要有重點,中國哲學史上下數(shù)千年,哲學家數(shù)以百計,哲學書籍浩如煙海,一個人不可能對每一段都作深入的研究。有一次教研室開會,討論對整個中國哲學史進行分段研究。至于研究哪一段可由自己申報,有的報先秦,有的報兩漢,有的報宋明,我申報了魏晉南北朝隋唐這一段作為重點研究方向。這一斷代的最大特點是儒、道、佛三教格局的形成和互動。就這樣,我把中國哲學和中國佛教作為自己的專業(yè)研究方向,在這兩塊園地進行“雙耕”,成為我學術活動的基本內(nèi)容。
康香閣:研究佛教需要有很強的佛學專業(yè)知識,我記得學術界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說胡適先生當年寫《中國哲學史》只寫了上半部,下半部寫不出來,就是因為佛學功夫不到家。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早年曾對佛學文化采取過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到了晚年卻開始系統(tǒng)地鉆研佛經(jīng),表示自己需要補課。他說,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您在北大沒有系統(tǒng)地學過佛教課程,您是怎樣彌補這一知識的不足,跨入了佛學研究的大門?
方立天:研究佛學確實需要具備語言、文字、宗教、哲學、歷史等多學科知識,而且還需要對佛教的宗教生活實踐有一定的體察和了解。
我當時對佛教的基本歷史不了解,為了彌補佛教知識的不足,我就到處打聽哪里講佛學課程。后來,我打聽到宣武門外法源寺里邊有個中國佛學院,佛學院講授佛教課程,我就悄悄地去聽了。我每次都是坐公共汽車到菜市口下車,然后走到開源寺。中國佛教學院副院長周叔迦先生發(fā)現(xiàn)我每次聽課都不缺,聽課也很認真,他說:“你每天這么跑也很辛苦,你到我這兒住吧?!本瓦@樣,我在中國佛學院大約住了八個月,利用這段時間,我虛心地向法尊、正果、明真、觀空諸位法師,以及周叔迦副院長、虞愚教授學習佛教的歷史、理論、典籍,收獲不少。我對佛教的歷史和義理的基本認識有了初步了解,對佛教文化的精神有了一定的感受,還對佛教徒的修持實踐有了直接的體察。
康香閣:在中國佛學院學習佛學課程是否還要學點梵文?您是怎樣起步,開始研究佛教的?
方立天:梵文課有,但我沒有學,因為我的學習時間很短,主要還是學習漢譯佛教經(jīng)典。經(jīng)過一些學術準備,我開始佛教的研究。佛教內(nèi)涵豐富復雜,如何選擇適當?shù)那腥朦c進行研究?經(jīng)過反復思考,我決定從中國佛教人物的個案研究入手,就魏晉南北朝佛教代表人物開展系列研究。經(jīng)過兩年多的集中研究,我撰寫了道安、慧遠、僧肇的學術論文四篇,連同有關佛教書評兩篇,發(fā)表在《新建設》、《哲學研究》和《人民日報》上面,其中《試論慧遠的佛教哲學思想》還被美國譯成英文,刊載于美國的《中國哲學研究》。但是,好景不長,1965年我被指令下鄉(xiāng)到京郊農(nóng)村參加“四清”運動,隨后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我的學術研究就中斷了?!拔母铩苯Y束后,又重操舊業(yè),開展了佛學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
康香閣:“文革”結束后,您的學術研究進入了黃金期,出版了多部著作,發(fā)表了大量論文,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通過閱讀您的著作,我粗淺的理解到,您在佛教研究領域的成績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對中國佛教思想家的個案研究,主要著作有《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慧遠及其佛學》、《法藏》;二是對中國佛教典籍的整理研究,主要著作有《華嚴金師子章校釋》;三是對佛教哲學思想的宏觀研究,主要著作有《佛教哲學》;四是對中國佛教文化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五是對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系統(tǒng)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等。
在這五個方面的成果中,我覺得前兩個方面可列為基礎研究,后三個方面屬于構建體系性的研究,《佛教哲學》、《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佛教哲學要義》這三部著作體系完整,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lián),是您的三部代表作。我想請您分別談談這三部著作我們應該如何去讀,各自撰寫的原因、創(chuàng)新點和他們之間的關系。1986年出版《佛教哲學》是您第一部重要學術專著,也是佛學研究領域一部重要著作,我們就從這部書談起如何?
方立天:這部書是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約稿寫作的。上世紀80年代初,國內(nèi)還沒有一本了解佛教哲學思想的基本著作。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周一良先生是著名的魏晉南北朝史學家、佛學家,當時有人問他,要讀一本了解佛教思想的入門書應該選哪一本?周先生說,還沒有。我的這本《佛教哲學》出版以后,周一良先生賜函說:該書可以作為“了解佛教的入門書”,并向讀者推薦。
康香閣:《佛教哲學》這部書填補了研究佛教哲學思想的空白,促成這部著作出版的原因,除了出版社之約外,您在選題上作了哪些獨特的考慮?
方立天:就當時的情況來說,主要出于這幾種考慮:其一,近40年來,我國的佛教研究著作以佛教通史和斷代史居多,而介紹不同歷史時代、不同地區(qū)、不同宗派的佛教三藏中的共性東西,即佛學的基本思想,卻不多見。這難以適應一般讀者的需要;其二,一些已有的佛學概論著作,多數(shù)是依據(jù)佛教論旨,用佛教術語組織和論述的,一般讀者不易讀懂。如何用現(xiàn)代哲學論題和術語介紹佛學的基本理論,提供一本學習佛教思想的入門書,是我長期積蓄心頭的愿望,恰好出版社約我寫作這本書,內(nèi)在條件和外部條件因緣和合而成,促成了這本書的出版。
康香閣:您的這部著作的出版,不僅在佛教界乃至非專業(yè)讀者中都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陸流行最廣的一部佛教思想入門書。該書當年出版,當年就榮獲中國圖書獎榮譽獎,1995年又榮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20多年過去了,至今仍是研究佛學必讀的一部書。請問我們今天應該如何去理解您的這部20多年前的著作?
方立天:這部書是以佛教哲學的重大問題和基本思想為重點,去把握佛教哲學的核心思想。全書從結構上,是以佛教哲學問題為綱,按照佛教歷史的發(fā)展進程,敘述佛教哲學思想的演變,從而簡單勾勒出佛教哲學的傳統(tǒng)體系。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佛教哲學的綜合性論述,其中包括對佛教哲學的構成、流派、歷史和著作介紹,以便讀者對佛教哲學有一總體觀念和歷史感受,也便于讀者日后的進一步研究。第二部分是闡述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論,側重介紹早期佛教的人生觀,也兼論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對這些理論的發(fā)展。第三部分是全書的要點,著重闡述佛教的世界觀,其中包括宇宙論要素、宇宙結構論、宇宙生成論和本體論,也較多地聯(lián)系著認識論。這部書以介紹大乘佛教的觀點為主,同時也介紹有關小乘佛教的觀點。第二、三部分,大小乘佛教論點各有側重,這是由這兩大派自身哲學內(nèi)容決定的。
康香閣:您談到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觀點,主要是指印度佛教哲學著作中體現(xiàn)的思想觀點嗎?
方先生:是的,該書大多材料是以印度佛教著作為主,也結合中國的佛教著作,主要是介紹印度佛教的哲學思想。
康香閣:佛教是很深奧的學問,到底什么是佛教,佛家的最高境界的本質是什么呢?
方立天:什么是佛教,佛教是追求覺悟的宗教,一定要把握這一點,覺悟是為了求得解脫,因為佛就叫覺者。你給佛一個什么定位?佛是覺者,釋迦牟尼佛就是覺者。覺悟是對宇宙人生真實的本質有所覺悟。佛教講的羅漢就是自己覺悟,菩薩是自覺、覺他,釋迦牟尼佛是不但自覺、覺他,而且覺行圓滿,三個條件都要具備才能成佛。
康香閣:您是說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生的覺悟,人覺悟了就可以成佛嗎?
方立天:是的,佛教講人生的覺悟,就是對宇宙人生實在的本相有所把握,也就是要懂得緣起論。佛教認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聚合而成,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內(nèi)部條件和外部條件互相結合而成的。如建造一座房子是這樣,山河大地也是一樣,都是許多因素構成的,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佛教是反對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當時的上帝就是印度婆羅門教的梵天。懂得緣起論就是對宇宙人生的實相有所覺悟了,懂得緣起法等于見到佛一樣,這是佛教自己講的。
康香閣:這部書出版后,出版社多次印刷,現(xiàn)在地攤上還有盜版《佛教哲學》這本書,1991年您又出版了增訂版,主要增訂了哪些內(nèi)容?
方立天:1986年出版這部書的時候,出版社有字數(shù)限制,大概不到20萬字。1991年出增訂本時就沒有字數(shù)限制了,字數(shù)增加到32萬字。我增加了兩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增加了介紹佛教認識論的內(nèi)容。第二,適當?shù)卦鲅a了論述人生哲學的內(nèi)容,使這部書的體系更加完整。這部書的出版也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1993年被譯成韓文在韓國出版。1997 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又將它列入“人文叢書”相繼再版。后略經(jīng)修訂,長春出版社又于2006年6月出版了插圖版。
我撰寫《佛教哲學》是著眼于現(xiàn)實的理論及有關實踐的需要。希望能夠對讀者在宏觀上把握佛教哲學思想有所幫助,并進而有助于正確對待和處理佛教與現(xiàn)代化、佛教與西方文化的關系。
康香閣:在您的這部著作出版后不久,于 198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您的另一部專著《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這部書的創(chuàng)作原因是什么?
方立天:這部書也可以作為入門書來讀?!斗鸾陶軐W》的內(nèi)容偏于哲理性,比較適合于學術界的需要,而對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更需要的是對佛教作全方位、立體化介紹的概論性的著作。這又使我萌發(fā)出從宗教文化實體的角度來論述佛教的構想。
其實,寫這部書的最初原因和中華書局之約有關,上世紀 80 年初,中華書局的朋友就約我寫一本能夠雅俗共賞的佛教著作,我也有這樣的設想,就滿口答應下來,并開始搜集資料,看書、思索、寫作。但因中間忙于其他更為迫切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任務,致使這項計劃停頓了很久。直到8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各種外來文化蜂擁而入,不可避免地要與中國人觀念深處的傳統(tǒng)文化劈面相撞。學術界的歷史使命感和探索精神在中華大地上升華,一股強勁的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熱潮隨之興起。這種思潮深深地沖擊了我,激發(fā)我產(chǎn)生了探索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系的強烈愿望。于是我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加緊寫作,終于在1986年秋基本完成初稿,又經(jīng)過四個月的集中整理、補充、修改,終于完成。這部書稿原是交給中華書局出版,由于中華書局壓得時間較長,他們同意我轉交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那時候還沒有實現(xiàn)電腦排版印刷,傳統(tǒng)的鉛字印刷出版周期很長,不像現(xiàn)在,圖書排版印刷基本上都是電腦操作,一本書很快就能出版。
康香閣:這部書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關系的,它的創(chuàng)新點體現(xiàn)在哪里?
方立天:全書的內(nèi)容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介紹佛教構成的諸要素,包括佛教經(jīng)典、教義、制度、儀軌、寺廟等。第二個方面是介紹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在關系,包括佛教與政治、哲學、倫理、文學、藝術和民俗等之間的關系。它是全方位、立體化介紹佛教,以及佛教與中國文化關系的一部書。
這部書的創(chuàng)新點是從宗教文化實體的角度來論述佛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在對佛教構成的諸要素的闡釋方面,我是從佛教的歷史、經(jīng)典、教理、儀軌制度和寺院五個側面加以論述,嘗試用層次和結構的觀念來理解、把握佛教。在我看來,佛教文化不僅僅是一種無形的觀念形態(tài),也是一種有形的物質實體,其內(nèi)涵和外延都是極其豐富的。同時, 我認為對佛教諸要素不能等量齊觀,其中關于涅槃成佛的信仰觀念是諸要素的核心。
在對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系的探索方面,我主要是運用文化比較學的方法,分別從政治意識、倫理、哲學、文學、藝術和民俗六個方面加以論述,著力揭示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各重要形態(tài)的聯(lián)系。比如,在談到佛教與中國政治的關系時,強調(diào)了兩者關系的復雜性。我認為佛教與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矛盾;中國佛教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服務是主要的,為進步勢力利用是次要的。佛教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迎合、附會、調(diào)和、融匯儒家倫理的基本特點,其倫理道德中的某些方面也是值得我們批判繼承的。佛教在文學、藝術上所起的積極作用,超過了消極作用, 在中國藝術史上的貢獻更是巨大的。以上的論斷,體現(xiàn)了堅持實事求是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
康香閣:您的這部書雖然是面向普通大眾的,但從研究方法上卻是探究佛教中國化道路的一部重要著作。學術界評價為:該書“標志著我們民族的文化進入了一個新層次”,“為佛教研究開出一條科學化的新路。”它和《佛教哲學》一樣,受到社會重視和讀者喜愛,現(xiàn)在在地攤上既能看到《佛教哲學》盜版書,也能看到《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的盜版書。
方立天:我這里就有一本《佛教哲學》盜版書,是魏德東(哲學博士,哲學院副院長,方先生的學生,編者注)從地攤上給我買來的。它變成了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的一種,這和商務印書館沒關系,是盜版書。
康香閣:盜版書雖飽受批評,但它反映出讀者的需求。
方立天:我同意您的說法,讀者有需求才有盜版,如果讀者沒有需求,盜版不賺錢他就不盜版了。
康香閣:從1987年開始,您經(jīng)過15年的認真思考和研究,終于在2002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您的長達90多萬字的鴻篇巨制《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這是你的第三部佛學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代表作中的代表作。它的出版,立刻在佛教界、政界以及整個學術界都引起強烈的反響,被學術界視為“標志著中國佛教哲學研究一個舊時代的結束與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具有里程碑意義”,并榮獲2003年第六屆國家圖書獎,2004年中華文化優(yōu)秀著作一等獎,北京市第八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特等獎。在汗牛充棟的圖書獎參評中,憑一人之力撰寫的著作能獲如此大獎,其成就非同小可,請談談這部著作的特點。
方立天:在材料的使用上,本書所依據(jù)的資料是以中國佛教學者的著作為主。首先是選擇富有哲學意蘊的理論性著作,包括專著、論文、語錄、注疏等。其次是選擇中國佛教史籍,主要有僧傳和史傳,包括有關中國佛教史與宗派史的著作。再次是選擇中國佛教的游記、筆記一類的資料。此外,佛教以外的有關歷史記載、詩文著作等,也是頗有價值的資料。至于新發(fā)現(xiàn)的佛教考古資料,則及時關注、吸取和引用之。這和《佛教哲學》所采用資料是以印度佛教著作為主是不同的。
在全書的結構上,該書是從中國哲學史發(fā)展的脈絡來解讀、詮釋中國佛教哲學的思想,并采用問題解析體來展現(xiàn)中國佛教哲學的內(nèi)容。全書通過總論、人生論、心性論、宇宙論和實踐論五篇專題論述,闡明了中國佛教哲學問題的濫觴、論辯、演變與發(fā)展的歷史軌跡,顯示了其間不同觀點之間的互動進程,總結了其哲學思維的基本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
康香閣:方廣锠教授說,您以前所有的著作與論文,實際上都是在為這本書做準備,奠基礎,您贊成這樣的評價嗎?
方立天:他講得很對,他真的是體察出來了。這部書是我先作了佛教人物研究,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對中外文化的關系作了比較研究,對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也作了研究。我花費了15年的功夫,發(fā)了100多篇文章,作了充分的準備。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來完成的這部著作,用的時間比較長,下的工夫也比較多。
康香閣:這部90多萬字的鴻篇巨制,一般讀者讀起來很難把握,其中最應該把握的創(chuàng)新核心內(nèi)容是哪幾部分?
方立天:有兩條是很重要的,第一條是要把握中國佛教的心性論。佛家哲學的心性論也不一定是我發(fā)現(xiàn)的,但確實是我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的新想法。佛教著作是講心性的,佛教著作中講心性的內(nèi)容很多,我這部書里占得篇幅也很大,有20多萬字。佛教的心性思想是和儒學、道學最容易結合的地方。儒學講心性的內(nèi)容很多,但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講人的道德修養(yǎng)如何提升,如何提升人的素質、人格;一個是講在心性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佛教心性論,內(nèi)容龐大,不大好一下子介紹清楚,但它有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佛教心性論講到最后都是要落實到人都有真心,人生下來都有清凈的真心本性,這個本性受到后來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人心受到了污染,但人的本性是好的,是有良心、有清凈心、有真心的,只要這個真心讓它呈現(xiàn)出來,人就可以覺悟,人覺悟了就可以成佛。這也是為人們提升素質,提供了一種理論,一種途徑,一種方法,讓讀者理解佛教的心性學說,這是很重要的。
第二條就是把握佛教的直覺論。佛教也講理性,也講邏輯,但它重點不在這兒。它的重點是通過直覺把握現(xiàn)實,通過否定的方式把握世界的真實,因為它認為用文字不好表達。你說這是一部書,我說的這句話不等于就是這部書。它不是書,又是書,是書非書,也是書也不是書等等。它是通過不斷的否定,把認識的真實情況呈現(xiàn)出來,它挺深奧的。它是通過否定來認識世界,也就是通過直覺把握對象的整體來認識對象,他是主張直覺的,直覺對我們認識事物有沒有好處,是有好處的。
關于怎么學習《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我在“緒論”里都講了。這本書對佛教的心性論,直覺論的內(nèi)容講得比較多一些,這是要注意的。
康香閣:對于這三部既獨立,又相關聯(lián)的著作,如果我們各用一句話介紹給讀者,是否可以說《佛家哲學》是以研究印度的佛教哲學著作為主,結合中國佛教哲學著作,側重介紹印度佛教哲學思想;《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是從文化的角度探索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側重全方位、立體化介紹,適合普通讀者;《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是以研究中國人的佛教哲學著作為主,結合印度佛教哲學著作,側重介紹中國佛教哲學思想,可以這樣理解嗎?
方立天:可以這么說。
康香閣:近期,您談到了“佛教的中國化與中國化的佛教”的問題,您提出這一命題的原因是什么?
方立天:這個題目是挺大的。目前,在國際學術界,包括國內(nèi)學術界,對佛教的看法是有分歧的,有學者認為,印度佛教傳到中國后有個中國化的過程,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是有區(qū)別的,有的人認為兩者沒有區(qū)別,都是佛教。還有人認為中國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比如日本學界有人就有這個觀點。
康香閣:您的觀點認為是有區(qū)別的?
方立天:對,我的觀點認為,佛教是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它不可能停留在一個階段上,兩國的佛教是有區(qū)別的。你想想,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有思想、有文化,有一套政治制度,人口也很多,地域也很廣。因此說,佛教傳到中國以后,它要適應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實際,特別要和儒道的思想?yún)f(xié)調(diào)起來才能生存發(fā)展,它不可避免的是要中國化的,這也是佛教發(fā)展生存的需要,它必須中國化的。
康香閣:我們?nèi)绾卫斫饽摹胺鸾讨袊椭袊鸾獭眱?nèi)涵,也就是說如何界定兩者之間的關系?
方立天:印度佛教于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逐漸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xiàn)了佛教中國化,形成了中國化佛教。至于這兩個之間的關系我作這樣的界說。
我說的佛教中國化不是抽象或象征性的話語,也不只是一種學術史意義上的脈絡疏理,而是佛教教義在中國的實現(xiàn)途徑和實現(xiàn)方式。佛教中國化作為一個特定命題,是指佛教徒在推動佛教流傳過程中,逐漸把印度佛教與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實際相結合,接受中國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和改造,從而使印度佛教在教義思想、儀軌制度和修持生活諸方面都發(fā)生了變化,打上了中國社會的深刻烙印,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特征,納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巨流,轉變?yōu)橹袊幕钠犯窈椭既?,形成了有別于印度佛教的獨特精神風貌。
如果說佛教中國化是佛教的一種實現(xiàn)途徑和現(xiàn)實追求,那么,中國化佛教就是佛教中國化的成果和結晶。也就是說,佛教中國化必然形成中國化佛教,中國化佛教是佛家中國化的必然結果。中國化佛教同樣作為一個特定命題,是指佛教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chǎn)物,是中國僧人吸取佛教一般義理結合中國實際的創(chuàng)造,是中國式的佛教思想與實踐方式,是在內(nèi)容與形式兩方面都與印度佛教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同屬于以解脫人生痛苦為基本宗旨的佛教,兩者的聯(lián)系、一致性是十分顯然的,但兩者在具體內(nèi)容與形式上又確有顯著的不同特點。
康香閣: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區(qū)別的根源主要表現(xiàn)在哪里?
方立天:我認為,印度佛教是脫胎于印度社會,活動在印度的宗教,而中國佛教雖來源于印度,但活動在中國,扎根在中國,是結合中國實際的新發(fā)展,經(jīng)過改造的佛教,是創(chuàng)新性的佛教,它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化的佛教是中國的宗教,這是兩者的根本不同之處。
康香閣:與佛教中國化和中國化佛教的界說相關,還有一種觀點就是佛教化,即佛教化中國的問題,我想您是不贊成這一論點的,不知道問的對不對?
方立天:是的,我不贊成佛教化中國這種觀點。我認為,佛教的中國化和中國化的佛教形成,使佛教滲透到中國文化和生活的許多方面,這是個事實。例如,在某些地區(qū)佛教信仰實現(xiàn)了普遍民間化,也使民間習俗佛教化,包括帶來一些人名、地名、姓氏的佛教化,等等。但同時,我們也認為,從總體來說,中國并沒有佛教化,中國沒有整體佛教化。理由是中國人并沒有普遍地接受和認同佛教信仰,更沒有以佛教為主要信仰,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構中,儒家和道家是中國固有文化的主流,儒家更居于主導地位,而佛教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且居于輔助儒家的地位。也就是說,印度佛教在中國是中國化了,且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但中國并沒在整體上佛教化。
康香閣:您在研究佛教哲學和佛教思想史的同時,一直沒有停止對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的整體思考,在這方面的代表作就是由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fā)展史》(上下冊),您的這部著作的創(chuàng)新點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
方立天:這部著作是在上課的一個講稿的基礎上形成的。1983年上半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辦了一個哲學原理進修班,學員都是大學里搞馬克思主義教學的青年教師。系里讓我為學員講授魏晉玄學和隋唐佛學課程,我就琢磨,怎么能對青年教師的學習幫助更大一些,我建議系統(tǒng)地介紹中國古代哲學問題,不限于魏晉南北朝玄學和隋唐佛教,以便于學員將中國古代哲學問題和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相比較,我想,這樣的效果會更好。我的建議得到系里的支持。
全書編寫是從中國古代哲學中選取出若干個重要問題,分為宇宙生成論、本體論、時空觀、常變觀、矛盾觀、形神觀、人性論、理想觀、歷史觀、名實觀、知行觀和真理觀等12個專題。每一個哲學問題均從先秦直至明清,進行歷史的縱向敘述,著重介紹歷代有關哲學家對于哲學問題的基本論點,重要哲學問題的歷史演變,借以厘清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線索和發(fā)展軌跡,并初步做出若干帶有規(guī)律性的理論概括。
課程講完以后,學生反映很好,因為它可以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結合起來進行比較,可以用中國的哲學資料來豐富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教學的內(nèi)容。課后,我又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做了些補充、加工、整理,得以定稿,并改題為《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fā)展史》,交由中華書局,于1990年出版,1992年出版第二版,2006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收入《方立天文集》重新出版。
康香閣:按中國哲學問題撰寫中國哲學史的著作并不多,最早是張岱年先生1937年完成的《中國哲學大學》,數(shù)十年后,您撰寫的這部著作是否受到了張先生的影響。
方立天:是的,我這本書就是學習吸取了張岱年先生的《中國哲學大綱》的思路來寫的,我采用了問題解析體的體裁,以問題為綱統(tǒng)領全書,力圖從總體上把握中國哲學重要問題的基本內(nèi)容、邏輯發(fā)展和主要特色。該書得到了張岱年先生的肯定,張先生不僅欣然提筆作序,給予鼓勵,并在該書再版后寫了書評。
康香閣:張先生的《中國哲學大綱》是上世紀30年代的作品,您的《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fā)展史》是上世紀90年代的著作,前后相距近60多年,您的這部作品是在充分吸收了現(xiàn)代哲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同張先生的著作相比,主要做了哪些推進?
方立天:張先生是中國當代公認的哲學大師,又是我的老師,我覺得還是用張先生的評價來說說我這部書所體現(xiàn)出的幾點新意是比較合適的。張先生在《喜聞〈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fā)展史〉再版》一文列出了七點,我只說說前三點:
第一,我在書中列出宇宙生成論等12個專題,張先生評價是“可謂選擇精當,得其要領。這中間突出了時空觀,是一種新看法。過去哲學史著作中關于古代哲學家的時空觀論述不詳,此書特辟專章來論述,這表現(xiàn)了一種特識?!?/p>
第二,我在“本體論”一章論證出中國古代哲學的本體觀念與西方、印度的本體觀念的不同,闡明了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特點,肯定中國古代本體論始于老子。張先生評價“這些是很正確的”,并指出“近年以來,有些論者認為老子哲學是宇宙生成論而不是本體論,那是一種偏見?!?/p>
第三,我在“常變觀”“矛盾觀”兩章中論證出“中國古代悠久的唯物主義傳統(tǒng)和辯證法是相伴出現(xiàn)的”,“自宋代以來,古代唯物主義和古代辯證法相結合的事實越來越普遍,而且結合的越來越緊密”,“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自先秦直至明清,許多唯物主義者同時也都是辯證法家,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特點,也是一大優(yōu)點”。張先生評價“這一論斷十分正確?!?/p>
康香閣:在訪談您之前,我沒有機會讀到這篇文章的原文,但我從其他評論文章中看到張先生評論您這部著作的話,張先生說:“撰寫中國哲學史論著,有三難:一廣博難,二深切難,三精確難。方立天同志此書可以說克服了這三難,做到了內(nèi)容廣博、探索深入、詮釋精確”。張先生還說道:“方立天同志不僅對于儒學及先秦諸子有較深的研究,而且是中國佛教史的專家,故能會綜論述中國古代哲學的豐富內(nèi)容?!笨梢姀埾壬鷮δu價之高。
方立天:謝謝你能這么認真地搜集訪談資料,當宣方(宗教學博士,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方先生的學生,編者注)將你的采訪提綱交給我的時候,我被你提綱中所體現(xiàn)的執(zhí)著精神所感動。
康香閣:隨著佛教和中國古代哲學研究的深入,近些年來,您的研究視野開始擴大到儒釋道三家關系的研究,明確提出了中華文化三大傳統(tǒng)說。對儒釋道的關系一般表達為,儒家文化為主,釋道文化為輔,主輔互補,構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在民間,佛教文化的影響遠遠大于儒道文化的影響,比如,我們到全國各地開會參觀,我們看到最多的是金碧輝煌的佛教寺廟,香火繚繞。請您站在佛教文化的立場,談談儒釋道三者之間為何能夠成互補關系?
方立天: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不是單一的,而復雜的,為此,我在《中華文化的三大傳統(tǒng)》一文中明確提出了中華文化三大傳統(tǒng)說。我認為共撐中華傳統(tǒng)文化大廈的是儒、道、佛三家,這三家是互補關系,雖說有主輔的關系,但誰也離不開誰。其原因是各自文化傳統(tǒng)的指向不同,才構成互補的關系。我經(jīng)過比較研究后得出如下結論:儒家思想以“人”為本位,側重于從“人”的角度來關照人生、社會和自然,重視人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宣揚以道德為人生的最高價值,進而結構社會秩序,重視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是為人本主義傳統(tǒng)。道家則高唱自然主義傳統(tǒng),它以“自然”為本位,側重于從“自然”出發(fā)來觀照人生、社會和宇宙,強調(diào)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張順應自然,實現(xiàn)個體的主體自由,以回歸自然。佛教則提倡解脫主義傳統(tǒng),它以“解脫”為本位,宣揚人類要通過修持,以求從迷惑、煩惱、痛苦和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進入大自在大自由的“涅槃”理想境界。正是儒、道、佛三家的文化傳統(tǒng)互動互補,形成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豐富內(nèi)涵,支配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康香閣:1991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就提出了“宗教是文化”的觀點。1999年,趙樸老在《佛教常識問答·序言》中借用毛主席、范文瀾、錢學森早就談到過宗教是文化的故事,批評了當時社會上還有些人認為宗教是迷信的思想是上世紀40年代李銀橋的水平。進入21世紀,您作為卓越佛教學家、宗教學家進一步提出了“文化宗教”的命題,從理論上論證出中國要走文化宗教之路的思想。請您談談這一命題的提出。
方立天:在構建和諧社會中,中國宗教的未來走勢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問題。宗教走勢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的、多元的。我們應當看到,宗教文化有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相適應的一面,這是應當明確和關注的;宗教文化也有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一面,這是應當重視和闡揚的。后一方面是我們當前研究的重點。宗教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宗教的本質是文化。如何發(fā)揮宗教文化內(nèi)在的積極因素以配合和諧社會的構建,正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中國宗教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說,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和宗教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決定了中國宗教走文化宗教之路是時代的訴求,是歷史的必然。
康香閣:如何界定“宗教文化”和“文化宗教”之間的關系?
方立天:宗教文化是指宗教的文化意蘊,宗教性質的文化類型;“文化宗教”則是指文化層面的宗教,是作為文化形態(tài)的宗教,也就是說,“文化宗教”是對宗教的文化解讀、詮釋與文化整合、構建,是對宗教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拔幕诮獭备拍钫宫F(xiàn)了宗教的文化自覺,彰顯了宗教的文化意義,有助于發(fā)揮宗教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作用。
康香閣:您提倡走文化宗教之路,那么宗教文化的哪些內(nèi)涵可以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方立天:我想文化宗教的內(nèi)涵大約可以概括為五個重要方面,這五個方面可以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第一,倫理道德。宗教倫理道德是宗教信徒實踐宗教思想信仰的主要體現(xiàn),也是宗教發(fā)揮其社會功能的重要方面。中國各大宗教倫理道德的核心命題是抑惡揚善。發(fā)揮宗教倫理道德中的積極因素,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第二,哲學理念。宗教是對人生和宇宙的終極關切,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如道教的自然主義哲學及其展現(xiàn)的道、德、自然、無為、有為等范疇,佛教的緣起論哲學及其展現(xiàn)的緣起、因果、求智、從善、平等、慈悲、中道、圓融等理念。對于這些哲學思想,若能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與運用,必然有助于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三,文學藝術。宗教的現(xiàn)實世界與超越世界的兩重世界論為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中國宗教文學藝術,諸如詩歌、小說、散文、戲曲、建筑、雕塑、繪畫、音樂、舞蹈等都形象地反映了宗教生活和社會生活,內(nèi)容豐富多彩。寺廟、宮觀、教堂、清真寺遍布祖國大地,為山河增色,為城鄉(xiāng)添彩,并展示了宗教的文化、社會、經(jīng)濟等多重功能,具有潛力巨大的旅游價值與產(chǎn)業(yè)價值。我們要有分析地運用宗教文學藝術,使之有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
第四,民風習俗。宗教的教規(guī)與節(jié)日給民間帶來的民風習俗,有許多有益于社會的內(nèi)容,如漢傳佛教的素食制度與飲茶風氣和伊斯蘭教的清真食品就有益于人民的身體健康。
第五,內(nèi)在與外在的信仰。文化宗教與信仰宗教是不可分的,對于宗教的信仰內(nèi)容,我們要采取謹慎的分析態(tài)度。例如,因果報應思想屬于佛教內(nèi)在的基本信仰,其中六道輪回說是我們很難認同的,但其因果報應的理論框架則是有益于社會的。此外,如佛像、佛指骨、佛牙舍利等外在信仰的圣物,也能夠發(fā)揮其獨特的、積極的社會作用。
在當代,一個沒有文化內(nèi)涵、素質和品位的宗教是沒有前途的。文化內(nèi)涵、文化素質和文化品位是宗教活力之所在,宗教命運之所系??梢灶A言,只要中國宗教界自覺地、系統(tǒng)地開展文化宗教建設,就一定能夠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同時也一定能夠推進宗教自身的良性發(fā)展。
康香閣:我想進一步請教方先生,您提出的走文化宗教之路的命題意義重大,是不是可以說宗教走向的唯一道路就是文化宗教的道路?
方立天:不是這樣的,我是強調(diào)說,走文化宗教道路應當是宗教未來走向當中的一個重點,因為文化宗教對宗教本身是有好處的,它可以排除一些次要的、商業(yè)的、功利的追求。這種觀點在學界有人認同,在政界也有人認同,它是學界、政界、教界可以交匯的地方,大家都從文化這個角度去接受宗教,這也為宗教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宗教要去揭示自己文化本身的內(nèi)容,包括哲學、道德、人文、文學藝術、民間習俗等方面的內(nèi)容,這對于豐富社會文化會起很大作用,這也是宗教能發(fā)揮作用的渠道。也有些宗教界人士對“宗教是文化”的提法不太贊成,他們認為宗教就是信仰,不是文化。其實,信仰和文化是不矛盾的,宗教文化是信仰文化,你從文化的角度去看,它對提升人們的素質,提升人的信仰是有好處的,從文化的角度闡述宗教,有利于去發(fā)揮宗教的優(yōu)勢、強項。
梁 濤:方先生,我插一句,從文化看宗教和從宗教看宗教有什么不同?
方立天:從宗教看宗教是偏重于信仰,強調(diào)的是信仰的內(nèi)容,認為信仰和文化是兩回事兒。我們認為信仰是文化的一種類型。
梁 濤:我的感覺是,提出宗教是文化,較之于宗教是鴉片煙的說法,一定程度上是對宗教的肯定,是要從舊的思維中走出來。但文化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所以宗教是文化到底要表達什么,似乎還是不清楚的。
方立天:文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宗教文化,一類是世俗文化。我的觀點是,文化的范圍要比宗教廣。宗教是文化,不等于文化就等于是宗教。文化有非宗教的文化內(nèi)容,但宗教是文化,宗教是文化的一個類型,宗教是講信仰性的文化和信仰性的追求。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區(qū)別在于它是有神的信仰,但它是文化。宗教是他的精神生活方式,他是思想問題、信仰問題,是信仰范疇,是思想范疇,它當然是屬于文化,而且有一些是屬于高層次的文化。所以,毛主席多次講過,宗教是文化,就像學校和出版部門一樣,宗教也是屬于文化系統(tǒng)。
宗教是文化和宗教是鴉片是有區(qū)別的。宗教是文化,也包括信仰文化,信仰是文化當中的精神性的、高層次的文化,信仰是神圣的。
康香閣:我從報紙上看到,今年4月14日您出席了溫家寶總理在中南海國務院小禮堂主持的國務院參事、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會。在會上,您做了“科學認識宗教的本質與功能,提高宗教工作水準”的專題發(fā)言,受到溫總理的肯定。
方立天:是這樣的,會議結束時,溫總理走過來,對我說:“您說的宗教是文化,沒有錯?!蔽疫€記得:2008年“五四”青年節(jié)那天,溫總理來到中國人民大學看望青年學子,我有幸陪同溫總理參觀我校圖書館的珍藏文獻展,當時總理對我說:“佛教文化是可以交流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親切、難忘的記憶。前幾天,就是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這天,溫總理在印尼雅加達市中心的阿拉扎大學發(fā)表演講,溫總理說:“宗教也是文化,文化從來就是開放包容的?!睖乜偫淼脑拰ξ覀冏诮涛幕芯抗ぷ髡呤蔷薮蟮墓奈?。
康香閣:您從事學術研究整整50年了,取得了那么多豐富的成果,一定是積累了豐富的治學經(jīng)驗和方法,請談談您的治學心得如何?
方立天:我覺得做學問首先要學會做人,我秉持為人之道是“立身有道,學有專長”。在學術研究上,我推崇和實踐“修辭立其誠”、“好學深思”和“靜心專一”等原則?!靶揶o立其誠”,“誠”,就是真實。要求自己講話、作文、治學等都應該堅持真實性,力求做到名實一致、言行一致和表里一致?!昂脤W深思”,是要求自己虛心體會和反復琢磨古典著作探索宇宙奧秘、人生真諦的苦心深慮,以“心知其意”,理解其內(nèi)在意蘊,力避望文生義、生吞活剝?!办o心專一”是要求淡泊寧靜,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拒絕浮泛急躁,拒絕急功近利,拒絕片面追求數(shù)量。
在佛教學術研究的態(tài)度方面,我秉持“中國本位”和“心性體會”兩條原則。所謂“中國本位”的態(tài)度,是基于中國人是以先前本國文化結構即先入之見去理解佛教的,是以中國人的實際需要和精神需求去對待佛教的,是以中國儒、道本土文化去對待、改造佛教的。中國人這種對待外來佛教的文化立場,決定了他觀察、研究佛教的視角和態(tài)度,認為外來佛教只有適應中國環(huán)境,才能在中國流傳發(fā)展、開花結果,也就是外來佛教一定要與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實際相結合、相適應,接受中國環(huán)境的影響和改造,才能在中國產(chǎn)生持久的作用和影響。所謂“心性體會”,是由于佛教極富哲學思想,尤其是心性修養(yǎng)方面的內(nèi)涵,因此要通過內(nèi)在心性的修養(yǎng),生命智慧的升華,精神品格的凈化,去體會佛教哲學,感悟人生的真實。只有這樣才能探驪得珠,把握佛教哲學的真諦,真正得到佛教哲學的思想精華。
在學術研究方法方面,我采用了文獻研究法和歷史研究法,但主要是采用哲學問題研究法,即以哲學問題為綱來敘述哲學重要問題的源流演變。此法能夠比較清晰地闡明哲學問題的形成、爭論、演變和解決的歷史過程,比較容易體現(xiàn)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
我還就自己研究中國佛教哲學的方法總結為八條:一是結合現(xiàn)代哲學發(fā)展的要求,篩選、歸結中國佛教的重大哲學問題,構筑中國佛教哲學的思想體系;二是運用現(xiàn)代語言,詮釋中國佛教哲學的概念、范疇;三是尋究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原來意義;四是體會中國佛教某些哲學語言的言外之意;五是探索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發(fā)展規(guī)律;六是總結中國佛教哲學的理論思維成果;七是進行比較研究,以把握中國佛教哲學的思想特色;八是闡發(fā)中國佛教哲學的現(xiàn)代價值與意義。
康香閣:“一生不爭,福報自來”,這是 2005年10月25日新加坡《聯(lián)合晚報》評價您的八字標題文章, 它介紹了您數(shù)十年來,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繁榮學術,受到了社會尊重的心路歷程。
方立天:這八字標題,使我思索良久,難以忘懷。我深知自己是新中國培養(yǎng)起來的人文學者,深切地感恩國家、人民的培養(yǎng)。今年是我從教50周年,我會把它作為新的起點,努力工作,勇于探索,繼續(xù)為祖國的學術繁榮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