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南,謝夏南
(郁南縣中醫(yī)院,廣東 郁南 527100)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種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yōu)樘卣鞯墓δ苄阅c病,是一種世界范圍內的多發(fā)病,該病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tài)學改變和生化異常,目前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本研究主要是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1]對IBS患者和非IBS腸道疾病患者進行了問卷調查,探索抑郁和焦慮與IBS之間的關系,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jù)。
1.1 對象 128例均為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門診及內科住院的腸道疾病病例,IBS的診斷采用1999年的國際診斷標準(羅馬Ⅱ標準)[2]。IBS病例64例,其中男23例,女41例,年齡16~62歲,平均48歲,高中以上學歷26例,小學~初中學歷25例,文盲13例;對照組非IBS的腸道疾病患者64例,其中男25例,女39例,年齡18~61歲,平均46歲,高中以上學歷22例,小學~初中學歷28例,文盲1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所有觀察對象采用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測試,分別記錄統(tǒng)計患者SDS和SAS得分。抑郁和焦慮判斷:根據(jù)患者SDS和SAS得分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抑郁或焦慮。①抑郁判斷:SDS標準分正常上限為53分,SDS標準分≥53分判斷患者存在抑郁;②焦慮判斷:焦慮評定的分界值為50分,SAS≥50分判斷患者存在焦慮。比較IBS組和對照組存在抑郁或焦慮的患者占該組病例的比例。將64例IBS病例按自評量表得分分為SDS標準分≥53分組和SDS標準分<53分組、SAS得分≥50分組和SAS得分<50分組。分別比較SDS標準分≥53分與SDS標準分<53分及SAS得分≥50分與SAS得分<50分患者的重癥病例比例及治療效果。
1.3 療效判斷 根據(jù)以下患者癥狀判斷重癥病例及療效:(1)腹痛或腹部不適在排便后緩解;(2)排便頻率異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排便<3次);(3)糞便性狀異常(塊狀/硬便或稀/水樣便);(4)糞便排出過程異常(費力、急迫感、排便不凈感);(5)黏液便。重癥病例判斷:同時出現(xiàn)以上癥狀3項以上者為重癥病例,少于3項為輕癥病例。療效判斷:應用胃腸解痙劑、止痛劑、止瀉劑等治療腸道疾病藥物治療,以上各項癥狀基本緩解為顯效,否則為不顯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參數(shù)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2.1 被測試對象得分統(tǒng)計 IBS組SDS標準分≥53分者46例,對照組25例;IBS組SDS標準分<53分者18例,對照組39例。IBS組SAS得分≥50分者41例,對照組20例;IBS組SAS得分<50分者23例,對照組44例。
2.2 IBS患者存在抑郁病例與對照組比較 BS組SDS標準分≥53分的患者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96,P<0.01),提示IBS患者存在抑郁病例的比例明顯高于非IBS的腸道疾病患者,見表1。
表1 IBS組SDS標準分≥53分的患者與對照組比較
2.3 IBS患者存在焦慮的病例與對照組比較 IBS組SAS得分≥50分的患者占該組病例的比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8,P<0.01),IBS患者存在焦慮所占比例明顯高于非IBS的腸道疾病患者,見表2。
表2 IBS組SAS得分≥50分的患者占該組病例的比例與對照組比較
2.4 IBS患者存在抑郁的病例與不存在抑郁的重癥病例及療效比較 64例IBS患者中,SDS標準分≥53分與SDS標準分<53分的重癥病例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86,P<0.05;χ2=4.73,P<0.05),IBS存在抑郁的患者多數(shù)癥狀較重,一般治療效果明顯比不存在抑郁的患者差,見表3。
表3 IBS患者中SDS標準分≥53分的重癥病例及療效與SDS標準分<53分的患者比較
2.5 IBS患者存在焦慮的病例與不存在焦慮的重癥病例及療效比較 64例IBS患者中,SAS得分≥50分與SAS得分<50分的重癥發(fā)病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10,P<0.05;χ2=4.52,P<0.05),IBS存在焦慮的患者多數(shù)癥狀較重,一般治療效果明顯比不存在焦慮的患者差(表4)。結果顯示,IBS患者存在抑郁或焦慮所占比例明顯高于非IBS腸道疾病患者;存在抑郁或焦慮的IBS患者多數(shù)癥狀較重,治療效果明顯比不存在抑郁或焦慮的患者差。
表4 IBS患者中SAS得分≥50分的重癥病例及療效與SAS得分<50分的患者比較
IBS是一種世界范圍內的多發(fā)病,近來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受到醫(yī)學界廣泛的重視,但該病與什么因素關系密切目前還不太清楚。有報道顯示急性腸道感染10.2%的人患IBS而大多數(shù)人不會[3],顯示IBS雖與急性腸道感染有關,但不是很密切。
本研究發(fā)現(xiàn),71.88%和64.06%的IBS患者存在抑郁或焦慮,非IBS的腸道疾病患者只有39.06%和31.25%存在抑郁或焦慮,說明精神和心理素質方面的易感因素與IBS發(fā)病關系更加密切。有報道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與IBS的發(fā)病無關,精神心理因素在IBS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一定的作用,只有那些具備某些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癥素質或受過某種重大生活刺激的人,才容易患IBS[3-4]。IBS患者中50%~90%存在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5]。隨著對IBS的發(fā)病機制的探討,精神因素在IBS發(fā)病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視?;颊叩男睦碚系K,開始出自于患者對疾病的不理解和擔憂,其中以焦慮、抑郁多見。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IBS中存在抑郁或焦慮的患者腸道癥狀比不存在抑郁或焦慮的患者重,應用一般治療腸道疾病的藥物治療效果差,可能是情緒障礙加重了腸道的癥狀,二者之間相互作用、互為因果,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目前認為,IBS的發(fā)病與內臟感覺異常、結腸對刺激的敏感性增高關系密切,中樞神經(jīng)的狀態(tài)在產(chǎn)生腹痛、腹瀉等排便異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能夠影響IBS病人的癥狀。有學者推測腸道感染后免疫變化的信息可傳達到中樞,影響中樞神經(jīng)的狀態(tài);而一些影響中樞神經(jīng)的因素,如抑郁、焦慮、重大精神刺激等,也可通過神經(jīng)和免疫之間的聯(lián)結機制來影響腸道的免疫反應,從而參與感染后IBS的發(fā)病機制[5]。有研究報告應用抗抑郁藥治療IBS能顯著改善患者精神和軀體癥狀[6],認知治療使抑郁和焦慮顯著降低,癥狀嚴重程度和發(fā)作頻率指數(shù)亦降低[7],說明抑郁和焦慮影響IBS的病情和應用一般治療胃腸道疾病藥物治療的療效。因此,使用抗抑郁或焦慮治療可能會大大提高該病治療效果。
本研究顯示腸易激綜合征與抑郁和焦慮顯著相關,提示抑郁和焦慮可能是該病的一個重要發(fā)病因素,并影響該病的發(fā)展、病變程度及應用一般治療胃腸道疾病藥物治療的療效。
[1]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4.
[2]劉 建.消化疾病新視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32-37.
[3]王利華,方秀才,潘國宗.腸道感染與腸易激綜合征[J].中華內科雜志,2002,41(2):90-93.
[4]尉秀清,陳旻湖,王錦輝,等.廣州市居民腸易激綜合征及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內科雜志,2001,40(8):517-520.
[5]蔡亦蘊,施慎遜,徐三榮.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精神醫(yī)學方面的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04,43(10):793-795.
[6]薛振龍,晏云興.抗抑郁藥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研究[J].海南醫(yī)學,2004,15(2):41-42.
[7]王偉岸,潘國宗,錢家鳴.難治性腸易激綜合征的認知治療[J].中華內科雜志,2002,41(3):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