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梅
釋義語言最接近口語的《國音白話注學生詞典》*
劉曉梅
《國音白話注學生詞典》出版于上世紀20年代,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同時又有突出的個性:它是給復音詞注音的為小學生編纂的詞典;其釋義文風為通俗易懂的近口語體的白話文,表現(xiàn)為釋義模式口語化、口語詞多、冗余成分多、短句子多。
《國音白話注學生詞典》 釋義文風 近口語體
19世紀至20世紀初,中國的辭書出版逐步進入了現(xiàn)代化進程,西人、國人相繼編纂出版了很多部風格各異的漢外辭典和漢語辭典,其中《國音白話注學生詞典》(以下簡稱為《學生詞典》)在釋義文風上極具特色。該詞典初版于1924年,1929年出版了第9版,由李康復、唐昌言、朱鼎元、唐盧鋒編,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發(fā)行。
白話文又稱為語體文,現(xiàn)代白話文是在現(xiàn)代口語的基礎(chǔ)上加工提煉而成的一種書面語。清末興起的白話文浪潮及“五四”白話文運動使現(xiàn)代白話文于上世紀20年代取得了法定的地位,但社會通用度還沒有達到代替文言文、成為主流書面語的程度,從下表中北京地區(qū)晚報的語體選用情況可見一斑(葉再生2002):
表1
在這樣的語文背景下,詞典釋義的白話文文風還沒有普遍形成。1915年初版的《辭源》以文言文風釋義,1919年初版的《英漢模范字典》則文、白兼用,1930年初版的《王云五大辭典》文風大改,基本上是白話文,但遠不及《學生詞典》的白話程度高。該詞典就在半文半白的書面語環(huán)境中異軍突起。
早在18世紀,《拉-意-漢字典》正文前的一篇講漢語語法的長文中就已提到了漢語的復合“字”成詞的問題(姚小平 2007),如通過近義字合成“衣服、富貴”。19世紀由西人編纂的多部漢英詞典已將這種觀念付諸實踐了,在收單字的同時也收包含該字的復音詞,如下表所示的各詞典所收含所列復音詞數(shù)目[1]:
表2
(續(xù)表)
19世紀末,馬建忠在《馬氏文通》中同樣也提及了字通過不同的方式構(gòu)成詞。[2]20世紀初,中國學者對字與詞的對立和不同認識得更加深入,一方面學者們對詞的界定更進了一步,“凡字不論他一個或兩個以上,有獨立意義的,都叫做詞”(《學生詞典》“編纂大意”)。這與早期語言學者的界定是一致的。[3]另一方面學者們認識到,“中國字是獨音字,每字一音,每音一義。雖然單字也有可以算詞的,但是不過占詞的一小部分。西洋字大部分就是詞,有了字典,可以兼詞典的用途。中國有了字典,還不夠用,所以中國的復詞,不能不有望于詞典了”(《學生詞典》“編纂大意”)。1915年初版的、被認為是第一部漢語詞典的《辭源》將早期英漢、漢英詞典開創(chuàng)的以字帶詞的理念和實踐固定下來,并成為后世語文詞典的模版(汪家熔2001)。編纂漢語詞典而不僅是字典成為社會的潮流和需求。
上個世紀初,中國已出版了數(shù)十種不同規(guī)模、不同用途的語文詞典,但總體而言,字典的編纂要比詞典繁榮、成熟得多,而且只是供成年人查考。《學生詞典》的“編纂大意”中明確說明:“本書是專門拿來供給國民學校(三年以上)和高等小學校里的兒童,在自力讀書的時候檢查用的?!倍敃r的狀況是:“現(xiàn)在無適當?shù)脑~書,可供小學生應(yīng)用”,“近來坊間,雖然有幾種詞書出版,然而不是卷帙浩繁,便是注解艱深,價值昂貴,只可以供給成人的參考”;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字典和西洋字典特異”,而漢語里的字不同于詞,漢語的字典不同于詞典的功用,當時只有供小學生查字的音和義的字典,小學生必然“有查詞典的需要”。這就有必要編纂一本便于小學生查考的詞典,而非字典。
在這樣的社會語言生活背景之下,《學生詞典》既有遵循也有超越,其突出之處正如其名稱所揭示的:一是用國音注音,不光給單字注音,還給復音詞注音,這在當時看來應(yīng)是一種創(chuàng)舉,我們所查到最早給復音詞注音的就是這部詞典。但囿于當時的國音標準的局限,所依據(jù)的應(yīng)是未經(jīng)修訂的《國音字典》[4],仍是“折衷南北,牽合古今”的“老國音”,還保留著入聲、區(qū)分尖團音等非京音現(xiàn)象,其注音的規(guī)范作用不能不打折扣。二是用最淺顯的白話文釋義,且比當時其他的辭典釋義都淺顯易懂、貼近口語。三是它的讀者群為小學生,有別于其他面向大眾的字、詞典,比如在選詞方面,嚴格從小學教材等材料當中選取適合兒童程度的、社會通用度廣的“復詞”、“成語”。這當中最明顯的超越就是最貼近口語的白話釋義文風,具有明顯的口語化傾向,本文稱之為近口語體釋義文風。
《學生詞典》讀者群是小學生,他們需要的是極通俗淺顯的語言表達方式。試與《王云五大辭典》比較一下不同的釋義風格:
不亢不卑
不去傲慢人家,也不去諂媚人家。(《學生詞典》)
不自大,也不屈己從人。(《王云五大辭典》)
榆錢
榆莢的形狀,好像小銅錢,俗呼榆錢。(《學生詞典》)
榆莢扁圓成串,如錢貫。(《王云五大辭典》)
與書面語程度較高的其他詞典相比,它的近口語體特征表現(xiàn)為釋義模式口語化、口語詞多、冗余成分多、短句子多。
《學生詞典》中有四個突出的釋義模式,均為口語常用模式。
1.×+叫+詞目?!翞獒屃x內(nèi)容(下同)。這種模式是該詞典中運用最廣泛的。如:
查抄舊制,官吏犯貪贓或侵蝕官款的,查他的家產(chǎn),收沒入官,叫查抄。
八到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叫八到。
桎梏刑具。拿來拘罪人的,在足叫桎,在手叫梏。
潮信潮水到來,有一定的時候,所以叫潮信。
性?人所以做人的本原,叫性。?物質(zhì)的習慣和功用等,混叫性。
這種模式既適用于具體詞語,也適用于抽象詞語。有時兼有提示詞源的作用,如:
市井市場。舊說古時候沒有市集,朝晨聚井邊洗濯,便將貨物互相交易,所以叫市井。
竹個竹葉在枝上的形狀像個字,所以叫竹個。
掛號信重要的信件,恐怕遺失,由郵局編明號數(shù),特別寄遞的,叫掛號信。
2.就是+×。如:
毛詩就是詩經(jīng)。因為是毛公傳下來的。
無鉛白粉就是婦女涂面的白粉,他的成分是養(yǎng)化鋅、硫酸鋇、滑石粉、香料等。
不二法門沒有第二個法子,就是頂好的法子。
一瞬一轉(zhuǎn)眼。就是極快。
天方古國名,就是阿剌伯的別名。
這種模式主要運用于具體詞語,尤其是具體名詞。
3.(就是)×的意思。如:
蒼黃忽蒼忽黃,反復無定的意思。
曼殊佛家的話。妙吉祥的意思。
然則就是俗語“照這樣說來,那末”的意思。
居安思危處著安穩(wěn)的境地,想到危難的時候,引申出來,就是預(yù)防的意思。
這種模式主要運用于抽象詞語。
4.(是)說×。如:
漁翁得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話出戰(zhàn)國策。是說甲乙相爭不悟,局外的人反坐收其利。
潭府稱人的居宅,叫潭府。是說府第深奧。
文思泉涌說文思極快。
潮解化學上說發(fā)潮,叫潮解。
這種模式也主要運用于抽象詞語。
“×”是釋義的主體和關(guān)鍵部分,它本身已構(gòu)成了釋義的完整性?!敖?詞目”、“就是”、“(就是)的意思”、“(是)說”雖是重復成分,但并不多余,因為它的讀者群是小學生,這四個口語中常用的表達模式有助于傳達信息。
《學生詞典》在詞語的選擇上,盡量選用口語詞,如下列例子中斜體部分:
游牧畜牧的人,沒有一定的住處,看有水草地方,就遷徙的,叫游牧。
代名詞拿來代替名詞的字,像“我”“你”“他”就是。亦叫代字。
不動產(chǎn)對動產(chǎn)說的。凡土地房屋等不能移動的東西都是不動產(chǎn)。
不肖不好的兒子。?不好的人。
信用道德好,人家對他都素來相信的,叫信用。
這些口語詞的選用雖然有時會使表達顯得啰唆,沒有典型的現(xiàn)代書面語那樣簡潔,但都是為了使釋義更容易被國語程度還很低的小學生所理解。
前面提到的第1種釋義模式當中的“叫+詞目”、第2種當中的“就是”、第3種中的“(就是)的意思”均屬語義表達的冗余成分,沒有它們,語義表達也是完整的。比如(例中斜體部分即冗余成分):
知己朋友志同道合,亦叫知己。
此例釋義的前半部分已完成了釋義的任務(wù),后半部分屬于沒有信息量的添加。再如下例的“就是”:
密理邁當 就是密理米突。
冗余成分還表現(xiàn)在其他方面,如:
知非曉得自己的過失。春秋時候,蘧伯玉年紀到五十歲,他從前的過失,自己都能夠知道,逐漸的改掉,所以人家都稱贊他。
從辭書釋義的言簡意賅角度來衡量,“五十歲”已包含“年紀”的內(nèi)涵,屬重復表達,“他”和“自己”也是重復指代。再如下例:
河潤受人的恩澤,叫河潤。出莊子“河潤九里澤及三族”的話。
這種做法看似啰唆,實際上仍然以使用對象的國文程度為出發(fā)點。
短句子多,是口語的一大特點?!秾W生詞典》也在很多釋義中采用短句子,不過其中有些短句形似短句,實則為語氣停頓。比如下面兩種詞典的釋義:
氣槍玩具,是靠壓榨空氣的作用,激射子彈的。(《學生詞典》)
氣槍藉壓榨空氣的作用而發(fā)射子彈的槍。(《王云五大辭典》)
前一例的斜體部分即為語氣停頓形成的短句。因為是短句子,修飾、限制成分相對較少,這也是口語的標志之一。與此相對照,《王云五大辭典》則采用較長、較復雜的句子。再如:
詛祝心上仇恨的人,告求神明,加以災(zāi)害,叫詛祝。
明都古稱南方,叫明都。因他向陽的緣故。
安慰人家有苦痛的事,去勸解他,叫安慰。
學派研究學問的人,各守一家的學說,自成系統(tǒng),就叫學派。
漢語詞典編纂史上最早運用白話文釋義的詞典當屬1822年出版的馬禮遜的《英漢詞典》。這部早在一百八十多年前出版的雙語詞典帶有明顯的白話文本色彩,但沒有一以貫之,其整體釋義風格多文白夾雜、口書混合。這種開創(chuàng)沒能發(fā)揚光大,直到《學生詞典》的出現(xiàn),才將白話文釋義風格比較徹底地運用到漢語詞典中來,且進一步向口語化傾斜。就詞典的釋文整體而言,這種近口語體的白話釋義文風始于《學生詞典》。
現(xiàn)代白話文是語體文,明顯不同于文言文。白話文內(nèi)部也會表現(xiàn)出對其所來源的口語的不同程度的傾向性,我們在同是二三十年代出版的語文詞典中看到了多樣化的白話文本。如表3所示:
表3
出于編纂目的、受眾的特殊性,《學生詞典》對口語的靠攏要比同時期的白話釋義詞典強烈。從表3的對比中可以看到,《國語辭典》的書面語和文言文的程度最高;《王云五大辭典》《標準語大辭典》是較為典型的現(xiàn)代白話文,而后者的文言程度降低了許多;口語化程度最高的是《學生詞典》,是近口語體的白話文,全書中口語化貫徹得相對徹底,但由于“小學詞書,尚在草創(chuàng)時期”,偶爾“逢到必要的時候,也兼用近乎語體的文言”也再所難免。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最有影響力的《國語辭典》。該詞典“在白話文學書面語的基礎(chǔ)上,廣泛收集白話口語詞”,在收詞方面口語、書語詞并重,是第一部“以現(xiàn)代漢語正在使用的動態(tài)詞為主要對象的描寫性詞典”(王寧 2008)。但其釋義文風文白并舉,書面語痕跡更明顯,文言文的傾向更突出,尚未脫離當時應(yīng)用文體風格的約束,尤其是在釋義模式中廣泛使用“謂”這一文言詞。
上個世紀50年代初的《新華字典》和脫胎于《國語辭典》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后出轉(zhuǎn)精,繼承《國語辭典》的多種原創(chuàng)點的同時,在釋義上更多地承繼了《學生詞典》《王云五大辭典》和《標準語大辭典》的白話釋義風格,且與后一詞典更為接近,但語言表述更為簡潔,通語詞用得更多。它們與《學生詞典》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新華字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釋義語言是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是標準的現(xiàn)代漢語書面語”(王寧2008),并且全書貫徹得非常完整徹底。
縱觀近代以來的漢語詞典編纂史,我們主張將白話釋義文風的最早且較完整的運用定于《學生詞典》。這比一些學者的認定至少要早近三十年,涂志剛(2004)認為,“與5年前出版的《國音字典》相比”,1953年出版的《新華字典》“拋棄了文言文的釋義……更重要的,是確立了詞條釋義的白話文文風”。曹先擢、韓敬體(2001)認為,白話釋義文風的創(chuàng)建應(yīng)歸功于1979年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國以往的詞典是文言的或半文言的,以現(xiàn)代漢語詞為收詞對象,用白話來注解,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1919年的白話文運動,距此60年”。這些評價用于《學生詞典》可能更切合實際。因此可以認為,《學生詞典》是第一部較完整地運用現(xiàn)代白話文釋義的漢語詞典,也是第一部有口語化釋義文風特征的小學生漢語詞典。
附 注
[1]Herbert A G.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Shanghai:Kelly and Walsh,limited,1912.此表為翟理斯在1912年的增訂版序言中所列。其中存在對詞的不嚴格定義。
[2]《馬氏文通》中曾提到:“名字駢列。按古籍中諸名往往取雙字同義者,或兩字對待者,較單辭只字,其辭氣稍覺渾厚?!币?呂叔湘,王海棻.《馬氏文通》讀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2.
[3]黎錦熙對詞的界定是:“不問它是一個字或是幾個字,只要是表示一個觀念的,就叫做詞?!币?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24(1992):15.
[4]《國音字典》在1932年增修之前的語音標準一直是以京音為基礎(chǔ)、混合南北的老國音.
1.曹先擢,韓敬體.開展學術(shù)交流,促進辭書事業(yè)的發(fā)展——在亞洲辭書學會第一屆年會上的發(fā)言.∥黃建華,章宜華.亞洲辭書論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7.
2.陸爾奎等.辭源.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15.
3.馬禮遜(Robert Morrison).英漢詞典.澳門:東印度公司出版社,1822.
4.全國國語教育促進會審詞委員會.標準語大辭典.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5.
5.涂志剛.詞典見證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變遷.新京報,2004-02-20.
6.汪家熔.《辭源》——近代第一本詞書.出版史料,2001(第一輯):110-113.
7.汪怡等編纂.黎錦熙,趙元任,錢玄同校訂.國語辭典.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初版)、1947(重版)、1957(重印 ,并更名為《漢語詞典》).
8.王寧.論辭書的原創(chuàng)性及其認定原則——兼論《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原創(chuàng)性和原創(chuàng)點.辭書研究,2008(1):1-13.
9.王云五.王云五大辭典(第10版).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
10.姚小平.早期的漢外字典——梵蒂岡館藏西士語文手稿十四種略述.當代語言學,2007(2):97-116.
11.葉再生.中國近代現(xiàn)代出版通史(二卷).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719-721.
12.張世鎏等.英漢模范字典.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3.
*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0年間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演變”(05CYY001)的一部分。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 廣州 510610)
(責任編輯 劉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