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平 徐曼菲
(華南師范大學,廣州,510631)
本文研究的認知類立場標記語(epistemic stance marker,以下簡稱立標語)是指人們在說話時除了表述命題類話語之外,還同時表達自己對命題的感覺、態(tài)度、價值判斷和評估(參照Biberetal. 2000:966)。通常以“I+epistemic verb”為主要模型,例如用I think或I suppose等來避免斷然決然的語氣而給自己的話語留有余地。以往對該類話語的研究多從語言形式特征和語義語用功能分類以及分布頻數(shù)等角度展開。如Biber等研究者(2000)將立標語從形式上分為單詞類(如副詞probably和情態(tài)動詞may)和語法結(jié)構(gòu)類(如主謂句框架I guess和介詞短語to some extent),然后將其語義功能大體歸為表述立場、表達態(tài)度和表現(xiàn)風格三大類。Aijmer(1997)則從立標語所處的句首或句尾等不同位置歸納其不同強勢程度的語氣功能。Karkainnen(2003)通過會話中話輪接替的語調(diào)組特征分析來揭示立標語(I think)的交互功能。Thompson和Mulac(1991)及Thompson(2002)等人探討I+epistemic verb/predicate這類立標語的語用化演變歷程。而Nuyts(2001)則從認知語用的視角總結(jié)出立標語的兩個核心特征:一是通過使用情態(tài)副詞、情態(tài)形容詞、心理謂詞和情態(tài)助詞等語言形式來構(gòu)建說話者對“經(jīng)驗世界”與同現(xiàn)實世界有關“可能世界”的深層認識;二是表現(xiàn)這種認知的語言形式會隨著交際情景的各種變化呈動態(tài)發(fā)展(dynamism)。后者對本研究尤有啟發(fā)意義。另外,國內(nèi)也有學者如李戰(zhàn)子(2002)、衛(wèi)乃興(2007)、鄧耀臣(2007)、徐宏亮(2007)以及許家金、許宗瑞(2007)等在研究英語學習者的筆語或口語時也談及到某些單詞、短語(或詞塊)的情態(tài)表達或語氣功能特征,并揭示了他們與英語本族語使用同類話語的異同。歸結(jié)起來,認知類立標語在句法形式上可作獨立成分;在語句中位置靈活;在語義上突顯對命題的肯定程度;在語用上具有元話語性,即屬于非命題性話語,等等。然而,本研究則嘗試從話語產(chǎn)出的序列性和話語意義單位構(gòu)建的多層共選性這兩個視角來探究英語口語立標語的產(chǎn)出機制和動態(tài)語用功能。
本研究的理論依據(jù)主要有二:一是話語產(chǎn)出的線性本質(zhì);二是話語意義單位構(gòu)建的多層共選原則。線性產(chǎn)出是語言的基本屬性之一且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例如,Brazil(1995:22)提出過口語描述的線性遞增原則(assembled increment),揭示話語從“始發(fā)段(Initial State)”經(jīng)過“中間段(Intermediate State)”再到“目標段(Target State)”,其實是一個從左到右的、不斷由后段話語對前段話語進行修飾加工的動態(tài)過程,而其中的前兩段是話語產(chǎn)出的必須成分。如例1所示:
(1) She/piles/her/into the car
NVNA①
[始發(fā)段N]→[中間段V]→[目標段A]
(改寫自Brazil 1995:53)
Biber等研究者(2000:1049)則從語用的視角將話語結(jié)構(gòu)分為“話頭(prefaces)”、“話身(body)”和“話尾(tags)”三段,如例2所示:
(改寫自Biberetal. 2000:1072)
他們經(jīng)過大型語料庫的頻數(sh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每一段都有較典型的語言組合形式。例如“話頭”多有前置語、名詞短語或語篇標記語;而“話尾”多有評價性小句、反問小句或委婉語,等等。
Altenberg(1998:111)則根據(jù)大量機切短語②的結(jié)果提出了話語槽(utterance slot)的概念。他從高頻復現(xiàn)的三詞語片的典型語法形式歸納出多種功能語片,如“框架(frame)、起端(onset)、句干(stem)、述題(rheme)、話尾(tail)、過渡(transition)”等等,前后語片成疊加式發(fā)展,尤其是前三類就如同“起跳板”(thematic springboard)一樣為后續(xù)的話語命題發(fā)展做鋪墊,故常常含有立標語成分。如例3所示例句可歸納出如下功能:
(3)andyouknowIhavegottodoityouknowreally
(改寫自Altenberg 1998:116)
以上三種模型無不凸顯了話語產(chǎn)出時既有線性又有整合的屬性(linearity & composite),體現(xiàn)了從左至右、逐步展開的線性分析方法而非傳統(tǒng)語法(主要針對書面語展開的)那種復雜的、層級性的、縱聚合的分析方法。近年更有專門針對口語的《線性單位語法》專著問世,該書明確指出“線性是文本的基本屬性;人類在處理口筆語及其各類變體時所使用的是同一套語法;從線性的文本出發(fā)對文本進行切塊、分類和重組這一自下而上的分析過程揭示了語言使用者如何從文本形式中獲得意義的方式……而傳統(tǒng)語法對文本中并不切實存在的、聚合層面的選擇常常被突顯,而文本中切實存在的、組合層面的共現(xiàn)卻缺少應有的地位”(Sinclair & Mauranen 2006:3-6,轉(zhuǎn)引自濮建忠:2009)。然而,關注語言線性屬性的意義何在?這一問題可以從語料庫語言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之一,即Sinclair(1991,2000,2004)提倡的詞匯語法理論(lexicalgrammar)中找到答案。這是本研究的另一個理論依據(jù),筆者將結(jié)合這兩個理論創(chuàng)新性地嘗試探討立標語的線性動態(tài)功能。
Sinclair的詞匯語法理論將語言的線性產(chǎn)出本質(zhì)貫徹到語言單位意義構(gòu)建的多層共選關系上。他指出話語產(chǎn)出中的詞匯選擇總是前一個詞制約下一個詞,所以每個核心詞項(core)的意義和功能都可以通過語料庫提取批量語例并觀察其周邊的詞匯搭配(collocation)、類聯(lián)接(colligation)、語義偏好(semantic preference)和語義韻(semantic prosody)四層共選關系得以實現(xiàn)(Sinclair 2004:19)。例如Sinclair(2003)通過等距抽樣從BoE語料庫中提取35例truefeelings進行觀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該短語作為核心詞項,經(jīng)常與their,our,your,his,of,reveal,express,deny等詞搭配,構(gòu)成“(表述類)動詞+人稱代詞所有格+true feelings”的語義和語法范式;透過分析這些動詞的擴展語境,便歸納出人們使用該短語時通常是表達“不愿意或很難表達真實感情”的這樣一種語用范式(見圖1所示的原語例片斷)。
圖1 True Feelings的語例片斷
這便是基于語言線性序列加多重共選而產(chǎn)生的“拓展式意義單位”的構(gòu)建模式(meaning construction of an extended lexical unit)(Sinclair 2004:24)。該模式為語言意義單位的產(chǎn)出和理解提供了新視角,即語言的表意單位不再局限于單個的詞,而是該詞在一定語境范圍內(nèi)與其周邊詞的共選范式。其核心詞項既可以是單個詞(如probably),也可以是高頻搭配的兩個或多個詞的組合,如I think,或I+*(指一個詞)+think。但最關鍵的是要看它在話語中與周邊的其他詞或詞組的共選組合傾向,由此才能獲得該詞項真實的語義和語用功能?;诖?我們開始構(gòu)建立標語的線性序列分析框架。
根據(jù)上述語言線性產(chǎn)出和語言單位意義由多層共選而構(gòu)建的理念,我們首先將以往研究中獲得的一個立標語原型表達式I think及其指向的命題內(nèi)容共同視為一語篇分析單位并稱之為“I+think的線性序列”(以下簡稱I think序列)。它們通常帶有比較完整的語句命題,但在口語中也可能呈現(xiàn)為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不完整的破碎句?;趶膬汕f詞次的Bank of English(BoE)口語語料庫檢索出來的2萬6千多例I think語境共現(xiàn)索引行,我們構(gòu)建起一個包括形式、語義和功能在內(nèi)的立標語多層線性分析框架如下:
圖2 I think的多層線性分析框架③
圖2的“形式”層面主要是借鑒了詞匯語法的“詞匯搭配”概念,即關注核心詞項左右跨距約為四個單詞語境內(nèi)的顯著性共選詞匯(Sinclair 2004:141)。但在實施中我們一方面拓展了I think的前后跨距。即參照前面綜述的話語線性產(chǎn)出的研究成果而將語境跨度延伸至與I think相關的整個命題語段,這里大致截取至一個話輪的結(jié)尾。另一方面我們又收窄了搭配詞的語義范疇而只關注“I think序列”中其他表示認知和肯定程度類的詞匯。例如:1)情態(tài)類副詞或短語如probably,absolutely,I don’t know;2) 情態(tài)動詞如would,will,have to和3)語篇標記語如yeah,well,erm這三大類(參照Biberetal. 2000:973;Holmes 1988:23),統(tǒng)稱為“立標類搭配詞”。同時根據(jù)它們在同一個“I think序列”的共現(xiàn)頻數(shù)歸納為三種搭配密度:“零搭配”④(如例4)、“單個搭配”(如例5)和“多個搭配”(如例6)。因為搭配密度也是影響認知立場強弱走向的重要因素,如例4至例6的語氣肯定程度就顯得一個比一個弱:
(4)Ithinkthat’s an understatement
(5)Ithinkperhapshis mother wants to have grandchildren
(6)Ithinkit’s Smallhealth or is it I don’t know erm
(語料來自BoE,下劃線部分為立標類搭配語詞)
圖2的“意義”層采納了Sinclair的“語義偏好”概念,即核心項周邊常見搭配詞的共享語義特征(Sinclair 2004:142)。但本研究只關注上述立標類搭配詞的語義特征并參考相關文獻(Halliday 2000:106)將其分為強式和弱式兩大類。其中強式類如:definitely,I am sure;弱式類如:probably,maybe,would等。據(jù)此,以上例5和6的劃線部分都屬弱式立標類搭配次。
圖2的“功能”層面則參照Sinclair的“語義韻”概念,即核心項與周邊共選詞所形成的語用功能,尤其指態(tài)度類和評價類的功能(Sinclair 2004:34,141,145)。具體到本研究則是綜合上述兩層共選特征的調(diào)查結(jié)果來歸納“I think的線性序列”的立標語功能范式。
首先用Wordsmith從Bank of English 2千萬詞次的口語語料庫中隨機抽取了1.6萬個含有I think的語境共現(xiàn)行(前后跨度為120個字符),然后用Extractor⑤來截取“I think序列”共2.6萬余例。跨度為從I think前2個詞開始,截至含I think在內(nèi)的同一個話輪結(jié)構(gòu)單位(大致相當于與I think相關的局部命題語段)。然后用Antconc 3.2.2提取該范圍內(nèi)的一詞語表和二詞語表,參照從前人研究(見本文3)中歸納出來的90多個立標類詞語來匹配這兩個表中的立標類搭配詞,并根據(jù)前面提及的立標類詞語語義分類將其分為強式和弱式兩個詞表,分別輸入這26205例以調(diào)查其它們的共現(xiàn)范式和密度,由此歸納I think序列的線性產(chǎn)出及動態(tài)語用范式。為了考察該范式是否具有普遍性,我們還作了一項擴展性調(diào)查,即考查類似I think的其他認知立標語(如I know,I believe,I suppose和I guess)是否也有類似的認知立場表述范式。
對2.6萬余例“I think序列”調(diào)查的結(jié)果顯示,以I think為認知類立標語原型在口語交際中的使用范式有兩大特征,一是它通常不是單獨地使用,而是與其他的立標類詞語同時選用;二是它所表達的立標功能呈動態(tài)發(fā)展趨勢。具體見以下分析。
表1顯示與I think共現(xiàn)的總共有72種共60990例其他立標語詞,平均每一例就有2.3次(60990/26205)。這表明英語本族語者話語中的I think較少單獨出現(xiàn),而傾向于同時搭配其他立標語來表達對命題的認知立場,其共選使用的頻率之高,值得引起作為外語的英語教學者及研究者的關注。
表1 “I think序列”的立標類搭配詞形式分布
表1還顯示共選的立標語類型以情態(tài)類副詞及短語居多(42>15),尤其是really,actually,probably,maybe等;而從頻數(shù)上看是語篇標記語使用得最頻繁(47524>7827>5619),尤其是well,you know,I mean和I don’t know等,這些發(fā)現(xiàn)將對英語教學提供翔實的參照。
表2 “I think序列”的立標類搭配詞語義分布
表2顯示了共選立標類語詞的語義取向。其中強式類和弱式類雖然在詞型的種類雖不相上下,但弱式類的使用頻數(shù)卻是強式類的四倍,說明與I think共選的立標語所形成的立場態(tài)度基本以軟化的、非斷然決然的語氣為主導傾向。這一方面證實了前人研究中將I think作為緩和語氣標記的論斷(Aijmer 1997;Karkainnen 2003);另一方面由于I think是英語口語認知類立標語的原型(Grice 1975),所以也驗證了英語認知立標語的表達常模是以弱式取向,即不確切和非直接的表達是常態(tài)(Stubbs 1996:197-202)。
從2.6萬余例“I think序列”中以等距抽樣法提取502例來逐一觀察I think與其他立標類搭配詞共現(xiàn)的密度及共選模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502例中有140不帶其他立標搭配詞,余下的362例中出現(xiàn)立標類搭配詞543次,其中弱式類392次(出現(xiàn)在270例),強式類詞151次(出現(xiàn)在132例),由此形成的語用范式分布見表3。
表3 I think的語用范式分類
圖3與圖4的語境共現(xiàn)行截圖呈現(xiàn)了三個不同范式的具體語例。
圖3倒數(shù)2-5行的語例沒有出現(xiàn)立標類搭配詞,但由于話語開端已經(jīng)有I think這個典型的軟化語作啟動,所以被視為弱勢立場語序,即范式一。圖3余下的例子大都出現(xiàn)了各式立標語,如perhaps,may,sort of,I don’t know,erm,I mean,probably等,有的還在一句中出現(xiàn)多次,它們與起始的I think一起構(gòu)成了更為弱勢的語氣,即范式二。它表明I think所表達的緩和語氣還經(jīng)常配上一個或多個弱勢立標語詞來將語氣更進一步的軟化。
圖3 以弱勢立標語為主的“I think序列”語例
而圖4語例呈現(xiàn)的立標語態(tài)卻另有特色。這些語例中的斜體詞都屬于較為強勢的立標語詞,如副詞really,quite,fairly,absolutely,certainly等和情態(tài)詞should,will,ought to,need to,must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們周邊仍然伴有某些弱勢立標語詞(見下劃線部分),如I think,erm,I mean,perhaps等;有的則在肯定性意見表達之后立即出現(xiàn)語氣轉(zhuǎn)折,如第15行的as well,to be quite honest but I...。即便是只有強式立標搭配詞的16、18和19行也由于其命題的起始語是I think而顯得語氣有所緩和,故歸為范式三。這類“I think序列”雖然不超過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但這種少見于以往研究的現(xiàn)象卻揭示了話語在線表達時的動態(tài)語氣變化:說話者的立場有時因為話語內(nèi)容而變動(如前面論及的第15行);有時因為口語在線加工的某種障礙(如第20行中the people the owners的話語修補);還有可能是出于交際目的,即說話者既不希望采用強勢立場但又希望自己對命題的肯定程度能得到明確無誤的表達(如第14、21和23行中的第二次I think和I mean),等等。這些都值得在后續(xù)研究中尋求驗證。
圖4 與強勢立標語搭配的“I think序列”
以上研究發(fā)現(xiàn)原型認知類短語I think的線性產(chǎn)出主流范式是與多種弱式立標類搭配詞一起構(gòu)成非確定的和非直接的話語立場。我們將這一典型特征帶到從BoE中提取的其他非典型的認知類短語(如I know,I believe,I suppose,I guess)序列中加以檢驗。獲得語例從1025到13641例不等,通過調(diào)查檢索項之后8個詞的范圍內(nèi)⑥上述37個最常用弱式立標語詞(見表2)的頻數(shù)分布,獲得結(jié)果見表4。
表4 I+epistemic verb立標語的弱勢搭配例數(shù)及比例
表4顯示四個立標語都有過半數(shù)以上(51.4%至70.5%)搭配其他弱式立標語,這表明它們與I think一樣都呈現(xiàn)以弱勢語氣為主立標語用傾向。但其弱勢程度卻因各個動詞自身的語義差異呈微調(diào)趨勢,其中語氣較弱的I suppose和I guess就比語氣較強的I know和I believe更高頻地吸引其他弱式搭配詞(70.5% & 69.3%>58.7% & 51.4%)。再一次印證了認知類立標語的主流語義功能范式。
在以往研究中,I think常常被視為委婉語(hedge)或者是受禮貌原則支配的交際策略(Brown & Levinson 1977;Grice 1975),本研究從頻數(shù)角度仍然支持它作為弱勢語氣的這一主流立標語功能,但卻從線性和動態(tài)分析的視角揭示了它的另一些特征與功能,包括其與多種立標類語詞搭配,以線性疊加的共現(xiàn)方式構(gòu)成了弱式、更弱式以及強弱混合式等三種動態(tài)語氣功能范式,其中第三種更是以往研究少有提及的復合語氣現(xiàn)象,這些基于批量語言事實歸納的范式無不論證了“任何語言的核心屬性都包括話語文本中切實存在的組合線性及其抽象結(jié)構(gòu)的層級性”(Sinclair & Mauranen 2006:3)。本研究所揭示的線性表現(xiàn)為某個立標語詞往往伴隨著與其他立標語詞的共選使用;而層級性則表現(xiàn)為由這些立標搭配詞的呈現(xiàn)密度和語義傾向構(gòu)成了多層面及動態(tài)發(fā)展的立標語功能。另外,本文借鑒并延伸Sinclair關于詞項意義建構(gòu)模式框架的思路和頻數(shù)驅(qū)動方法,從詞匯搭配、語義偏好和語義韻多個層面探究立標語“I think序列”的使用范式和功能,也為探索話語形式結(jié)構(gòu)如何產(chǎn)生意義和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最后,本研究所呈現(xiàn)的英語口語立標語豐富的、多層次多組合的表述形式及語義功能對于語言研究以及語言教學尤其是外語教學也很有啟示作用。它不但展示了語言在用于表述命題內(nèi)容的同時無所不在的立標語頻繁使用,還凸現(xiàn)了立標語在連接話語語篇和維系人際關系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附注:
① 例中的A,N,V分別代表傳統(tǒng)語法中的狀語類、名詞類和動詞類等結(jié)構(gòu)成分。
② 這里指研究者使用計算機程序?qū)⑽谋菊Z料自動切分成三詞語片(three-word-cluster)。
③ 本文中的“/”表示“或者”。例句中的下劃線表示立標類搭配詞。Ithinki和Ithinkm/t/f分別表示Ithink位處句首、句中、句末或破碎句中。另外圖1所列的功能范式是一種假設,其分析結(jié)果見本文的4.2。
④ 零搭配即bare statement,根據(jù)Halliday(2000:363),“不帶有修飾語的命題比帶有的肯定程度要高”。
⑤ 該軟件由華南師大外文學院楊文生設計,能提取任何有起止標號中間的語段,謹此致謝。
⑥ 根據(jù)12萬詞次的小型本族語者口語語料庫(LINDSEI-NAT的調(diào)查(徐曼菲2009),該范圍可大致覆蓋與檢索項相關的命題內(nèi)容。
Aijmer, K. 1997. I think—an English modal particle [A]. In T. Swan & O. J. Westvik (eds.).ModalityinGermanicLanguages:HistoricalandComparativePerspective[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47.
Altenberg, B. 1998. On the phraseology of spoken English [A]. In A. P. Cowie (ed.).PhraseologyTheory,Analysis,andApplications[C]. Oxford: Calrendon Press. 101-122.
Biber, D., Stig. Johansson, G. Leech, S. Conrad & E. Finegan. 2000. LongmanGrammarofSpokenandWritten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razil, D. A. 1995.GrammarofSpeech[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Deng Yaochen. 2007.AnInvestigationintoFormulaicSequencesinChineseEFLLearners’SpokenEnglish:ACorpus-DrivenApproach[D].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Halliday, M. A. K. 2000.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K?rkk?inen, E. 2003.EpistemicStanceinEnglishConversation:ADescriptionofItsInteractionalFunctions,withaFocusonIthink[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Nuyts, J. 2001.EpistemicModalityLanguageandConception—ACognitive-pragmaticPerspectiv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Sinclair, J. McH. 1991.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nclair, J. McH. 2000. Lexical Grammar [J].NaujojiMetodologija24: 191-203.
Sinclair, J. McH. 2004. The search for units of meaning [A]. In J. McH. Sinclair & R. Carter (eds.).TrusttheText:Language,CorpusandDiscourse[C]. London: Carter Routledge. 24-48.
Sinclair, J. McH. & A. Mauranen 2006.LinearUnitGrammar[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李戰(zhàn)子.2002.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濮建忠.2009.意義單位探索——《線性單位語法》評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2):153-155.
衛(wèi)乃興.2007.中國學生英語口語的短語學特征研究——COLSEC語料庫的詞塊證據(jù)分析[J].現(xiàn)代外語(3):280-291.
許家金、許宗瑞.2007.中國大學生英語口語中的互動話語詞塊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6):437-443.
徐宏亮.2007.學術(shù)語篇中的作者立場標記語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徐曼菲.2009.英語口語的認知立場標記語探究——多層線性視角下的中介語對比[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