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凡
(廣州工業(yè)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藝術教研部,廣東廣州510006)
臨川民歌
——盤歌的藝術魅力
吳 凡
(廣州工業(yè)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藝術教研部,廣東廣州510006)
盤歌,是臨川民歌——山歌母系中的一個子系,它的產生是與臨川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亙古以來的農耕經濟息息相關,而它本身所具有的知識性、娛樂性、賽歌性使得盤歌這種藝術形式深深地植根于臨川這片沃土,是臨川農民非常喜愛和樂于流傳的藝術珍品。文章對臨川盤歌的產生、發(fā)展、流傳,歌詞的結構形式,音樂的曲式特點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展現(xiàn)出臨川盤歌這一古老山歌的藝術魅力,其目的是讓更多的人去深入探究和傳承博大精深的臨川文化。
盤歌;歌詞特點;曲式結構;藝術魅力
臨川區(qū)域多山,東部以武夷山脈為介,與福建省接壤,南部和西部分別與贛州地區(qū)、吉安地區(qū)為鄰、北部是平原丘陵地帶,一直延伸至鄱陽湖,與南昌市和東北的上饒地區(qū)連接。因此,三面群山環(huán)抱,山戀重迭,土地分布在山窪窪里。隔山望去,不見人影,但聞其聲。若要走近,則要繞個大彎,少則三、五里,多則十幾里。人們長期在這種深山老林里生活著、勞作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在對山外生活的渴望,對娛樂生活的渴求中,創(chuàng)作出山野中的民歌——盤歌。
“盤歌”是一種山歌體裁的問答形式,農民在打柴、采茶、摘茶籽等勞動間隙中都會唱盤歌。通過一個盤問一個應答,敘述有關自然生產知識、風俗鄉(xiāng)里和傳奇典故等知識性內容。
盤歌的形式,首先是一個人自娛的獨唱,歌唱內容帶有明顯的挑歌性,以引起對方的興趣,對方歌興點燃后,不管認識不認識,可用歌聲對答起來,然后一問一答,用歌聲相互盤問。有四問四答、八問八答,長短不限,只有答對分出勝負歌聲才會終止。若是挑歌者盤問不清,或應歌者回答不出,可臨時即興編歌挖苦,甚至譏笑對方。因此盤歌具有明顯的賽歌性質。
臨川區(qū)域的山歌在民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數(shù)量上僅次于小調。山歌母系中品種繁多,按其內容來分,愛情類有:打鴛鴦、打雁弓、打招聯(lián)、打刁腔、禾杠歌等;勞動類有:犁田歌、栽禾歌、耘禾歌、割禾歌、牛歌、排歌、長工歌等。按其形式結構來分則有:盤歌、四六歌、四句短、對歌等。
“盤歌”屬于臨川山歌系統(tǒng)內的一個子系,在資溪縣的畬族居住地把這種形式叫鎖歌、猜謎歌,樂安縣叫“猜調”。盤歌在臨川區(qū)域內分布很廣,獨樹一幟,究其原因有四:
(1)從歌詞內容上來看,其它種類山歌,內容單一,或抒發(fā)男女愛情,或歌唱某件事物,或渲泄個人情緒,一般容量小,而盤歌內容豐富,容量大。天上人間、神仙鬼怪、歷史典故、民間傳說,以及農民身邊的五谷雜糧都是他們即興編排的內容。生活面廣,歌詞妙趣橫生。
(2)從演唱形式來看,其它種類山歌多為獨唱、對唱,人數(shù)較少,大多抒發(fā)個人情感。盤歌雖然也屬于對唱,但具有“歌會”比賽性質,這種山歌擂臺多半是在集體勞動的間隙,秋后農閑或節(jié)日期間進行。由當?shù)馗枋謹[下“擂臺”,用挑歌的語氣,挑逗起對方歌興,然后盤歌。除歌者本人外,會有一大群聽眾圍觀助樂,因此更具有娛樂性、觀賞性[1]。
(3)從歌腔風格上看,盤歌節(jié)奏較自由,擅長于抒情敘事,旋律起伏不大,容易上口,便于口頭傳唱。
(4)盤歌不受地理位置、勞動環(huán)境的影響,只要農閑有空余時間,在人群集中的地方隨口就可以演唱。
正是由于盤歌有其自身的獨特性,才能在山歌母系中枝繁葉茂,四處開花,成為自古以來從事繁重勞作的農民非常喜愛的口頭創(chuàng)作。在生產非常落后的年代,生活的困苦,娛樂的貧乏,農民對知識的渴求和對山外世界的美好向往,促使他們用盤歌的形式來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包括情感的交流和知識的交流。這種集知識性和娛樂性為一體的屬性,造就它獨特的發(fā)展形式;作為情感的載體,“對歌”的形式使他們結交了朋友,得到情感的交流,情感的渲泄,情感的滿足。而作為知識的載體,生活、生產知識,天上人間傳說,歷史民間典故得以集思廣益,交流延展,豐富了知識和想象力。
漢代韓嬰說:“勞者歌其事”。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他們所唱的歌都是以他們的勞動生活為內容。誠然,山區(qū)人民勞作是極其簡單的,但思想感情是豐富的,深刻的。在我們搜集、研究的這些原始“盤歌”中可以看出,長期滯留在農業(yè)勞作的臨川農民,他們生活在原生態(tài)的自然環(huán)境中,為了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他們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勞作中熟悉的,耳聞目睹的經歷,用情感生動的唱詞去傳唱直觀的體驗,使“盤歌”的真實性、知識性、趣味性得以代代傳承。
綜觀盤歌的歌詞,內容極其廣泛,簡直就是農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百科全書。歌詞風格簡樸、直白、生動形象。如:
太陽救得天上星,
藥王救得凡間人,
藍天救得山中雀,
石巖救得海中珍。
韭菜一出蓬打蓬,
豆角一出兩條龍,
茄俚一出倒栽蔥,
莧菜一出葉通紅。
盡管這些歌詞(本文歌詞取自《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西卷》)加入了大量方言俗語,卻顯得非常生動可愛,給人以直觀形象感受,能帶給人愉悅。同時我們也可以從歌詞中深切感受到貧苦農民在困境中的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盤歌本是古人留,留給后人解憂愁,唱起歌來開開心,管它明朝冇米油?!笔撬麄儍刃牡恼鎸崒懻?。他們在貧瘠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財富,在歌聲中繁衍生息。正是這種不畏艱苦的民族性格,才能把這些原始的山歌保留至今,使我們觸摸到早己消逝的歷史原裝生活給我們留下的陳跡,讓我們生活在今天的人們無不為之震撼和動容。
在這些生動形象的歌詞中,還夾著大量的襯詞、襯句,對于豐富盤歌的特定情感和節(jié)奏動力具有一定的意義。“無歌不襯、無襯不歌”幾乎成為中國民歌的共生現(xiàn)象[2]。這些襯詞填充與襯句擴充等手法多種多樣。
(1)填充性的襯詞。如:
一么多(喲喲嗬)天上星,
二(呀)么(個)多(嗬喲嗬)凡間人。
括符中的襯詞夾在主詞中間作為填充,使主詞音節(jié)密度增強,動感加大,顯得活潑。
(2)強調語氣的襯詞。如:
山歌好唱口難開(哎),
林檎好吃樹難(啰)栽,
白米飯好吃田難作(呵呵呵呵),
鮮魚好吃網難(啰)開。
括符內的襯詞屬語氣助詞類,多用在句尾,起到強調語氣、延續(xù)情感的作用。
(3)引句、尾句呼喚性的襯詞。如:
哎呀嘞!
牛角生得(你就)尖對尖(啰),
牛腳(就)生得彎對彎(啊),
牛尾生得(那就)拂帚(呃)樣(啊),
牛嘴生得(就)割草鐮(呃)。
唷嗬!
正詞前面有一個呼喚性的引句“哎呀嘞”,這是江西興國山歌俚語中用得最多的具有招牌性的引句[3],也是臨川區(qū)域人們日常生活交流中常用的感嘆語。它有三種用途: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向對方說聲“哎呀嘞”,是表示有話要說;二是看到或碰到新鮮、奇怪的事會大聲說聲“哎呀嘞”,則表示驚訝;三是向遠方的人拖長語調大喊一聲“哎呀嘞”,是一種招呼式的呼喚語,為的是喚起對方的注意。顯然,上首歌詞引句的用途屬于后者。
尾句“唷嗬”既表示山歌唱完,也有提醒、招呼對方接下去唱的意思。
(4)稱呼性的襯詞。如:
有什個生在高山頂(哎)?
有什個生在半(呀)山排(呀)?
(我的妹。)
妹妹頭發(fā)生在(那)高山頂,
妹妹(個)額門生在(那)半山排,
(我的哥。)
這種親密的稱呼性襯詞“我的妹”、“我的哥”多出現(xiàn)在樂句的中間或段落間,是情感交流的紐帶,倍感親切動人。
(5)擴充樂句的襯句。如:
楓樹生來直上天(啰嗬哎),
楓枝生來撣兩邊(啰),
楓葉生來鴨腳樣,
(十七八干情哥也!)
楓籽生來結團圓(啰)。
主詞四句,第一、四句歌詞由三小節(jié)曲調構成,而笫二、三句歌詞每句只有兩小節(jié)曲調,加襯句“十七八干情哥”除了增加情感交流外,主要起到擴充曲調、平衡樂句的作用。
(6)與主詞毫無關聯(lián)的襯句。如:
石榴開花葉又青,
福建出有(個)孽龍精,
打得江西成大海,
留得軍峰做海神。
襯句“石榴開花葉又青”與后面的歌詞幾乎毫無關聯(lián),但是它能起到:(1)帶韻的作用。(2)歌詞結構均衡、對偶作用。(3)既保持旋律結構的飽滿又能起烘托情緒的作用。所以雖無關聯(lián)而又必須使用。
從歌詞的結構來看,盤歌主要包括“盤問”和“解答”兩個部分。盤歌中的“盤”,顧名思義,是反復問的意思,必然帶來反復解答,這樣才能形成盤歌。嚴格的說,沒有多次盤問的山歌不能叫做盤歌。
盤問是盤歌歌詞的核心,必然有一個核心疑問詞,盤歌核心疑問詞分兩種。
(1)泛指疑問詞——什么?什俚?
(2)特指疑問詞——
人物疑問詞:誰人?何個?那個?
地點疑問詞:那里?
時間疑問詞:幾時?
數(shù)量疑問詞:幾多?
盤歌中疑問詞的用法也頗有講究,一般分“順盤”和“反盤”兩種模式。
順盤句式,如:
“什么上山唏唏嗦?”
“何時何日天開眼?”
“那里出了孽龍精?”
這些疑問詞“什么”?“何時”?“那里”?都是放在一句的開頭,叫順盤,這種句法用得最多。
反盤句式,如:“頭一多來什么多?”
這里的疑問詞“什么”放在歌詞的句尾,叫反盤,這種句法也不少。當然,在同一首盤歌中,順盤和反盤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可以交叉、綜合使用。
歌詞整體結構形式有三種:
(1)多盤多答。大都是七言四句式分節(jié)歌,盤問四句,應答四句,是盤歌手最常用的結構形式。如黎川盤歌《什么生來直上天》。
(2)單盤多答。盤問詞一句,應答用多句圍繞發(fā)問展開回答,如南豐盤歌《鎖鏈鎖到孽龍精》。
(3)繁盤繁答。這是一種猜謎式的盤歌,七言四句式,盤歌手用四句歌詞圍繞同一件事物用猜謎的方式提問,答歌手同樣用解謎底的方式應答。如畬族盤歌《猜謎歌》。
盤歌的曲式結構是多樣的,這是因為:(1)由于歌詞字句形式不同,分上、下句(兩句式)、四句式、六句式幾種,以四句式最為普遍。(2)盤歌是問、答形式的山歌,在相同數(shù)量的句子中,也會因為問和答的字數(shù)多少而產生變化。(3)歌詞中添加呼喚句、襯字、襯詞,會使歌詞每句字數(shù)長短不一,必然會給曲式結構帶來變化。
盤歌的曲調結構形式,以四句體結構較為常見,其中多由二句體的各種變化而構成。起承轉合結構較少。
臨川盤歌的曲式結構形式有如下六種:
(1)單句旋律變化反復的四句體。其結構圖式為a、a1、a2、a3。由于四個樂句的前大部分強調了變化,后半部分強調統(tǒng)一,最后又都落在主音上,這種曲調也可以說是重復型四句體。
(2)上、下句重復或變化重復的四句體。其結構圖式為 a、b、a、b 或 a、b、a1、b1。這種結構往往是一、三樂句形成“換頭合尾”結構,二、四樂句變化重復,音樂材料集中簡潔、級進、平穩(wěn)。有時曲調僅用三個音(sol、la、do)或四個音(sol、la、do、re)組成,由于缺少識別調式的大三度,這種民歌往往具有調式的游離性、不確定性[4]。
(3)一上三下四句體。其結構圖式為a、b、b1、b2。這種曲調是在上、下句的基礎上變化重復下句構成的單樂段四句體。
(4)調式轉換(變宮為角)的四句體[4]。
《什么生來直上天》來源于黎川粟塘的盤歌。歌詞共四段,八問八答,每段七言四句。第三句歌詞后插入稱呼句“十七八干情妹(哥)”,顯得親切柔情。
這首民歌的曲調是由G羽音上純四度的兩個三音列構成,第一樂句是由1a、xi、re三音列組成,后面三個樂句由1a、do、re三音列組成,整曲樂曲是由四個不規(guī)整樂句加插句組成的調式轉換一上三下四句體單樂段曲式結構。第一樂句為“首移”,變宮為角,將宮音移高純五度,在F調上C徵終止。第二樂句宮音代替了變宮,回到降B調的G羽上終止。笫三樂句和插句的旋律融為一體、一氣呵成。特別是稱呼性的插句,其旋律優(yōu)美流暢,親切動人。第四樂句和第三樂句都是在弱拍上,運用“穿眼”手法,使曲調增添動力,具有濃厚的地方風味。
(5)調式轉換(清角為宮)的四句體。
這首盤歌《頭一黃來什么黃》來源于南城洪門,歌詞七言四句式的反盤反答,分節(jié)歌形式,加尾句呼喚“嗚喂”。全曲的四個樂句中存在著三種音列:(1)la、do(2)so1、la、do(3)fa、So1、la、do;即由雙音列、三音列和四音列混合組成。5/8、6/8混合節(jié)拍。
這是一首“尾轉”的盤歌,清角為宮,將宮音移高純四度。笫一樂句由雙音1a、do組成,終止在F宮上,調式不確定。第二樂句則由fa、so1、1a、do組成,成為純五度四音列。由于fa的出現(xiàn)轉到降B調c商上終止,第三樂句由so1、1a、do三音組成,又回到F調c徵終止,第四樂句是第二樂句的變化重復。是方整式調式轉換四句體單樂段曲式結構。顯然,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山歌,第一、三樂句分別由雙、三音組成,調式游離不確定,第二、四樂句均由四音組成,正是因為fa、la這個大三度的出現(xiàn),調式非常穩(wěn)定。這種由雙音至四音,三音至四音的遞增,由調式游離到調式穩(wěn)定這種變化,推動了樂曲向前發(fā)展,再加上曲尾呼喚句‘嗚喂’的運用,使曲調的情緒更加明快、熱烈。
(6)重復、變化的三段體。
《鎖鏈鎖到孽龍精》
這是一首來自南豐水南的盤歌。歌詞描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孽龍精在江西興風作浪,弄得鄱陽湖一帶成了汪洋大海,許真君(即許遜,晉代人,民間傳為神話人物)與他斗了幾天幾夜的大法,最后在觀音老母的協(xié)助下,終于鎖住了孽龍精。歌詞的格式是“單盤多答”,即問句為一句歌詞,用四句歌詞解答。答句中均用了一句“石榴開花葉又青”來作為起興句,這種托物起興,既別致又新穎。
這首盤歌的曲調建立在五聲音階羽、徵交替調式上,由三個樂段重復變化組成的三段體曲式結構。第一樂段的歌詞是兩個問句,曲調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的兩句體,也是全曲的核心樂段;第二樂段的歌詞是四句詞的答句,曲調是笫一樂段樂句的雙句重復,是個重復型四句體;第三樂段的歌詞也是答句,曲調由三種不同材料組成的四句體。這三個樂段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lián)系,后兩個樂段均由第一樂段變化發(fā)展而成。由于第一、二樂段終止在羽調上,成為五聲羽調式;第三樂段在徵音上終止,成為五聲徵調式;這種具有終止音的多可性和調式的多可性是我國民族調性中特有的。
綜上所述,盤歌主要以徵、羽上的三音列為主,四音列、五音列次之。上、下句以及它們的變化重復是主要結構形式。盤歌的旋律特點具有鮮明的抒情性,這是與級進的旋律及旋律力度較強分不開的。古老、淳樸而又接近口語化的旋律,其進行平穩(wěn),成波浪式,表達感情細膩。
在節(jié)拍方面,2/4、3/4、5/8是主要節(jié)拍,交替節(jié)拍較多。
由于盤歌是一種口頭創(chuàng)作,每次歌唱都不盡相同,這種隨意性和可塑性給記錄者帶來一定困難,因此盤歌的節(jié)拍形式只能是一種框架。
盤歌是勞動人民世世代代口頭相傳下來的藝術成果。勞動和生活在臨川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勞動群眾,用發(fā)自內心的音調和生動簡潔的語言,不但抒發(fā)他們在勞動和生活中遭遇到的凄苦,傾訴經歷過的悲傷,而且抱著積極樂觀的精神和對知識的渴求態(tài)度,用盤歌的形式來傳播給后人。這些飽含民族感情、民族智慧和民間氣息的口頭音樂藝術,不知傳唱了多少年,于今有幸從農村的田間地頭及山林深處的勞動人民(主要是老年人)口中聽到了這種寶貴的聲音,記錄了這種音調,集攏了這種淳樸而優(yōu)美,充溢著泥土芳香的民間歌曲遺產,使我們這一代音樂工作者得以探究和傳承,以便向后人展現(xiàn)民間歌曲——盤歌的藝術魅力。
[1]楊菁.江西宜黃戲曲音樂特點分析與研究[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5(4):26-29.
[2]倪淑萍.浙江金華民歌襯詞的動能及其表現(xiàn)形態(tài)[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3):92.
[3]皮曉彩.興國客家山歌藝術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107.
[4]劉正維.中國民族音樂形態(tài)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1-42.
Linchuan Folk Songs——The artistic Charm of Duige
WU Fan
(Art Teaching Department,General Education Center,Guangdong Industry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Duige is a subfamily of Linchuan Folk Songs,and its emergence is closely linked with Linchuan’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grarian since ancient time.Duige has been rooted in Linchuan due to its knowledge,entertainment and competition,and it has become a popular and adorable art treasure to Lingchuan farmers.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explains in detail about Linchuan Duige’s emergence,development,handing down,its structure of lyrics and feature of music,and demonstrates the artistic charm of Linchuan Duige.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ncourage more people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profound Linchuan culture.
duige;Lyrics feature;music structure;artistic charm
I27
A
1674-3512(2011)03-0217-05
2011-05-20
吳 凡(1973—),女,江西撫州人,講師,主要從事音樂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