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對我國遺失物制度中侵權責任的思考

2011-12-25 06:26:10趙曉光
行政與法 2011年11期
關鍵詞:遺失物遺失張某

□ 趙曉光

(淮海工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5)

對我國遺失物制度中侵權責任的思考

□ 趙曉光

(淮海工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5)

遺失物拾得人的侵權行為有據(jù)為己有、拒不返還、無權處分和毀損滅失等四種類型。為預防和減少侵權行為的發(fā)生,應當在債權關系和物權變動方面對我國現(xiàn)行遺失物制度進行補充與完善。

遺失物;侵權責任;法致侵權

一、問題的提出

遺失物制度是指調整因遺失物拾得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遺失物制度以其獨特的制度功能對明確遺失物歸屬,充分發(fā)揮物的效用,平衡有關當事人的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侵權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因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后果,侵權責任制度旨在填補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益所造成的損害,并兼顧加害人行動自由及被害人保護的必要。[1](p2)一般來說,在民法體系中,遺失物制度屬于物權法內容,而侵權責任則大多規(guī)定在債法或民事責任之中,它們是兩種性質不同而又具有一定聯(lián)系的法律制度。根據(jù)民法理論,拾得人應當將遺失物歸還失主,若其無正當理由拒絕返還,屬于侵犯他人財產權的行為,應當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本文試以遺失物制度中的侵權責任為題,從以下兩點加以研究。

一是從制度層面上看,我國遺失物法律制度還不夠詳實合理。主要法條只有7個:《民法通則》第79條第2款規(guī)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yǎng)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 (試行)》第94條規(guī)定:“拾得物滅失、毀損,拾得人沒有故意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拾得人將拾得物據(jù)為己有,拒不返還而引起訴訟的,按照侵權之訴處理?!薄段餀喾ā返?09-113條,集中規(guī)定了遺失人、拾得人和有關部門的權利和義務??傮w來看相關法條過于簡略,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與世界各國立法存在差距。[2](p320-321)因此,需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加以充實和完善。

二是從實踐層面上看,無論司法實踐還是社會輿論在審理與解讀因遺失物糾紛所涉及侵權責任時,還存在許多誤解與紛爭,需要在綜合研究中加以澄清。例如《新京報》2010年7月28日報道:2009年7月9日,北京的王女士在一停車場內將鉆戒丟失,隨后,民警調取錄像資料發(fā)現(xiàn)張某撿了戒指。但張某表示:當時認為戒指是假的,就隨手扔掉了。北京二中院審理認為,張某拾得遺失物未妥善保管,且具有主觀故意,應向王女士賠償4.6萬元。這一判決引起社會輿論的熱議并提出了一些質疑,拾得人張某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拾得人張某如果證明了自己扔掉了鉆戒,是否仍然需要承擔賠償責任?權利人因自己“過錯”而遺失鉆戒,是否可以因此而減輕拾得人張某的賠償責任?諸如此類的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二、遺失物制度中侵權責任的構成

遺失物制度中的侵權責任是指拾得人拾得遺失物后,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違反通知、報告、保管和返還等法定義務,對遺失人的財產權益造成侵害而應當承擔的民事法律后果。該侵權責任在性質上屬于我國《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之規(guī)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痹诜ɡ砩戏Q之為一般侵權行為。通說認為一般侵權行為需具有主、客觀兩個方面的6個構成要件。[3](p125)依通說觀點并結合實際,可將遺失物制度中的侵權責任構成做如下分析。

第一,拾得人須有侵害行為。侵害行為是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可謂是第一要件,其他要件均是該要件的補充或展開。在遺失物糾紛中常見的侵害行為有四:一是將拾得物據(jù)為己有;二是拒不返還;三是無權處分;四是毀損滅失。侵害并非僅指 “沒有正當理由拒不歸還”這一種形態(tài)。如果拾得人拾得遺失物后一直以自己所有的意思占有或使用遺失物,遺失人發(fā)現(xiàn)后請求返還,就返還給你;遺失人沒有發(fā)現(xiàn)或者沒有返還請求,就一直繼續(xù)占有或使用。這種情形就是據(jù)為己有,也屬于侵占的一種。當然也應當適用《物權法》第112條第3款“拾得人侵占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的規(guī)定。否則,遺失物制度對拾得人法律地位的規(guī)制就根本不是苛刻,而是過分寬容了。顯然這不合情理,也不符合遺失物制度立法旨意。對侵占遺失物的情形應當作更加寬泛的理解。

本文前引“拾鉆戒賠償案”中拾得人張某的侵害行為應當屬于毀損滅失行為。有觀點認為,本案之所以判決張某向王女士賠償4.6萬元,關鍵是被告并沒能證明扔掉的事實,應承擔舉證不能的責任。事實上,張某是否真的扔掉了鉆戒并不是本案關鍵問題,而且從法院的判決結論來看,似乎也沒有對該問題進行確認。因為扔掉與否不影響判決結果,張某在拾到戒指后把戒指扔掉,以致戒指滅失無法返還,這本身就是一種典型的侵害行為,沒有必要一定要證明遺失物沒有滅失,因為并非只有拒不返還這一種侵害行為。

第二,拾得人侵害行為須有違法性。拾得人侵害行為的違法性直接表現(xiàn)為違反現(xiàn)行法有關拾得人法定義務的規(guī)定。我國《物權法》第109條規(guī)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第111條規(guī)定:“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痹凇笆般@戒賠償案”中,張某在拾到戒指后,沒有任何積極尋找遺失人的行為,也未將戒指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而是將戒指扔掉,以致戒指滅失無法返還,張某的行為違反了妥善保管并及時返還遺失物的法定義務,行為具有違法性。

第三,拾得人的侵害行為須損害了他人的民事權益。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規(guī)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jiān)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fā)現(xiàn)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痹谑暗梦锛m紛中,拾得人侵害行為所損害的民事權益主要指所有權,個別案件中擔保物權也可能成為侵害客體;除所有權和擔保物權外,其他權利不能成為拾得物制度中侵權行為的對象,例如,拾得人拾得某人的一張照片或一本記載有隱私內容的日記而拒不返還,侵害的只是遺失人對照片或日記本的所有權,而不是肖像權或隱私權。如果拾得人有利用照片營利或散布隱私的行為,則可能構成對遺失人肖像權或隱私權的侵害,但該侵害與拾得行為沒有必然和直接聯(lián)系,不屬于直接受遺失物法律制度規(guī)制的侵權行為。

第四,拾得人的侵害行為須致生損害。侵權責任的目的在于填補被害人的損失,所以,如果沒有損害的發(fā)生,即使存在加害行為,也不能認定成立侵權責任。所謂損害是指在權利人的財產上或其他法益上受有不利益的情形,包括但不僅指財物的毀損或滅失。所有物或擔保物被不法侵占,致使所有權人或擔保權人無法占有、使用和處分,即使該物沒有任何物理意義上的損壞及使用價值的減少,也同樣屬于對權利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從這個意義上講,在遺失物糾紛中常見的拾得人將拾得物據(jù)為己有、拒不返還、無權處分和毀損滅失等四類加害行為,無論哪一種,只要一經認定,就可確認損害已經發(fā)生,拾得人就可能需要承擔侵權責任。不能把侵權責任等同于損害賠償,從我國《侵權責任法》第15條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除賠償損失外,還有返還財產、恢復原狀等其他財產性責任方式的適用。而且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

第五,拾得人實施侵害行為時具有責任能力。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2條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jiān)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jiān)護人盡到監(jiān)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jiān)護人賠償”。該法第33條還規(guī)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損害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的,根據(jù)行為人的經濟狀況對受害人適當補償。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因醉酒、濫用麻醉藥品或者精神藥品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p>

第六,拾得人實施侵害行為時須有故意或過失。所謂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其行為必然或可能發(fā)生一定的結果,而有意追求或放任其結果發(fā)生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所謂過失,是指行為人怠于注意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通常解釋為: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jié)應注意并能注意而不注意,或對于構成侵權行為的事實,雖預見其可能發(fā)生而確信其不發(fā)生。在侵權法上過失可分重大過失與輕過失。具體到遺失物制度中的侵權行為,拾得人只有在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況下才承擔侵權責任。在拾得人將拾得物據(jù)為己有、拒不返還、無權處分和毀損滅失的四類加害行為中,前三者通常為故意。而毀損滅失的情形,則故意與過失兼而有之,扔掉遺失物的行為通常是故意,拾得人一般不得主張因為不小心而扔掉東西;毀損遺失物則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過失;遺失物再次遺失或被盜搶,拾得人可能有過失,也可能無過失,但不能是故意,如果確認屬于輕過失或無過失,則不承擔侵權責任。

有人以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6條“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fā)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規(guī)定為由,認為權利人自己遺失物品有過錯,因此應當減輕拾得人的侵權賠償責任。這種看法是錯誤的。遺失人自己不小心而遺失物品的過錯,與拾得人拾得遺失物有必然聯(lián)系,但與拾得人因過錯使遺失物毀損、滅失則沒有必然聯(lián)系,因此,不能成為減輕拾得人侵權責任的理由。

三、預防與減少“法致侵權”的制度構建

根據(jù)前文所述,拾得人拾得遺失物后隱匿不報據(jù)為己有、沒有正當理由拒不返還、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拾得物毀損滅失和無權處分拾得物等情形均屬于侵權行為。在現(xiàn)行遺失物制度已經實施多年的今天,上述侵權行為的數(shù)量是減少了,還是增加了呢?換個問法就是拾金不昧的越來越多呢?還是拾金而昧的越來越多呢?有人對北京市某遺失物招領處進行調查后發(fā)現(xiàn),該招領處在1982年收到上交的遺失物品為63000件,然后逐年減少,1996年為3302件, 僅為80年代初期的1/20。[4]為什么會這樣呢?只要是直面現(xiàn)實而又思維正常的人都不難找到答案:不是遺失物品的人少了,也不是拾得人都直接找到遺失人返還了,而是大多數(shù)都被拾得人隱匿不報據(jù)為己有了。也就是說拾金而昧的越來越多了。

結論很令人遺憾。而更加令人遺憾的是,現(xiàn)實中越來越多的發(fā)生在遺失物關系中的侵權行為,絕大多數(shù)竟是遺失物制度不合理所導致的。筆者把這種情形稱之為“法致侵權”現(xiàn)象,因為如果相關法律制度是合情、合理的,類似的侵權行為是根本不會發(fā)生的。判斷遺失物制度是否科學合理,要看其是否可以解決好這樣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確定遺失物所有人和拾得人的債權關系和物權變動;二是鼓勵拾金不昧,盡速使物歸原主。[5](p289)其實,這兩者不是并列平行關系,前者和后者具有比較明顯的因果關系,即在遺失物制度中所規(guī)范確認的債權關系和物權變動的合理性程度,直接影響到“鼓勵拾金不昧,盡速使物歸原主”這一目的的達成。遺失物制度的目的是鼓勵拾金不昧,保護遺失人的財產所有權。但如果該制度的施行結果與制度制定的目的背道而馳,把人們導向“拾金而昧”,則說明該法不是良法。作為現(xiàn)實中的理性人,面對遺失物,拾還是不拾?拾得后“昧”還是“不昧”?這里無疑會參與一定的道德因素,但現(xiàn)實社會是市民社會而不是賢人社會,因此,更多的還是一個利弊權衡理性考量的過程。無論是《民法通則》還是《物權法》,都過分強調了拾得人的義務。拾得人在拾得遺失物后,負擔著通知義務、報告義務、妥善保管義務和返還義務等諸多義務,而權利卻相當有限。這種立法對遺失人的權利可以說是保護得 “無微不至”。但實際上是 “對于市民社會中的人的行為提出了過高的要求。不用說普通的人,就是具有較高思想覺悟的人,也實難做到,其結果也就使法律的規(guī)定形同虛設,不被信仰。”[6](p220)事實上,其不良后果還不只是形同虛設,對一般道德水平的普通人來說,在現(xiàn)行遺失物制度框架內,拾得人主動選擇侵權之路是最有利的。

既然拾金而昧主要是因制度導向所致,那么,要變拾金而昧為拾金不昧,當然也主要應當從制度重構著眼。我國遺失物制度重構有兩點最為關鍵:一是在債權關系上,應當在賦予拾得人意定報酬請求權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拾得人的法定獲酬權;二是在物權變動上,應借鑒日爾曼法中拾得人有限取得所有權主義的立法模式,規(guī)定在一定條件下,遺失物經過法定期間無人認領時,由拾得人取得所有權。這樣,既體現(xiàn)對履行法定義務的拾得人的褒獎,也適應了當代世界各國和地區(qū)普遍確認的拾得人有限取得所有權主義的立法價值取向。關于拾得人的法定獲酬權和拾得人有限取得所有權的具體規(guī)則,許多學者已有深入研究和闡釋,這里不再重復。

規(guī)定拾得人報酬請求權是一種激勵,會激勵拾得人報告拾得遺失物的事實,將更有利于遺失人尋回其物。史尚寬先生認為:“拾得人報酬,不獨為辛勞報酬,而且為榮譽賞金”。[7](p134)“報酬” 是指對拾得人付出勞動的補償,而“榮譽賞金”的提法則明確體現(xiàn)了對拾得人行為的肯定性評價,體現(xiàn)了鼓勵人們去拾取遺失物并設法歸還失主的意圖,因而起到鼓勵人們從善的教化作用。不僅如此,規(guī)定報酬請求權也可以減少許多糾紛,緩解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和諧;糾紛發(fā)生后,還可以為法院提供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8]

規(guī)定拾得人附條件取得所有權所起的激勵作用就更為強烈、更為徹底。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拾得人拾取遺失物并向一定的機構報告,拾得人至少可以得到一定的報酬,若無人來認領遺失物,拾得人就可得到遺失物的所有權。拾得人當然更愿意去拾取遺失物并向遺失物管理機構報告,而這肯定也是遺失人最希望看到的。[9]在這個意義上講,恰當保護拾得人的利益,也就是保護遺失人的利益。要形成一種有效機制,可以使隱性侵權人浮出來,變?yōu)轱@性的享有一定法定權利,受法律保護遺失物拾得人。遺失物制度不能因制度設計原因,使拾金不昧之路越走越窄。在遺失物制度中引進利益機制并不妨礙拾金不昧這一傳統(tǒng)美德的弘揚,利益機制并不違背拾金不昧的本質特征。因為獲得報酬或取得遺失物所有權的前提是拾得人必須報告拾得事實,并準備返還失主,而這本身就是不昧的體現(xiàn)。

[1]張廣興.債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李雙元等.比較民法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3]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修訂二版)[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4]陳霞等.遺失物歸路在何方[N].法制日報,1997-06-05.

[5]王澤鑒.民法物權——通則——所有權[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6]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第二版)[M].法律出版社,2003.

[7]史尚寬.物權法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8]黃軍鋒.論拾得遺失物及其法律規(guī)則[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01):79-83.

[9]譚啟平,蔣拯.遺失物制度研究[J].法學研究,2004,(04):66-67.

(責任編輯:徐 虹)

The Deliberation of Tortious Liability in Lost Property System

Zhao Xiaoguang

The lost property keepers'torts include appropriation,refuse to return,unauthorized disposition and damage or lost.For prevent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torts,It should enrich and perfect the current lost property system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creditor's right and real right alternation.

lost property;tortious liability;law induced tort

D913.7

A

1007-8207(2011)11-104-03

2011-08-23

趙曉光 (1957—),男,黑龍江人,淮海工學院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民商法。

猜你喜歡
遺失物遺失張某
你非叫我跑
派出所工作(2021年3期)2021-04-25 11:35:31
遺失的靈魂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4
拾得人是否有權要求報酬
新傳奇(2019年32期)2019-09-11 09:12:56
遺失的魚鱗
趣味(語文)(2018年8期)2018-11-15 08:53:02
成立正當防衛(wèi)的條件
成立正當防衛(wèi)的條件
關于遺失物法律體系的探析
法制博覽(2018年28期)2018-01-22 13:30:23
尋找遺失的美好
論靜態(tài)條件下遺失物的物權歸屬
遺失的愛
小說月刊(2015年8期)2015-04-19 02:41:30
偏关县| 三河市| 株洲县| 双桥区| 当雄县| 新丰县| 阿鲁科尔沁旗| 济南市| 彭阳县| 建湖县| 赤水市| 安图县| 宁明县| 道真| 牡丹江市| 敦煌市| 苏尼特右旗| 水城县| 马公市| 滨海县| 濮阳县| 新乡县| 溧阳市| 沂南县| 沂源县| 嘉荫县| 商都县| 昌江| 德江县| 江北区| 方正县| 洛隆县| 鹤庆县| 会昌县| 伊吾县| 龙江县| 从化市| 开阳县| 资源县| 宁远县| 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