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建國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淺析人民陪審員制度
——以其蘊涵價值為視角
□ 胡建國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現(xiàn)代陪審制度是基于在司法權力運行中實現(xiàn)人權與民主、限權與制衡理念而設立的。通過民眾分享司法權,使民眾和政府之間形成有效平衡,彰顯民主。本文以陪審制度所蘊涵的價值理念為視角,探討了我國人民陪審制度存廢的相關問題,分析了現(xiàn)行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缺陷,進而提出了相應的完善措施。
人民陪審制度;職業(yè)法官;人民陪審員
現(xiàn)代陪審制度,是指國家審判機關通過法定方式從適合的民眾當中選取一定的非法律職業(yè)者參加法庭審判,與職業(yè)法官共同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司法審判制度。根據(jù)陪審員產(chǎn)生方式與職責的不同,一般將陪審制度分為三種模式:一是大陸法系國家參審式陪審制。其陪審員選任一般根據(jù)地方當局的提名或社區(qū)名單,由具有選取候選陪審員資格的專門委員會挑選產(chǎn)生;參審員具有一定的資格限制;個案參審員由法院行政部門隨機從候選名單中挑選;參審員一般具有與法官相同的地位、權力,共同參與對案件的事實認定與法律裁決。二是英美法系的陪審團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陪審員一般從選民登記名單、駕駛執(zhí)照名單或大型商場、公司顧客名單中隨機產(chǎn)生;個案陪審員則有法官、當事人、律師從待定陪審員中共同選定;陪審員一般為一案一選,其職責主要為認定案件事實,對被告人是否有罪加以判斷,不涉及法律裁決。三是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引自前蘇聯(lián)的陪審制度,從根源上講來自于大陸法系國家的參審陪審制,但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與完善,已具有自己的特色。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我國的人民陪審候選人應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chǎn)生;個案陪審員由法院從人民陪審員中隨機挑選;與法官具有幾乎相同的職權,共同進行案件事實的認定與法律裁決。[1](p38)
我國現(xiàn)代陪審制度是在借鑒前蘇聯(lián)相關規(guī)定的基礎之上,誕生于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革命根據(jù)地、邊區(qū)、解放區(qū)政府。建國之后,我國政府又通過相關立法和政策對人民陪審員制度進行了完善,特別是1954年憲法將人民陪審員參與法院審判工作作為憲法原則加以規(guī)定以來,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得到極大的發(fā)展,確保了人民參與司法審判,基本起到了監(jiān)督和制約司法權的作用。但令人遺憾的是,初步創(chuàng)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尚未發(fā)展壯大、成熟,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徹底破壞,而1982年修改憲法時,考慮到具體情況又未在憲法中對人民陪審員制度作出規(guī)定,僅僅在民訴法中作了原則性規(guī)定,導致人民陪審員制度實際上并未重建、恢復,也就更談不上發(fā)展與完善。2004年,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關于 《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與司法部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 《人民陪審員選任、培訓、考核工作的實施意見》,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開始走向正規(guī)。但由于相關規(guī)定過于原則,人民陪審員選任方式及管理又不規(guī)范,致使人民陪審員制度在實際運行過程中 “陪而不審”、“亂陪亂審”、“編外法官”等情形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人民陪審員制度最終依舊難免淪為司法審判中的擺設,成為彰顯民主的樣品。
鑒于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實際運行情況,我國法學界對其存廢問題展開了激烈討論。持“廢除論”觀點的學者認為,人民陪審員制度只具有象征意義并不能保障司法民主,獨立審判原則也天然排斥其他人員的干擾;持“保留論”觀點的學者則更多從政治層面討論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優(yōu)勢,認為人民陪審制度有利于司法民主、獨立和公正。以上兩種觀點,無疑有其現(xiàn)實與理論依據(jù),但又均存在片面性?!皬U除論”觀點過于強調人民陪審員制度在實際運行中的缺陷,卻沒有考慮人民陪審員制度本身所蘊涵的價值以及這種價值在實踐運行中得以實現(xiàn)的可能性。陪審制度在西方國家的實施效果已經(jīng)說明這一制度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因此我們分析人民陪審員制度時,應更多的以是否能夠更好的實現(xiàn)其設計價值為視角來發(fā)現(xiàn)問題并加以完善,使得制度運行盡可能符合設計初衷。“保留論”觀點則從宏觀層面說明了人民陪審制度所含司法民主與權力制衡的意蘊,探討了其價值,但卻沒有從技術層面說明究竟應該怎樣設計才能使人民陪審制度更好的實現(xiàn)其價值,更具有可行性。
現(xiàn)代法治國家是以法律為社會生活中的最高準則。所謂法治,就是以眾人之意愿立法,依眾人之意志實行的,為眾人所同意的法律之治,是與人權和民主緊密相連的。人權,西方又稱天賦人權,是每個人作為人應該享有的權利。人權,是法律的源泉,它要求立法和執(zhí)法必須體現(xiàn)最低的人道主義標準。唯有體現(xiàn)人權的法律才有可能是好的法律,才可能是具有正當性的法律,才能是促進良好的法秩序形成的法律。而人權在法律中得到反映,則需通過民主的方式加以保障?,F(xiàn)代法治國家保障人民基本權利,通過人民直接或間接選舉其代表,由代表組成代意機關以人民意志制定法律,確保在立法中能夠體現(xiàn)人權。然而,如果僅僅制定能夠反映人權的法律,而不在具體的司法運行過程中以同樣的體現(xiàn)人權、民主的制度確保法律實施,法律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只能象征形式正義,不能體現(xiàn)實質正義。因此,在執(zhí)法過程中也必須體現(xiàn)最低的人道主義,也必須確保民主。此外,現(xiàn)代法治國家確保人權和民主還是建立在對國家權力的分權與制衡的基礎之上的。沒有分權與制衡的權力,必然會導致權力腐敗,進而導致專制,與人權、民主相背離。司法權作為人民權利最后的保障力,一方面從其本身來講應為民眾提供有力的、最后的救濟,但另一方面又可能由于權力濫用導致對民眾更大的、甚至無法彌補的侵害。為防止法官腐敗與擅斷,必須對司法權加以制衡與限制,讓民眾直接參與到司法中來,分享司法權力,從而對法官權力起到制衡與限制作用,最終使體現(xiàn)形式正義的法律通過司法運行實現(xiàn)實質正義。
現(xiàn)代陪審制度的建立,就是基于要在司法權力運行中實現(xiàn)人權與民主、限權與制衡理念而設立的。通過民眾對司法權的分享,使得民眾和政府之間形成有效地平衡,彰顯民主。正如法國學者托克維爾所說:“凡是曾想以自己作為統(tǒng)治力量的源泉來領導社會,并以此取代社會對他的領導的統(tǒng)治者,都破壞過或削弱過陪審制度?!保?](p314)這恰恰說明了陪審制度對民主的體現(xiàn)。通過民眾與法官一同參與審判,實現(xiàn)了對司法權力進行限制與制衡。美國學者認為,“聯(lián)邦和各州憲法所保證的陪審團審判,反映了關于法律實施和司法運作方式的一種見解深刻的判斷:賦予刑事被告人陪審團審判的權利是為了防止政府壓迫。”[3](p510)強調由人民代表參與審判的陪審制度具有體現(xiàn)人權與民主,反對集權,要求公正審判的意義。而在現(xiàn)實的司法實踐中,現(xiàn)代西方的兩種陪審模式也確實能夠實現(xiàn)這一理念。通過普遍賦予社會普通公民參與審判的權力,使每一個依法享有陪審資格的人都有機會與法官一同審理案件,從而確保司法審判的民主性。至于如何保證普通公民的陪審權利,西方國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諸如通過選民名單、商場客戶名單、駕照名單等隨機挑選陪審員,個案陪審員再從陪審員名單中隨機產(chǎn)生、一案一選,對陪審資格加以限制等,從而使得陪審團具有人民性,成為自己人的審判,可以增強公信力,促進公眾對司法的信心。限權與制衡的理念,則主要通過賦予陪審員與法官相同的參與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的權利而加以實現(xiàn)。陪審員由于來自于普通大眾,并非法律專業(yè)人士,其參與事實認定一般持有普通人的心態(tài),能夠公正、平和地看待案件事實,通過自己的內心確認而非僵硬的法律思維模式認定事實,從而以民眾的認同、現(xiàn)實中的公平、正義理念確?,F(xiàn)行法律所代表的形式正義能夠在具體案件中同樣產(chǎn)生實質正義的效果。大陸法系國家的參審制模式,在認定事實的基礎上還賦予參審員參與法律適用的權利,這就進一步確保了在針對個案、針對具體的當事人時能夠更好的衡量各種情況(從一般人角度),限制法官的權力,對量刑作出更為適合選擇。由此可以看出,陪審制度所體現(xiàn)的價值理念是完全有可能經(jīng)由一系列措施、方法在司法運行中得到實現(xiàn)的。同理,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同樣是具有人權與民主,限權與制衡的價值理念,我國同樣是要建設現(xiàn)代法治國家,因此在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是能夠也有必要實行,應通過具體措施加以完善并予以保留。
前文已經(jīng)說明,現(xiàn)代陪審制度是基于要在司法權力運行中實現(xiàn)人權與民主、限權與制衡理念而設立的,因此陪審制度中的一系列措施就應該圍繞如何實現(xiàn)人權與民主、如何限制與制衡法官權力展開,尋找陪審制度中存在的問題也應以這兩點為視角。分析我國現(xiàn)行人民陪審員制度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現(xiàn)行人民陪審制度雖然也規(guī)定了實現(xiàn)陪審價值的相應措施,但這些措施還不完善,在具體運行中并不能確保人權與民主、限權與制衡的實現(xiàn),導致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在現(xiàn)實中問題多多,形同虛設。
⒈我國人民陪審員的任職條件與選任方式存在問題。陪審員遴選不能體現(xiàn)臨時性和隨機性,陪審員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從而不能使人民陪審制度中人權與民主的理念得到真正落實。根據(jù)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制度的決定》,我國人民陪審員的產(chǎn)生有兩種途徑:(一)由所在單位或戶籍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推薦符合條件的公民;(二)由公民本人提出申請,然后經(jīng)由基層法院與同級政府司法部門審查,由基層法院院長提出人選,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任命。人民陪審員一般要求大專以上學歷,任期5年且沒有連任限制。從該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對人民陪審員的選任具有較大限制,由所在單位或戶籍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推薦本身就會使人民陪審員的選任只可能在一定范圍中進行,因為推薦則意味著了解甚至熟知相關人;而由公民本人申請,則還需基層法院與同級政府司法部門審查,由基層法院院長提出人選。我國人民陪審員的名額及人選的決定,相關機關和法院仍有極大地決定權。在實踐中,不但具有陪審員資格的人相對固定在一定范圍內,且能夠參加審判的陪審員也不是這其中的所有人,而是又集中在這小部分中的小部分人身上。由于沒有任期限制,有的地方陪審員甚至連續(xù)擔任陪審員10年20年之久,成為專業(yè)陪審員。此外,人民陪審員資格限制為大專以上學歷,這是對陪審員選任范圍作了又一限制。須知目前我國民眾大多數(shù)仍是中低學歷,大專以上學歷的人民陪審員雖然更易理解法律,但相較于大多數(shù)中低學歷的民眾來說明顯不具有代表性,不是同類審判。人民陪審制度的設立是為了在司法權力的運行中實現(xiàn)人權與民主,使得司法具有廣泛的民主性,讓大多數(shù)的普通公民能夠參與到司法審判中來,通過普通民眾的內心確認使法律由形式正義盡可能地轉化為實質正義,而我們在實踐中將人民陪審員固定化、專職化,使得所謂的民主只是集中在幾個人身上,又如何能夠體現(xiàn)人民陪審制度所具有的民主的價值理念,又怎么能讓人們信任這些由法院決定而非隨機選定的人能代表公眾,保障公眾的權利呢?
⒉我國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方式以及人民陪審員制度規(guī)定賦予陪審員的權力,導致人民陪審員并不能起到對法官權力的限權與制衡。由于我國人民陪審員的名額及人選的決定法院具有極大地決定權,那么由法院選出的陪審員雖然名義上具有與法官相同的地位,應該起到對司法權力的限權與制衡,但在自己實際的職業(yè)前途由法院掌握的前提下,怎么可能為了其他人的權利去和法院、法官抗爭呢?這無關乎個人品德、個人素質的高低,而是關于期待可能性的問題,民眾不能也不會期待全部、大多數(shù)陪審員作出超人的選擇。而關于陪審員的權力,根據(jù)現(xiàn)行立法,我國陪審員具有與法官相同的權力,在案件審理中與法官一起參與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并適用法律對案件進行裁判。賦予陪審員與法官相同的權力,其本意是好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防止法官濫用司法權力,但是卻沒有考慮到讓陪審員參與整個法院審判程序,會由于人民陪審員與職業(yè)法官之間專業(yè)素質的距離,導致制約陪審制度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陪審員在參與案件事實認定時,并不要求陪審員具有較高的法律素質,只需要具有一般人的判斷標準即可,根據(jù)自己的內心確認認定案件事實。在這一過程中,陪審員與法官的能力是能夠做到實質相同的,均憑借證據(jù)與事實根據(jù)自己的理性認定案件,甚至單純地從法律正當性考慮,法官的職業(yè)素質還可以認為是多余或會構成妨害,因此陪審員與法官本身可以做到勢均力敵。但在運用法律對案件進行裁判的過程中情況則不相同,法律適用本身則需要具有較高的法律職業(yè)素質,職業(yè)法官也因此較人民陪審員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處于強勢的地位。處于弱勢的人民陪審員當然不可能對法官起到限權和制衡的作用。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賦予陪審員在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中同樣的權力,雖然從理論上看在事實認定的過程中陪審員與法官處于均勢,但是由于司法審判是一個整體的司法權力運作的過程,人民陪審員在法院審判中的劣勢必然會被放大擴至整個司法審判過程,使得人民陪審員在整個過程中在心理上就處于弱勢??梢?,我國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方式以及人民陪審員制度規(guī)定賦予陪審員的權力使之無法起到對法官權力起到限權與制衡作用。
⒈完善關于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方式與任職條件,使之在實踐中能夠充分體現(xiàn)司法民主。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方式應更體現(xiàn)隨機性與廣泛性??梢圆捎梦鞣絿业牧⒎ɡ瑥倪x民名單、電話號碼薄名單、派出所戶籍名單等隨機挑選產(chǎn)生候選陪審員名單。個案陪審員由法院隨機從候選陪審員名單中挑選,一案一選。關于陪審員應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任職條件應取消。陪審制度設置的本身是為了體現(xiàn)民主性,通過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審判體現(xiàn)人權、民主,如果通過學歷設置將大多數(shù)民眾排斥在人民陪審員之外,則無利于實現(xiàn)陪審價值。因此,人民陪審員的任職資格不宜設置學歷條件,只要是具有責任能力的合法公民即可。
⒉縮小人民陪審員的權力。在事實認定方面賦予人民陪審員與法官相同的權力,但在法律適用時至多賦予人民陪審員參與量刑的權力。在司法審判中,人民陪審員與法官分別代表兩種不同角色,人民陪審員代表普通大眾,法官則代表法律精英。人民陪審員制度實際上是民眾正義對法律形式正義的糾偏,確保法律具有正當性。人民陪審員平民化、大眾化的背景決定了其在事實認定和衡量量刑輕重時有能力、也有可能通過人民陪審員的內心確認對法官的活動進行限權與制衡,因此,在這兩個領域應該賦予人民陪審員與法官相同的權力。但在法律認定方面,人民陪審員的素質決定了其根本無能力應對各種專業(yè)化的法律條文,而作為職業(yè)精英的法官則更易于發(fā)揮其能力,處于強勢地位。對此,筆者認為,我們只需在人民陪審員有能力與法官形成制衡的領域(事實認定和衡量量刑輕重)賦予其相應的權力,人民陪審員無力發(fā)揮作用的領域 (法律認定)交由專業(yè)人士——法官處理,這樣充分發(fā)揮的大眾文化與充分發(fā)揮的法律文化就會形成一種相互補充的平衡,以實現(xiàn)對司法權力的限權與制衡。
⒊完善陪審員的回避制度。陪審員執(zhí)行陪審職務時應實行回避制度。世界各國陪審員回避制度可分為兩種,一是有因回避,即當事人對陪審員提出回避申請時,應說明理由,由法官裁決。另一種是無因回避,即當事人對陪審員提出回避申請時,不必說明理由,但在申請回避的次數(shù)上有限制?,F(xiàn)實生活中,人作為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不可能獨立存在,必然處于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網(wǎng)中。這就決定了當事人是不可能全面詳細的熟知陪審員的情況。因此采取有因回避,則可能導致當事人盡管懷疑陪審員偏袒一方,但未必能說明具體理由,這就為當事人申請陪審員回避增設了障礙,使得回避制度難以落實。相對于有因回避,無因回避更能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證案件審理的公正、公平性。因此,建議陪審員回避制度采取無因回避制,當然對于申請次數(shù)要加以限制,否則將造成訴訟權力濫用。
總之,筆者認為,人民陪審制度所蘊含的人權與民主,限權與制衡的價值理念,在司法實踐中是能夠實現(xiàn)的。只要我們結合實際以人民陪審制度所蘊含價值理念為視角,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并加以完善,人民陪審制度一定能夠在今后的司法審判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贏得社會大眾的支持與信賴。
[1]張永泉.司法審判民主化研究[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2](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譯.商務印書館,1988.
[3](美)博西格諾等.法律之門(第六版)[M].鄧子濱譯.華夏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王秀艷)
Analysis of the Jury System——Perspective of the Value of the Jury System
Hu Jianguo
Modern jury system is based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judicial power to achieve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the concept of limited power and checks and balances established.Create an effective balance between the people and government and highlighting democracy through Sharing of judicial power by the people.In this paper,the value of the jury system im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erspective,of the abolition of the jury system of our people-related issues,analysis of existing defects in the jury system,then presents a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jury system;professional judges;the jury
D925
A
1007-8207(2011)11-0126-04
2011-08-08
胡建國 (1981—),男,甘肅民勤人,甘肅政法學院刑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