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是一個各部門彼此相連的系統(tǒng)工程,可是由于各種原因,致使教育的各個階段之間的銜接不是太緊密,中學和大學之間分工不是很明確,區(qū)域之間的差別越來越明顯,理論和實踐之間也彼此割裂。我們主張注重教育的實踐性,注重田野作業(yè),關注弱勢群體,唯有這樣才可以實現教育的和諧,也才可以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去破解“錢學森之問”。
關鍵詞: 安龍一中 錢學森之問 留守兒童
以下是我去貴州省興義市安龍第一中學考察學習過程中,對如何縮小教育發(fā)達地區(qū)與教育落后地區(qū)的差距,以及在更大背景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破解“錢學森之問”的一些思考。上一篇文章(精神貴族乎?民族精英乎?(一)——貴州省興義市安龍一中考察學習有感(致同學篇)探討了對西部落后地區(qū)學生們的期望,本文是對教師同仁及相關主管部門領導的吁請與倡議。
一、了解、奉獻:與教育戰(zhàn)線上辛勤耕耘的同仁們共勉
親愛的同仁們:
作為你們中的一員,我有幸參加了赴貴州省興義市安龍縣安龍一中的學習考察活動?,F就學習體會向大家匯報交流。
雖然和安龍一中師生短暫的交流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卻是思考的開始。我們作為教師真的了解我們的學生嗎?我們到底能給他們什么呢?
首先,我們必須改變教育領域存在的觀念誤區(qū)。
我們的考察時間或者支教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在短暫的時間內很難解決他們的所有問題。學校教育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我們的學生終究會離開我們的呵護,回到生活的大舞臺。那我們到底有什么可以奉獻給他們?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我們的教育決策者們就已經注意到了我國教育還不完全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問題就是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內容方法比較陳舊。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為如果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在一定意義上,這句話客觀地反映了我們對老師應該掌握淵博知識的形象表達??墒且舱沁@個“一碗水”和“一桶水”的關系讓我們有了一種思維定勢,即老師就是應該比學生淵博,老師就該扮演主宰者的角色,反之,學生也就應該聽信老師的,因為他的淵博,因為他那里有標準答案。而像韓愈那樣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閃光思想卻成了少數派。長期以往,我們思想觀念也就愈來愈僵化,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就不能不陳舊,培養(yǎng)的人才也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山逃某踔晕蚁氩⒉皇侨绱说摹R驗?,不管是多大的“一碗水”還是多大的“一桶水”,它終歸是相對有限,難成汪洋之勢的。只有將這“一碗水”和“一桶水”變成活水,我們才可以打破僵化的思維,最終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活潑局面。這個道理,朱熹在800多年前就告訴我們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痹谶@種思維的關照下,教師就應該是一口深井,學生就應該是深井周圍的泉眼。深井看似靜止,可是卻暗含涌動,不停地吐故納新;源自其中的井水通過泉眼形成了涓涓細流,而涓涓細流終究匯流成河,并最終匯成海洋。唯有如此,我們才可能有長江后浪推前浪,我們的民族精神才可能得以發(fā)揚光大。于是,作為“上帝”的我們就該思考了:我們到底有沒有一個不竭的源泉。實踐告訴我們,源泉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離不開產生它的大地。這樣,我們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師也必須回到“大地”,回到生活的源頭,回到生活中去尋找靈感和解決問題的良方。我們教師和支教教師唯有從觀念上認識到這種必要性才可能對山里的孩子和他們從事的支教活動產生深厚的感情并轉化為切實的行動。反過來,只有讓山里的學生掌握了這種有“源頭”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知識和觀念,才可以讓他們以后不管是上大學,還是從事其他職業(yè),都可以一樣活得精彩,因為他們得到的不再是“一碗水”,而是一個不竭的“源頭”。
其次,學生們是誰?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企圖走近學生,就必須先認識他們,只有這樣才可以知己知彼,否則任何的交流和教導就都是自己“一廂情愿”式的自說自話。在安龍見到的學生和我們城里的學生是不大一樣的,而我們也不能期望所有的學生都是一個模式,即都是城里的學生。畢竟目前農村人口的比例還占了一半多,所以也不得不思考如何面對那些來自另外一種背景中的學生。雖然是該縣唯一一所省級示范高中,可這里的學生卻大多數來自大山深處,這種出身和經歷給其作為學生的身份增加了很多額外的特質,而這種特質是很多城里老師所不熟悉的??晌覀內绻胝嬲J識他們,了解他們,除非回到他們生活的本真狀態(tài),否則是很難理解他們的言行的。所以,我建議我的同仁們,如果條件允許,大家就應該深入山區(qū),走進基層,和這些特別的的學生生活在一起,唯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知道學生也不是千人一面,才可以更好地認識他們,才可以因材施教。這里的同學們是堅強的,他們的事跡雖然不是那么轟轟烈烈,卻是那么的真實,真實得讓人感動。他們的經歷和精神值得我們?yōu)樗麄兯伎?,為他們出謀劃策,為他們尋找出路??墒窃诂F實中的我們又是否是這樣做的呢?客觀地講,我們現在有相當數量的教師,尤其是發(fā)達地區(qū)中心城市的中小學教師、高等教育工作者對基層的了解是不夠的,這其中既有客觀上的原因,又不乏主觀上的因素。雖然我們不主張再來一次“知識青年下鄉(xiāng)”,可是我們不要忘了,一方面,我們的教育是為現實生活服務的,如果和群眾的距離太遠,如何知道現實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如果我們對群眾的生活一無所知,他們或許會因為我們的“五谷不分”而找不到交流的共同語言(在此次田野作業(yè)中,就的確有同學分不清什么是稻谷,什么是小麥,甚至有同學以為花生長在樹上,稻子長在糧店里)。另一方面,教師固然該將自己塑造為精神貴族,但更重要的是要將自己定位為民族精英。精神貴族從個人修養(yǎng),甚至是獨善其身的角度來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可是我們畢竟不應該僅僅是為了自己而“貴族”著。作為民族精神薪火相傳的一份子,我們永遠都不要忘了孟子在2000多年前給我們的教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只有將自己的人生價值和他人及社會的價值相結合的時候才會有完美的人生。
再次,我們應該走出象牙塔,關注廣義上的學生,并以一顆感恩與奉獻的心去對待他們。雖然我們此行9名同學中絕大多數都來自大城市,擁有高學歷或者高職稱,相對那些來自山區(qū)的同學們而言,我們都有太多值得驕傲的地方,可是如果我們還是采取站在象牙塔里的姿勢,以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視角去和他們交流,肯定是達不到預期目的的。我們可否蹲下身子去看同學們呢?如果那樣,我想他們或許比我們更高大。
我們主張知行統(tǒng)一,否則脫離實踐的理論就失去了生機與活力。我們也堅持教育教學應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唯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由精神貴族變?yōu)槊褡寰???v觀我國教育發(fā)展的各個階段,總有很多的先輩教育家心系民族的安危,為振興國家而奔走,而奉獻。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聞一多等在那個年代完全可以明哲保身,憑他們的威望過上“旱澇保收”的日子,可是他們卻置自身安危于不顧,體現了一個教育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事實證明,正是他們的大聲疾呼才喚醒了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優(yōu)越感。建國后,為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相當數量的“知識青年”投身到祖國四面八方火熱的農業(yè)生產中,在廣闊天地里度過了青年時代的這一代人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決不后悔。“知青”生活給他們的人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些曾經參加“上山下鄉(xiāng)”運動的人后來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作家,如葉辛,梁曉聲,張承志,張抗抗等,他們都曾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創(chuàng)作了“知青文學”,都將自己的成長和祖國的興衰結合起來。這種鮮活的生活經歷成為了他們創(chuàng)作的不竭源泉。目前在我國教育戰(zhàn)線上的中流砥柱中的絕大多數人也都曾有過那樣的經歷。雖然度過了一段艱苦歲月,可是在返城后他們卻是只爭朝夕,將在基層鍛煉時養(yǎng)成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對土地與廣大農民的熱愛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做出了令人矚目的驕人成績。
應該承認,不同時代應該有不同時代的主題。我們今天不可能重走歷史的老路。可是,目前的年輕教師雖然沒有必要再去“上山下鄉(xiāng)”,重走“知青”路,卻不能忘了我們的師長們和父輩們曾經經歷過的農村生活的艱辛。這種艱辛并不因為他們已經漸行漸遠就不復存在,同時這種艱辛也不能因為不為我們所見就可以忽略。相反,這應該成為一種歷史的基因而積淀在我們中華民族子孫的血脈里。我們中華民族的遺傳基因里還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那些給過我們父母、老師點滴幫助的“貧下中農”,對那些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奉獻了他們“綿薄之力”的廣大農村,來自城里的我們當以我們自己的行動進行“涌泉相報”,讓他們共享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與富強;而給他們的,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幫助,想必那些山里的同學們也一定會珍惜,并轉化為努力學習,改變家鄉(xiāng)落后面貌的動力,并最終去回報社會。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傳統(tǒng)就可以在我們的行動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薪火相傳,我們的整個社會也可以實現良性發(fā)展了。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句樸素的話語是他一生始終奉守不渝、身體力行的基本信念。正是基于這一信念,他才時刻關心著群眾的疾苦。而我們也常說“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我們是否也可以像小平同志那樣以中國人民的兒子的身份,以中華民族的教師的身份,去心系我們的教育,去關注那些在大山里的、我們未曾謀面的“學生”呢?
你們的同仁:姚連兵
2010年8月25日
二、行動、觀念:致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
尊敬的各位教育局的領導和大學校長:
黨的十七大制定了“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zhàn)略部署。這里的教育應該是全局意義上的教育,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考慮均衡協調發(fā)達地區(qū)和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問題。你們是我們教育系統(tǒng)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你們中很多人都是要么從教師走上領導崗位,要么就是身兼二職,所以你們能夠將很多先進的教學理念付諸實踐。尤其是在對中西部教育的扶持中,需要各位領導在世界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的宏觀背景下,為我們對革命老區(qū)、民族地區(qū)、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支教活動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例如,有地方就規(guī)定,城鎮(zhèn)中小學教師在評聘高級職務(職稱)時,原則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經歷。并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yè)、到基層、到經濟和教育欠發(fā)達地區(qū)進行實踐的制度。只有將這樣的活動制度化才能行形成良性循環(huán)和互動。不可否認,因為經濟上的不平衡,導致了教育上的不平衡。黨和國家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嚴峻的現實,在極力的縮小差距,以彌補事實上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公平。實踐證明,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和扶持困難群體,要實現這一切,關鍵的舉措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qū)、邊遠貧困地區(qū)和民族地區(qū)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在此,我們有如下吁請。
1.大力提倡反哺式教育
我國早已經做出了西部大開發(fā)的號召,聯系我們教育界實際,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為中西部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人才,以教育促經濟,推動和促進中西部地區(qū)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廣大農村地區(qū),尤其是中西部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各項事業(y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在資源、人力等方面?,F在,經過建國60多年的發(fā)展,尤其是改革開發(fā)30多年的大力發(fā)展,我國經濟突飛猛進,人們生活安居樂業(yè)??墒俏覀儭跋雀黄饋怼钡囊徊糠秩艘惨紤]“共同富?!钡脑掝}。對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就已經明確指出教育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城鄉(xiāng)、區(qū)域教育發(fā)展不平衡,貧困地區(qū)、民族地區(qū)教育發(fā)展滯后的問題,并明確提出了要“努力縮小區(qū)域差距。加大對革命老區(qū)、民族地區(qū)、邊疆地區(qū)、貧困地區(qū)義務教育的轉移支付力度。鼓勵發(fā)達地區(qū)支援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解決方案。目前城里學校的硬件和軟件都有了長足的提高。相比較而言,廣大農村地區(qū)的發(fā)展則遠比我們困難、緩慢。在他們走出大山很困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考慮“送愛下鄉(xiāng)”?,F在,各個高校都在進行“三下鄉(xiāng)”的暑期社會實踐,這是一個很好的模式。我們認為,這樣的活動不僅要讓我們的師生帶去文化、科技、衛(wèi)生,帶去書籍、藥品、衣物、知識,最重要的是要帶去我們那顆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對山里學生飽含感情的愛心。同學們固然缺少那些生活必需品,可是他們的心里更需要我們去了解,去溫暖。
一個曾去支教過的同學告訴我們,她的一個學生生病了,上課前該同學問他感覺怎樣,拿藥了沒。沒有想到這句簡單的問候卻讓這個學生哽咽著說沒有拿藥,因為藥太貴了,而且深深地向她鞠躬致謝,并告訴她從來都沒有人這樣關心過他。由此可以看出,相對于藥品而言,真情的問候與關心對山里的孩子來說是更加重要的,他們更需要的是他人和社會對他們的真誠關心和關注,我們不應該讓他們在“缺鈣”的同時又缺少社會的關愛。
聯系我國教育的實際,我們還是有條件和機會去走近他們的。我們有各類本科、高職高專、獨立學院和各高校的分校等2300余所,在本世紀初便有高校教師近100萬,另外還有全國那么多著名中小學和知名教師。而2009年全國像安龍那樣的國家級貧困縣有600個左右。如果愿意還是有足夠的資源和條件讓部分發(fā)達地區(qū)的中學教師、高校教師和大學生去深入那些急需知識和人才的經濟和教育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實踐證明,那些去中西部落后地區(qū)支教過的老師和同學對自己和對生活的認識都更加的深刻了。當他們看到自己平日里習以為常的事情,如網絡,肯德基,大型購物城和圖書館等在那里卻要么沒有,要么成為奢侈時,那種強烈的反差讓他們著實震撼。正是看到同學們對知識的渴求,同時也看到現實中的差距(例如安龍一中,作為一個縣最好的中學,竟然連一個微機室都沒有),我們的支教教師才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所具有的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于是在返校后就積極搜集單位里的廢舊、淘汰電腦,然后到處找紙板給電腦打包,并不顧自己年老體弱,冒著炎熱辦理托運,通過這樣“變廢為寶”的方式才讓該校擁有了第一個電腦室,也讓很多同學終于看到傳說中的電腦?;蛟S受到該老師行為的感動,他的一名去支教的學生在返校后“說服”她父親向該校捐資20萬元人民幣,這樣該校又擁有了第二個微機室。細想起來,對我們來說或許只是垂手可得的事情對山里的孩子而言卻顯得難于上青天;我們一個小小的行動卻可能影響或改變他們的一生。
2.改變傳統(tǒng)的支教觀念
傳統(tǒng)支教思維是:既然落后山區(qū)沒有學校,我們就發(fā)動社會力量籌集資金修建寬敞漂亮的教學樓;沒有圖書,我們就幫他們購買新書送過去;沒有設備就去買最新最好的運過去……在一定歷史階段,這種扶貧策略是完全有必要的??墒沁@種方法最終被認為是不夠的,因為學校畢竟不是這樣簡單地拼湊起來的。我們經濟領域的“輸血式扶貧”已經悄然轉變?yōu)椤霸煅椒鲐殹绷?,可是在很多地方我們對落后地區(qū)的教育支援還在沿襲著這種落后的模式。殊不知雖然這種“硬件”上去了,“軟件”卻不是那樣輕易就可以得到解決的。例如,有很多地方的多媒體設備被閑置,因為那里的老師不知道該怎么操作;明明有教師職位的空缺,可是卻沒有畢業(yè)生愿意到落后的山里中小學去任教:以安龍一中為例,全校英語教師是22名,可是其中絕大多數人是中師或大專生,擁有本科學歷的教師只有一人。我們當然不能說中師或大專畢業(yè)的老師就不優(yōu)秀,可如果真出現當地老師和同學戲稱的,這里是優(yōu)秀人才和大學生“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地方的話就不是好現象了??陀^地講,老師們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優(yōu)秀,這本沒有錯??墒前岩粋€本來優(yōu)秀的城里學生培養(yǎng)成才,和把一個基礎較差的山里學生培養(yǎng)成才相比,它產生的社會效應應該是不一樣的。而且老師的最大價值是幫助更多的學生成才,尤其是幫助那些最需要自己的學生成才。畢竟我國目前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一多半,我們的教育如果沒有一個堅實的金字塔的塔基,那么想要把金字塔修得更高是很難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才更應該重視廣大農村的教育問題。而這個廣大的市場如果可以得到有識之士重視的話,這無疑將吸收相當數量的、掌握了新知識和新思想的優(yōu)秀大學生,緩解目前就業(yè)的壓力,這里也無疑將成為他們施展自己才華的大舞臺。因為在教育領域,我們不希望僅僅看到城里“風景這邊獨好”,我們也希望看到那些落后地區(qū),那些大山里的學校也可以在優(yōu)秀老師的指導下傳出朗朗的讀書聲,因為“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一名教師:姚連兵
2010年8月25日
鑒于我一直在高校從事英語教學,導師建議我來年暑假去安龍一中支教,教同學們英語,我期待著……
參考文獻:
?。?]黃濟.現代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冉紅霞.愛,使留守不孤單——記四川省邛崍市關愛留守兒童工作[J].輔導員,2006,(10).
?。?]王秋香.同輩群體與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研究[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7,(1).
?。?]徐博.教育部: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率達68%[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8/18/content_11906092.htm.
?。?]鄒先云.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06,(10).
本文系西華師范大學校級科研項目(項目批準號:07B051)的階段性成果。